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林蛙及林蛙油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价格连年攀升呈供不应求之势,主要原因是可供林蛙生存的自然沟壑已基本上全部用于封沟养蛙,生产规模没有再扩大的余地,如无重大技术突破,林蛙总产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为解决生产规模与产量需求的矛盾,应重点推广两步法养蛙项目.即:通过幼蛙围栏高密度圈养与育成蛙封沟放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林蛙回捕率,实验证明,采用二者相结合的办法可将林蛙回捕率由原来的3%提高到5%,产量提高近70%.  相似文献   

2.
围栏放养林蛙就是采取围栏的方式将林蛙强行地圈在比较适合其生活的自然环境进行养殖.它与现行的养蛙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森林资源利用率高,不仅能在封沟养蛙场采用,而且能在不具备封沟养蛙条件的低山、平地、林区(含果园)采用;二是林蛙的回捕率高,自然损失和天然越冬量减少;三是易管理,能有效地解决轰抢、投毒等,缓解养蛙与放牧、养蛙与采集的矛盾;四是可兼顾它业,在养殖场内可开展宜蛙种养业,如种植药材、果树、野菜,养蜂、养鹅等;五是产品质量好.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区中国林蛙野外封沟养殖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东北长白山区中国林蛙野外封沟的养殖技术进行了阐述。内容包括: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基本建设、蛙卵的收集及其野外孵化、蝌蚪与变态蝌蚪的饲养、变态幼蛙的管理、林中生活管理、成蛙的回捕与越冬。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林蛙及林蛙油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价格连年攀升呈供不应求之势,主要原因是可供林蛙生存的自然沟壑已基本上全部用于封沟养蛙,生产  相似文献   

5.
封沟养殖林蛙蝌蚪期饲养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沟养殖林蛙(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 David),蝌蚪期饲养技术不过关,易造成大量蝌蚪死亡,甚至全场性毁灭.其主要原因有饲喂不当、管理不细、水污染、水中缺氧、放养密度过大及天敌、疾病危害等.该期饲养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养蛙的成败.因此,封沟养殖林蛙,蝌蚪期饲养管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走进吉林省桦甸林业局常山林场辖区的五里营子大青沟,每天早上都能看见一个红脸大汉和妻子在沟口的林蛙孵化池前忙碌。这个人叫刘运成,既是这条沟系的护林员,也是林蛙养殖户。目前全局已经封沟110条,养蛙职工达到320人。常山林场的刘刚堂,刘运成,苏密沟林场的徐庆发,都是养蛙大  相似文献   

7.
林蛙有水下冬眠越冬的习性。每年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长达6个月。人工封沟养蛙的越冬管理就是根据林蛙这一时期的生活特征需要,人为选择、创造适宜的越冬场所和水域环境,保证其安全越冬。[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图片新闻     
<正>2016年,吉林省共回捕商品林蛙5.1亿只左右,产值达到25亿元。全省林蛙产品加工企业由2010年的30家,增加到50家,年加工林蛙油接近25吨,占当年林蛙油产量的20%。以林蛙皮提取物——抗菌肽、胶原蛋白肽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开始逐步占领市场。  相似文献   

9.
选择有水源、树木和昆虫多的自然条件为养蛙场所,采用120-16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进行人工孵化和幼蛙饲养,夏季在山林中进行区域放养,秋季捕回放入水库中越冬。此法适合山区养殖。其优点是幼蛙孵化成活率高达95%以上。由于前期采用繁殖昆虫人工喂养,幼蛙生长快。回捕率一般高达38%以上,最高达46%,生产周期缩短了。  相似文献   

10.
春季是蛙类产卵繁殖季节,在收集中国林蛙卵时,识别有关蛙种卵,并将其集中转移,远离中国林蛙养殖场,是减少养蛙场内有关蛙种卵数量的有效措施,对提高中国林蛙野生状态下的人工繁殖成活率是必要的.鉴别方法主要依据各种蛙的产卵习性及蛙卵形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林蛙雌性输卵管,称为田鸡油、哈士蟆油.在养殖中,自然孵化的蝌蚪,雌性蛙仅占40%~50%.目前在1~1.5龄的蛙群中识别性别,非常困难.因此,无法实现单雌性养殖,只能雌雄混养,严重地影响中国林蛙养殖效益的提高.作者借鉴鱼类养殖的性别控制技术,经过3年试验,实现了中国林蛙蝌蚪向雌性诱变的定向培育.人工饲养的蛙群中,雌蛙的比率上升到81%,平均增加了36个百分点,使蛙油的产量由原来饲养1000~1250只蛙产1kg,变为饲养620只蛙就产1kg,节省了大量的饲料,增加了蛙油产量,降低了成本,使经济效益提高了44%.  相似文献   

