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葡萄酒人工催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葡萄酒人工催陈的方法、原理、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微波催陈条件对干红葡萄酒颜色和pH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微波技术对新葡萄酒进行了瞬时催陈处理,以微波输出功率和处理时间为可变参数,研究不同参数组合的微波催陈过程对干红葡萄酒颜色和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可提高酒的色度,使酒的颜色更鲜艳,但是对葡萄酒的pH值没有显著影响。分析得到在微波功率420W,处理时间5min,葡萄酒在陈化期间可得到最佳颜色。研究结果可用于加速葡萄酒陈化进程,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3.
白酒的催陈与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现行人工催陈白酒技术的种类和弊端,认为回生现象是催陈技术不可避免的方法缺陷,单一的催陈方法无法实现理想的陈酿效果。以内部催陈法配合外部低能量处理的组合催陈技术是科学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回生现象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江京  王武  常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74-14376
[目的]为人工催陈黄酒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新酿制黄酒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微波催陈黄酒的工艺进行研究。[结果]微波催陈黄酒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处理能量87.5 J/s、微波处理时间3 m in、柠檬酸添加量0.3%(M/M)、微波作用次数为1次。该条件下催陈黄酒中还原糖含量为24.07 g/L、总酸含量为5.12 g/L、总酯含量为3.89 g/L、pH为4.18,总酸、总酯和风味物质组成与三年自然陈酿相近。[结论]采用微波技术催陈黄酒,风味物质显著提高,达到了人工催陈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概述了白酒陈化机理和陈化方法,综述了陈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对不同的人工催陈方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试验材料,使用SK台式超声波处理机进行人工催陈,研究了不同处理时间对干红葡萄酒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花色素、色度、色调、总酸)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处理18 min时,葡萄酒的感官分值从8.7分上升到17.9分,花色素吸光值从0.37下降达0.31,色度值从1.01上升到1.44,色调值从0.76下降到0.59,总酸浓度从4.64 g/L上升到5.68 g/L。试验范围内,花色素吸光值(X1)和色度值(X2)与感官分值(Y)不呈线性相关;色调值(X3)和总酸浓度(X4)与感官分值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18.593X3+5.483X4-2.903,相关系数r=0.961(P<0.05)。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苦丁茶及其与绿茶混合物的低沸点组分进行了研究,并将其组分物质应用于成品茶叶的增香和新蒸馏白酒的人工催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微波时间(0、2、5、10、20 min),功率(0、200、400、600、800 W),次数(0、1、2、3、4次)为单因素,探究各因素对微波催陈无花果酒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催陈条件,并以熵权法对各指标(无花果酒酯类物质、醇类物质和酸类物质的含量及感官得分)赋权值,探索微波催陈无花果酒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无花果酒风味和品质影响较大,短时间的微波处理可提高其酯类物质含量,随着微波处理时间的延长,癸酸乙酯、E,E–10,12–十六烷–1–醇乙酸酯等消失,而8–十七碳烯酸甲酯和9,12–庚二酸甲酯分别在微波处理2、5 min时被检出,单一的延长时间并不能生成乙酸苯乙酯和棕榈酸乙酯等,但增加微波处理的功率或次数时乙酸苯乙酯和棕榈酸乙酯等可被检出;微波处理可提高苯乙醇含量,降低甲醇和有机酸含量;最佳微波催陈条件为微波功率400W、微波时间2min、微波2次,在此条件下催陈的无花果酒酯类物质总量较未催陈的升高了80.69%,高级醇总量、甲醇含量和酸类物质总量分别下降了25.32%、11.52%、6.20%,感官得分上升了10.39分,熵...  相似文献   

9.
陈酿是白兰地生产工艺的重要环节,自然陈酿耗时耗力.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寒富苹果蒸馏原液为试样,研究3种烘烤程度橡木片与超声波-橡木片复合催陈对酒样催陈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橡木片催陈中以重度烘烤度橡木片最佳,催陈45d后酒样中醇类物质含量由对照的60.2%降低到56.95%,酯类物质含量由对照的31.089%增加到4...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松花酒陈酿期间温度和通风送氧对酒的影响,通过测定酒样的色度、感官指标、甲醇含量、单宁含量和酒精度等指标,确定了松花酒陈酿的技术参数。结果显示:对松花原酒进行每周1次的交替变温处理效果优于常温贮藏,其次为每周通风送氧1h催陈效果较好。松花酒最佳陈化工艺条件为:酒中添加2.0%的陈化剂(美国橡木),在0~40℃之间交替变温贮藏催陈2个月后的酒品质较佳。通过GC/MS(气质联用)分析结合感官品评,比较了陈化工艺条件下酒品质的改善,结果表明,催陈后的酒有机成分更加复杂,酯含量增加,口感醇厚协调,具有橡木与酒的复合香味。  相似文献   

