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基因水稻恢复系对其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8个转抗真菌蛋白基因恢复系,与3个不育系按8×3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4个组合,分析了转基因恢复系对其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恢复系在10个研究性状中均对杂种F1存在极显著效应;转基因恢复系所配杂种F1优势普遍存在,但组合间和性状间有所变化,不同受体亲本的转基因恢复系对杂种F1的优势效应也存在一定差异;杂种F1的株高、剑叶长、剑叶宽、穗长、有效穗数及千粒重与转基因恢复系对应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与恢复系关系甚微,对转基因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合理选择可提高其杂种F1的遗传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70个普通小麦品种和4个烘烤品质优良的亲本与4个农艺亲本间配置的20个正反交F#-1,以及1个杂交小麦F#-1的胚乳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发现它们在品种间的变异较大,在品种内是稳定和一致的。它们在杂种F#-1呈现共显性遗传和倾母现象。讨论了杂种F#-1胚乳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共显性遗传在杂种判断和品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1及BC1代育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Link)杂种F1及BG代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花粉可育率较高,分别为87.1%和89.2%,开放授粉的自然结实率分别为39.4%和34.8%。正、反交杂种F1代高度不育,花粉可育率分别为2.2%和1.1%,在开放授粉情况下均不结实。BC1代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提高。各株系间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有较大的变异,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仍很低,花粉可育率只有0.3%。开放授粉不结实;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较FI代有大幅度的提高,花粉可育率可达74.9%,自然结实率可达14.6%。回交是克服杂种F1不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抗虫棉品种间杂交组合F_1和F_2的产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杂交棉二代的生产利用价值,于2002~2003年在临清对6个抗虫棉杂交组合的F1 和F2代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参试6个组合的F1 代皮棉产量皆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其中H3和H4比对照鲁棉研15显著增产,说明利用现有常规抗虫棉品种(系)可以选配出产量超过鲁棉研15的组合。6个组合的F2 代也表现出一定的产量优势,其中H3和H4比对照鲁棉研21显著增产,说明有些抗虫杂交棉的F2 代仍有生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低酚棉与低酚棉光子1号品种间杂种一代优势强,品质好,产量高,增产幅度为21.3%~98.8%,是解决低酚棉稳产性与抗逆性差的有效途径。利用低酚光子指示性状,容易鉴别真假杂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野败型杂交籼稻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花粉可育率作指标,野败恢复系具有两对恢复基因 R_1R_1R_2R_2。R_1表现完全显性作用,R_2表现不完全显性作用和累加作用,F_2群体的育性分离比为13:2:1。等位测验表明,太引1号的 R_1基因与 IR24的 R_1基因是等位的。以结实率作指标,恢复系具有两对恢复基因 F_1F_1F_2F_2。F_2群体的育性分离比为9:6:1,恢复基因表现积加作用而无数量效应。等位测验表明,太引1号的两对恢复基因 F_1F_1F_2F_2与 IR24的两对恢复基因 F_1′F_1′F_2′F_2′互为等位。花粉可育率与结实率是两种不等而有相关的育性性状。自交结实率高的植株花粉可育率也高,但花粉可育率高的植株未必都是结实率高的植株,花粉可育率为零的植株无自交结实能力。因此,在选育恢复系时应以结实率作为育性指标,在选育或“提纯”不育系时应以花粉可育率作指标。恢复基因的遗传与穗颈节间中的酯酶同工酶谱无明显关系,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关系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陆地棉杂种F1代主要经济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的 2 8个组合为对象 ,研究分析了F1 代主要经济性状的优势表现 ,并对F1 代中的 6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杂种F1 代中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都有较强的优势表现 ;对皮棉产量直接作用较大的性状为衣分、单株铃数和单铃重 ,且它们间的相关都达到显著水平 ;同时F1 代纤维品质与皮棉产量间的负相关已经不同程度地被打破。因此在F1 代中选择时要协调好产量三要素间的关系 ,也可以通过对单铃重的选择来协调产量和品质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结果表明,种间杂种与丰产品种杂交 F_1代的杂种优势与亲本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多数性状优势的自交衰退现象不明显。所研究的性状中,单株产量具有较强的中亲优势率(25.23%);蛋白质含量也有一定中亲优势表现(3.07%)。但大部分性状不存在高亲优势,一般配合力可作为种间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参考指标。在研究的10个性状中,仅有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对单株产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百粒重产对产量的决定系数远远高于前两者。