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旅游作为“绿色保健旅游”。能满足人们求新、求知、求美、猎奇、探险、休闲、娱乐、疗养、保健等多种需求,因此,愈来愈多的旅游者希望通过生态旅游来实现自己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梦想。以教育旅游者认识自然并保护自然、促进当地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等为目的的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21世纪中有更大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生态旅游教育是我们旅游职业学校顺应旅游市场要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些发达国家。20年来,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在世界各国普遍兴起,已成为全球的时尚潮流。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也已成为我国广大游客追求的旅游新时尚。  相似文献   

3.
随着“持续发展”这一新观念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重视,旅游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广泛关注的议题。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们自然环境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是当代世界旅游业的转折点,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代表了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随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新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各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全球兴起了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的浪潮,生态旅游则作为绿色消费得到发展、谱及,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即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  相似文献   

5.
浅议我国绿色旅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探讨了我国绿色旅游的兴起、内涵、特点和功能等,讨论了绿色旅游、生态旅游、自然旅游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了我国绿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是21世纪重要的旅游方式,是现代生态学与旅游学的结合.随着经济的增长,广大的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享受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许多旅游环境遭到不同程度地污染和破坏,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浅议安徽生态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为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和走向自然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全球旅游业产值达3.4万亿美元,全年游人达到20.20亿人次,预计到2005年,旅游业总产值可达到7.9万亿美元.在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态旅游,年增长率为20%~25%,生态旅游可望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旅游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新疆阿勒泰地区森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依靠喀纳斯旅游业的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逐步发展壮大,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突出的优势。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旅游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宠爱。人们纷纷开始到野外的景区、公园赏景、游玩。这给森林旅游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可以说大众化的生态旅游活动已经兴起。一、阿勒泰地区森林旅游的现状(一)森林旅游资源丰富。阿勒泰地区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喀纳斯、白哈巴、贾登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小东沟、东布哈林、白桦林自治区级森林公园相继建成。“金山银水阿勒泰,人类净土喀纳斯”,…  相似文献   

9.
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综合产业,农村生态旅游是二十一世纪最有潜力、最有活力的产业。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丰富旅游容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木兰围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内蒙古、东北、华北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10.
发展生态旅游,涉及到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最近几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形成热潮,反映了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已深入人心。但也应该看到,在生态旅游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失误与偏差,存在着忽视、违反自然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具有生态性、生产性、观赏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旅游形式。文章通过对农业生态旅游风景区的内涵和其中自然山水特色资源的研究,分析了苏州胥王山农业生态旅游区中的自然山水特色资源在其标识设计中的体现,并探讨了自然山水特色资源的利用对风景区标志设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新概念,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已经风靡全球,并且占世界旅游市场分额的30%以上。走向森林,走向自然,走向环保,走进百姓生活,走进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旅游的发展潮流。目前,黔江生态旅游已悄然兴起,大有越来越猛之势,如何发挥生态旅游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旅游,其兴起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回归欲,也适应了全球迫切需要改变的生态危机的形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平衡.乐业的生态旅游事业正值起步阶段,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极具开发潜力的可观旅游资源.在实际的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规划开发,结合地方特色,有创意地利用各种资源,吸取他方经验,提高公众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引进专业人才,建设生态文明城镇,打造天坑旅游品牌,从整体上塑造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别具一格的乐业旅游形象,将乐业的生态旅游事业推向欣欣向荣、持久兴盛之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的方向,以自然为依托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我国对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国家标准的评价体系,就新疆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生态旅游的分类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为发展新疆生态旅游起到引领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森林为主要景观的森林旅游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有效保护森林、改善人类生活环境而兴起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旅游事业,它集游玩揽胜、寻幽探险、科学考察、休闲度假、陶冶情操于一身。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顺应现代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潮流的森林旅游成为人们的首选。一、安徽省森林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发展森林旅游业,资源是基础。省发展森林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安徽省地处中国东南部,长江、淮河穿境而过,全省地跨5个纬度,境内地形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16.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气候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气候资源与生态旅游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普遍关注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现代人的生态旅游观念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对当地气候资源的把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之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无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稀缺的春夏凉爽资源、自然的森林草原景观、湿地景观及秋冬天然冰雪景观,当地气候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组成,所以探索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发展及充分利用、改善、开发旅游气候资源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峰 《林业建设》1995,(6):31-33
生态旅游强调到自然环境中观赏体验。人们全身心融合于自然之中,通过感受陶治性情,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求得自身完善。1、生态旅游是保护自然、获得持续发展的最佳举措;2.生态旅游突存了常规旅游模式;3、从秣旅游的生物条件及旅游者行为规律两个方面对生态旅游规律进行探讨;4、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重庆旅游是一种朝阳产业,方兴未艾,但在发展旅游时对环境影响的绝对性和对经营者、保护者的补偿问题,生态旅游是人  相似文献   

18.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增长最快、盈利最丰的行业之一,并将继续保持最强劲的势头。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那些城市里的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去呼吸新鲜的空气,饱览秀丽的风光,以松弛绷紧的神经。生态旅游的兴起,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绿色的渴求和返朴归真的强烈愿望,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自然保护地统筹管理、整合优化的背景下,从研究对象、类型数量、利用规模、旅游现状等方面科学判析新形势下广西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旅游的空间、资源和需求潜力,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总结出整合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地,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强化自然生态教育,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培育森林生态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强化森林生态旅游产品提质升级等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末"生态觉醒"、"回归大自然"概念出现后[1-3],世界各地迅速掀起了生态旅游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远离都市喧嚣把自己融入自然。随着"森林浴"的兴起,森林旅游备受人们青睐,但森林生态旅游对旅游区环境的冲击及管理机制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将从森林生态环境概念入手,以森林生态环境服务认证实例为基础,研究森林生态环境服务认证与森林旅游的关系[4-6],分析森林旅游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协调进行森林生态环境服务认证与森林旅游的开发,实现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