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 Heckel),隶属于花鳉科(Poeciliidae),剑尾鱼属(Xiphophorus)。原产于大西洋墨西哥南部(德玛兰)至危地马拉。  相似文献   

2.
《内陆水产》2000,25(7):45-45
丽丽鱼 ,别名桃核鱼、小丽鱼、密鲈鱼 ,属攀鲈科结迷器鱼属鱼类 ,原产地 :印度。1形态特征丽丽鱼体呈卵圆形 ,侧扁 ,尾鳍呈扇形 ,稍内凹 ,体长可达6cm。丽丽鱼以美丽的颜色 ,深得热带鱼爱好者的喜爱 ,是饲养较普遍、较广泛的小型热带鱼之一。雄丽丽鱼体以红蓝二色为主 ,橙色衬之。其头部为橙色 ,眼眶为红色 ,鳃盖上部为艳蓝色 ,从鳃至尾丙基部为红蓝相间的横向宽条纹。背鳍、臀鳍、尾鳍都有红色边缘 ,还有红蓝色斑点 ,雌鱼体色较短 ,颜色也浅。雌雄鱼的胸鳍均无色透明 ,腹鳍已演化成丝状角须。丽丽鱼经常将头伸出水面吞咽空气 ,然后又迅…  相似文献   

3.
剑尾鱼微卫星DNA的筛选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为材料,经Mbo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基因组DNA后,选取500~2 000 bp的片段连接到经BamHⅠ酶切的pUC18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构建部分基因组文库.采用设计合成的(AC)7、(GT)7重复序列为引物,PCR筛选部分基因组文库,对其中9个重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共获得24个微卫星序列,其中Perfect(完美型)13个,占54.2%;Imperfect(非完美型)3个,占12.5%;Compound(混合型)8个,占33.3%.表明(AC/GT)n在剑尾鱼的基因组DNA中含量非常丰富.同时,根据其中3个克隆微卫星的侧翼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剑尾鱼基因组DNA,结果均扩增到目的片段.而且,这3对引物扩增出来的微卫星片段在非选育的剑尾鱼中显示出多态性,而在近交系19代则表现为单态,为剑尾鱼的实验动物化遗传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剑尾鱼肝脏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设3个试验组, 以2种月光鱼与3种剑尾鱼进行属内种间杂交试验,并对子一代的眼睛色彩、体型、体色及雄鱼的尾鳍形状等与观赏性相关的表现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判定:眼睛色彩的遗传规律为红色由隐性基因控制,黑色由显性基因控制;子一代体型、体色为中间型的比例均高于偏向父母一方的体型的比例;子一代中的雄鱼以继承母本月光鱼圆尾特征为主。  相似文献   

6.
剑尾鱼侏儒突变的骨骼异常及其遗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侏儒剑尾鱼为母本,与正常体型的雄性剑尾鱼进行交配,发现其后代的体型表现呈连续分布,部分与父本类似,部分与母本相仿,且存在中间类型,很难有明确的差别界限以区分个体表型的不同。后代中的侏儒个体主要表现为体型短,身体臃肿,游动笨拙,其体长和体高的比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F1自交和回交,结果显示:不同组合后代的体型也呈连续分布。剑尾鱼的侏儒性状可遗传,但后代的性状表现不只是一种表型,而是影响一组表型,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的基本特征,推测或为多个数量性状基因控制。通过对突变剑尾鱼骨骼形态的分析发现:侏儒剑尾鱼的脊柱长度明显变短,但脊椎骨数量与正常个体并无差异,都在26~29之间;突变体的椎体明显变短,脊椎的纵向发育受阻,髓棘、脉棘等排列紧密,发育也受影响。因而推测,剑尾鱼的侏儒突变是由于脊椎的发育缺陷所致,椎体异常是其体型变化的结构基础。鱼类是低等脊椎动物的代表,剑尾鱼侏儒突变个体不仅可育,其性状也能遗传,且与脊椎的发育关系密切,或可作为模型材料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 Heckel)隶属于花鳉科(Poecillidae),原产于墨西哥南部至危地马拉,是1840年初被奥匈帝国植物学家卡尔·海勒(Karl Heller)率领的考察队为维也纳植物园采集植物到墨西哥时发现的。为了纪念卡尔·海勒发现剑尾鱼的功绩,欧洲著名的鱼类学家雅各布·赫克尔(Jocob Heckel)以发现者的名字来作为剑尾鱼的拉丁种名。  相似文献   

