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临海市有3种水稻栽培制度, 分别为沿海稻区的稻菜轮作制度、中部平原稻区的单双季混栽制度、丘陵稻区的单季稻主栽制度, 针对这3种水稻栽培制度, 分别设立病虫监测区, 开展二化螟发生为害规律研究, 分析螟蛾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水稻不同栽培制度的二化螟为害发生程度为单双季混栽制度>稻菜轮作制度>单季稻为主栽制度, 造成二化螟发生为害加重的主要原因是种群自身和栽培制度。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肥量及栽培密度对寒地水稻米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米粗蛋白质含量对稻米食味影响很大,稻米蛋白质含量与栽培的氮素水平有直接关系,同时在一定幅度内氮素水平又与稻谷产量成正相关。因此,我们开展了不同施肥量试验及低肥条件下不同栽培密度试验,以达到在稻谷产量不大幅度降低的基础上,改善寒地水稻的食味性。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新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新格局田春晖孙富余王疏(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沈阳110161)二化螟〔Chilosuppresalis(Walker)〕系水稻等禾本科植物的钻蛀茎秆害虫,分布于亚欧大陆的多个国家,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稻区发生严重。辽...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量及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不同施肥量和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氮、磷、钾用量分别为94.00、47.00、23.50 kg/hm2,栽培密度为30.0 cm×10.0 cm时,水稻产量最高,达到9 530.8 kg/hm2;效益最好,达到15 249.28元/hm2。  相似文献   

5.
栽培密度与施肥量对香料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香料烟不同栽培密度和施氮水平与烟叶产量、质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叶片大小随栽培密度的增大和施氮量的减少而减少,相同密度条件下,株高、茎围、节距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烟叶产、质协调较好的组合为①栽培密度40cm×10cm,每公顷施纯氮60 kg;②栽培密度40cm×14cm,每公顷施纯氮60kg。干物质和养分积累规律表明香料烟还原糖和烟碱含量在移栽后75天达最高,以后逐渐降低,烟碱含量与施氮量关系密切,而田间群体结构和施肥水平对烟叶含糖量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永康市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早稻、绿肥、冬作(麦、油)种植面积税减,经济作物及单季稻比例迅速增加,水稻二化螟各代情况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近4年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表明,第1代二化螟发生明显加重,已连续5年大发生;第2代、第3代二化螟则表现为前峰轻,后峰重。针对二化螟蛾峰多,蛾峰时间长,早稻面积小,单位面积受虫量大,危害重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二化螟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在杂交水稻上发生为害特点新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方式及密度和施肥条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随着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的发展,水稻旱育宽行窄距栽培新技术推广面积逐年加大。为了解决贵州湄潭县稻油两熟区茬口矛盾,探讨在湄潭县的生态条件下,旱育宽行窄距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秧采取大苗从苗床直接取苗,带肥泥抛栽)的增产性,于2000~2002年对两种栽培方式及其配套密度和不同施肥量与施肥时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量及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施肥量,不同栽培密度二因素下,穴稳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千粒重差异不显著。试验品种空育131B3(氮肥为94.0kg/hm^2)×C3(30cm×10.0cm),产量最高,达到9530.8kg/hm^2。  相似文献   

10.
施肥量和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正交区组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在大田条件下建立了不同氮、磷、钾施肥量和不同密度下的水稻生产函数模型。对模型进行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密度;氮肥和磷肥以及氮肥和钾肥之间在一定的范围内等产量线上均存在相互替代性;利用边际分析原理探索高产农艺方案,当施氮量为189 4kg/hm2、施磷量为108 3kg/hm2、施钾量为144 1kg/hm2、株距为15 4cm(16 2穴/m2)时,可获得的最高产量为9079 88kg/hm2。  相似文献   

