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香庭 《蜜蜂杂志》2006,26(10):43-43
1993年,我在一所中心小学任教,同事阳老师养了几箱中蜂,教学之余,他偶尔给我讲起养蜂的趣事,我听了之后兴致很高,便提出向他买一箱蜂试养。阳老师见我养蜂心切,送了我3脾中蜂。从那以后,我便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养好蜜蜂,1994年我订阅了《蜜蜂杂志》。一晃13年过去了,为什么我对《蜜蜂杂志》如此钟爱呢?我有3个理由。一是《蜜蜂杂志》一直能按时发行,每月在12日前就能收到,对于养蜂人来说,一年春夏秋冬各个时令要做的事能得到及时指导。二是《蜜蜂杂志》既是一位启蒙老师,又是一位指导你成功的导师,它对养蜂新手还是养蜂能手各个层次…  相似文献   

2.
龚凫羌、宁守容二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广东省增城市的一位养蜂爱好者.自从7年前收捕到一群中蜂后,我便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没有养蜂经验,蜂群很快便得了幼虫病.首次养蜂就这样以失败告终,我心有不甘.听说意蜂好养,便去买了3框来饲养,后因为螨害严重又差点放弃.  相似文献   

3.
在辽阳县双树子乡有一位姓李的养蜂员,他会修理自行车,大家都叫他李修车,他养蜂已经三年了,常年越冬蜂他不喂盐。距他处4公里有一位养蜂员告诉他:春天喂蜂必须加盐。于是他将100千克糖中加50千克水后又加进0.6千克精盐,熬煮后喂蜂。在立春前由于蜜蜂口渴大量外出,结果20箱蜂全部垮掉。(1991—04—22收稿)  相似文献   

4.
1993年,我在一所中心小学任教,同事阳老师养了几箱中蜂,教学之余,他偶尔给我讲起养蜂的趣事,我听了之后兴致很高,便提出向他买一箱蜂试养.阳老师见我养蜂心切,送了我3脾中蜂.从那以后,我便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5.
正龚老师、宁老师:你们好!我是重庆的一位养蜂人,现在转地在陕西。从家里出来时的蜂群,基本还是平箱状态,要到北方繁蜂后才能上继箱。现在还都是弱群,刚治螨后正在抓紧繁蜂。我得到《蜜蜂饲养原理与方法》一书太迟了,知道"金三法"也还没几天。但书中的道理简明扼要,又有具体实例可供参照,我便开始参照书上内容,以学用结合的方式来养意蜂。因为我深知,别人再好的东西,也只有实践才会得到检验。从初步试验"金三法"的那几箱蜂来看,效果还  相似文献   

6.
读者与编者     
忠实的朋友和老师我是个业余养蜂爱好者。1988年,一位朋友送我一群(一脾)意蜂,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订阅《蜜蜂杂志》了。1989年,我由一群(一脾)蜂发展成10多群,到冬天,我还卖了部分蜂,获纯利500元。我只留了5只王越冬,到春繁时仅有10脾蜂,1990年又发展到30多只王,近200牌蜂,到采野坝子蜜时摇了500千克蜜后,还出售蜜蜂20多群,我只留  相似文献   

7.
<正>我一朋友退休之后闲着,看我养蜂不错,也喜欢上了蜜蜂,想跟我学养蜂。我对他说:"养蜂是个苦差事,要吃苦受累,风餐露宿,还要挨蜇受疼。"他说:"我闲着也没事干,只当是一种休闲娱乐罢了,你能干,我也干得了。"于是买了2套蜂箱,我送了2群蜂给他,就此开始了养蜂。1年后,他的蜂由2群变成了6群,4年后,仍然是6群。在这期间,每到关键时刻我就去指导他,  相似文献   

8.
严勇 《蜜蜂杂志》2014,34(12):26-26
<正>谈起养蜂,我只是初出茅庐,在朋友的介绍下,我走进了达州市畜牧局退休职工杨志军老师的家。和他的几句交谈,让我的养蜂知识进了一大步,我用问答的方式和蜂友分享。问:想要养好蜜蜂,最重要的是什么?答:蜜蜂要蜜,养蜂要喂。问:你中意蜂同场饲养,不怕外来蜂种影响,意蜂打死中蜂蜂王或者盗蜂吗?答:同种之间、不同种群之间相互发生盗蜂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做好防盗工作就能减少失王。相对来讲,中蜂爱盗,意蜂盗性弱,往往是中盗意而不是意  相似文献   

