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优化刺糖多孢菌发酵工艺,以刺糖多孢菌YJY-12为试验菌株,以多杀菌素发酵水平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试验对产多杀菌素的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种龄、接种量、温度、pH值等)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并对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显示:最佳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55 g·L-1,棉籽蛋白30 g·L-1,油酸甲酯40 g·L-1,大豆油15 g·L-1,酵母粉10 g·L-1,蛋白粉15 g·L-1,玉米浆干粉5 g·L-1,蛋白胨15 g·L-1,KH2PO4 3 g·L-1,(NH4)2SO4 1 g·L-1,CuSO4 0.002g·L-1,(NH4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酿酒酵母发酵生产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结合响应面设计方法对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发酵生产GSH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71 g·L-1、酵母膏4 g·L-1、NH4Cl 6 g·L-1、KH2PO4 2.0 g·L-1、MgSO4 0.5 g·L-1,pH 6.0,在此条件下,GSH理论产量达79.51 mg·L-1。经3批次平行试验验证,GSH实际产量均值为80.5 mg·L-1,与预测值相近,较优化前产量(65.03 mg·L-1)提高了约19.2%。  相似文献   

3.
为了将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应用在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防治上,对粘质沙雷氏菌的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粘质沙雷氏菌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确定3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结合Box-Behnken Desig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培养基组成成分,获得培养基最佳配方与发酵条件:葡萄糖23.27 g·L-1、蚕蛹粉22.37 g·L-1、酵母粉10 g·L-1、硫酸镁2 g·L-1、磷酸氢二钠3 g·L-1,氯化钠2 g·L-1;在28 ℃、150 r·min-1条件下发酵36 h,装液量体积分数为50 mL/250 mL,接种量4.73 %,pH 7.1~7.3。最后,根据最优培养条件验证发现优化后培养基中生长的菌落数为6.0×109 cfu·mL-1,是初始培养基的9.42倍,与模型预测值相符。研究结果为粘质沙雷氏菌的发酵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松材线虫病(pine wilt disease)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采用正交设计法,对植物内生真菌(SW-7)产黄色素发酵条件进行优选。通过液体培养在四种培养基中选择发酵所合适的培养基,以菌丝菌体产量和黄色素产量为因变量,摇床转速、初始pH、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为自变量,优选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4种培养基中选择PDA培养基为石韦内生真菌(SW-7)发酵培养基,以L16(45)正交试验设计选择出适合于(SW-7)产生黄色素物质的基本条件为转速160 r·min-1、pH值5、发酵温度30 ℃、发酵时间10 d。经验证,在该条件下,真菌菌体为7.68 g·L-1,色素吸光度为1.716,菌体生长量和色素产量皆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酵母菌菌株0939-5产挥发性抑菌物质的最佳固态发酵基质及培养条件。【方法】以酵母菌菌株0939-5为材料,采用单因素法,优化该菌株的固体营养成分及培养条件。【结果】酵母菌0939-5的最佳固态发酵基质为玉米粉,最佳碳源及浓度为葡萄糖2%,最佳无机盐及浓度为MgSO40.1%;菌株0939-5固态发酵的最佳条件为接种浓度1×108CFU/mL、接种量10%、初始pH4、初始含水量为40%。【结论】在基础培养基的基础上,利用玉米粉作为固体发酵基质,分别以添加葡萄糖2%、MgSO40.1%,培养条件为接种浓度1×108CFU/mL、接种量10%、初始pH4、初始含水量为40%时,25℃培养5 d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棉花根际溶磷菌WJP-7发酵培养基优化及防病增产效果。【方法】采用实验室筛选的高效溶磷菌株P.taiwanensis WJP-7为出发菌株,在优化的假单胞菌发酵培养基上增殖培养。【结果】利用正交试验优化摇瓶发酵培养基,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20 g/L,MgCl2 15 g/L,K2SO4 1.4 g/L。