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对小麦黑胚病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低浓度(5~15mg/kg)烯效唑可抑制黑胚病对黑胚粒发芽、出苗的影响,促进黑胚粒的发芽和出苗;高浓度(20mg/kg)烯效唑则抑制黑胚粒发芽和出苗;用10~15mg/kg烯效唑浸种可预防和防治小麦黑胚病发生,而且幼苗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目前河北省推广的小麦品种黑胚率为11.1%,严重者高达 42.8%。链格孢菌(Atternaria tenuis)是导致小麦黑胚病发生的主要病原菌,占病原分离物的91.4%。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适应双阈值的彩色线阵CCD小麦黑胚分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粮食质量等级评定中,黑胚粒存在的多少影响小麦的整体等级划分。该文以产自新疆和河南不同品种的710粒有黑胚的小麦、627粒破损小麦和1 167粒正常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线阵CCD动态获取小麦图像,对原始图像进行多余背景去除、色偏校正、亮度变换以及形态学处理后,再对小麦图像单通道图像进行自适应双阈值分割,能有效的实现对小麦黑胚特征的分割。试验选择三种小麦进行特征提取以及模式识别,得到最佳分辨率分别为95.1%,96.0%和98.3%。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小麦黑胚的识别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黑麂耳成纤维细胞培养及异种重构胚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获得了纯化的黑麂耳成纤维细胞。用3种不同的培养液(DMEM(低糖)、DMEM(高糖)和RPMI-1640)对第3代细胞进行培养,结果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相近,DMEM(低糖)的培养效果稍好。以黑麂耳成纤维细胞为核供体,以山羊和兔卵母细胞为胞质受体,通过核移植构建异种克隆胚,囊胚率分别为0和11.5%,结果表明两种胞质受体均能支持黑麂耳成纤维细胞核的重编程,但重构胚的发育能力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4.
小麦不同品种外植体的农杆菌转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实验在小麦中对农杆菌介导的大麦黄矮病病毒CP基因进行了转化,选择生产用小麦品种(系),对影响小麦组织条件和转化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并获得了小麦转基因植株,研究表明,增加肌醇浓度有利于小麦愈伤组织的分化,而添加ABA却只对部分品种有效;采用幼胚和幼胚愈伤组织均能获得转基因植株;以茎尖和花药愈伤组织为受体未能获得阳性植株;小麦不同品种对不同农杆菌菌株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5.
小麦齐穗期喷施烯效唑10~40ppm显提高麦株叶片对^14CO2的同化能力,并增加^14CO2同化物向穗部及根系转移。研究还表明,烯效唑处理,增加了麦株主茎叶片同化的^14C-物质向分蘖株的运移,烯效唑处理延缓了叶片衰老,使穗粒灌浆进程延缓,灌浆时间延长,千粒重增加。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的产生频率,采用了2,4-D中含有不同体积浓度的二甲基亚砜和不同的激素处理组合两种方法诱导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研究其对得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平均得胚率而言,在二甲基亚砜激素浓度处理中,最佳的二甲基亚砜体积浓度为3.0%(得胚率为17.0%),而且各不同浓度的处理均高于对照(9.7%);在不同激素配比试验中,2,4-D+3%二甲基亚砜单独处理的得胚率(7.3%)﹥2,4-D两次处理(6.9%)﹥2,4-D与2,4-D+3%二甲基亚砜配合处理(5.5%)﹥2,4-D一次处理(2.9%)。  相似文献   

7.
从河南省具有地域代表性的5个不同地区分离小麦黑胚病原菌Alternaria spp.菌株17株,经形态鉴定主要为链格孢属两个近似种A.alternata和A.tenuissima.通过与GenBank中登录的链格孢属中的9个种的rDNA-ITS序列比较分析,发现所有供分析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中与6个小孢子种A.alternata、A.tenuissima、A.mali、A.gaisen,A.citri、A.arborescens同源性为98%~100%,在聚类图上成为一支,而3个大孢子种A.radicina、A.porri和A.solani聚为另外一支,可明显地与其它小孢子种区分开.通过对Alternaria 58个菌株的rDNA ITS序列分析发现,同一个种或相似种内不分地域范围和寄主都有很高的保守性.与小孢子种相比,3个大孢子种在位点97-171、365-402、443-490处具有各自的特异位点,所以这些序列有可能作为它们分类鉴定、分子标记及系统发育的重要依据.分析结果表明,ITS1-5.8S-ITS2序列分析只能验证小麦黑胚病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但不能用于链格孢近似种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8.
追氮时期对不同粒色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追施氮肥时期对不同粒色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白粒小麦、黑粒小麦、绿粒小麦各两个品种为材料在大田里进行不同追氮时期的试验。结果表明,春5叶追氮在提高小麦的子粒蛋白及组分含量方面要优于春2叶追氮。绿粒小麦、黑粒小麦的子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本试验所选的白粒小麦,且通过追氮时期的后移可以拉大这种差距。追氮时期对加工品质的影响不存在品种差异,各品种春5叶追氮处理的结果均高于春2叶。追氮时期对不同粒色类型小麦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的影响较小,但它会影响黑粒小麦的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所以氮肥运筹对黑粒小麦加工品质的改善有一定意义。和春2叶追氮相比,春5叶追氮更有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绿粒小麦和白粒小麦的产量及相关指标受追氮时期的影响相对较大,黑粒小麦受追氮时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Laurie和Bennett(1986)用普通小麦与玉米杂交,并进行幼胚培养,获得了小麦单倍体植株。但要真正用于育种实践,必须首先获得较高并且相对稳定的得胚率。目前报道的单倍体胚诱导频率差异较大,最高的已达48.6%,最低的不足10%(顾坚等,2005)。本实验通过在2,4-D中加入不同体积浓度的二甲基亚砜,研究其对得胚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酒泉小麦胚片质量现状和确定酒泉小麦胚片中的优势指标,给当地小麦胚的精深加工和麦胚相关产品的价值提升提供参考。采集了23份酒泉小麦胚片和5份其他产地的小麦胚片,对其脂肪、重金属元素、农药残留等13项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从营养成分和安全性两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酒泉小麦胚片中各营养成分含量相对稳定,总灰分、钠、钙含量与其他产地持平,脂肪、蛋白质和镁等指标优于其他产地,其中镁的优势最突出。安全性指标中,酒泉小麦胚中的铅、总砷和总汞含量与其他产地持平;镉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产地,是较有优势的安全指标,脂肪酸值含量低于标准最高限量,但变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用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处理黑籽南瓜和西葫芦种子,观察其发芽情况,计算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黑籽南瓜种子萌发对盐水生境的适应性比西葫芦强,黑籽南瓜种子萌发的NaCl胁迫浓度适宜值为50.66 mmol/L,而西葫芦为43.98 mmol/L 。  相似文献   

