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经过他们二人的创作努力,山水田园诗成为盛唐诗坛的一朵奇葩,充实了唐诗的艺苑。但由于二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的山水田园诗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蒲天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96-5997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该研究通过分析都江堰景区的自然美特证,以期为古典园林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相似的田园不同的情感──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三首田园诗的比较分析王菊艳在中国文人的观念中,人与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自然仿佛是文学创作的无言宗师,很多诗人在自然的山水田园面前表现出极度的沉醉与痴迷。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三位重要的田...  相似文献   

4.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4,(1):95-118
山水田园诗是以大自然的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它是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不过田园诗与山水诗还有不同之处,即它不仅仅是属于自然美的范畴,它还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至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等为主体。  相似文献   

6.
孙琴  潘文明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10):26-27,51
由于“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人的自然观,汉民族对待大自然山水始终持着亲和的态度,力图从自然山水风景构成的规律中探索人生哲理的体现。同时,在风景式园林的造园实践中,人们自觉地追求阴阳对立统一而回归和谐的辩证关系,如建筑与自然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筑山与理水的关系等,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表现一种哲理的境界..可以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核心,也是衍生园林体系的深层基因,值得今天从事园林设计和建设的人员借鉴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鸟鸣山更幽──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动态描写赵桂云,刘胜彩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流传久远影响颇深.同时他还是著名的画家,后世推之为南宗山水画派的始祖.因此他的诗朴素、清新、明丽、含蓄、充满诗情画意,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唐末殷潘...  相似文献   

8.
《农村百事通》2011,(8):12-15
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喜欢到野外、郊区,享受绿草山水带来的宁静和谐.而垂钓正迎合了这部分人告别喧嚣.崇尚自然的需求。其实对大数人来说,  相似文献   

9.
道教历来的修炼思想中对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明确地将山水之好与宗教的修炼活动相联系的,当推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葛洪。他对修炼环境的选择体现了以“道法自然”为原则,以“长生久视”为最终目的,以“神秘主义”为特质的环境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园林历史进程的推进伴随着山水审美的嬗变,宋代的山水审美在中国山水审美的发展进程上有着不凡的历史地位。宋诗中大量出现的山水意象有着不同形态的组合,通过对宋诗中山水意象的整理与分析,发现自然山水、人工山水以及二者的结合在审美的历史长河中既各自变化发展,又相互渗透影响。两宋逐渐丰富系统的山水审美观,以及两宋园林自发形成的“隐”“乐”“清”“安”四大意象主题和其环境美学思想,使得山水在宋代从“自然”真正升华为“艺术”,可为当代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1.
王海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1000-11001
从文化基源的角度入手,描述中国古代诗词绘画不仅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并且还是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寄托。园林景观是一门多元的综合审美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它的精神内涵与中国的诗词绘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诗词绘画可以在景观构成中直接应用,如广泛运用于匾额、碑刻、对联、题咏、雕梁画栋、文字绘画等造景手法中。另外,文人士大夫将诗词绘画艺术的空灵境界融入园林艺术中,使园林景观有了诗情画意的韵味,使其在审美观念和情趣上处处露着文学艺术的痕迹,将中国的园林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审美境界。并通过研究诗词绘画与园林景观的关系,旨在为崇尚生态、倡导和谐的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于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57-12959
在强调华夏文化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审美上的取向的基础上,将华夏审美文化分为2部分:作为基底的传统礼乐文化审美和在不同时期作为显性的不同审美文化:儒家文化审美、隐逸文化审美和儒、佛、道思想圆融的文化审美。传统礼乐文化审美包括主从有序的形式美、和合天地的"和同"美以及圣数蕴道。不同时期的显性审美文化按顺序可分为3段具有不同特点的审美表象,即儒家审美关于"大化流行"的感悟、"孔颜乐处"的君子人伦之美与浩然的山水情怀;隐逸审美的超以象外、栖身山水与乐归田园;儒、佛、道3家思想圆融审美所包含的和谐共济、格物致知与适意闲心的审美。这些不同时段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趣与作为基底的礼乐文化审美相叠加,并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以警句妙语的形式对造园意境加以点题和深化。  相似文献   

13.
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为中国沉淀下大量脍炙人口的描写农业农村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既刻画了历史上农业生产的艰辛、农业经营的多样以及农业产业的弱质等特征,又把古代乡村的田园风光、乡土气息以及天人合一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其间浸透着先人们的农作经验与生存智慧。对古诗词中的乡村意象进行梳理提炼,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来自先贤们的智慧借鉴和价值指引,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基础,发挥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纠偏补弊、古为今用的社会效益,对解决"三农"课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景观作为审美对象,从地质资源类型及分布着手进行美学分 析。最后探讨了麻黄梁地质景观的美学特征,认为麻黄梁具有自然之美、豪迈之美、科学之美以 及和谐之美。从精神层次、科学层次以及艺术层次之中发现其美学的价值。发现麻黄梁可以拥 有地貌学以及地学科普天然讲堂之一的称号,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的旅游有着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560-1561
结合陶渊明田园诗歌的内容与气质,围绕着崇尚自然、平淡达观、抱朴含真,分析了陶渊明诗歌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陶渊明美学思想对江南古典园林宁静自然、典雅清新、质朴素雅、意境深远的风格的影响。结合具体实例,指明江南古典园林中多处直接以其诗文作为园名或景点题名,并指出陶渊明美学思想为文人园林树立了成功的理想范式,对造园者或园主人的审美心境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为江南古典园林注入了一种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6.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而随着时代精神的不同,茶诗的审美情趣也有一个从自然俭约到精新细繁、从超尘脱俗到近俗乐俗、从宁静淡泊到文化品闲、从以茶悟道到茶禅一味的渐变过程。唐代茶诗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白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学研究中以"牧歌"来概括沈从文创作风格。但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充满着动荡、躁动和不安,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牧歌"审美价值的"狂欢"世界。呈现了节庆、婚嫁和丰收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嬉闹杂耍的狂欢场面;建构了以生死和肉体为核心的狂欢化意象;通过回环的叙事模式、双重的叙事空间及诙谐语言和咒骂语言构筑了鲜明的狂欢式话语系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应和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指认着获得民族和文化认同的乡土"类狂欢"形态。  相似文献   

18.
杜甫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是千汇万状之美,其中最主要形态是沉郁顿挫之美。碧海鲲鲸的境界、气象是杜甫所神驰、向往并在审美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大境界、大气象。与之同时,他的审美触须灵敏而细微、色彩感觉丰富而多样。他既遵循着审美的原则,又善于打破审美的常规,实现了对于前代的超越;其诗美对于后代的影响既深且大又远,所以,杜甫作为“诗圣”的“圣”者涵义,不仅指政治学史、社会学史,还应包括文学史、美学史。  相似文献   

19.
诗化意象"风花雪月"在徐志摩诗歌中,既是诗美象征,又是情意象征和哲理象征.这一组意象的出现,是诗人人格精神和审美观念的投射.在20世纪初期风云际会的中国土地上,徐志摩用"风花雪月"这一串美丽的钥匙开启了幸福生活的乐园.  相似文献   

20.
中唐边塞诗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表现出新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抒情方式从外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转向内心情感的深婉含蓄;2.诗歌意象从宏阔壮大转向细小窄狭;3.篇章体制从自由抒写的歌行体为主转向短小灵活的律绝体为主;4章法句法从天然浑成转向锤炼工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