11.
二化螟的采集与室内饲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水稻主要害虫二化螟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介绍了成虫、卵块和幼虫田间采集及室内茭白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水稻二化螟耐寒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在普通低温-15(30d),-20(4,6,8,10d),-23(4d),-25℃(4d)下的死亡率分别为3.33%,6.67%,13.33%,23.33%,26.67%,30%,56.67%;田间越冬初期、中期、后期由低温引起的死亡率分别为0,4.85%,9.96%。越冬幼虫能耐受一定的强低温-28(90min),-30(30min),-32℃(10min)。不同时期越冬幼虫的耐寒性有很大差异,其过冷却点在翌年3月中旬以前呈上升趋势,3月中旬以后又逐渐下降。不同地理纬度区越冬幼虫的耐寒性也有差异,表现为过冷却点随地理纬度的升高而上升。首次提出二化螟在越冬期间通过耐冻和避冻两种策略来越冬。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水稻二化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5年,通过室内外人工饲养及田间调查研究,明确了二化螟在辽宁省每年发生两代,但少数个体仅发生1代;同时明确了二化螟的生活史与害虫的为害盛期,第1代幼虫为害盛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为8月中旬至收获期;观察了二化螟的若干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14.
对杂交水稻高产节氮栽培试验中的不同栽培模式,缓释尿素(SCU)及不同类型肥料,普通尿素不同施氮水平及施肥方式等,对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栽培和轻简栽培,缓释尿素(SCU)和其他几种新型肥及配方肥都能减轻二化螟的发生危害,普通氮肥施氮过多则加重危害。杂交水稻高产节氮栽培,一般施纯N杂交稻150~180 kg/hm2,超级杂交稻195~225 kg/hm2较为适宜。坚持科学施用氮肥,推广应用控缓释肥和适氮适磷钾复合肥,不仅使水稻获得高产,而且可减轻病虫危害,减少因氮肥流失而造成的浪费和污染。  相似文献   

15.
20%的攻霸乳油对防治早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以1050~1200 mL/hm2对水750 kg防治效果效果最佳,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通过越冬调查和二化螟性诱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收割方式(机械收割、人工收割)和稻茬处理(翻耕、板田)对二化螟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收割板田区二化螟越冬虫量最大,冬前和冬后越冬虫量高达2672和2457头/667m2,机械收割后翻耕种菜区越冬虫量最小,且各处理区二化螟性诱剂诱捕量和冬后越冬基数成正相关关系,机械收割板田区诱捕二化螟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区诱捕量,平均每盆诱捕二化螟高达53头;剥秆调查表明机械收割区有虫株的单株虫量和存活率显著高于人工收割区,可能与机械收割区的稻茬高度均显著高于人工收割区有关,这说明降低稻茬收割高度和稻茬翻耕处理有利于降低二化螟越冬虫量。  相似文献   

17.
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毛细管点滴法监测江苏扬州(1985~2001)和兴化(1985~1994)水稻二化螟虫群对杀虫单的抗药性。结果表明:1994前,两地虫群对杀虫单的抗性水平相似,抗性倍数在10左右,且年度间变化较小;扬州虫群的抗药性2001年是1985年的5.6倍;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敏感性变化,与敌百虫、甲胺磷和对硫磷相同。1985~1996年的13年间,用杀虫单主治二化螟,年仅用药1次,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敏感性相对稳定;1996年以后,年用杀虫单增至3~5次,因选择压增加.二化螟的抗药性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新型虫害,其危害分为幼虫危害和成虫危害,主要危害水稻茎秆,造成枯鞘,使稻穗不能得到营养供应。阐述了二化螟在黑龙江省的发生规律及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密肥条件对水稻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优质迟熟中粳稻"通育粳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N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和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施N量(0~450)kg/hm2范围内,产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递减,当1hm2施N量≤337.5kg时,基本苗为13.5×106的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增至450kg时,降低基本苗则利于增产。生产收益在施N量(225~337.5)kg/hm2最高,当施N量225kg/hm2时,以基本苗9×106/hm2收益最大,施N量337.5kg/hm2时,以基本苗4.5×106/hm2收益最大。投N效益随施N量增加而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20.
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江苏省淮安市7种常用防治螟虫药剂:90%杀虫单,40%毒死蜱,5%锐劲特,汇力,1.8%阿维菌素,虫无影、立克灵进行了田间防治螟虫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 450 ml/hm2防治效果最差,保苗效果为85.83%;利克灵(25%毒死蜱.三唑磷)EC1 200 ml/hm2防治效果最好,保苗效果为96.57%;而杀虫单对螟虫防治效果下降可能与螟虫对该类药剂产生抗性或该类药剂在该地区的使用频率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