9.
<正>尊敬的龚凫羌、宁守容二位老师:你们好!我是湖北人,当兵前曾经养过几箱蜂。退伍后在"国企"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生活也较为稳定,工作之余便又开始养蜜蜂了。由此感到工作满意,生活很充实,心情自然愉快。我过去在养蜂方面的理论起步,主要是从新华书店的那些养蜂书籍开始,再观摩别人的蜂群与蜂场。这样边看边干往前走,  相似文献   

10.
龚、宁二位老师:你们好!我是湖北荆州的一位养蜂人,饲养意蜂已有34年了,现有98箱西蜂,从2010年9月开始,逐步转向中蜂饲养,因此,比较注意中蜂方面的信息,常看《蜜蜂杂志》上的中蜂专栏文章。自从邮购了你们的《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第二版)一书,我便爱不释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考证,我认为该书的价值远不止几十元,而是价值无量,读者终身受益。在此,首先要感谢二位老师撰写的经典著作。它使我对养蜂的未来充满希望,并将激励我由西蜂逐步过渡到中蜂饲养的决心。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纪天祥 1914年 5月 2 3日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披霞山村。少年时家贫辍学。 192 8年 ,到离家 15km的王官营镇酿酒作坊当学徒。店内订有报刊 ,其中天津《今晚报》有一养蜂专版 ,每周一期 ,他每期必读。从而逐渐认识到蜜蜂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 ,并萌生养蜂之念。当时正值养蜂热潮 ,进口蜂价格昂贵 ,他只得望蜂却步。 1933年 ,由于种种原因 ,进口蜂的价格跌入低谷 ,给钱就卖 ,他便购买了 2箱意蜂。从此 ,与蜜蜂结下不解缘 ,终生相伴。经过几年实践摸索 ,蜂群繁殖到 194 1年已有2 8箱。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中国农村实行“三光”政策 ,民…  相似文献   

12.
<正>(续《蜜蜂杂志》 2022年第4期)李老师:您好!我是湖南一位“九○后”年轻的养蜂人,喜欢中蜂,已有9年养蜂经历,从当初传统土养到意标再到现在的GN。如果养蜂有等级,那么我认为依次排列可以是:新手,学徒,师傅,大师,一代宗师。“十年磨一剑”,我从新手“磨”到学徒了。2年前,我偶然在我师傅那儿看到龚凫羌教授的《蜜蜂饲养原理与方法》一书,才知道有GN箱这种蜂箱。全新的理念与技术,它一下就吸住了我的眼球,引我入胜,原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如获至宝。那时龚教授已去世,我不知道宁老师正在传承讲授龚氏蜂学精髓,没能参加全国养蜂提高班速成。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从1970年养蜂至今,发现有2位蜂友在使用蜂扫时不沾水,干扫,而问题出现在老养蜂员。一位是与笔者同村的养蜂员,今年75岁,1980年6月我回家看望父母时,让我给他组织育王群,发现他在扫蜂时使用蜂扫不沾水。今年3月15日,笔者去附近县蜂友家去看蜂,有位蜂友今年73岁,养蜂超过40年。这天最高温度达14℃,蜜蜂飞翔很好,他紧了几群准备春繁,我也发现他使用蜂扫不沾水,干  相似文献   

14.
蜂缘一生     
袁德雨 《蜜蜂杂志》2006,26(2):41-42
我这一生就是与蜜蜂有缘。十一二岁时,我跟随当教师的父亲去外地读小学,父亲一边教书,一边养了十来箱蜂。每当他开始管理蜂群时,我总是头上罩一件衣服,留着一条小缝,从缝中观察那些活泼的小生灵,感到特别好玩。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养蜂的基本常识,像摇蜜、防盗、收捕分蜂等,成了父亲的小帮手。后来父亲去省城进修,他把养蜂的事交给了我。我一边读书一边养蜂,觉得在师生们面前显得有些能干,有的小学生去摆弄蜜蜂时,我以“蜜蜂会螫你”为由把他们吓跑。参加工作后还是与蜜蜂有缘。我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县农林局,工作35年,直到退休,一辈子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龚老师:您好!2016年初,我的蜂群起了盗蜂,因为之前看过你发表在《蜜蜂杂志》2015年第9期第19页,关于《蜜蜂饲养原理与方法》的问与答,里面有相关内容,我情急之下便打电话与周文彬联系求购"防盗器",电话中我说龚老师证实的是"意盗中有用",我问他对于意蜂盗意蜂是否起作用?因为咱北方春天的意蜂群防盗能力差,根本无咬杀、不抵抗。周回答说"百发百中"。于是我于3月16日下午给周汇款600元购买了  相似文献   

