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套袋苹果黑点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陕西苹果产区套袋红富士、秦冠10批次200个斑点类病果635个病斑的分离鉴定表明:套袋苹果黑点病是由粉红聚端孢(T rictothecum roseum L ink)和点枝顶孢(A crem on ium stictum L ink)共同引起的真菌病害。这二种半知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生长适宜温度,粉红聚端孢菌为25℃,点枝顶孢菌为27℃;分生孢子适宜萌发温度,二者均为25~30℃;在pH 4~8范围内,菌丝生长良好,生长适宜pH值,粉红聚端孢菌为5~6,点枝顶孢菌为4~5;二种病菌对单糖、双糖和多糖都能利用,粉红聚端孢菌对碳素的利用以可溶性淀粉为佳,而点枝顶孢菌则以蔗糖为佳;对氮素的利用,二者均以蛋白胨为佳,N aNO3次之。  相似文献   

2.
胡余楚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205-205,207
本文分析了宁海县脐橙黑点病发病规律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柑橘黑点病已成为我国柑橘发病面积最大的病害,严重影响柑橘果实的外观和商品价格。本文分析了该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了以避雨栽培等农业防治为基础,抓住关键时期,科学用药防控黑点病的绿色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鉴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薯基腐病的预防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用菌丝培养法测定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温度、pH、氮源和碳源等环境中的生长状态,确定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甘薯基腐病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菌株,标记为RF-NH,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为甘薯基腐病致病菌。利用ITS、His3和Cal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菌株RF-NH DNA进行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579、480和537 bp;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RF-NH与Diaporthe batatas聚类在一起;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菌株RF-NH鉴定为甘薯间座壳菌(D.batatas)。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RF-NH在15~35℃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2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4;最适培养基是SPDA培养基,最适碳源是糊精,最适氮源是硝酸钠。菌株RF-NH孢...  相似文献   

5.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几年来对套袋苹果黑点病的调查观察,了解了黑点病的发生规律、影响因子,分析了发病原因,提出了黑点病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病菌(Stagonospora curtisii)主要危害朱顶兰(Amaryllis vittata)叶片及花梗,其次危害鳞茎。病斑呈椭圆形、纺缍形或半圆形。被害部初期呈鲜红色,后期转赭红色,其上密生黑色小点。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为25℃;适宜pH位为4~9,最适为6左右;菌丝生长对培养基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以PSA培养基最佳;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葡萄糖最佳,山梨糖最差;对氮源的利用,有机氮及无机氮均能利用,其中以牛肉浸膏和门冬酰胺最佳,尿素最差;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为25℃,高于35℃或低于8℃时孢子均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重庆市白术根腐病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病原菌种类、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预测、防治及白术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3~8月,每隔30 d对重庆市白术产区进行白术根腐病田间症状及危害情况调查;采用组织分离法结合柯赫氏法则获得白术根腐病致病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并考察不同培养基、碳氮源、pH、温度等因素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等的影响.[结果]白术根腐病在田间有块茎腐烂型和须根腐烂脱落型2种症状,其中块茎腐烂型占发病植株的69.68%,为主要症状类型.将2种来源的白术根腐病病原菌接种于4种不同白术栽培类型,结果发病症状也以块茎腐烂型为主.引起2种症状的病原菌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rum Schl.).最适宜白术根腐病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为PSA培养基;菌丝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甘氨酸;最适产孢碳、氮源分别为D-果糖和亮氨酸;菌丝在5~45℃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产孢及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菌丝在pH为3~11时均能生长,最适pH为7,产孢及孢子萌发最适pH为6.[结论]重庆市白术根腐病表现为块茎腐烂型和须根腐烂脱落型2种症状,病原菌均为尖孢镰刀菌(F.oxysprum),其症状表现与白术栽培类型的抗病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杏果实黑斑病病原鉴定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杏果实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黑斑病进行了报道,根据病原菌致病性、生物学特性、培养性状及形态研究结果,鉴定其病原是一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适宜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为28℃,适宜pH值为4~8,最适pH值为5.78.以蛋白胨或酵母汁为氮源,淀粉或乳糖为碳源有利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30℃,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9.
粉虱座壳孢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方法,鉴定出寄生在贵州榕江县脐橙园内柑橘粉虱上的病原菌为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探讨了座壳孢属内种间系统学关系,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显示,该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5℃;PDA培养基和玉米粉蔗糖酵母膏琼脂培养基比较适合该菌生长,丰富的氮源有利于该菌的生长,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最佳;光照对于该菌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12 h间隔光照有利于产孢。该菌在PDA、PSA和玉米蔗糖酵母膏琼脂培养基上产孢较多。对能与该菌结合使用的常用农药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除多菌灵外其余的6种杀虫剂均不能完全抑制座壳孢菌落的生长,杀菌剂的抑制作用强于杀虫剂。  相似文献   