因此,百粒重是种间杂种产量的第一决定因子,提高百粒重是选育产量突出品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Hexanol is a major compound contributing to the off-flavors(the bean-like odor) of soybean derived soymilk.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off-flavors of soymilk is the screening and utilization of soybean cultivars with improved hexanol content. However, no genome-wide genetic analysis for this particular trait has been conducted to date.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issect the genetic basis of hexanol content in soybean seed through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GWAS). A total of 105 soybean accessions were analyzed for hexanol content in a three-year experiments and genotyped by sequencing using the specific 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 approach. A total of 25 724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were obtained with minor allele frequencies(MAF)5%. GWAS showed that 25 quantitative trait nucleotides(QTN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hexanol concentration in soybean seed. These identified QTNs distributed on different genomic regions of the 15 chromosomes. A total of 91 genes were predicted as candidate genes underlying the seed hexanol level and six candidates were predicted possibly underlying the seed hexanol by gene based association. In this study, GWAS has been proven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dissect the genetic basis of the hexanol concentration in multiple genetic backgrounds. The identified beneficial alleles and candidate genes might be valuabl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efficiency for low hexanol level and help to explore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hexanol content in soybean seed.  相似文献   

10.
在二系杂交水稻种于生产中,由于母本雄性不育不彻底,往往造成自交种子污染;在不育系繁种时,由于与外源花粉串粉杂交或机械混杂,因此难以保证不育系纯度。作者选用叶绿素缺失突变体为模式标记,讨论了标记性状必需具备的条件及其应用方法。最后以一个转绿型白化突变体为例,证明了标记性状对当代及F_1杂种优势无负效应,从而证实了这一去杂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玉米自交系Sn-8-1-1是广西玉米研究所选育的具有苏湾种质基础的优质、高产、抗病、高配玉米自交系,研究Sn-8-1-1的产量、果穗性状及其感病株率与种植密度间的关系可为高产优质种子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在广西玉米研究所进行7个种植密度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Sn-8-1-1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密度达78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5725.65kg/hm2),以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空杆率、感病株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种植密度为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空秆率、感病株率均为不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穗长、穗粗为显著负相关;与穗行数、行粒致、千粒重为不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P1→y=0.8949)>穗行数(P4→y=0.6073)>行粒数(P5→y=0.4610)>千粒重(P6→y=0.3222)>空秆率(P7→y=0.2760)>穗粗(P3→y=-0.3469)>感病株率(P8→y=-0.4117)>穗长(P2→y=-0.9712).综合产量及千粒重、感病株率等因素,南泥湾18的最佳制种种植密度为78000株/hm2;在该种植密度条件下,可确保南泥湾18的制种产量及质量.  相似文献   

12.
将秦岭黑麦遗传物质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 39个小麦与秦岭黑麦杂交 ,从杂交成功的 16个组合后代中发现“中国春×秦岭黑麦”与“新中长×秦岭黑麦”的F1能够自然结实产生有生活力的杂种。其中植株 (中国春×黑麦 )F2 - 2和 (新中长×黑麦 )F2 - 2进一步自交、回交结实性较好。并从后者获得了遗传上稳定的染色体数为 42的纯合小麦新材料 99L2。秦岭黑麦的抗条锈特性已被转移到 99L2遗传背景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3.
