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红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395-2397
在阐述文化自觉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农民的文化自觉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并提出了培养和养成农民文化自觉的对策,指出只有转变指导思想、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村知识群体的桥梁作用,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农民群体,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2.
杨梅是我国著名的特产果树,其适应性强、生长快,耐瘠、耐旱又耐寒,在江西、浙江、福建、湖南、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属乡土树种,红、黄壤中皆可种植。杨梅早春开花,初夏成熟,果实色艳味佳,酸甜可口,除鲜吃外,还可加工成杨梅酒、杨梅汗、杨梅干红、果脯等,具有消食、除湿、止泻、利尿、清肠胃等药用和保健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农业与技术》2014,(7):I0003-I0003
7月10日,“首届吉林省农民文化节”在吉林省农安县合降镇正式启动,据了解,此次农民文化节活动时间从7月10日持续至8月31日。全省各地农村将陆续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内容包括开展文艺节目巡演、电影展映、农民美术摄影艺术品展览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的征程号角。作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党校科研课题组通过对本市农民自办文化现状的调研、分析,认识到农民自办文化的意义,指出暴露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把农民合作组织视为是由一系列的长期契约关系所构成的一个"契约集",把对其组织形式的选择问题转化为对该组织内部契约模式的选择问题;通过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不同农民合作组织契约模式的形成机制和决定因素,并对云南蒙自甜石榴产销联合社进行个案分析。结果表明,合作组织对于契约形式的选择是对多种因素综合权衡的结果;新的组织模式或契约安排与原有制度安排存在互补关系;合作组织模式的选择是影响合作效率和组织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一个有效率的组织模式既取决于组织自身的交易特性,又要考虑与外部交易环境的相容性;契约选择的过程要遵循客观的演化规律,但不必拘泥于某一既定形式。  相似文献   

6.
一、日常生活中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 人们只有在长时间无事可做的时候才会感到空虚无聊,才会产生出所谓的精神需求。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跟空闲时间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空闲时间越多,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多;如果空闲时间少,精神产品供应不足,人们就会觉得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在农村,空闲时间的多少,与农民的收入有关,而同当地的经济状况关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7.
张怀璧 《现代农业》2006,2(12):120-122
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现代化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国家稳定、社会安宁。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视角,深入分析了影响农民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了促进农民现代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保障农村人力资本和缓解"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农村建设问题具有支撑作用。基于农业现代化与农民职业化耦合视角,以黑龙江省为例,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发展特征和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以此为基础探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结果表明,2015—2017年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在0.330~0.351间波动,农民职业化综合评价指数在0.323~0.329间波动。考察期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略超前于农民职业化的发展,且各地级市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职业化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值区集中在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等西南部城市。黑龙江省两大系统耦合度波动幅度较小,维持在0.478~0.481之间,整体处于拮抗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保持在0.387~0.389之间,耦合协调等级整体处于轻度失调阶段。耦合协调度在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由东北部城市向西南部城市递增趋势。因此,为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职业化向优质协调方向发展,需进一步优化发展较为薄弱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出因地制宜制定培育目标;因势利导丰富培育内容;推陈出新探索培育模式;多措并举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9.
以苏州农业现代化为背景,从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入手,指出现阶段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应逐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合作经营;实现农业装备现代化,加速推动农业科技化和农业产业化;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推动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扩大内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对江村已有研究的二次分析基础上,结合江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对70多年来江村土地利用和经济结构情况进行分段梳理。研究发现,乡村工业化淡化了农民的土地情结,加强了农民理性和工具性地利用土地功能,是推动农民土地意识现代化的重要外部力量。然而,在农民土地意识的现代化过程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诸如乡村工业缺乏科学技术和人力管理、农民轻视土地又不舍土地经济价值、农村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被破坏。针对性地提出要从务实推进乡村工业发展、创新土地经营机制以及加快完善国家的工、农业保障政策等3个方面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浙江省江山市贺村镇农民的调查结果,重点分析了粮食扶持政策出台后由此导致的农民在决定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物质投入等农业经营行为方面的变化,发现当前的农业粮食扶持政策时效性强,在短期内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建议国家制定粮食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将农业的支持政策以法律的形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为此,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时代要求,通过农民的情愿自致来型塑新型农民,进而推动农民积极的“非农”化、有序的“市民”化和情愿的“农民”化进程,实现农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江西农业学报》2022,(6):213-214
根据对浙江省江山市贺村镇农民的调查结果,重点分析了粮食扶持政策出台后由此导致的农民在决定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物质投入等农业经营行为方面的变化,发现当前的农业粮食扶持政策时效性强,在短期内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建议国家制定粮食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将农业的支持政策以法律的形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农民收入增长状况的特征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何国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925-11926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总结湖州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特别是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确保农民普遍持续稳定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民是我国农村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因此通过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来塑造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当前我国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李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075-14078
在城市保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保险公司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农村市场。然而,到目前为止,农村保险市场发展仍然缓慢,其市场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家族养老在现阶段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农村人力资本缺乏改善。试图通过对何营村的调查以及家族保险所占重要地位的分析,对这一深层次原因进行揭示,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福建省茶农的调查,描述了农民参加培训的需求意愿和已接受培训的现状,分析了受训农民对培训内容、机构、方式、师资、时间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进而从加强市场研究实现培训供需对接、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加强培训后的技术跟踪指导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对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在推动和引领农民创业实践中采用的主要模式,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基地、实体承包、自办企业4种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在指出各种模式的特点、主要做法、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就科技特派员引领农民创业的模式选择提出了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