使活菌数达到3.6×109CFU/mL。摇瓶增菌发酵最优培养基发酵验证试验结果最高活菌数为3.60×109CFU/mL。菌株WJP-7水剂处理对花期黄萎病防治效果为44.57%,絮期防治效果为50.53%。施用WJP-7水剂对棉田土壤除全氮含量增加不显著,对其它养分和pH值均有显著影响(P<0.05)。菌剂增产率为14.35%和19.51%,【结论】优化了台湾假单胞菌WJP-7摇瓶发酵培养基,菌株WJP-7水剂处理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为50.53%,对棉田土壤除全氮含量不显著外,对其它养分和pH值均显著影响(P<0.05),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响应面法对红枣黑斑病的拮抗细菌JK1培养基进行优化,提高其发酵产物中芽孢的浓度。为该菌应用提供数据。【方法】单因素实验确定培养基碳氮源物质,Plackett-Burman试验分析发酵培养基中对JK1发酵影响最重要的主要因素;运用最陡爬坡法对主要因素进行试验,获得主要因素的最适范围。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主要因素的最优水平。【结果】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麦芽浸粉 25.00 g/L、葡萄糖 0.57 g/L、大豆蛋白胨 12.5 g/L、NaCl 2.7 g/L、K2HPO4 0.25 g/L 、MgSO4 0.625 g/L。【结论】在最优发酵培养基培养下,多粘类芽孢杆菌的芽孢数提高了3.4倍,达到4.92×109CFU/mL。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生防菌株 HY-02 的除草活性,探究最优培养基成分配比及其最适发酵条件。【方法】通过 7种固体培养基的筛选确定菌株 HY-02 的最适固体培养基,利用单因素试验优化菌株的各成分配比,筛选出菌株HY-02 最佳发酵培养基;通过响应面设计筛选出最佳碳、氮源及无机盐的成分配比;对温度、转速、装液量、发酵时间及 pH 等条件进行筛选,得到最适培养条件。【结果】通过优化,菌株 HY-02最佳碳、氮源及无机盐的成分配比为:蔗糖:79. 789 g/L,NaNO3:8. 763 g/L,无机盐:5. 472 g/L(其中 K2HPO43. 44 2g/L、KCl 0. 860 g/L、MgSO4·7H2O1. 147 g/L、FeSO40. 022 9 g/L)。最适发酵条件:装液量 200 mL、发酵时间 4 d、温度 25 ℃、转速 165 r/min 和pH=7。【结论】通过优化提高了菌株HY-02的产孢量,为生防制剂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1株耐盐枯草芽孢杆菌TGBio-1433培养基、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为了获得更高的菌体浓度,还探索了枯草芽孢杆菌TGBio-1433补料分批发酵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培养基为:玉米粉10 g/L、豆粕粉20 g/L、葡萄糖15g/L、蛋白胨15 g/L、牛肉膏5 g/L、MgSO_41 g/L、CaCO_37 g/L。最优培养条件为:起始pH 7.07.5,发酵温度35℃,培养时间187.5,发酵温度35℃,培养时间1820 h,接种量5%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为:发酵16 h后,一次性补加碳、氮源(葡萄糖∶蛋白胨∶牛肉膏=3∶3∶1)总量的15%。枯草芽孢杆菌TGBio-1433发酵液活菌数由最初的24.2×1020 h,接种量5%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为:发酵16 h后,一次性补加碳、氮源(葡萄糖∶蛋白胨∶牛肉膏=3∶3∶1)总量的15%。枯草芽孢杆菌TGBio-1433发酵液活菌数由最初的24.2×108cfu/m L提高到136.1×108cfu/m L提高到136.1×108cfu/m L。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筛选到具有抑菌效果且产蛋白酶的菌株H进行分类地位的确定,同时对其产蛋白酶的条件进行优化,以期为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生理生化、电子显微镜扫描及16sR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明确菌株H的分类地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菌株H产蛋白酶条件进行优化,并检测其优化前后对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菌株H鉴定为高知芽孢杆菌(Cytobacillus kochii);菌株H产蛋白酶的优化条件为:pH8.0、葡萄糖20.0 g·L-1、蛋白胨8.0 g·L-1、MgSO4 1.0 g·L-1、CaSO4·2H2O 0.1 g·L-1,在装有50 mL发酵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接种2.5 mL108 CFU·mL-1的种子液,培养24 h后蛋白酶活力达到402.2 U·mL-1,较初始培养条件下的蛋白酶活力提高13.92倍;优化后菌株H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  相似文献   

11.
