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邱汝民 《中国蜂业》2012,(7X):53-53
<正>这些天整理资料,翻到了上次去韩国时候的一些照片,又回想起那次难忘的经历。虽然已时隔近两年,韩国养蜂业给我的印象却清晰而深刻。2010年10月28日,受亚洲蜂联的邀请,我随同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胡福良教授参加了在韩国釜山召开的亚洲养蜂大会。韩国,主要以意蜂饲养为主,约占80%,东方蜜蜂占一部分,蜜蜂总饲养量在200多万群。蜂蜜每年每群产量不高,约40千克,蜂王浆产量较低,有些蜂场每群每次  相似文献   

2.
<正>我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个偶然的机会,竟然与蜜蜂结下不解之缘,进而带动家人、亲朋好友争先恐后地使用蜂产品。大家都喜欢上了蜜蜂。1995年夏天的一个午后,突然来了1群蜜蜂在院子里盘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议论纷纷。不多一会儿,蜂群竟然奔我家厨房而去,并直接钻进碗柜安静下来,家人却为此大惊!我一时也没了主意,只好将此情况电话夫君,他倒是干脆,叫我将这群蜂一把火烧掉。人为地使这些生灵涂炭,我极不情愿。但做晚  相似文献   

3.
<正>养蜂,一年养强易,年年养强却难。这是因为我们在管理蜂群时经常走入误区。经多年的实践,笔者领悟到有6个误区。1舍不得投入保持蜂群蜜粉充足是养强群的首要条件。有的蜂友认为只要饿不着蜜蜂就行,取蜜时总嫌取得少,一到饲喂就舍不得:箱内存蜜不足时,不及时补饲,粉不足时没有马上喂粉,更舍不得天天奖励饲喂。这样养蜂,群势不会强壮。我的做法是保持继箱4~5张大蜜脾,冒白蜡,且经常奖饲;缺粉马上喂粉。我们  相似文献   

4.
杨翼之 《蜜蜂杂志》2021,41(2):36-36
笔者与蜜蜂结缘已近60年,在大半生养蜂生涯中,中蜂过箱在宁乡、安化、桃江、沅陵等地,从木桶、木柜、树洞、墙壁内等处圈养的或野生蜂群近300群,很少见到大群势. 1970年春,离我家约20 km处一朋友,家有1桶蜂找我去过箱,我去看后惊呆了,群势喜人,密密麻麻一大桶,外不露一点脾,是在乡下装酒用的椭圆形木棚(俗称黄桶)内...  相似文献   

5.
张功勋 《蜜蜂杂志》2006,26(7):11-11
(43)我的平箱采蜜群是按您的办法,将蜂群划为3∶6分区。刺槐5月5日流蜜,2005年我处刺槐只流蜜10天,到5月15日我的继箱群取蜜7.5kg,而3∶6分区管理的平箱采蜜群,只取了我后加的2张脾,取蜜2.5kg,其余4张子脾蜜也不多,请问张老师我哪些地方做错了?对不能加继箱采蜜的弱群,在蜜源即将来临时采用平箱3∶6分区管理是一种利用弱群采蜜的措施。但在应用时,必须掌握两点:一是正确估测刺槐大流蜜日,二是什么时间采用3∶6分区。提问中已说明,错就错在刺槐开始流蜜时才改用3∶6分区管理。我的经验是:在刺槐流蜜前10天进行3∶6分区,这样在刺槐开始流蜜时,…  相似文献   

6.
江名甫 《中国蜂业》2007,58(3):20-20
有些蜂友反映,最头痛、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春季爬蜂。我地爬蜂病已有20余年,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重。越冬后很好的蜂群,到洋槐流蜜时却上不了继箱,多种紧急措施也无济于事。到底是什么原因,蜂友聚会时也常常谈论,一般认为原因有:  相似文献   

7.
蜂群采完小叶桉或乌桕时,蜂量一般还有8至12框,而经过在南方越夏度秋,群势急剧下降,只剩下三两框,有的更少,究其原因,存在着这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孙群 《中国蜂业》2014,(6):40-40
我地有位蜂友,养了几十群中蜂,去年秋末,有十多群蜂相继逃亡。他是用土法饲养,随便打开蜂箱一看,几乎脾上贮满了蜜,蜜脾大小平均约30厘米宽,30厘米长,共有9张,从这种迹象看,应该是群强蜜足,且无病。我又看了几群,都是蜜脾多,应该是蜂多群强,然而蜂却不多,实为弱群。上午看的蜂,下午1点多看到这几群蜂相继出逃。这是因为春、夏的群势强贮蜜多,后来因干旱,蜂王老化或有其他原因使蜂群渐弱。  相似文献   

9.
二.几种新式中蜂巢箱试验 自意蜂传人中国,有了新式巢箱和科学养蜂以来,就有人注意到中蜂有改良的必要,于是有几位养蜂先行者创造了几种中蜂改良巢箱,在当时轻视中蜂的情况下,他们能排除众议,潜心研究,足见他们的远见和正确的认识,他们钻研的热情和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10.
小继框养蜂跟小继箱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小继框是在同一个箱内,上框与下框之间没有隔王栅。小继框养蜂蜂蜜产量高、质量好,长年不用饲喂,取蜜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不会失王;没有“分蜂热”,逃蜂少、省工时、易管理。1 小继框与平箱混养产蜜量高、质量好我总结:100群平箱的蜂场,取1次蜜约250 kg,而在100群蜂中养小继框70群、平箱30群,单取小继框的蜜就可超过325 kg,而30个平箱群不取蜜,为繁殖群,专为70个小继框群“服务”,取蜜比平箱群多75 kg以上,少取30个平箱既省工又省时。小继框养蜂非常适宜生产巢盒蜜,1个小框能生产1.25 kg巢盒蜜(500 g巢蜜盒2个,250 g 1个)。  相似文献   

