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北朝时期华北地区的农田水利与稻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增高 《农业考古》2006,(4):152-162
在我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与蜀、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曹魏,连同后来的西晋及南北朝时期时,北朝诸地方政权的势力范围,都在北方。本文就这个时期华北地区的农田水利与稻作的发展状况,进行论述,其范围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河南、山东两省黄河沿岸的部分地区。一.曹魏时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华北地区的农田水利与稻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增高 《农业考古》2005,(1):218-222
水稻是喜湿性作物 ,因此可以说 ,没有充足的水源 ,便无法进行水稻的种植。《诗经·雅·小雅·白华》云 :“氵彪池北流 ,浸彼稻田” ,就深刻说明水与稻作的密切关系。我国华北地区的水利资源 ,在古代 ,远比现时丰沛 ,华北各地都有一些较大的河流或淀泊 ,如北京有漯水、易荆水、沽水、鲍丘水等 ;山西有汾水、晋水、沁水等 ;河北南部有漳水 ,我国最早兴建的 ,以灌溉农田为目的的两个大型水利工程 ,一个是安徽寿县附近的芍陂 ,另一个就是河北南部的引漳十二渠 ,在河北中部不仅有易水、涞水、滹池 (今滹沱河 ) ,而且在幽州南界还有督亢、中有陂泽…  相似文献   

3.
李增高 《农业考古》2008,(4):162-170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在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南北民众获得修养生息,尤其唐代建立起继秦汉之后,在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在近三百年的历程中,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隋唐两代又都很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开凿的水利工程,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本文就此期间华北地区的农田水利与稻作的发展状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而作为农业命脉的农田水利 ,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农业的兴盛或衰落 ,农业区的形成或转移 ,无不与农田水利的兴废息息相关。关中地区作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农业区 ,在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当时的大量发达先进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 ,而这些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又是建立在当时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关中地区独有的自然条件之下。  相似文献   

5.
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太湖流域6个新石器时期遗址的128份土壤样本进行植物蛋白的定量和形态分析,就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进行初步探讨。植物蛋白石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早在8000(B.P.)年前就开始稻作生产,至6000(B.P.)年前这一地区的稻作生产已相当普遍,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使太湖流域的稻作生产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根据水稻蛋白石形态分析结果,当时所栽培的稻种类型均属粳稻,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古稻种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的护林造林育林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子今 《农业考古》1996,(1):156-160
秦汉时期的护林造林育林制度中央党校历史教研室王子今在秦汉经济进步时期,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林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之一也得到发展。当时护林、造林、育林诸制度的形成,反映出秦汉林业生产形式某些对于后世富有启示意义的特征。《礼记··...  相似文献   

7.
辽西地区的文明起源很久远,但是直到燕秦汉时期才开始正式划归中原汉族政权统治。由于生态环境适宜,人文基础充分,历任统治者政策的扶持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该时期辽西地区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发展主要表现为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铁犁耦耕的发展、牛耕技术的普及推广以及作物种植和贮存的进步等。同时,辽西地区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频繁战争的破坏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但从整体来看仍然呈发展进步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孙宏恩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965-17966
该文研究了秦汉时期颁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或诏令,秦汉政府以“重农”为出发点设立生态保护职官,统治者示范引导,提高百姓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该文论述了该时期生态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认为秦汉时期时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视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减缓了生态恶化速度,培养和教导了民众生态保护意识.研究这段历史可从中借鉴古人的生态保护思想和主张重视全民生态教育及加强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9.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4):236-249
空前发达的农业生产为各诸侯国争雄称霸提供了坚挺的后援,也为后来秦汉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秦汉时期人们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资源,促进饮食文化向精致化的更高层次发展。这种发展首先是反映在上层贵族生活奢侈化,也只有他们才有条件讲究饮食的精美和奢华。  相似文献   