8.
何杰 《海鲜世界》2008,(3):12-18
地图鱼(stronotus ocellatus) 原产地:南美洲亚马逊流域。 最大体长:30cm。 形态特征:体呈纺锤形,侧扁:体表散布有不规则的橙黄色斑块,其间镶嵌红色条纹,似一幅地图。  相似文献   

9.
剑尾鱼RW-H近交系20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水生实验动物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RW-H系近交15代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寻找该近交系的标志基因位点,选择20个在野生剑尾鱼群体具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剑尾鱼RW-H系(红眼白体)30尾个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有17个位点为单态,有可能作为该近交系的标志基因位点;另外3个位点Msa012、Msa033和Msc036具有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值分别为0.3047、0.3457和0.3648。通过Pop-gene 3.2软件分析得知全部基因位点的纯合率达到了95.83%,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482(0.000 0~0.1625),遗传相似系数为0.9518(0.8500~1.0000),说明剑尾鱼RW-H系已经具有很高的近交程度。几个多态性位点的发现,可以指导近交选育,加快选育进度。本研究方法不仅检测出剑尾鱼RW-H系具较低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可为中国建立分子水平的实验动物监测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微卫星标记在RR-B系剑尾鱼遗传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9对微卫星引物对RR-B系剑尾鱼和红眼红体的非选育系剑尾鱼进行PCR扩增,有46个微卫星座位能获得稳定的扩增产物,7个微卫星座位能区分RR-B系与非选育群体剑尾鱼。7个微卫星座位在选育系剑尾鱼为单态纯合,而在非选育群体具有多态性,座位Msa014鉴定RRB系剑尾鱼排除概率最高,为98.75%,座位Msd003排除概率最低达到了87.50%,其余5个座位排除概率介于两者之间。为方便今后的遗传监测,对RR-B系剑尾鱼样品的7个微卫星座位进行了测序,确定了其大小和具体的微卫星结构。本实验建立了RR-B系剑尾鱼分子检测方法,为实验动物剑尾鱼的遗传监测奠定了基础。图4表3参23  相似文献   