16.
最近闲暇无事翻阅杂志,看到赵国英先生发表在《蜜蜂杂志》2009年第10期上的《谈群味的利用》一文.他在此文第三段中谈到:"《蜜蜂杂志》2009年第4期刊登了甘筱中、甘霖2位先生的文章,说出了盗蜂在被盗群巢门留下了‘信息素’,并说用水冲洗便可制止盗蜂.我认为养蜂同仁都要感谢他们,这是养蜂管理上的重大发现.……问题解决了,用水冲走盗蜂群的群味,盗蜂便被制止了,就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退休干部,年已古稀,休闲无事。2003年冬一位养蜂者住我村放蜂,我每天总到放蜂地观望,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听他介绍养蜂经验和好处,从此引起了我的兴趣和爱好。我决心通过养蜂欢度晚年,就这样我买了3群蜂,随即订阅《中国养蜂》,通过精心管理,蜂群安全越冬,第2年立春,进入春繁阶段,不幸蜜蜂全染上了白垩病,经反复多次交替用药喷治,方控制病势,这种蜂病,治疗起来真让人头痛。我从《中国养蜂》上看到,中国农科院蜜蜂所育种中心培育出的抗病优种王“美意”出售,  相似文献   

18.
活框活格养蜂法的特点是根据蜜蜂群势、蜜源季节条件而确定蜂群巢脾数量由少增多。随着蜜源季节结束、蜜蜂群势下降,所采集花蜜成熟,蜜脾被抽出生产、加工蜂蜜,蜂群巢脾数量再由多变少。始终保持蜂脾相称,为下一个蜜源或秋繁培育越冬适龄蜂创造良好条件。7月中旬,我地荆条流蜜期基本结束。笔者将蜂群继箱所有巢蜜脾提出,每群巢脾均调整为4~6张,即巢箱4张子脾,继箱2张蜜脾。2012年我地荆条流蜜特好,7月下旬荆条仍流蜜良好,供应蜜蜂当天食用有余,但花粉供应不足,于7月15日将全场蜂王全部关起来,休整治螨。进入8月份,采用活框活格养蜂法生产蜂蜜,整个荆条花期巢箱留4张供蜂王产子的脾,根据群势、蜂王年龄,部分蜂群在蜜源期间加1~2张巢脾增至5-6张子脾,继箱是巢蜜脾6-8张,整个荆条花期没有摇取一次蜜,只是在7月中旬一次性生产成熟蜂巢蜜,全场平均群产25kg。“立秋”之后,蜂群治螨放王时,蜂群群势均在4-6框蜂。采用生产成熟蜜而不取蜜的方法,蜜蜂长期处于自然积累蜂蜜的状态,群内饲料充足,幼虫成长发育良好。加之7月中旬后适时补喂花粉,其结果荆条花期结束时群势下降缓慢,仍能保持5-7框蜂。  相似文献   

19.
廖建平蜂友是湘永煤矿的退休工人,我大约在10年前认识他,那时,他40多岁,在车站门前义务蜂疗。我刚退休,以蜂会友,便去他那里闲聊。第一次交谈,他有一句话感动了我,他说:“养蜂就要学蜂,一生勤奋,一生奉献。”经过10多年的交往和了解,我认为,他就有点像蜜蜂。1帮农民养蜂,一帮到底廖蜂友1955年出生在一个矿工之家,17岁时,作为知青被下放到一个叫七甲的山区劳动锻炼。那里有很多野生蜜蜂,他便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用他的话说:一朝认识蜂,爱它一辈子。知青返城,他带着几箱蜜蜂参加工作。开车几十年,由于身体不好,病休在家,这使他获得了一个钻…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位农村小学校长,业余养蜂30年。2000年退休后,养蜂兴趣仍然不减,我只养3~6群蜂,不仅经济上有补贴,还陶冶了情操。我从1986年开始订阅《中国养蜂》,退休后,我又重读这20年的《中国养蜂》,把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文章剪贴做为老师,用来指导我在养蜂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