鼠李糖乳杆菌利用甘薯废渣发酵产乳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鼠李糖乳杆菌发酵甘薯淀粉加工废渣生产乳酸的工艺条件,为薯渣的治理和利用提供新的技术思路。【方法】使用元素分析仪对甘薯淀粉废渣中的主要元素进行分析测定,同时,在以菌体OD值法确定的鼠李糖乳杆菌的生长对数期内分别取不同时间点设置4组乳酸发酵试验,以该菌利用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产乳酸的发酵效率为考察指标确定该菌的乳酸发酵最适种龄。在此基础上,利用鼠李糖乳杆菌对甘薯废渣直接进行固体发酵: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分别考察接种量、发酵温度、碳酸钙添加量,以及外加氮源对乳酸发酵效率的影响;此外,考察外加氮源对发酵结束后薯渣固体发酵醪中的生物量的影响;结合正交试验设计,得到影响薯渣发酵产乳酸因素的最优组合。【结果】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甘薯淀粉废渣是一种高C、H含量的生物质,其干渣中C、H元素质量百分含量分别达40.34%、6.16%,而N元素质量百分含量仅为0.32%,虽C元素含量丰富,但N元素相对匮乏,需要外加氮源方可进一步促进其生长代谢。通过菌体OD值法确定的鼠李糖乳杆菌的生长曲线显示,菌体接入2 h后OD值迅速增长,菌体生长进入对数期。8 h后OD值基本不变,菌体进入稳定期。确定了种子的对数生长期在2-8 h。在该时间区间内以4 h龄种子的乳酸发酵效率最高,达92.39%,对应残糖浓度最低,为0.59 g·L-1,确定4 h是鼠李糖乳杆菌乳酸发酵的最适种龄。薯渣固体发酵中分批单因素试验结果依次为:接种量在10%时发酵效率达最高,为83.87%;发酵温度在37℃时发酵效率最高,达85.55%;CaCO3添加量在5%时发酵效率达最大值,为90.24%;4种无机氮源中尿素组发酵效率达91.01%;尿素在0.8%添加量下发酵效率最大值为94.13%,同时发酵醪中活菌数达4.32×108 cfu/g。依据以上单因素试验结果,CaCO3适宜添加量为5%,与中和发酵体系中初始糖(10%)产生的乳酸所需的理论添加值相符,故以5%作为其固定添加量,不再列入正交试验的考察范围。此外,加入了纤维素酶作为考察因素,确定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开展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最终确立了最适薯渣发酵条件:接种量10%、尿素添加量0.8%、纤维素酶含量0.4%、发酵温度35℃、碳酸钙添加量5%,在该条件下发酵效率可达(96.55±0.866)%,发酵醪中活菌数达3.04×108 cfu/g。【结论】建立了低成本、简工艺、高效率的甘薯废渣发酵生产乳酸工艺。该工艺不仅适于工业化生产乳酸,同时易于被广大甘薯淀粉加工农户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裂褶菌高产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其菌丝体的批量生产及活性产物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摇瓶培养优化裂褶菌高产菌丝体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葡萄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淀粉)、氮源(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土豆浸粉、大豆蛋白胨)及生长因子(维生素B1、L-谷氨酸、α-萘乙酸、油酸、吲哚丁酸)。【结果】筛选出最优碳源(蔗糖)、氮源(牛肉膏)、生长因子(L-谷氨酸)进行正交试验的3个浓度水平(30 g/L、40 g/L和50 g/L,6 g/L、8 g/L和10 g/L,1.5 mg/L、2 mg/L和2.5 mg/L),各因子菌丝体的产量分别为16.10~19.56 g/L,13.26~14.53 g/L,9.40~9.78 g/L;裂褶菌高产菌丝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配方为蔗糖50 g/L+牛肉膏8 g/L+L-谷氨酸2 mg/L+MgSO4·7H2O 1 g/L+KH2PO4 2 g/L,pH 6.0。在此条件下裂褶菌菌丝体产量达21.5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除草活性菌株HZ-011的发酵培养基各因素配比及最适发酵条件,为该菌作为除草剂的研发和农田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产孢量为目标,通过固体培养基筛选确定菌株HZ-011生长的基础培养基;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菌株HZ-011的发酵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利用中心组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原理对菌株HZ-011的液体培养基成分及配比进行优化;通过响应面法分析培养基各成分间的交互作用;用菌株HZ-011发酵液对盆栽杂草(藜、密花香薷、冬葵和反枝苋)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经过优化,菌株HZ-011的培养基最佳配比为蔗糖48.744 g/L、蛋白胨15.626 g/L、NaCl 0.214 g/L和K2HPO4 0.428 g/L,最佳发酵条件为pH 7、温度25℃、培养时间5 d、装液量180 mL和转速180 r/min。