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川苎11"(原代号川杂9832)是我所用自育的优良雄不育系"C9451"和优良恢复系"R79-20"配制而成的两系杂交苎麻品种.在2002-2004年四川省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2323.5kg/hm2,较对照川苎4号增产25.8%,平均单纤维细度1934m/g.在组合比较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2000kg/hm2,较对照川苎4号增产41.03%,平均单纤维细度1979.1m/g.生产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2629.95g/hm2,较对照川苎4号增产24.3%.经四川省纤维检验检测局测定,川杂9832平均单纤维细度2174 m/g,纤维强力40.89cN.该品种采用种子繁殖,植株整齐、均匀、高大、粗状、经济性状优良,蔸型、株型理想,高抗苎麻花叶病毒病和苎麻炭疽病,抗旱、抗风力强.  相似文献   

2.
川苎10号(原代号川9505)是以地方品种为基础材料,与多个推广优良品种杂交,采用轮回选择而成的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在四川省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2283.75kg/hm 2,较对照川苎4号增产23.68%,平均单纤维细度2015.67m/g。品比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2505.0kg/hm 2,较对照川苎4号增产31.02%,平均单纤维细度2038m/g。生产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2583.0kg/hm 2,较对照川苎4号增产22.06%。经农业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纤维细度2056m/g,纤维强力45.82cN。该品种为深根散生型中偏晚熟品种,抗风力强,雌花极少,高抗苎麻花叶病和苎麻炭疽病。  相似文献   

3.
优质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川苎10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苎10号(原代号川9505)是以地方品种为基础材料,与多个推广优良品种杂交,采用轮回选择而成的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在四川省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2283.75kg/hm^2,较对照川苎4号增产23.68%,平均单纤维细度2015.67m/g。品比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2505.0kg/hm^2,较对照川苎4号增产31.02%,平均单纤维细度2038m/g。生产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2583.0kg/hm^2,较对照川苎4号增产22.06%。经农业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纤维细度2056m/g,纤维强力45.82cN。该品种为深根散生型中偏晚熟品种,抗风力强,雌花极少,高抗苎麻花叶病和苎麻炭疽病。  相似文献   

4.
高纤维细度苎麻新品种"川苎12"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苎12号(原代号CZ0601)是利用优质地方品种天然杂交、高产良种自交后代株系,杂交选育而成的高纤维细度、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在国家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2308m/g,比对照圆叶青高458 m/g,达特优质标准,平均原庥产量2584.65kg/h㎡,与对照相当;在国家苎麻生产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2298m/g,平均原麻产量2581.65kg/h㎡,较对照增产1.98%.高抗苎麻花叶病、炭疽病、根腐线虫病.  相似文献   

5.
川苎12号(原代号CZ0601)是利用优质地方品种天然杂交、高产良种自交后代株系,杂交选育而成的高纤维细度、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在国家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2308m/g,比对照圆叶青高458m/g,达特优质标准,平均原麻产量2584.65k9/hm2,与对照相当;在国家苎麻生产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2298m/g,平均原麻产量2581.65k9/hm^2,较对照增产1.98%。高抗苎麻花叶病、炭疽病、根腐线虫病。  相似文献   

6.
优质高产杂交苎麻新组合"川苎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苎8号"(原代号D-156)是我所用自育的优良雄不育系C26和恢复系B8配制而成的两系杂交苎麻组合.在1995-1997年四川省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1957.8kg/hm2,较对照红皮小麻增产41.85%,在组合比较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2546.1kg/hm2,较对照红皮小麻增产69.04%;两组试验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该组合纤维品质优良,在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为1913支;在生产示范中,经达州市纤检局检测平均单纤维细度为1978支.该组合采用种子繁殖,后代在品质和经济性状上分离变异极小;植株高大、粗壮、经济性状优良,蔸型、株型理想,抗逆性强,高抗苎麻花叶病,抗旱、抗风力强.  相似文献   