11.
<正>蜂箱是养蜂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木制蜂箱容易破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使用水泥制成的蜂箱,制作简单、省工、省时、省钱,且永久使用,制作一个水泥蜂箱成本只是一个木制蜂箱的1/10,不管饲养中蜂或定地饲养西蜂都可应用。2012年与2013年的春天,我地一位程姓蜂友,在当地使用水泥蜂箱定地饲养西蜂,与同村定地使用木制蜂箱的杨姓蜂友,各用10群蜂做试验。都调整为每群4脾蜂,他们蜂场四周油菜花盛开,3  相似文献   

12.
<正>中蜂多王群,子脾增长快、蜂数多,工蜂出勤积极,蜂群复壮快,能养成大群或继箱群,可夺高产,抗病、抗盗、抗巢虫能力强,是养蜂人最理想的采蜜群。中蜂多王群,几乎在所有养蜂场都有新老交替的双王群,也有二个老王同巢产卵的双王群,但是二只新王同巢产卵的蜂群却很少见。  相似文献   

13.
<正>几十年来我使用的是西标箱及其巢框活框饲养中蜂,使用2种特殊巢脾来增殖、扩大群势,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将经验介绍如下:越冬时在蜂巢中间放一空框,两边为蜜脾,形成中空。春季群势满4脾蜂时,将带蜂巢脾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空继箱内中间,两边不加任何隔板,放好后速将此继箱叠放到原来的巢箱上,巢继箱之间不要隔王板,下面巢箱是空的。这样可有效克服中蜂怕热的习性。当蜂群在巢脾以外地方做小赘脾时,要将多余不  相似文献   

14.
蜂事琐谈     
夏启昌 《中国蜂业》2013,(10):24-25
十几年的养蜂经历,促使我把生产实践中的点点滴滴写成短文供蜂友参考。仍有一些蜂事由于琐碎等原因,一时难以形成文字记录。春繁养蜂人在春繁时都想突出一个"早"字,即"早繁"。其实不然,要想加快春繁速度,首先要看上一年的秋繁基础,基础好的春繁速度加快是无疑的。我地在立春前半个月开繁效果要好很多。1.意蜂春繁我是这样用中等或中下等群势,采用单脾繁育为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蜂繁殖的遗传习性,除自然交替蜂王群外,每年每箱蜂要进行一次分蜂。怎样做到分蜂取蜜两不误是养蜂的难点。如果能顺利地分好蜂,则可多收蜜少喂糖,防止逃跑,免除收蜂的麻烦。为此,我们科技组师生在养蜂实践中探究出人工与自然分蜂相结合的方法,打开蜂群之间的界限,控制分蜂,促进群势发展,从而达到蜂蜜高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强群多箱体成熟蜂蜜生产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强群采蜜和利用多个箱体为强壮蜂群提供充足的储蜜空间,流蜜结束后一次性采收封盖蜜脾.这样生产出来的蜂蜜成熟度高,水分含量低,耐储存.在这种生产模式下,设法让蜂群在主要蜜源流蜜期能够形成并维持强壮群势,用多个箱体生产成熟蜂蜜.本文介绍的"巢继箱双王繁殖,强群多箱体取蜜"技术,其关键点在...  相似文献   

17.
1998年春季分别在贵州南部锦屏县、北部凤岗县,按意蜂标准箱加高继箱、意蜂标准箱加浅继箱、中蜂标准箱加浅继箱、不加继箱及时分蜂等4种处理,进行控制中蜂分蜂热的比较试验。前三种处理,同时采取蜂王剪翅、扣王、及时取蜜、毁王台、割雄蜂脾等措施。两试点试验表明,当蜂群达7~8框足蜂、子脾5~6张时,及时加继箱、浅继箱,配合其它措施,可推迟分蜂期8~38天,有利于强群采蜜,提高蜂蜜品质。其中,意标箱加高继箱产量在两试点中均占首位,分别较其它处理增产62%~22%。中标箱加浅继箱的产蜜量则略优于意标箱加浅继箱。  相似文献   

18.
<正>桂东北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7、8月是桂东北最炎热的月份,也是蜜粉源植物最缺乏的时候,用"七苦八绝"形容,是非常恰当的。那么,意蜂  相似文献   

19.
分蜂是蜜蜂种族繁衍的一种本能,就中蜂而言,野生蜂群分蜂行为是按其自然习性进行的;人工饲养的蜂群,则受人为操作影响,如果在某些环节上出现偏差,那么,蜂群在自然习性和人为操控的双重作用下,分蜂行为将会发生改变。一、正常分蜂1.自然分蜂蜂群的自然分蜂通常发生在天气温和,蜜源丰富的春、秋两季。此时,适宜的温湿度促使工蜂采集兴奋,蜂王大量产卵。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蜂猛增,群势迅速增大。在满足分蜂条件时,蜂群会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分蜂。分出的蜂飞离原巢,通常在100m范围内的较矮附着物上结团,蜂量约占原群的3/5左右。少数蜂群还会进行第二次分蜂。  相似文献   

20.
蜂棚能遮阳挡雨、防止虫害;摇蜜室在取蜜时,防止蜂蜜受到污染。蜂棚与摇蜜室的建设适合当地养蜂生产,对蜂群繁殖、防治虫害、取蜜,生产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