10.
孙宏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833-22834,22878
介绍了秦汉时期农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论述了该时期农业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指出秦汉时期农业教育的主要特点为在所有教育形式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对象具有绝对众多性、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教育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注重技术性教育和经验性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舒显彩 《农业考古》2022,(1):205-214
秦汉时期,兽医学的长足性发展推动了牲畜养殖业的繁荣。与前代相比,秦汉兽医群体的规模更大,医术也更为精湛。秦汉牲畜常见疾病大致包括瘟疫、病中咳涕等内科疾病和创伤、眼疾、皮肤病等外科疾病。鉴于病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兽医们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实践与理论并重、多样性与灵活性并重的原则,主要采取药物法、手术法、熏烤法及巫术法保障牲畜的生命健康。兽医数量的增加、医术的进步和医理的发展表明,秦汉兽医学已成为一门较为独立、系统的学科。  相似文献   

12.
朱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558-3559,3561
对秦汉时期中国与印度的交流进行考证,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研究了当时中印的交通状况与农业科技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玄松南 《农业考古》2005,(1):161-165,175
据史学家考证,苗族源于传说中炎黄时代的“九黎”部落集团,原居住在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其首领是赫赫有名的战神蚩尤。蚩尤率领的“九黎”集团在著名的涿鹿之战中被黄帝部族打败之后,南渡黄河逐步定居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三苗”集团。此时是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现在的苗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三苗”的一个分支。在商周时代苗族先民隶属所谓“南蛮”集团。到了秦汉时期,苗族先民发展成为“武陵蛮”的主体。秦汉以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分化以及融合逐步形成了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苗族族群。  相似文献   

14.
卜风贤  朱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718-11719
秦汉时期,气候由先秦温暖期逐渐向寒冷期过渡,干旱时常出现。西北地区展开的大规模农业开发使当地农业经济蓬勃发展。然而这种"农耕"式开发,在使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加速了西北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增加了灾害的影响力,严重影响了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稻作栽培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顾了我国稻作学科的发展,并就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详尽的阐述了稻作栽培学科创新与发展的重点,以及不断创新推出适应不同农区多样性优质稻米持续增产的栽培高新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已呈现体系化的特征,它包含农业灾害预防思想、农业减灾思想和农业救荒思想三大部分。中国古代的减灾和救荒两大思想体系由此成为有机整体,研究这一时期的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对于后世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我国西北及北方地区,以汉朝匈奴之间的关系为主体和代表,形成了农牧业科技文化体系之间的对峙与交流,其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内容之广、影响之深远皆属空前。由于各自文化体系的不同基础与特征,其交流的途径与方式既有共性,也存在一些独具特色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在计划经济时期,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湖北省水力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水利建设基础条件,农业学大寨运动兴起后,湖北省依照"小型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兴修了大量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田水利的建设过程之中,逐步探索出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依靠投入劳动力为主的建设方式,实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这对于当今农村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温乐平 《农业考古》2007,(4):37-48,66
价格属于商品经济范畴,是人们日常经济活动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直接关系到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自80年代以来,人们对价格的认识趋向理性和科学。学术界对秦汉时期商品价格的研究有一定的发展,然而对秦汉时期商品比价的研究甚少,至今未见专门探讨,对商品差价的分析尚属空白。本文通过对工农产品的比价与差价分析,试图了解秦汉时期工农产品价格比差的参考系数和商品价格体系以及市场价格的运行规律,剖析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问题,进一步了解当时农工商各产业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一农产品比价所谓农产品比价,就是在同一时间、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各种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空间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秦汉时期(221BC~220AD)共441年疫灾的等级、发生频率、时空分布、成因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秦汉时期,共记载疫灾66次,平均6.68年发生1次。其中,疫灾以中度疫灾为主,占疫灾总数的40.9%;其次是特大疫灾和轻度疫灾,分别占疫灾总数的27.3%和22.7%;大疫灾发生的频率较低,占疫灾总数的9.1%。疫灾在8年时间尺度上显示出较强的周期性。在空间分布上,北方地区疫灾次数明显多于南方地区。疫灾发生的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东汉后期是秦汉时期疫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秦汉时期发生疫灾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其他灾害相伴而生,战争、社会动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