7.
“川苎8号”(原代号D-156)是我所用自育的优良雄不育系C26和恢复系B8配制而成的两系杂交苎麻组合。在1995—1997年四川省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1957.8kg/hm^2,较对照红皮小麻增产41.85%,在组合比较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2546.1kg/hm^2,较对照红皮小麻增产69.04%;两组试验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该组合纤维品质优良,在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为1913支;在生产示范中,经达州市纤检局检测平均单纤维细度为1978支。该组合采用种子繁殖,后代在品质和经济性状上分离变异极小;植株高大、粗壮、经济性状优良,蔸型、株型理想,抗逆性强,高抗苎麻花叶病,抗旱、抗风力强。  相似文献   

8.
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湘苎2号种子繁殖后代选育成功赣苎4号(原代号93-24)新品种,全国区试平均原麻产量2556.6/hm2,比对照品种湘苎2号增产15.5%;单纤维支数三季平均1825m/g,单纤维强力58.95CN.品系试验平均原麻产量2903.1kg/hm2,比对照品种湘苎3号增产33.5%;单纤维支数2012m/g,强力29.2 CN.生产试验中二、三龄麻平均产量2478kg/hm2,比对照品种赣苎 3号增产13.9%.该品种为中根丛生型,抗风性较强,高抗花叶病、炭疽病和根腐线虫病;生育期中熟偏晚,全年三季工艺成熟天数合计195天左右.该品种于2005年12月通过中国麻类作物品种鉴定委员鉴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于2012年、2013年以主栽苎麻品种"湘苎2号"为对照,比较分析了4个苎麻新品种在重庆三峡库区的原麻产量及纤维品质。结果表明:中苎2号原麻产量最高,年原麻产量达3187.20kg/hm2,比对照湘苎2号增产17.0%,且纤维品质优良,抗逆性较强,适宜在重庆三峡库区种植,可作为主栽品种进行推广;中苎1号原麻产量居第二位,比对照增产1.7%,纤维品质良好,抗逆性强,可作为配套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中苎3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从厚皮种S2×玉山麻S2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早熟苎麻新品种。全国区域试验中,中苎3号原麻产量2800.58 kg/ha,比对照中苎1号增产6.33%,居参试品种第一位;纤维支数2084 N_m/m·g~(-1),比对照中苎1号高179 Nm/m·g~(-1),纤维品质优良。中苎3号所有产量构成因素均超过对照,且适应性好,抗倒性强,抗花叶病,中抗根腐线虫病。  相似文献   

11.
苎麻新品种“赣苎4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湘苎2号种子繁殖后代选育成功赣苎4号(原代号93-24)新品种,全国区试平均原麻产量2556.6/hm^2,比对照品种湘苎2号增产15.5%;单纤维支数三季平均1825m/g。单纤维强力58.95CN。品系试验平均原麻产量2903.1kg/hm^2,比对照品种湘苎3号增产33.5%:单纤维支数2012m/g,强力29.2CN。生产试验中二、三龄麻平均产量2478kg/hm^2。比对照品种赣苎3号增产13.9%。该品种为中根丛生型。抗风性较强,高抗花叶病、炭疽病和根腐线虫病;生育期中熟偏晚,全年三季工艺成熟天数合计195天左右。该品种于2005年12月通过中国麻类作物品种鉴定委员鉴定井命名。  相似文献   

12.
"华苎4号"是从稀节巴品种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平均亩产226.5kg,比对照细叶绿品种增产59.13%,在湖北省区试中较对照增产33.81%:纤维品质优良,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年均纤维细度2082支,在区试中经湖北省纤检所测试,年均纤维细度2239支;该品种植株高大整齐,出麻率特别高(鲜皮出麻率和鲜茎出麻率分别在14%和5%以上);"华苎4号"的抗逆性强,高抗炭疽病,不感染花叶病,抗旱抗风性强,但耐渍性略差.  相似文献   

13.
川苎4号是从大红皮自交后代中筛选出的优良单株,经过多年培育而成的新品种。1987—1989年连续三年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比对照红皮小麻增产50.8%,平均单纤支数1941m/g;1989—1991年连续三年五县七点生产试验表明,平均比对照增产24.78%,平均单纤支数为1970m/g。该品种属中根散生型,在长江流域表现为中熟,头、二、三麻工艺生长天数分别为80~85天,45~50天,60~65天,且有较强的抗旱、抗花叶病特性。  相似文献   