紧凑型油菜数量性状的遗传与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ADM模型及MINQUE(1)统计方法对6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紧凑型和松散型油菜品种(系)及其30个F1组合的14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一次分枝角果数、主花序角果数、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角果长度和分枝夹角等性状同时受基因的加性和显性作用控制,其中株高的显性作用大于加性作用,其余性状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主花序长度、一次分枝数、角果宽度和一次分枝长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和角果长度4个性状除受核基因控制外,还受到母体基因型的显著影响。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角果数和分枝夹角的F1和F2代群体平均优势为负向优势,其中仅分枝夹角达极显著水平,其余性状均为正向杂种优势。F1代群体正向超亲优势仅株高和单株产量达到显著水平,且以单株产量的F1、F2代超亲优势较大(29.5%和12.0%)。分枝夹角的F1和F2代负向超亲优势达极显著水平(-20.6%和-17.7%),表明配制紧凑型F1代杂交种仅需一个紧凑型亲本。  相似文献   

14.
1981和1982年,在哈尔滨地区11个点,调查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品种番茄病毒病的发生情况和以含抗 TMV 基因的品种为亲本所获杂种一代抗病性的表现,并对病毒病毒源类型进行鉴定。结果指出,感病程度因不同品种而异,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抗病性也不同。强力米寿(具有抗 TMV 的 Tm-1基因)有一定的抗病性,但在某些条件下发病率很高。以矮黄(具有抗 TMV 的 Tm-2nv 基因)和俄亥俄 MR-9(具有抗TMV 的 Tm-2~a 基因)为亲本的 F_1,田间抗病性显著高于对照品种6613。两年来,先后25批采集病毒标样共250个,在无虫网室内经过生物鉴定和物理抗性测定,指出在哈尔滨地区番茄病毒病的主要毒源类型是烟草花叶病毒(TMV)。研究结果指出,用含 Tm-2nv 和 Tm-2~a 抗病基因的番茄品种与经济性状优良的番茄品种杂交获得抗病性高、经济性状优良的杂种一代或育成新的抗病品种,是解决番茄上烟草花叶病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露地番茄制种方式出现的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进行番茄大棚制种试验研究,探寻适合番茄大棚杂交制种技术的方案。[方法]以番茄为试验材料展开试验,研究植株定植密度、整枝方式、花序节位、授粉次数对番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番茄杂交制种最佳定植密度为49 500~52 500株/hm2;最佳整枝方式是双干整枝,双干整枝种子产量可比单干整枝增加25.90%,双干整枝以主干第2、侧枝第1花序的制种效果较好;从节约劳动成本考虑,以2次授粉为最佳重复授粉次数。[结论]该研究可为番茄大棚杂交种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对番茄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对12个番茄品种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NaCl胁迫,对番茄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加大,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降低,发芽时间推迟,种子发芽整齐度降低。同一胁迫条件下,不同番茄品种种子萌发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根据抗病虫三系杂交棉邯杂98-1的制种特点,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邯杂98-1的高效杂交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长绒陆地棉与常规品种杂交F_1代主要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绒陆地棉品系与黄淮棉区推广常规品种杂交F1代的绒长、马克隆值、比强度、株高、铃重、铃数、子指、衣分、皮棉产量共9个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铃数是影响高品质棉花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子指则与皮棉产量呈负相关,单铃重对产量影响较小;中长绒材料在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纤维细度同时达到育种目标要求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RAPD鉴定番茄一代杂种遗传纯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番茄优良一代杂交种毛粉808、毛粉818和强选一号为材料,提取DNA进行RAPD分析,在300个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可鉴定3个品种一代杂种遗传纯度的特异性引物。其中S1019,S1388和S1422可用于这3个品种的纯度鉴定;S1072用于毛粉808和毛粉818的纯度鉴定;S1388用于区分3个品种的父本和子代。  相似文献   

20.
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恢复系、F_1,F_2,和由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杂种F_1、F_2,以及回交低代的雄性不育性进行了遗传研究,认为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是一个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