12.
咖啡黑果病是思茅地区咖啡的主要病害,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分析,发现:思茅地区湿度高、温度适宜有利于炭疽、褐斑菌的萌发与侵染,黑果病的发生和危害在小粒咖啡种植区既普遍又严重;按湿度和温度条件,把思茅地区侵染性咖啡黑果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划分为休眠期、潜伏期、危害期三个阶段,在危害期内又可划分为两个高峰期,第一高峰期出现在6—9月,第二高峰期出现在11月中旬-12月上中旬;利用每旬的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降水的中期预报,得到了滚动制作黑果病趋势预报的方法,经过6a的田间实际检验,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筛选培养基是胚挽救成功的基础,也是影响胚挽救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葡萄二倍体与四倍体品种间杂交的胚挽救分3个阶段,即胚继续发育培养-发芽诱导-继代培养.在第一阶段胚发育培养,以MS配以一定浓度的激素为宜;第二阶段的发芽诱导中,MS不加任何激素,或仅仅提供低浓度的生长素(NAA)发芽最好,添加BA明显不利于胚萌发.第三阶段继代扩繁时基因型不同要求的培养基类型也不同,文中给出了一部分杂交组合适宜的继代培养基类型.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新方法,本研究对10个小麦品种(系)连续3代进行了低PPO活性选择,对40份后代品系的整籽粒PPO活性、酚含量、吸水率、穗发芽率以及种皮、胚、胚乳的PPO活性和酚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0个小麦品种(系)的PPO活性随定向选择世代的增加逐渐降低,穗发芽率也逐渐降低,证明了酚酶活性与小麦穗发芽抗性密切相关.选择代数与整籽粒PPO活性、吸水率、穗发芽率、种皮PPO活性、胚PPO活性、胚乳PPO活性呈显著负相关;整籽粒PPO活性、吸水率、穗发芽率、种皮PPO活性、胚PPO活性、胚乳PPO活性相互之间呈正相关;选择代数与整籽粒酚含量、种皮酚含量、胚酚含量、胚乳酚含量无相关性.本研究可为培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因枪法转化小麦幼胚瞬时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Vasil et al.(1996)利用基因枪将获得小麦对除草剂Basta具有抗性的再生植株以来,基因枪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研究发展很快(Altpeter et al.,1996)。在小麦基因枪转化中,优化基因枪转化因素,提高转化效率仍然是基因转化的关键问题。本实验研究了不同金粉用量、质粒DNA浓度及轰击枪数对小麦幼胚瞬时表达的影响,通过GUS染色和细胞压片,分析了gus基因的瞬间表达。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MS基本培养基中加入Kao's有机化合物与T维生素对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Kao's有机化合物与T维生素的MC和MD诱导培养基可显著提高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且ME与MF分化培养基明显增加绿原基分化率和出苗率。  相似文献   

17.
小麦×玉米胚培养产生小麦单倍体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经染色体人工加倍后第一代即可获得纯合稳定的加倍单倍体DH系,与花药培养获得的DH系相比,具有不受小麦基因型差异的影响、没有无性系变异发生等优点,因此在小麦的遗传研究和育种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小麦×玉米诱导单倍体胚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而对单倍体胚培养再生成苗,特别是培养过程中环境温度和光照等对单倍体成苗率的影响国内尚无系统报道.  相似文献   

18.
以小麦品种绵阳 2 6为材料 ,利用3 H TdR掺入法 ,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DNA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烯效唑处理后 ,小麦种子萌发早期DNA合成加快 ,当浓度为 2 0mg kg时 ,DNA合成速率最快 ;同时 ,在小麦种子萌发早期烯效唑处理促进3 H 胸苷掺入可能反映了烯效唑有助于萌发中DNA修复和DNA复制 ,为种子萌发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Laurie和Bennet(t1986)用普通小麦与玉米杂交,并进行幼胚培养,获得了小麦单倍体植株。但要真正用于育种实践,必须首先获得较高并且相对稳定的得胚率。目前报道的单倍  相似文献   

20.
用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处理黑籽南瓜和西葫芦种子,观察其发芽情况,计算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黑籽南瓜种子萌发对盐水生境的适应性比西葫芦强,黑籽南瓜种子萌发的NaCl胁迫浓度适宜值为50.66 mmol/L,而西葫芦为43.98 mmol/L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