11.
作为观赏鱼的热带鱼约有两千种。我国饲养观赏性热带鱼,始于近数十年,主要由东南亚,非洲和中南美洲三大世界热带鱼宝库引入。产于我国的热带鱼资源为数极少,其中以唐鱼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12.
方国安 《齐鲁渔业》2008,25(4):52-53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水族箱养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饲养热带观赏鱼的行列中。然而作为一名初养者究竟在水族箱中饲养什么种类的热带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若盲目选择又不熟悉热带观赏鱼的生物学特性,往往以失败而告终。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饲养经验和市场调查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些比较容易饲养的热带鱼,供广大饲养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RT-PCR方法扩增实验动物剑尾鱼(Xiphopohorus helleri)纯系RR-B的HSP70家族两个成员的eDNA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时利用RT-PCR半定量方法研究热应激时两个成员在剑尾鱼组织中的表达。通过克隆获得了剑尾鱼的HSP70家族两个新成员的cDNA片段,两序列均包含HSP70家族的特征性签名序列和热休克蛋白的定位序列;通过对克隆片段与已发表的青锵(Oryzias latipes)等鱼类HSP70的核苷酸序列和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成员一和成员二分别为85%-89%和82%-9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更高,成员一和成员二分别为97%-99%和93%-99%。一般条件下,两成员在剑尾鱼肝脏、脾脏、肾脏和心脏中不表达,但热应激能刺激成员一在剑尾鱼脾脏中表达,成员二在肝脏、脾脏、肾脏和心脏中强烈表达,并可能在参与热应激保护方面起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剑尾鱼 2 种卵黄蛋白原全长 cDNA 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黄蛋白原是环境雌激素效应研究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广泛应用于水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污染的评价。本研究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克隆获得了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的2种卵黄蛋白原基因—VgA和VgB,并对其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进行分析。VgA基因cDNA序列全长5159bp,开放阅读框(ORF)5058bp,编码1685个氨基酸。VgB基因cDNA序列全长5349bp,开放阅读框(ORF)5067bp,编码1688个氨基酸。2种cDNA序列均具有与已发现的卵黄蛋白原分子相似的主要特征和功能域,包括Vitellogenin结构域、VWFD结构域和多聚丝氨酸区域,且与已知其他鱼类卵黄蛋白原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燕尾红剑与鸳鸯剑杂交以及连续回交可以获得体色为红底黑纹的长鳍剑尾鱼,尾鳍为燕尾,体色似鸳鸯剑,故暂名长鳍鸳鸯剑.对杂交以及回交所产生的子代的体色及鳍形等性状所进行的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长鳍鸳鸯剑辛与鸳鸯剑6的连续回交,子代中红黑体色的个体的比例从45.1%增加到90.1%.体色如鸳鸯剑那般红底黑条纹的个体的比例不断增加,说明体色方面可通过累代的选择使性状积累和加强,从而达到选育效果.从杂交以及连续回交,子代中燕尾和普通尾的比例各占一半左右这一特征,推断出尾鳍燕尾为显性,正常尾为隐性,同时推断长鳍个体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16.
将 5月龄的珍珠玛丽鱼 (Mollienisia velifera )、3月龄的红剑尾鱼 (Xiphophorushelleri )各 10 0尾 ,分别平均分成二组 ,即各设一对照组和一处理组。在处理组的基础饲料中添加 10μg/ gm的甲基睾酮 (Methyltestosterone ) ,饲养 50多天 ,期间观察各组试验鱼的性逆转现象 ,并对其体表及肌肉中所沉积的β-胡萝卜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饲料里添加 10μg/gm的甲基睾酮不能使 5月龄的珍珠玛丽鱼性逆转 ,体色也无明显变化 ;但能使 3月龄的红剑尾鱼全雄化 ,且其群体的体色得到加深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剑尾鱼Ig Z基因序列及其在疫苗免疫后的表达规律,本实验根据已知的EST库设计引物,利用RT-PCR等方法,获得剑尾鱼Ig Z基因c 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疫苗免疫后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剑尾鱼Ig Z基因全长序列为5 420 bp,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c DNA序列全长1 527 bp,包含一个1 299 bp的完整ORF框,该基因编码432个氨基酸,预测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大小为47.48 ku,并具有Ig Z的基本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Ig Z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28%~54%。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Ig Z基因主要在剑尾鱼的头肾、脾脏和肠中分布,且疫苗免疫后11天内,Ig Z基因在头肾、脾脏和肠组织中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头肾中Ig Z基因的表达量在第4天时最高,为对照组的2.12倍;脾脏中Ig Z基因在第4天时呈现最高峰,为对照组的4.65倍;肠组织中Ig Z基因的表达量在12 h时有一个小高峰,第2天时最高,为对照组的11.41倍。本研究获得了剑尾鱼Ig Z基因c 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表达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Ig Z在肠道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将为进一步验证其在黏膜免疫中的作用以及剑尾鱼作为疾病研究模式动物和疫苗免疫评价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在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情况,以及了解雌激素对不同组织中Vg表达的诱导作用,将成年雌、雄剑尾鱼及幼鱼暴露于50 μg/L的17β-雌二醇(E2)溶液中20 d,未暴露的剑尾鱼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各处理组剑尾鱼进行Vg的组织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剑尾鱼Vg主要分布于成熟雌鱼的肝脏、脾脏和肠的血管、淋巴管,在正常幼鱼及雄鱼的以上各组织中均不表达.17β-雌二醇暴露下,剑尾鱼雌、雄成鱼和幼鱼的肝脏以及肾、脾、肠等组织的血管及淋巴管均呈Vg阳性.但Vg颗粒只在肝实质细胞中观察到,在其他组织中如脾脏、肠固有结缔组织等,Vg颗粒仅出现于血管,在细胞内未观察到.以上结果表明,剑尾鱼Vg在肝细胞中合成,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其他组织;雌激素可诱导雌、雄剑尾鱼及幼鱼肝组织中Vg的表达.剑尾鱼幼鱼及雄鱼Vg的非正常表达可应用于环境雌激素效应评价.  相似文献   

19.
人为地摸拟一个适合银龙鱼生长的生态环境,注意水温、水质、水的硬度、水的酸碱度和水中的溶氧量等因素.。加上一定的饲养器材,使银龙鱼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20.
随着热带鱼销售市场的日趋活跃,热带鱼的长途运输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热带鱼运输的成活率,减少病害的流行与传播,扩大消费市场,笔者总结多年来从事热带鱼养殖及包装运输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供大家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