10.
洛阳市美洲斑潜蝇发生动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斑潜蝇1995年在我市郊区菜田中首次发现,1998年即蔓延到全市11个县(市、区)1.926万hm^2。通过6a研究,摸清了该虫发生范围、面积、危害情况,澄清了其寄主植物在我市有17科73种,明确了年发生代数、各虫态历期,观察了成虫和幼虫的生活习性,查明了越冬虫态、场所和该虫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1.
柑橘黑点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柑橘黑点病(Diaporthe citri)在浙江、江西等柑橘产区普遍发生,逐渐成为柑橘最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鲜销果实的外观品质和销售价格。2008年以来,通过对该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开展研究发现,果实整个生长期都能感病,但以果实膨大期最感病;黑点病的严重度与树龄、施肥水平和杀菌剂的使用次数关系密切;以座果后每隔20 d使用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防治效果较好,代森锰锌中添加0.25%~0.50%矿物油(绿颖)能有效地提高其防效。文章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黑点病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柑橘黑点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柑橘生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快速及时地检测出柑橘黑点病病菌(Diaporthe citri)对柑橘黑点病早期诊断和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基于β-微管蛋白序列,设计柑橘黑点病病菌的特异引物对,基于常规PCR和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建立了快速分子检测体系,对柑橘黑点病病菌的菌丝和典型带病叶片进行检测验证。结果发现,在常规PCR检测中,该引物可从柑橘黑点病病菌获得244 bp的特异性扩增片段,检测灵敏度达0.78 ng·μL-1;在实时qRT-PCR中,该引物也只有在柑橘黑点病病菌中获得唯一的产物吸收峰,检测灵敏度达0.35 ng·μL-1。利用PCR检测体系对发病黑点叶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常规PCR的阳性检出率为30%,qRT-PCR的阳性检出率为60%,表明qRT-PCR比常规PCR的灵敏度更高。因此,研究设计的柑橘黑点病病菌特异性引物,以及所建立的常规和实时qRT-PCR检测方法具有速度快、特异性强等特点,可以用于柑橘黑点病病菌的分子鉴定,对病害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鉴定湖北省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炭疽病致病菌,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研制有效的防治药剂,于湖北省恩施市板桥镇采集病斑叶片,利用组织分离法得到真菌12株。其中EsH2和EsH6接种离体叶片能够产生典型病斑。经形态学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明确致病菌株均属博宁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oninense复合群。对菌株EsH2和EsH6的生物学特性分析,统计不同培养基或光照条件下生长速率,并且测定了常用的5种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结果表明,EsH2、EsH6分别在绿豆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上生长较快,供试菌株缺乏光照情况下生长显著减慢,5种供试药剂中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和吡唑醚菌酯的抑制中浓度较小,抑菌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防治柑橘黑点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剂,通过市场调研,挑选出11种防效较好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1种杀菌剂中,24%腈苯唑悬浮剂抑菌作用最强,其EC50值为1.089×10-3μg/mL;25%咪鲜胺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种杀菌剂EC50值范围为0.099~0.954μg/mL,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和70%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EC50值在1~20μg/mL之间;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抑菌作用最差,EC50值达到1530.718μg/mL。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条件下调查湖北地区柑橘园中蚜虫种类,监测蚜虫及其自然天敌优势种群发生动态。连续的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为害柑橘的蚜虫有棉蚜Aphis gossypii、 绣线菊蚜Aphis spiraecola、橘蚜Toxoptera citricidus、橘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 豆蚜Aphis craccivora。其中,橘蚜和绣线菊蚜为优势种,全年可见,春末夏初和秋季为发生高峰期。本地天敌有蜘蛛Araneae、瓢虫Coccinellidae、食蚜蝇Syrphid、草蛉Chrysopidae、寄生蜂、蝽类Pentatomidae,当地蚜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瓢虫和食蚜蝇对蚜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发生动态紧随蚜虫种群数量变化。  相似文献   

