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种丁香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白丁香、暴马丁香、关东丁香、紫叶重瓣洋丁香、紫丁香和红丁香的净光合速率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其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6种丁香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6种丁香按光合能力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紫叶重瓣洋丁香、红丁香、紫丁香、白丁香、暴马丁香、关东丁香。6种丁香净光合速率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其净光合速率在月际间的变化较大。生长季中,6种丁香的平均净光合速率表现为红丁香>紫叶重瓣洋丁香>紫丁香>白丁香>暴马丁香>关东丁香。  相似文献   

2.
4种丁香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石蜡切片法、电镜扫描等方法对丁香属4种植物的叶片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4种丁香的叶片均为背腹型叶,但栅栏组织层数、栅海比和主脉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4种丁香叶片的栅海比排列顺序为红丁香>小叶丁香>暴马丁香>紫丁香;4种丁香叶片的抗旱性红丁香最强,暴马丁香次之,小叶丁香最弱。  相似文献   

3.
丁香是我国北方到处可见的观赏花木,为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幼茎光滑,单叶对生,圆卵形至肾形.花序为混合圆锥花序,自混合芽中抽出.花紫堇色,先端四裂,花筒细长如丁,花丛庞大,花有浓香.蒴果,花期4~5月.种类有紫丁香、荷花丁香、北京丁香、小叶丁香、欧洲丁香、花叶丁香和什锦丁香等.  相似文献   

4.
丁香 (SyringaL .)为木樨科丁香属木本植物 ,落叶灌木 ,少有小乔木。丁香广布于欧、亚两洲 ,我国约有 30余种 ,主要产于华北、西北、东北及西南地区。青海是我国丁香的主产地之一 ,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丁香不仅是著名的观赏植物 ,而且是主要的香料植物 ,蜜源植物和药用植物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丁香喜冷凉气候 ,比较耐寒耐旱瘠薄 ,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不严 ,在深厚、疏松的砂质壤土和腐殖质较多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 ,也能耐轻度的碱性 ,尢以湿润、肥沃、通气良好的中性土壤生长最佳。但忌低洼雨涝和排水不良的粘性土。若栽培条件良好 ,不仅生长旺盛 ,花繁色艳 ,而且有的种还可在一年内开花两次。丁香是我省的乡土树种 ,具有悠久的栽种历史。目前 ,在西宁庭院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中广泛栽培的品种有 :紫丁香、白丁香、朝鲜丁香、毛叶丁香、小叶丁香、什锦丁香、花叶丁香、裂叶丁香、暴马丁香、辽东丁香、云南丁香、四川丁香等十多种。丁香以其抗严寒、耐干旱、适应性强、宜栽植的习性和花序大、花期长、花色素美、风姿典雅俊逸、花香浓郁、芳菲怡人 ,而倍受人们的喜爱 ,把丁香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 1 985年被西宁市第九...  相似文献   

5.
丁香挥发油是丁香中主要的抑菌成分,在食品和医药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丁香挥发油,对国内外丁香挥发油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丁香的种类和分布、丁香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及其利用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丁香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简述丁香的栽培管理及主要褐斑病的发生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丁香是丁香属的一个抗逆优良观赏品种,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并且对土壤要求不严,容易栽培,对环境适应性极强,因此成为北方地区春季观花树苗主要栽种品种之一。文中主要对丁香的栽培管理及褐斑病的发生防治进行阐述。一、丁香的栽培管理丁香,常绿乔木,别名:公丁香、丁子香、百结、鸡舌香。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全属约30种,中国产24种,是我国的名贵花卉。古人对丁香曾有"一树百枝千万  相似文献   