12.
封沟养殖林蛙,完全依靠自然条件而不加强人为管理时,易造成林蛙卵孵化率低的现象,这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因此,为更好地发展山区、半山区封沟养殖林蛙,就要重视提高孵化率.  相似文献   

13.
2002年4月中旬,吉林省蛟河市某养蛙场的2万对中国林蛙,在产卵期有1%的林蛙出现难产、滞产现象,死亡达100余只.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变态lO天左右的蝌蚪(幼蛙)可离开池塘,进入森林放养,每垧有效林地可放养幼蛙10~25kg(1800只/kg)。每亩放养1年生幼蛙500~600只,2年生300只左右。幼蛙在森林活动期为5月下旬~9月下旬,成蛙下山冬眠期为9月末~翌年3月下旬。秋后,气温下降到10℃以下、河水温度8℃以下,林蛙开始下山入河,此时处于不稳定冬眠状态。11月初~11月中旬进入稳定冬眠。回捕的  相似文献   

15.
林蛙是一种两栖动物,它以其专门摄取昆虫类的活性饵料而被誉为天然绿色食品,蛙肉具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蛙油能润肺养阴、补肾益精、补脑益智,是集食、药、补为一体的养殖珍品,深受人们青睐。由于近年来的酷捕乱捞,使林蛙的回捕数量聚降,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水产技术推广站专门成立科研小组由工程师王燕秋同志主持此项目,于2003年秋协同太平沟林场小北沟张兴昌同志发挥地缘优势,利用广茂的森林资源在其承包的山林沟段,发展生态林蛙养殖,现将养殖技术报告如下:一、养殖场地的选择在太平沟林场的小北沟,选择一块幽静、安逸、杂草丛生的沟谷及灌木林和疏林地,全长12公里做为养殖场,在孵化池边有长年流淌不断的山间溪水,冬春枯水季节也不干涸,保证全年养殖用水。在承包区内用塑料布将山林包围  相似文献   

16.
按传统剥油法获取成年野生林蛙和成年圈养林蛙输卵管并进行营养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圈养林蛙蛙油中粗脂肪的质量分数是野生林蛙蛙油的2.7倍,必需氨基酸比例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之比(E/N)分别为野生林蛙蛙油的113.18%和129.41%,蛙油中Zn的质量分数为95.577×10-6是野生林蛙蛙油中(24.586×10-6)的3.9倍,Cu的质量分数由0.409×10-6提高到0.637×10-6,Mn的质量分数由20.488×10-6降低到17.841×10-6;但野生林蛙蛙油的总磷脂和胆固醇质量分数分别为圈养林蛙蛙油对应指标的119.5%和125.8%;野生林蛙蛙油的多糖质量分数是圈养林蛙蛙油的108.78%。  相似文献   

17.
2002年至2005年6月,在取得中国林蛙兰州亚种人工繁殖试验成功后,康乐县娘子沟中国林蛙试验养殖场向本场2200亩林地放养变态幼蛙100万只,据2005年10月下旬入水越冬前粗略统计,生产出1年生幼蛙25万只,逃跑、死亡75万只,2006年建造防逃围栏后,逃亡率降低到10.20﹪,取得人工繁殖、越冬、放养的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8.
正林蛙又称雪蛤,集药用、食补、美容功能于一体,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经济附加值较高。现将林蛙饲养中的采卵与孵化技术介绍如下。一、选种采卵目前养蛙主要以种卵为主,以种蛙为辅,大都采于野生,一是自捕(采),二是收购。春季采集种卵,省时、省力、费用低,是目前养殖户普遍采取的方法,在天然水池、沼泽等静水区用网捞取卵团,捞捕时间越早越好,因为产出不久的卵团体积小,卵团弹性大,不易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人工圈养条件对林蛙输卵管脂肪酸成分的影响,利用成年野生林蛙(Rana dyowskii)和成年圈养林蛙按传统剥油法获取输卵管并进行脂肪酸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蛙油与圈养蛙油中C18:0和C18:1的质量分数不同(野生蛙油分别为8.14%和12.85%,圈养蛙油则为10.12%和10.84%),野生蛙油中4种不饱和脂肪酸总相对含量比圈养蛙油的高3.51%;3种亚油酸的总质量分数为野生蛙油24.01%,圈养蛙油23.07%.  相似文献   

20.
王学武 《新农业》2011,(4):57-57
林蛙自动饲喂机(专利号:201020131358.5):适合所有蛙类饲养。目前圈养的各种蛙类多采用抛食法喂养,饲养人员端着饵料进入蛙圈,蛙就四处乱蹦,待蛙稳静后多数饵料已停止爬动或是钻到缝隙中,由于蛙的视网膜看不到静止的东西,饵料的利用率仅30%左右,降低了养蛙的经济效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场研发出林蛙自动饲喂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