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花卉盆景》1987年第2期曹戴夫同志《关于盆景大中小型划分的建议》一文,无疑是很适时的。但文中把盆景划分为7个档次,档距过细,比较繁琐,没有必要。另外该文又提到“在有关盆景的书籍和报刊上似乎还没有见到刊登过明确的划分标准”,这就未免有失偏颇。1981年出版的《中国盆景艺术》就有过明确的划分标准,《大众  相似文献   

2.
刘俊夫先生在《中国花卉盆景》91年第2期发表的《盆景摆件的应用》一文中说:“摆件,顾名思义是摆设点缀品,它是以植物和山石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的配景,衬景或补景。”我以为这定义并没有揭露所谓“摆件”的本质属性。以某一种类传统素材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还有可能表达不了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为完善其创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不要轻易称派。我们也深感这是一种需要十分慎重的事。我在刊于《中国花卉盆景》1986年3期《谈盆景艺术风格》一文中说过:盆景界流派的提法,有其利,也有其弊。可以推动各地盆景事业的发展是其利,容易造成门户之见是其弊。事物总有正反两面。既然流派的弊病不足以阻止流派的继续流动和发展,看来我们浙江也就不能不随大势所趋而加入这一没有被冻结的洪流。岂但如此,我们还深感海内不少地区  相似文献   

4.
2、常熟派盆景的造型形式关于“常熟派盆景”,在以往的盆景书刊、报纸中没有专门提出过。1994年夏天我在常熟进行教学考察中发现,这一地方流派的盆景在历史上早已存在,而且其代表作品在常熟的园林部门仍然保存完好,常熟派盆景的传人至今仍在从事盆景创作(见发表于94年《中国花卉报》11月29日第三版上的拙作《苏派传统盆景探源》一文)。常熟派盆景长期被埋没是有各种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盆景界一些理论工作者,在编书写文章时没有深入发源地调查研究造成的。常熟传统盆景历史悠久,人材辈出,作品  相似文献   

5.
传统盆景的主要素材是树(植物)石、土、盆,而以树(植物)为其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即是山水盆景也离不开植物。没有生境,就不能成为盆景。这是盆景创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所以离开植物,否定“盆栽”这位主角,艺术造型再好,也只能是别种艺术品。例如把《鹬蚌相争》、《朽木长江万里图》、(以塑料代植物)贡石(古龙石)、等等没有生境的东西称为盆景艺  相似文献   

6.
<正>《齐鲁桑王》在《中国花卉盆景》2010年第7期封底刊登后,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询问:《齐鲁桑王》硕果累累是否经过电脑处理?没处理的话又是如何栽培的?带着读者的问题,笔者预约一个双休日,拜访了作者林公先生。林公是一名在职的政府公务员,业余时间用于盆景研究,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在盆景艺术创作上,他追求自然古树态,手法上没有门派之见。他经常对其学生说的一句  相似文献   

7.
声明     
近日在网络论坛上有人冒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名义征稿,投稿邮箱和QQ也非《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官方邮箱和QQ。本刊在此声明:没有委托他  相似文献   

8.
我的家在山东兖州,属平原地带,搞盆景和根艺,没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但我的家却与根雕、盆景、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提起我喜欢上这些艺术品,还得归功于《中国花卉盆景》。记得那是1988年,我到一位朋友家作客,他是位根艺盆景爱好者,家里摆设了许多根艺和盆景作品,书架上还  相似文献   

9.
往事如烟,时间过得真快。仔细想想,我已经和伍宜孙博士八年没有联系了。2003年,时年93岁高龄的伍宜孙博士仍对盆景艺术恋恋不舍。这是因为,盆景给他带来了无限乐趣,也给他带来了健康长寿。早在36年前,倡导岭南盆景艺术风格的伍宜孙博士出版了《文农盆景》一书。1994年他获得  相似文献   

10.
王建东在《应该提升盆景的文化品位》一文(2002年第12期)中,感叹盆景没有成为主流艺术品,未能登上大雅之堂。笔者对前一个论点亦有同感,并多年来为之愤愤不平。但对后一个论点不敢苟同。因为我们几乎天天都可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的会议厅或涉外接待场所都陈设着盆景,也就是说盆景已登上了至高无上的大雅之堂,这是值得乐观的,也是无可非议的。至于盆景未能提升到应有的文化品味,其原因究竟是盆景的品味不够高,还是未能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我  相似文献   

