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吕岩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3,32(4):129-133,140
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运用大历史观审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契合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农耕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海纳百川。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阶段,传承农耕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现如今对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农耕文化的媒介之一——传统农耕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对农耕文化进行阐述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类,得出农耕文化具有横向地域性和纵向延续性的特点;梳理现存传统农耕文化景观,并提取了形成传统农耕文化景观的土地利用形式、水资源利用、地方性特色植物群落以及建筑与聚落4种景观构成要素;为传统农耕文化景观提供设计思路,提炼——延续——象征。  相似文献   

3.
周杰 《新农业》2022,(2):93-95
传统农耕孕育民族文化,保护传统农耕也即保护民族文化.贵州境内尚存一定数量的资源禀赋极高的传统农耕存留区,在不改变其自然变迁趋势的前提下,其存续前景不容乐观.对此,应通过农旅融合手段重构传统农耕的活态传承机制,进而重构民族文化可持续传承机制.依托价值观照、过程收益、主客共享等运作要素,农旅融合促成了传统农耕活态传承机制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村落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文化遗产.全国646个中国传统村落中,武陵山片区有60个.介绍该片区中国传统村落,分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对策,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意义。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4种典型模式,指出文化观赏型向文化体验型的转变是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夫精深,一直以来大量学者致力于研究中国农耕文明.总结了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研究农耕文明的最新成果.主要从农耕文明起源、发展及衰落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农耕文明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胡泽学 《古今农业》2022,(4):7-16+136
中国作为农业古国,农业生产及农耕文化不仅是国家经济和民众生存的基础,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形成、提升和发展,离不开中华农耕文化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贡献。本文从五个典型思想探讨了传统农耕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在当前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中华农耕文化的育农、乐农作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8.
农本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史上占主导地位,在"农本""重农贵粟"的思想观念影响和主导下,历代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农耕在治国、安邦、富民中的作用。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的农耕谣谚,这些谣谚不仅是农副生产关于天、地、人之间的哲理性辩证关系思考,也是中国农耕文明与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时至今日,这些农耕谣谚仍具有科学实践应用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农耕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与美德,对当今的农业生产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云南现代烟草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发扬三方面阐述了传统农耕文化对云南现代烟草农业的影响,认为从传统农耕文化中汲取精华,对于保护烟农利益、彰显云烟特色及整个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泽学  付娟 《农业考古》2022,(1):251-259
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根基。本文从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出发,探讨了中华农耕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盛不衰的农业因素,从而提出赓续传承、提升发展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有机旱作这种方式作为山西农业的一种带有传统性技术特色的方法。在目前的新发展形势之下,对于山西旱作农业需要去进一步的升级成为包含着绿色的、健康的、生态性模式。能够形成可以持续发展新型企业的有机旱作农业。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山西的有机旱作农业目前的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在针对性地去提出一些对策,对其进行进一步探索,能够帮助山西省有机旱作方面的农业去突破其实际的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2.
山西谷子(粟)栽培起源与初始发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分析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山西谷子最早是在传说时代由神农将野生种驯化成栽培种,从而教民种谷。此后,华夏民族的祖先又在山西发展了粟农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论述水稻是明清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食物依赖,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由水稻作为主体的农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美洲作物传入中国以后,没有改变水稻在其中所占的主体地位。作者认为,水稻对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涉及经济结构、技术进步、环境变化、文化特征等多个方面。其正面作用主要是养活了大量人口,成为多熟种植的主体作物,使得江南稻作产区成为经济与文化中心,促成了稻鱼共生系统的发展与梯田农业的演进;与此同时,水稻生产的特殊原因与其它因素共同作用,又限制了工具,特别是犁的进步,此外,还因为挤占了洪水泄洪的空间,促成了南方雨季洪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延续性、乡土普世性;农耕文化的行动法则主要为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与产量结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受传统耕作制度的影响 ,山西晋中地区冬小麦产量结构中的穗粒数及粒重受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 ,年际间变异较大 ,导致小麦单产水平低而不稳。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小麦地膜覆盖技术所产生的效应 ,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6.
中药农业是一个全新的农业开发领域和方向,具有经济性、生态性、观赏性和资源可再生性的特征。建设中药农业具有强劲的人类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能够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山西省具有建设中药农业的独特资源优势和技术条件,大力推进中药农业的建设和开发,对于优化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物覆盖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生物覆盖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以及它在旱作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的分析研究,对春玉米、冬小麦、果园的生物覆盖技术作了简介;就生物覆盖中存在的问题、对策以及推广前景作了综述,认为生物覆盖在山西省旱作农业中,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耕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明明  徐广才 《农学学报》2015,5(12):115-120
农耕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认识农耕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推进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农耕文化资源的研究,重新认识农耕文化的内涵,明确农耕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针对当前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辨析了农耕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提出了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核心路径——农民参与主体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特色开发乡土化、产品设计精品化、产业经营品牌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化。研究为实现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山西旱作节水农业现状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有效提升山西旱作节水农业水平,提高山西旱作节水农业对山西农业的贡献,以制约山西农业发展的山西旱作节水农业为研究背景,分析了目前山西旱作节水农业所涉及的农艺节水、农业机械装备领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制约山西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提出了山西旱作节水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措施。对山西旱作节水农业、山西农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