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离体叶片法,利用马铃薯晚疫病菌混合菌株对49个马铃薯品种和13份马铃薯野生种种质资源及其后代进行晚疫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9个马铃薯品种中,7个品种表现抗病反应,11个品种表现中抗;13份野生资源材料中,2份材料表现抗病,1份材料表现中抗.说明马铃薯栽培品种中抗病品种极少,而野生资源中具有抗性的也很少.  相似文献   

2.
旨在明确云南省马铃薯春作区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为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提供参考。采用菌落直径法对2018-2020年采自云南省春作区的301株马铃薯晚疫病菌进行甲霜灵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甲霜灵高抗、中抗、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76.41%、21.26%和2.33%。研究结果表明,2018-2020年云南省马铃薯春作区晚疫病菌甲霜灵抗性菌株已高达97.67%,甲霜灵已不能在云南省春作区用于防治晚疫病。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国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律宾马铃薯主要种植在高原Bengue省和Mt省。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 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农民采用抗病品种,栽培措施和杀菌剂等综合措施防治晚疫病。从20世纪80年代起,菲律宾从CIP引进许多马铃薯种质资源,与CIP进行合作,开展了杂交育种研究,主要目标是:(a)结合 对晚疫病和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的抗性;(b)改良抗晚疫病无性系的当地适应性;(c)将加工性状组合到抗晚疫病品种中去。主要成果:①选出4个抗晚疫病品种,并向农民推广;②两个品种Igorota和Solibao经过改良;③选择引进了具有适应性好和高产的品种Disco,Columbus,Hermes,Agria,Snowden和Atlantic。④大多数菌株对瑞毒霉是抗性的或中抗的;⑤推广抗病品种Igorota和Solibao可减少50%化学防治费用。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马铃薯、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敏感性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含药平板法对2003年至2005年分离自云南省22个马铃薯和番茄产区的257个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菌菌株的甲霜灵敏感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在11个马铃薯或番茄产区检测到甲霜灵抗性或中抗菌株的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马铃薯晚疫病菌主要由甲霜灵敏感群体组成,而番茄晚疫病菌主要由甲霜灵抗性和中抗群体组成。测定的16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中,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为20.4%、7.2%和72.4%;测定的90个番茄晚疫病菌中,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为56.7%、28.9%和14.4%。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和中抗菌株在滇中多季作种植区内发生的比例较高。甲霜灵的药效已在云南省的少数马铃薯和大部分番茄产区下降甚至失效,因此,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杀菌剂对晚疫病进行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现状和建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历史,现状的详细论述,认为晚疫病的防治属于综合的系统工程,片面地强调品种的抗性或者单纯地运用药剂防治均是不足取的,当前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重点是食品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晚疫病防治,今后我国的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应重点转向培育出高抗晚疫病的早熟和食品加工型品种,加强晚疫病的生物技术防治,开发无污染的生物性药剂,是今后晚疫病药剂防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到目前为止我们引进的132份国外马铃薯品种资源熟期、淀粉含量和晚疫病抗性的鉴定,筛选出高淀粉、抗晚疫病品种10个,其中早熟(生育期70 d以内)品种2个、中晚熟(生育期>70 d)品种8个.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晚疫病则是当今危害马铃薯生产最为严重的病害。重点介绍了四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RFLP、RAPD、AFLP和SSR,以及国内外利用这些标记技术在马铃薯晚疫病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菌株抗药性、有性杂交后代的遗传分离以及抗病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介绍了遗传图谱的构建、抗性基因及与晚疫病抗性相关的QTL定位、体细胞杂种及回交后代的晚疫病抗性检测。这些对今后中国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选育出抗病、优质、高产并适合于湖北及西南山区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引进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引自马铃薯发源地安第斯山S.andigenum(安第斯栽培种)类型经多次轮回选择,在本地气候条件下经系谱选择,筛选出高抗晚疫病、抗青枯病、抗病毒病,品质优、产量水平较高的一批优质资源,包括NS51-5、NS78-11-1等.引进国际马铃薯中心利用马铃薯野生种S.phureja(富利亚薯)、普通栽培种组成轮回选择杂交群体抗晚疫病杂交组合所获实生籽,在本地气候条件下经系谱选择,筛选出高产、抗晚疫病393143-12等一批优质资源.以NS51-5作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经系谱和高压生境胁迫选择,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鄂马铃薯5号、6号、8号、9号”等系列新品种,其中,“鄂马铃薯5号、6号、8号”通过国家品种审定,“鄂马铃薯9号”通过省品种审定.NS51-5优质资源,2001年被农业部科教司评为国家一级优异种质资源.“鄂马铃薯5号”2011年、2012年被定为国家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及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晚疫病,对16个马铃薯品种进行接种晚疫病菌试验比较及防治药剂室内平皿测定和田间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抗性有明显差异,坝薯10号与豫张薯5号是较抗晚疫病的品种,而中薯5号、中薯4号、紫花白851、鲁引1号、本9305-3和具夏坡帝为中抗,其余为易感晚疫病的品种。室内平皿测定灭克、安克和霜霉疫净对晚疫病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田间药效试验安克、灭克和霜霉疫净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83%和81%。  相似文献   

