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作为禁抗之后的肠道保健剂的丁酸梭菌的培养、鉴定与检测方法,特别是介绍了对丁酸梭菌所产芽孢数量的检测以取代对丁酸梭菌数的检测,指出为准确鉴定丁酸梭菌,应将表型(菌落形态和革兰染色等)、生化(API 20A和VITEK2等)、16S rRNA序列分析与MALDI-TOF MS等技术进行集成,对丁酸梭菌进行全方面的整体鉴定。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索了丁酸梭菌分离株的益生特性,旨在为其在仔猪日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常规方法分离丁酸梭菌并进行纯培养,经生化检测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活菌计数法和牛津杯法研究分离株培养上清对3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离株黏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的特性及其对致病菌黏附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细胞计数法研究分离株对IPEC-J2生长的影响;采用ELISA检测分离株处理细胞后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丁酸梭菌。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培养上清对3种致病菌生长抑制效果均显著(P0.05);丁酸梭菌可黏附于IPEC-J2,并且黏附效果最佳的感染复数(MOI)为50,最适处理时长为3 h;丁酸梭菌对3种致病菌黏附IPEC-J2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丁酸梭菌MOI为1、10和50时细胞生长正常、形态完好,MOI为100时IPEC-J2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同时出现部分细胞死亡;MOI为1时细胞因子水平无差异,MOI为10、50和100时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的一株丁酸梭菌具有较好的益生特性,为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究丁酸梭菌CBM01的最佳碳、氮源及其对胃肠道的耐受性。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以梭菌增菌培养基为基础,对丁酸梭菌CBM01的碳、氮源进行优化,同时对其胃肠道耐受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丁酸梭菌CBM01的最佳碳源和最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2)丁酸梭菌CBM01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作用3 h后,存活率分别为90.33%和92.09%;3)丁酸梭菌CBM 01可耐受的最高胆盐浓度为0.40%。由此可见,丁酸梭菌CBM 01对胃肠道环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一株开发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丁酸梭菌对高胆碱饮食造成脂代谢异常小鼠血浆游离脂肪酸组成(FFA)的影响,以阐明丁酸梭菌调节高胆碱膳食脂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周龄健康的雄性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丁酸梭菌组,每组8只。高胆碱饮食造模8周后,给药7 d,禁食12 h,采集血浆、肝脏、附睾脂肪垫和肾周脂肪,对肝脏、脂肪称重,利用生化仪检测血脂水平;通过HE染色及油红O染色分别观察肝脏组织结构变化及脂滴沉积程度;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检测小鼠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及多元统计分析研究血浆中FFA组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丁酸梭菌组小鼠体重、脂肪增长得到显著抑制(P<0.05),给予丁酸梭菌后小鼠肝脏脂肪沉积减少;丁酸梭菌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高胆碱饮食小鼠血浆中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P<0.05;P<0.01),并使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丁酸梭菌灌胃后,高胆碱饮食小鼠血浆TMAO浓度显著降低(P<0.05);丁酸梭菌可显著降低高...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对填饲北京鸭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日龄健康北京鸭300只,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 mg/kg丁酸梭菌(低剂量组)、200 mg/kg丁酸梭菌(中剂量组)、400 mg/kg丁酸梭菌(高剂量组)以及150 mg/kg金霉素(抗生素组)。从第37天开始,对所有北京鸭进行人工填饲,每6 h填饲一次,共填饲5 d,于第42天清晨屠宰取样并检测相关指标。结果表明:①37日龄时,丁酸梭菌组和抗生素组的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42日龄时,各组之间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中剂量的丁酸梭菌可以显著提高填饲北京鸭血清中IgA、IgG、C3和C4的含量(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中剂量和高剂量的丁酸梭菌显著降低填饲北京鸭血清中IL-6和IL-17的含量(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只有中剂量组的丁酸梭菌显著提高填饲北京鸭血清中SOD活性(P0.05),且均显著降低血清中CORT、ROS和MDA的含量(P0.05)。由此可见,丁酸梭菌和填饲都可以使北京鸭的体重增加,但丁酸梭菌可以有效缓解填饲应激引起的机体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200 mg/kg的添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罗斯308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将540羽1日龄健康罗斯308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羽。试验分对照组,饲喂不含抗生素的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 mg/kg硫酸黏杆菌素和50 mg/kg杆菌肽锌;丁酸梭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108CFU/kg丁酸梭菌。