16.
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几个草莓种植基地草莓根腐病菌进行研究,明确了引起吉林省草莓根腐病的病原物主要是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对不同培养条件下两种菌的生长量及产孢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在以蔗糖为碳源时生长最好,而立枯丝核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碳源为淀粉尖...  相似文献   

17.
稻茬麦田菵草发生动态及其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定点观测法,研究了小麦田菵草的发生动态及其与小麦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菵草具有一个冬前出草主峰和一个春后出草次峰;菵草在小麦播后第18周开始进入株高、鲜重的快速增长期,比小麦推迟3周.随着菵草密度的增加,小麦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小麦产量均显著下降,但千粒重变化不明显.小麦产量损失率(Y)与菵草密度(X)之间符合二次曲线方程Y=-0.027X2+2.409X+1.574(r2=0.957).  相似文献   

18.
防治柑橘黑点病药剂的离体和田间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防治柑橘黑点病(Diaporthe citri,无性态为Phomopsis citri)的最佳药剂,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了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鲜胺锰盐3种麦角甾醇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和代森锰锌对黑点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4种药剂抑制黑点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中浓度(EC50)依次为0.250,0.497,0.113和1.800μg?mL-1;抑制该病原菌孢子萌发的EC50依次为72.893,42.746,20.701和0.970μg?mL-1.药剂田间防效试验表明: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稀释液使用5次和3次对黑点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79.1%和63.6%,明显优于同样次数和推荐剂量的杀菌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锰盐.因此,可以认为在这4种药剂中代森锰锌是防治柑橘黑点病的最佳药剂.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淳安县三叶青叶部病害发生危害严重,对当地三叶青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明确其病原菌种类与生物学特性,可为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病原菌形态学、分子系统学(rDNA-ITSβ-tubulinACTgpdCaM基因的PCR扩增、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将为害三叶青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A-2在20~35 ℃均能生长,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均为25 ℃;24 h暗培养最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培养基pH为5.0最利于菌丝生长,而pH为8.0最利于产孢。菌株CA-2能利用多种碳、氮源营养,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菌丝在以麦芽糖和山梨醇为碳源、牛肉浸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以乙醇为碳源、谷氨酰胺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慢;产孢量在以山梨醇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大,在以甘露醇为碳源、胰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少。  相似文献   

20.
节瓜枯萎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州地区节瓜(BenincasahispidaCoga.var.chieh guaHow)枯萎病病原菌进行了形态鉴定和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广州地区节瓜枯萎病的病原菌属于美丽组尖镰孢菌(Fusariumoxysporum).该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4℃.在弱碱性或碱性环境下,孢子能较好地萌发生长,当pH7 21~9 53时,孢子萌发率>50%.在酸性及强碱性环境下,孢子萌发受到抑制,尤其在强酸(pH<1 10)和强碱(pH>10 07)环境下,孢子都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