10.
晚疫病是越南马铃薯上最重要的病害。各马铃薯产区均有发生。在江河三角洲地区晚疫病的发生通常比较晚,从12月下旬即第二个生长季后半期开始发病,在1月至2月气温较低、湿度较大时,晚疫病常常严重流行。在Sapa地区(北京高原),整个生长晚疫病对马铃薯作物都是主要威胁。在感病品种上病害的发生和严重度可达到100%。在大叨地区,在干旱季节(11-4月)晚疫病发生最轻,而在雨季(5-10月)严重流行。在越南,还未进行晚疫病菌生物学和流行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对晚疫病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筛选新的杀菌剂。大部分工作集中在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筛选。目前需要进行晚疫综合治疗、流行学、晚疫病菌生物学和抗病育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培训。  相似文献   

11.
“全球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倡议组织”GILB(GlobalInitiative on Late Blight),于1996年发起,由国际马铃薯中心(CIP)组织召集.国际马铃薯中心也把晚疫病研究列为其优先项目.介绍了近期GILB的主要研究项目和工作,包括①寄主抗性常规抗病育种、群体测试、基因型-环境(G×E)互作效应、标准化国际田间试验(SIFT)、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数量抗性性状定位(QTL)等内容.②晚疫病菌研究包括分子标记技术,病菌传播和病害流行研究等为晚疫病研究的主体和中心;③综合防治这部分的工作仍然需要以上所述两方面研究成果的大力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④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⑤世界马铃薯晚疫病会议;⑥全球区域性和专题性联络小组的设置.还介绍和讨论了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中国的有关合作成果及国内其他有关成果.  相似文献   

12.
 1997~1999年,在昆明地区对马铃薯中心提供的马铃薯群体B育种材料进行了晚疫病水平抗性遗传稳定性的田间检验。实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RCBD)的方法,在当地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存在的条件下,经过3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筛选,获得了Pn-01、Pn-06等表现水平抗性遗传稳定性与优良农艺性状相结合的品系,为进—步进行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马铃薯晚疫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数据为检索对象,对1980~2008年的马铃薯晚疫病研究文献采用计量学的方法,从年度载文、核心作者群、合作度、主要产出单位及区域、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揭示了我国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和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轻微感染的种薯可以越冬,第二年播种后产生病苗,形成中心病株,再向周围蔓延,形成发病中心;1996年中国首次报道发生A2交配型,以后在马铃薯主产区陆续发现A2交配型,其发生频率北方高于南方;对人工培养基上卵孢子产生的条件,病菌的薯片培养法和液态氮的保存效果,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影响晚疫病开始流行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但是在我国复杂的地理气象条件下,温、湿度在各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春旱地区,湿度是限制因素,在潮湿多雨的地区,湿度是限制因素;经过多年的试验,初步建立了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灰色预测模型,可以对当地晚疫病的流行进行长期预测,回测准确;抗病育种的研究,目前倾向于水平抗性的筛选,已评价出一批对晚疫病具有水平抗性的优良无性系,利用这些无性系,有希望培育出具有水平抗性的有推广价值的高产品种;对马铃薯块茎晚疫病鉴定方法,马铃薯抗晚疫病的遗传工程也开展了研究,并取得良好进展;室内菌株测定和田间试验,均证明抗瑞毒霉菌株的存在,导致瑞毒霉防效降低,但是它的复配药剂瑞毒霉锰锌仍保持很高的防效;中国在近几年已研究出一种新的杀菌剂氟吗啉,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克露、普力克、瑞毒霉以下问题的研究和调查:消灭或控制带病种薯内病菌的方法;卵孢子在流行中的作用;消灭土壤内或残株内部孢子的方法;开展晚疫病菌对农药抗性的监测;加强长、短期测报技术的研究,成立全国或地区晚疫病测报中心;春秋二作区,不同地区的温室和网室网疫病发生的特点;品种抗病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Nearly all contemporary people subsist on cultivated plants, most of which are vulnerable to diseases. Yet,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of what traditional people know – and do not know – about crop disea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s in general are becoming aware of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social scientists and farmers in developing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crop diseases. The 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 has focused on stimulating farmer-scientist collaboration in developing management of late blight, a major fungal disease of potatoes and other plants. Understanding farmers' knowledge of this and other plant diseases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furthering such collaboration. Although not all agricultural scientists recognize the value of social science, this literature search shows that some agricultural scientists now actively collaborate with farmers, in ways that cross the boundary into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During this search, much of the work we found was written by plant pathologists and entomologists. We found over fifty publications on farmer knowledge of crop disease, and we have annotated the material that we thought most relevant to farmer- scientist collaboration for research of crop diseases, especially late blight.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利用全国马铃薯重点基地县-河北省围场县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方面的自然优势、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分析了该县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从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较为有效的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青海省海拔2000~2500m和2500~3000m两个不同生态区域设置抗性观测圃,调查评价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的60份资源田间晚疫病抗性,资源D9在整个生育期表现出免疫症状,15个资源表现为高抗,18个资源表现抗病,同时还对晚疫病菌流行生理小种的毒性基因进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8.
Late blight caused by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s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 of tomato production in China. Studies on the genetics of resistance and identif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s are very useful for breeding late blight resistant variet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of late blight resistance and identify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allele in tomato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The results came from an F2 progeny of 241 plant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5~ inbred line that is susceptible to late blight and a resistant accession CLN2037E. The late blight responses of F2 plants were tested by artificially inoculation of detached-leaflets in plate and natural infection assayed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Both method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ce is dominant and inherited as monogenic trait. Genetic mapping and linkag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ate blight resistance gene Ph-ROL was located on chromosome 9 with a genetic distance of 5.7 cM to the SSR marker TOM2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