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和抗生素组肉鸡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42日龄肉鸡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增强(P0.05),其中GSH-Px活性比抗生素组提高60.00%(P0.05);抗生素组7和21日龄肉鸡血清T-SOD活性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3)21日龄,丁酸梭菌组和抗生素组肉鸡血清免疫球蛋白A(Ig 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8.70%(P0.05)和26.46%(P0.05)。7、21和42日龄,丁酸梭菌组肉鸡血清免疫球蛋白G(Ig G)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6.60%(P0.05)、37.77%(P0.05)和27.03%(P0.05)。7和42日龄,抗生素组肉鸡血清Ig 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21和42日龄,丁酸梭菌组肉鸡血清免疫球蛋白M(Ig M)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且分别比抗生素组提高7.92%(P0.05)和47.62%(P0.05)。4)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肉鸡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在21和42日龄时,TP含量分别比抗生素组提高31.33%(P0.05)和52.27%(P0.05)。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21和42日龄肉鸡血氨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能够提高肉鸡血清抗氧化能力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代谢,进而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且添加丁酸梭菌能减少肉鸡氨排放。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断奶期犊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12头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50日龄荷斯坦公犊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丁酸梭菌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0×108CFU/kg丁酸梭菌。试验期共20 d(断奶前10 d和断奶后10 d),分别在试验第10天和第20天采集血样。结果表明:1)从整个试验期来看,丁酸梭菌组犊牛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酸梭菌组的饲料效率(FE)较对照组有增高的趋势(P=0.09),且犊牛腹泻率比对照组降低了3.62百分点。2)试验第20天时,丁酸梭菌组犊牛血清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P=0.07)。3)试验第10天时,丁酸梭菌组犊牛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较对照组有升高的趋势(P=0.06);试验第20天时,丁酸梭菌组犊牛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较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4)试验第20天时,丁酸梭菌组犊牛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 (IgM)、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较对照组极显著增加(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2.0×108CFU/kg丁酸梭菌能够提高犊牛断奶期的生长性能,降低腹泻率,降低血清MDA的含量,增强犊牛的免疫功能,有效缓解犊牛的断奶应激。因此,丁酸梭菌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益生菌制剂应用于犊牛培育中。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从鸡的新鲜粪便和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到4株形态与丁酸梭菌相似的菌株,经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出3株丁酸梭菌,分别命名为C1-001、C1-002和C1-003|研究3株菌的生物学特性发现:其均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宋内志贺氏菌等肠内致病菌有抑菌作用,C1-001抑菌性能最优|均能产丁酸、乙酸以及可促进饲料消化吸收的α-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除了脂肪酶外,C1-001产酸及产酶效果最显著|均可耐受人工肠液和人工胃液至少2.5 h,C1-001耐受性最优。 [关键词] 丁酸梭菌|筛选|鉴定|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对蛋用仔公鸡肠道菌群、形态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试验选择240只1日龄健康海兰褐蛋用仔公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和150 mg/kg金霉素(抗生素组)以及250、500、750、1 000 mg/kg丁酸梭菌,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750 mg/kg丁酸梭菌组与1 000 mg/kg丁酸梭菌组的盲肠内大肠杆菌数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除250 mg/kg丁酸梭菌组外,其他各丁酸梭菌组盲肠内乳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2)1 000mg/kg丁酸梭菌组小肠各肠段的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空肠的黏膜厚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1 000 mg/kg丁酸梭菌组的空肠与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杯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抗生素组(P<0.05)。1 000 mg/kg丁酸梭菌组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免疫球蛋白A(IgA)阳性物质有效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丁酸梭菌能够促进生长发育,维持肠道健康,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宜的添加水平为1 000 mg/kg。  相似文献   

10.