7.
随着丁香应用量的增加,其种苗需求量越来越大,种子繁殖是进行丁香繁殖的重要方法.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加速丁香种苗的生产,研究查阅了相关文献,对丁香种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对丁香种子的形态特征、影响种子萌发的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等的分析,总结出可通过低温层积、变温处理、高温浸种、激素处理等方式提高种子发芽率,并对丁香今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今后丁香的开发利用及种苗繁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丁香是一种常见的园林观赏树种,属于常绿乔木,品种也很多,不同的品种适合不同的生长区域。我国境内生长的丁香绝大多数都是野生丁香,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丁香的主要分布区。丁香物种大部分都可以进行人工栽培和种植,而且繁殖方法也有很多,可播种、可扦插、可嫁接。丁香除了作为园林观赏树种外,还可以入药,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本文主要对丁香的栽培和管理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在丁香的栽培方面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丁香属多年落叶灌木,别名紫丁香、华北丁香。主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丁香属于我国传统花卉之一,也是华北园林中的著名观赏树木。近年来,库尔勒市积极引进丁香进行种植,景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暴马丁香俗称暴马子、白丁香、荷花丁香、阿穆尔丁香,系木犀亚科丁香属落叶大灌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林区,是国家重点保护树种。暴马丁香可谓全身是宝,用途广泛,其纹理通直,木材优质;树姿美观,可供观赏;全株人药,可治疗多种疾病。暴马丁香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丁香多年的研究,特别是丁香白腐病的病状、病原以及发病规律,并总结出丁香白腐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三种丁香叶片的比较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光镜对3种丁香的叶片进行比较解剖学观察表明,贺兰山丁香、华北紫丁香与北京丁香的叶片均为典型双子叶植物背腹型叶。但气孔器类型、叶肉组成和主脉结构三者存在明显差异;贺兰山丁香和华北紫丁香气孔器为无规则型,而北京丁香则为不等型;贺兰山丁香栅栏组织为1层细胞组成,且排列紧密,华北紫丁香和北京丁香为2层细胞且排列疏松;贺兰山丁香主脉机械组织由3~5层厚角细胞组成,华北紫丁香8~9,北京丁香11~14层。  相似文献   

13.
以样品茵落总数、TVB-N值、pH及感官评分的隶属函数值为主要指标,以壳聚糖液处理和丁香提取液处理为对照组,探讨单一的壳聚糖液和丁香提取液以及壳聚糖-丁香复合液对牛肉丸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丁香复合液的保鲜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壳聚糖液和丁香提取液处理,可使牛肉丸在4℃的贮藏期达到15d左右,相比单一的壳聚糖液和丁香提取液处理组可延长保质期3~6 d.  相似文献   

14.
河南丁香属植物资源的观赏特性及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河南省11种,2变种丁香属植物的观赏特性、生长环境、花期、花色以及园林应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评价,从野生资源中筛选出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的植物:白丁香(Syringa oblata var.alba)、蓝丁香(S.meyeri)、小叶丁香(S.pubescens subsp microphylla)、暴马丁香(S.reticulata var.amurensis)、毛紫丁香(S.oblata var.giraldii)以及花叶丁香(S.xpersica)6种.并对丁香属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植物叶片显微结构可作为植物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以平凉市丁香属植物叶片显微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对丁香属叶片显微结构的差异探索,为平凉市易混淆丁香属植物分类提供依据。利用水合氯醛透化技术及生物显微技术,测定丁香属植物叶片的显微常数。对丁香属不同种植物叶片显微常数进行统计,利用SPSS 17.0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丁香属不同种植物叶片中,脉岛数、栅表比、气孔指数均存在差异,可以辅助区别丁香属不同种植物,为丁香属植物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丁香又名百结或鸡舌,属于名贵的花木之一。在古代常被当作药用香料,经过千年的繁殖培育后,人们利用野生资源培养出多种优良的品种。丁香也因其拥有较强的生命力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领域,如药材、园林绿化、化工等,本文重点阐述的是丁香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1丁香的由来及内涵1.1丁香名字的来由。丁香作为我国特  相似文献   

17.
根据西宁丁香栽培种及品种的发展现状,从探讨西宁丁香栽培种及品种的起源,栽培历史以及原生种的分布,提出了西宁丁香栽培种及品种的确切名称和分类原则,借以指导西宁丁香的引种驯化、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丁香是丁香属的一个抗逆优良观赏品种,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并且对土壤要求不严,容易栽培,对环境适应性极强,因此成为北方地区春季观花树苗主要栽种品种之一。文中主要对丁香的栽培管理及褐斑病的发生防治进行阐述。一、丁香的栽培管理丁香,常绿乔木,别名:公丁香、丁子香、百结、鸡舌香。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全属约30种,中国产24种,是我国的名贵花卉。古人对丁香曾有"一树百枝千万  相似文献   

19.
丁香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树种,广泛栽植在庭院、小区、公园等园林景区。丁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从播种、扦插、嫁接等育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丁香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丁香育苗繁殖和栽培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西宁丁香栽培品种的物候现象与园林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宁丁香栽培品种的物候观测,掌握了丁香的一些生长发育规律和生活习性,为丁香的生产繁育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丁香的园林应用和城市绿化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