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细菌性穿孔病在枝干上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细菌性穿孔病在枝干上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王润珍费显伟富新华(辽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115214)李细菌性穿孔病是李树的主要病害之一。自80年代以来,此病在我省李产区普遍发生,为害较重,已成为当前影响李树生产的主要问题。关于该病的病原菌、病症和发生规...  相似文献   

2.
李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生与防治桂春根,丁永电熊志鹏杨满兰(江西省宜春农业专科学校园艺系宜春336000)(江西省丰城市丽村果园)(江西省宜春地区果业办)李正逢7~8月水果淡季上市,是一种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水果,宜春地区从1991年开始大力发展,至今面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云和县从国外引进了20余个李品种。其中有不少品种易感李细菌性穿孔病,对李树生产影响较大。本文结合云和县重河湾74hm2李基地8年的引种试验,总结了李细菌性穿孔病在云和县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的经验。(1)试验园概况试验园位于云和县城西郊的重河湾,海  相似文献   

4.
中华寿桃细菌性穿孔病的综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培中华寿桃经济效益高,但比较容易感染细菌性穿孔病,在沿海滨湖地区和排水不良的果园以及多雨年份,常严重发生,如防治不及时,易造成大量落叶、落果、烂枝,削弱树势,降低产量、果实品质,影响第2年结果。 防治方法:(1)园地选择中华寿桃栽植在涝洼地和粘重土壤,细菌性穿孔病发生严重,因而生产中应选土壤干燥、土质疏松、排水及灌溉便利地块建园。(2)避免与其他核果类果树混栽除中华寿桃易感染细菌性穿孔病外,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亦能感病,尤其是吉和李的感病性极强,如上述果树混栽于同一园内,往往成为果园中的发…  相似文献   

5.
桃树主要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主要病害的无公害防治 1.1桃细菌性穿孔病 1)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在落叶、枝条的病组织内越冬,借风雨和昆虫传播,由叶片和枝条皮孔或芽痕入侵。西安地区一般5月发生,若春季温暖并潮湿,4月下旬即可发病。若春季较冷且干旱,发病较轻。多雨、通风透光不良、树势弱、偏施氮肥的桃园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6.
樱桃早期落叶病是指樱桃的叶片按正常发育规律不到落叶期而提前脱落的病害。樱桃早期落叶病是樱桃穿孔性褐斑病、褐斑病、细菌性穿孔病及叶斑病等一类能够造成樱桃叶片提前脱落病害的总称。1 危害 樱桃早期落叶病在高温高湿、郁闭果园内发生严重。首先发生在树冠下部和内膛叶片上,  相似文献   

7.
黑宝石与黑琥珀李的抗病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宝石与黑琥珀李(简称黑李)。1990年起在辽宁南部迅速发展。至1994年,由于严重的细菌性穿孔病,树体多处流胶腐烂,枝干上疮疤相连,造成大量枯枝和死树,致使果园几乎全部毁灭。辽宁省盖州市杨运乡奋英村多年来摸索抗病栽培技术,基本控制了细菌性穿孔病,同时获得了较高的经...  相似文献   

8.
美国布朗系列李是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水果 ,但近年来遭细菌性穿孔病为害逐渐加重 ,造成大量落叶和枝梢枯死 ,甚至整株死亡。 1 998~1 999年 ,笔者对布朗李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取得初步结果。1 症状表现  细菌性穿孔病主要为害叶片、枝梢。叶片发病 ,初为水渍状小点 ,扩大后成圆形或不规则病斑 ,紫褐色至黑褐色 ,大约 2mm左右 ,病斑周围呈水渍状并有黄绿色晕环 ,脱落后形成穿孔 ;枝条受害以芽为中心形成长椭圆形病斑 ,边缘褐紫色 ,并发生裂纹和流胶 ,新梢顶端发黑 ,枝梢枯死 ;幼果感病后 ,初期发生水渍状褐斑…  相似文献   

9.
细菌性穿孔病,又叫李黑斑病,我国各桃、李产区均有发生,是桃、李主要病害之一.病原菌为黄单胞杆菌属甘蓝黑腐黄单胞菌桃穿孔致病型细菌.在多雨年份或台风暴雨发生频繁地区,本病常引起枯枝、落叶、烂果.主要危害桃、李、杏、樱桃、梅等核果类果树.  相似文献   

10.
噻枯唑对桃树穿孔病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树穿孔病分为细菌性穿孔和真菌性穿孔,是桃树发生严重的一种病害。它不仅危害叶片,还危害果实、枝条和树干,如不注意防治,往往引起大量落叶,果实及枝条和树干流胶和嫩梢枯死,使树势衰弱,影响当年及第2年的产量及品质。为了探讨对该病更有效的药剂,2004年我们用噻枯唑对桃树穿孔病进行了防治效果的试验,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园概况试验设在龙口市诸由观镇上庄曲家村桃园。主栽品种为西涧蟠桃,树龄为5年生。试验地年平均降雨量为652.1m m,年平均日照2782.6小时。果园为壤土,肥水供应充足,有机质含量为1.05%,pH值为6.8。1.2供试药…  相似文献   