14.
湘饲纤兼用苎1号是从地方品种咸丰大叶绿的自然变异单株中系统选育的新品种,既可以作为饲用苎麻栽培也可以作为常规纤维用苎麻栽培。2年5点饲用区域试验结果显示:鲜产量为123148.9~138624.7kg/hm^2,平均鲜产量131936.9kg/hm^2,比对照增产17.15%~20.34%,且丰产稳产性好;粗蛋白含量在22.5%,优于对照,粗纤维含量18.5%、粗脂肪含量6.5%、灰分含量13.6%、钙含量3.6%,均低于对照,磷含量0.4%左右,与对照无差异。纤维用区域试验结果显示:平均纤维产量2599.5kg/hm2,比对照平均值低5.2%左右;生产试验平均纤维产量为2676kg/hm2,减产6.5%以内;平均纤维支数2394.8支,比对照湘苎3号和中苎1号分别提高15.22%、22.06%。表明湘饲纤兼用苎1号是一个高产优质的饲纤兼用苎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华苎 4号”是从稀节巴品种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 ,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平均亩产 2 2 6 .5kg ,比对照细叶绿品种增产 5 9.1 3% ,在湖北省区试中较对照增产 33.81 % :纤维品质优良 ,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年均纤维细度 2 0 82支 ,在区试中经湖北省纤检所测试 ,年均纤维细度 2 2 39支 ;该品种植株高大整齐 ,出麻率特别高 (鲜皮出麻率和鲜茎出麻率分别在 1 4%和 5 %以上 ) ;“华苎 4号”的抗逆性强 ,高抗炭疽病 ,不感染花叶病 ,抗旱抗风性强 ,但耐渍性略差。  相似文献   

16.
苎麻新品种“中苎2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苎2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从黑皮蔸S2×圆叶青S3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早熟苎麻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全国区域试验中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一位,比对照圆叶青增产11.08%,达显著水平;纤维品质优良,在全国区试中纤维支数2050支,比对照"圆叶青"高200支;"中苎2号"的抗逆性好,抗花叶病,高抗根腐线虫病,其它抗性优于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7.
“华苎3 号”是在新余麻与稀节巴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品系比较试验中比对照细叶绿增产21 .44 % ,在区域试验中与高产对照品种华苎2 号产量相当;纤维品质优良, 年均纤维细度在2100 支以上, 且三季麻的纤维细度均达1800 支以上,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头, 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627 、1988 、2175 支,年均2263 支。在区域试验中,头、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492 、1984 和1944 支,平均2140 ;抗逆性强,对炭疽病亚免疫, 不感染花叶病, 抗旱耐渍,抗风性中等。  相似文献   

18.
苎麻新品种赣苎3号原麻平均产量2250kg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华苎4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氯吡苯脲[N-(2-chloro-4-pyridyl)-N’-phenylurea(CPPU)],系统探讨其对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浓度为10mg/L时可以提高原麻产量,三季麻分别比对照增加3.17%、10.59%和21.05%,总产增产达11.22%,但喷施各个浓度CPPU时苎麻产量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喷施CPPU不会导致原麻含胶率升高,头麻、三麻期间通过影响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纤维细度以及结晶度达到提高苎麻品质的作用,二麻喷施时可以提高结晶度,其它方面影响不大。综合品质指标和产量指标来看,喷施浓度为10mg/L的CPPU可以提高原麻产量,且对苎麻品质影响不显著。该方法能够为苎麻高产优质的生产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华苎3号”是新余麻与稀节巴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 量高,在品系比较试验中比对照细叶绿增产21.44%,在区域试验中与高产对照品种华苎2号产量相当;纤维品质优良,年均纤维细诺2100支以上,且三季麻的纤维细度均达1800支以上,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头,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627、1988、2175支,年年2263支。在区试验中,头、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492、1984和1944支,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