11.
固定化酵母发酵生产果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智理  杨昌鹏  郭静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357-14359
综述了固定化酵母发酵生产果酒的特点、制备方法及其研究现状,并概述了固定化酵母在果酒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高仿真模拟古代丝织品文物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织品的老化主要由光、热、化学、生物、机械破坏等因素造成。人工老化模拟古代丝织品对其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人工老化方法有热老化、光老化、水解老化和土壤包埋等。  相似文献   

13.
葡萄与葡萄酒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华  赵现华  刘晶  付瑞鹏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5):3204-3213
 【目的】分析中国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葡萄园与葡萄酒生产的管理模式,为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实例访问、案例调查和文献查询等方法,从葡萄和葡萄酒生产以及葡萄园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生态农业一体化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国内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方向。【结论】真正实现中国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各方面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中国葡萄酒产业健康、稳定、长久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葡萄酒掺杂、掺假问题严重,因检测技术的限制,给葡萄酒监管部门带来监管压力。尤其是葡萄酒中年份酒、原产地酒的质量鉴别,仍缺乏有效检测方法。该文综述同位素比质谱仪法(IRMS)和点特异性天然同位素分馏核磁共振技术(SNIF-NMR)2种化学方法的原理及其在葡萄酒质量鉴别中的应用,以为推动我国葡萄酒质量检测技术的进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苹果白兰地的酿造工艺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将经分选、清洗的苹果破碎、榨汁,添加活化好的果酒酵母进行发酵,主发酵过程每隔一天检测发酵液的温度、pH、酸度、糖度及气泡释放数。待糖度接近5~6°Bx进行倒酒,后发酵20~30 d,然后对酒液进行蒸馏;得原白兰地后,先进行加热保温人工快速陈酿,然后加入橡木片陈酿20 d。在陈酿前后,测定苹果白兰地的理化指标。[结果]22.5 kg苹果得果汁约16.56 L,出汁率73.6%(10 ml/kg);苹果酒蒸馏后的出酒率为20.0%;陈酿后的苹果白兰地较陈酿前色泽加深,呈棕黄色;酒精度下降,总酸度、固定酸、酯类和糠醛含量升高。[结论]所得苹果白兰地风味独特、质量上乘;该研究为促进我国苹果加工业的发展和白兰地酿造关键技术的研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工老化对玉米种子蛋白质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蛋白质单向和双向电泳的方法研究了人工老化处理对玉米种子蛋白质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老化6 d的种子中14,40 kD 2条多肽的含量有显著差异,14 kD多肽在老化1 d即消失,主要存在于子叶和胚根中;而40 kD的多肽在老化的后期消失,存在于整个胚中.双向电泳发现14(pI 6.2),30(pI 5.8),36(pl 5.5),35(pI 5.5)和22 kD(pI 5.1)多肽的含量在老化6 d的种子中明显减少,40(pl 6.5),29(pI 6.4),15(pl 5.4),21(pI 5.3)和35 kD(pI 5.6)多肽消失,而20(pI 6.5),20 kD(pI 6.7)多肽的含量则显著增加,说明老化的种子蛋白质组发生了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7.
实验结果表明小麦种子经人工老化处理后,种胚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降低,但种子重量、α-粉酶活性、相对电导值、MDA含量、SOD活性及TTC还原量在经人工老化处理和未经老化处理种子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小麦种子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H_2O_2积累,对细胞造成毒害。种子经人工老化处理后,能萌发生长的幼苗在长势上劣于未处理种子的幼苗,较明显的表现为根系发育不好,根冠比下降,根系活力降低。但SOD、CAT活性在老化处理未与老化处理种子幼苗之间变化不大。SOD同功酶谱带数目不受人工老化处理影响。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目前应用于研究检测葡萄酒中农药残留的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GC)分析法、液相色谱(HPLC)分析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分析法。并对目前葡萄酒农药残留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