11.
桃穿孔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桃穿孔病是桃树上发生最为普遍的叶部病害,在通风不良、湿度大的果园易发生,尤其沿海地区在多雨年份发生严重,常引起桃树早期落叶、叶芽萌发、花芽二次开花、枝梢枯死、果面密布疤痕等现象,不仅严重影响树势、果实品质和产量,而且致使花芽难以形成,对翌年产量造成较大影响。桃穿孔病包括细菌性穿孔病、霉斑穿孔病、褐斑穿孔病3种~([1])。1病原1.1细菌性穿孔病病原为油菜黄单胞菌李致病型(Smith)Dowson。  相似文献   

12.
<正>李树穿孔病、流胶病、红点病、褐腐病是生产中的常发多发病害。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这几种病害及其药剂防控技术。1李穿孔病1.1症状表现李穿孔病为李树第一大病害,一点不能马虎。该病不但危害叶片和幼果,还危害主干和枝条。如不及时防治,会造成大量落果落叶,严重时还会出现干枝、死树现象。按照不同的症状以及致病机理,李穿孔病主要表现为以下3种类型。1.1.1细菌性穿孔病属于细菌性病害,  相似文献   

13.
单纯根据枝条发黑,很难断定是什么病。不过根据我们分析,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桃细菌性穿孔病是桃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省各地均有发生。此病不仅为害枝梢,而且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  相似文献   

14.
桃树穿孔病有3种即细菌性穿孔病、褐斑穿孔病、粉霉穿孔病,后2种病原菌为真菌。桃树黑星病也称疮痂病,病原菌为真菌。近几年,桃树穿孔病和黑星病日趋严重,给桃树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现将各地防治这两种病害的有效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桃细菌性穿孔病是桃树主要的叶部病害,在我市排水不良的果园以及多雨年份.常严重发生.如果防治不及时,易造成大量落叶,减少营养的积累,影响花芽形成。不仅削弱树势,造成当年减产.而且会影响第2年的结果,造成大量减产。此病除危害桃树外.还能侵害李、杏和樱桃等多种核果类果树。  相似文献   

16.
毛桃砧桃形李根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门县花桥、横渡、海游等地,在1992年冬从浦江等地引种桃形李近135hm’。据农户反映和调查,桃形李长势旺盛,栽种二年后树体高度普遍在2.om左右,但很易受风害使树干松动,倒伏,然后渐渐死亡。而同龄的桃却很少发生倒伏死亡情况。为此,我们在1995年2月至1996年2月对我县各地种植的桃形李根系进行调查。l调查材料和方法1.1调查材料本调查的材料为种植在花桥等地的平地2年生(毛桃砧)桃形李,同时对海游等地的平原海涂桃形李和桃的生长情况也作观察调查。1.2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树16株,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距离主干0.4m…  相似文献   

17.
李褐斑穿孔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5年对李产区的李褐斑穿孔病发病规律、病原和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发病株率轻者40%左右,重者达90%以上,感病指数达47.2;致病菌为核果穿孔叶点菌(PhyllostictacircumscissaCke)。栽植密度过大及连续阴雨是引起该病大面积发生危害的重要因素。秋冬彻底清除果园病落叶,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以及5月上旬喷布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天1次连喷3~4次,防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红晶李果实 5月中下旬成熟 ,果实近圆形 ,色泽艳红 ,有水晶感 ,外形美观 ,平均单果重 71 .1 g ,抗细菌性穿孔病和耐瘠薄能力较强 ,但红晶李系异花授粉品种。而“黑宝石李”等授粉品种经济价值较低 ,易感染细菌性穿孔病。因此在保证红晶李的授粉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授粉树的比例是提高红晶李果园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 ,我们开展了红晶李果园水插花枝授粉技术的试验。1 材料和方法试验地位于丽水城园艺场三岩寺背 1 996年栽植的红晶李基地 ,面积共 4hm2 ,其中 3.33hm2按 2 0 %配制 ,“黑宝石李”的授粉品种 (CK )0 .67hm2 纯红晶李果园与…  相似文献   

19.
李抗细菌性穿孔病品种鉴定李细菌性穿孔病也称黑斑病,由Xan-thomonasCampestrisPVPruni细菌引发染病。在日本,降雨量多、风沙大的地区发生较重。即使在生育期喷布链霉素也难彻底防治,而成为李树栽培上的一大难题。该病的症状表现在叶片、...  相似文献   

20.
霉斑病穿孔病,是桃(李)三大穿孔病之一,属真菌性病害,既侵染桃,更为害李(布朗)。近年来;随着布朗李的发展,该病为害日趋严重。由于该病以前在我地为害较少,生产者一直来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了解甚少。导致该病在布朗李上普遍流行。已成为布朗李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笔者在浙江省金华市及义乌市赤岸镇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