丁酸梭菌对肉鸡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肉鸡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360只健康的1日龄爱拔益加雄性肉仔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抗生素组和丁酸梭菌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无抗生素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基础饲粮+75 mg/kg金霉素,丁酸梭菌组饲喂基础饲粮+500 mg/kg丁酸梭菌(活菌数1×109CFU/g)。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肉鸡末重、屠宰率和全净膛率显著提高(P0.05),胸肌24 h的红度值和pH显著提高(P0.05),胸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胸肌24 h的亮度值和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0.05),胸肌总抗氧化能力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胸肌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 0.05),胸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超氧化物歧化酶1和血红素氧合酶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2)与抗生素组相比,丁酸梭菌组肉鸡胸肌肉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丁酸梭菌可提高肉鸡末重,改善屠宰性能和胸肌肉品质,激活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肌肉抗氧化功能,表明丁酸梭菌可作为抗生素替代物应用于肉鸡饲粮。  相似文献   

11.
在动物的异常行为中以刻板行为最为常见,而咽气癖又是马最常见的口部刻板行为之一。作者就咽气癖在生理方面和心智方面对马体产生的影响、行为基础、诱因的研究进展及常见的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张晶  单安山 《猪业科学》2004,21(2):51-52
简介常见奶牛肢蹄病种类及其症状,从日粮营养、运动场地面结构、环境卫生、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疾病管理等方面简析奶牛肢蹄病的病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广西是我国主要的芒果生产基地。随着基地建设的发展,芒果病虫害已成为目前栽培管理的主要问题。为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了介绍了当前芒果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生产上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在归纳总结RFLP和PCR-RFLP标记技术的原理、优缺点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其在牦牛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个人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鸡养殖中禽霍乱疾病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会导致鸡只出现急性败血症和机体炎症反应等,慢性型感染会导致鸡只出现皮下及机体内脏器官、关节等的化脓性炎症反应。禽霍乱疾病在鸡养殖全年均会出现,尤其是在气温变化较大的时期疾病爆发的可能性更高。禽霍乱疾病在急性爆发的情况下病死率相对较高,同时短期内即会出现死亡的情况,难以进行有效的治疗,易导致鸡养殖户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该文主要对鸡禽霍乱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相关的防治措施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微卫星DNA (Microsatellite DNA)与其他DNA分子标记相比较,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且均匀、多态性丰 富、呈孟德尔共显性遗传、易于检测、分析快速方便等一系列优点,并在动植物遗传多样性评估、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绘制系统发生树、QTL定位、标记辅助选择、疾病诊断及血缘关系鉴定等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微卫星标记 及其在羊品种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20.
初步考证中文·汉语的“草坪”一词及相关文史资料。再次证明中国自古分布有天然草坪。文字记载早在西汉武帝建元年间 (公元前 138年 )已大面积栽培草坪 ,于今至少有 2 139年历史。当时的草坪科学技术水平已有相当高度 ,发现并选用了结缕草 (Zoysiaspp .) [或狗牙根 (Cynodondactylon) ]和“戾莎 (Carexspp .)”等草坪草 ;发明了大面积整理地形、地貌及平整土地 ,针对不同生活型的草坪草采取“布”或“攒”等不同的建植草坪方式。嗣后 2 0 0 0年 ,处于移植天然草坪为“人工草坪” ,向人工草坪演化的过渡阶段。期间 ,于南齐·昏侯 (499~ 5 0 1)又发明了“满铺草坯”建植草坪等技术。所有的发现、发明不仅沿用至今 ,而且导致清道光朝 (182 1~ 185 1)诞生了中国式人工草坪。现代草坪缘鸦片战争 (184 0 )而传入。相伴近、现代草坪的普及 ,于清道光、咸丰年间 (184 0~ 186 1) ,市郊农村已有“草坪专业户”与“草坯专业户” ,至 2 0世纪 5 0~ 70年代 ,“草坪”一词先后被列入“词 (辞 )典”和“百科全书”等。  中文·汉语自古以来的草坪概念“平的草地” ,“长草若毛 ,‘剥’取似皮的草地表层”都清楚地规定了 :草坪是一类特殊的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