11.
我曾在《中国花卉盆景》1995年第10期上发表了《造型扦插——盆桩速成技法》一文。现将造型扦插已4年的金边女贞盆景《妙舞春秋》及造型扦插3年的中华蚊母盆景《探海》两帧盆景照片献给大家,并着重介绍悬崖式盆景《探海》的创作技法。  相似文献   

12.
书讯     
《中国草书盆景》一书出版发行本刊讯日前,《中国草书盆景》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要介绍了盆景创新流派之一的彭派草书盆景,内容包括草书盆景的概念、分类、字帖、创作技艺、养护管理、园林  相似文献   

13.
我不知道《中国花卉盆景》杂志是从何时起开设《大片欣赏》栏目的,但从第一次见到它就喜欢上了。每次收到《中国花卉盆景》杂志,总是急不可耐地去翻阅《大片欣赏》,百看不厌,爱不释手。《大片欣赏》以整版篇幅刊登一幅盆景照片,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走近盆景大师们的盆景佳作,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远  相似文献   

14.
(二)明清时期明清两代,松柏类盆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细剪苍松耐岁寒,郁郁千丈许同观。山家近得凌云趣,老干新添第几盘。"这是清代文人汪鋆在其《砚山丛稿》中对松柏类盆景的赞颂。明清时期,不仅盆景的制作与欣赏之风在全国不少地区开始普及,制作技艺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关于盆景理论研究的风气很浓,与盆景有关的书籍比较多。如:高濂著《高子盆景说》,屠隆的《盆花》,吕初泰《盆景之一》、《盆景之二》,文震享的《盆玩》。以上五篇关于盆景的专论集中写于明代末期的数十年间(1541~1646年),加上清代吴涣子所著《花镜》中的"种盆取景法",  相似文献   

15.
我市花卉协会盆景根艺研究会理事刘东山,对盆景艺术有着执著的追求,尤其偏爱水旱盆景。他博采众长,潜心研究名家水旱盆景的艺术风格,创作手法日臻成熟。他的作品在省市盆景展中多次获一、二等奖。其中《溪林图》获第三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二等奖(见照图)。《溪林图》由丘陵、山林、溪流三大部分组成(没有摆放人工制作的配件),描绘了北方地区野趣十足的自然景观。绿嫩的新叶与苍老的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蕴育着一种极强的生命力,象征了唐山人民震后重建家园的顽强精神。  相似文献   

16.
我今天能代表我们联邦德国的《盆景》杂志向大会表示衷心的祝贺,感到非常荣幸。联邦德国的《盆景》杂志比《中国花卉盆景》刚好小半岁。在《盆景》杂志工作的人有园林家,历史学家和艺术家。《盆景》杂志经常介绍盆景的剪接,造型方面的技术知识,也介绍它们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个人负责《盆景》这个刊物。据我们所知,在德国,  相似文献   

17.
《中国花卉盆景》2004,(8):50-50
不久前,"中国商标服务网"网站上公布了广东省潮州市盆景协会副会长陈歆田(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为他的盆景向工商部门注册上了名为《石敢当》的商标(见附图)。这在盆景界里可是件新鲜事。在当今繁华的市场上,在千姿百态的商品中,人们随时随地都可看到琳琅满目的各式商标,唯独没有看到出售的盆景上标示注册商标。陈歆田的行为,可说是盆景商品化以来,为使盆景生产进一步纳入经济轨道,更好地开拓销售市场而采取的一项开创性举措。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为盆景注册商标,是促进盆景流通、发展盆景事业的一项战略措施。我国是世界盆景艺术的始祖,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艺术积淀深厚,流派纷呈,风格  相似文献   

18.
改版随想     
《中国花卉盆景》杂志改版了!2011年是《中国花卉盆景》的改版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是收获和热情参与的一年……《中国花卉盆景》在改版的同时推出了《读者意见调查表》。透过该表,我们分明看到了编辑部的决心。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改版开辟一条新道路,创建一个新文本。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山水盆景起源这个学术问题,国内一直处于争鸣之中。归纳起来有4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晋代。《盆景》一书认为《南齐书》中曾记有‘会稽剡县刻石山,相传为名’,这可以算是盆景假山的滥觞”。另一说起源于夏朝,《岭南盆景》一书载:“盆景起源……有近40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盆景是一门艺术”这一立论,已得到艺术领域内外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为何在此又旧话重提呢?原因是拜读了朱贞佳同道《论盆景艺术的唯美主义》一文(见《中国花卉盆景》一九九三年第三期,下文简称《论》文),不得不有感而发。一、盆景艺术作为艺术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盆景是艺术。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它和政治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进行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