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Z-011对藜和反枝苋全部致死,对密花香薷的致病率为75%,对冬葵的致病率为40%。【结论】优化后的培养基提高了菌株HZ-011的产孢量,为该菌株应用于农田杂草生物防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PA-33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以提高桔青霉PA-33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桔青霉PA-33发酵所需最适基础培养基、碳氮源和无机盐,并利用响应面法设计确定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在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频率分析法优化其最适发酵条件组合。【结果】经优化后,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汁液219.91 g·L-1、甘露醇34.11 g·L-1、黄豆粉6.25 g·L-1;最适发酵条件为装液量50 mL、接种量3.5%(φ)、发酵温度28℃,摇床转速150 r·min-1、发酵时间12 d。优化后发酵液对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圈直径为28.99 mm,较优化前抑菌圈直径(18.73 mm)增加了10.26 mm。【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频率分析法优化发酵工艺,显著提高了桔青霉PA-33发酵液的抗菌活性,为该菌株的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以及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良好适应库区环境的土著戊糖片球菌菌株,再通过对戊糖片球菌的发酵培养基进行条件优化,降低戊糖片球菌的发酵成本。[方法]采用MRS培养基从库区的青贮饲料中分离目的菌株,并进行16S rRNA的分子鉴定,再分别对戊糖片球菌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种类、碳源浓度、氮源种类、氮源浓度、无机盐离子及离子浓度进行优化。[结果]获得了1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土著Pediococcus pentosaceus菌株,命名为Pediococcus pentosaceus NY001;优化得到较适宜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40g/L、酵母粉40g/L、MgSO4·7H2O 1.0g/L,在此条件下,戊糖片球菌的最大发酵活菌数可达2.2×109 CFU/mL,显著高于初始发酵水平(2.5×107CFU/mL)的88倍。[结论]该研究为肠道益生菌的发酵培养及后续畜禽无抗健康养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放线菌CF17对多种油茶病害有良好拮抗效果。为了开发利用菌株CF17,提高其发酵活性物质的产量,综合考虑菌株CF17的菌体干质量和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率2个指标,研究不同发酵培养基、不同碳源、氮源等营养因子,以及接种量、培养时间、装液量、初始pH值等非营养因子对菌株CF17发酵液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CF17的优化培养液为:15 g葡萄糖、10 g酵母膏、1 g NaCl、1 g KH2PO4、3 g CaCO3、1 000 mL蒸馏水,pH 7.0,在300 mL三角瓶中装入100 mL发酵培养液,接入种子发酵液的接种量为10%,在30℃、140 r.min-1的条件下振荡培养7 d。  相似文献   

17.
以分离自青海患病刺儿菜中具有除草活性的植物内生真菌HL-1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最适合该菌株生长的碳氮源、固态发酵基质、接种量和固-液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材料中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酵母浸膏;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中的最大产孢量是5.79×108 CFU·mL-1;而在最适碳源和最适氮源混合培养基中,它的最大产孢量是 4.81×109 CFU·mL-1。菜籽饼为HL-1在供试材料中产孢最大的培养基质;在体积分数为40%接种量下,它的产孢量最大。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发现该菌株在培养温度27.5 ℃,培养基质含水量37%,发酵时间8 d条件下,产孢量最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番茄内生放线菌Fq24的最佳发酵液培养基配方和最佳发酵条件。【方法】通过测定Fq24菌株发酵液对灰葡萄孢的抑菌作用,研究了Fq24菌株在不同发酵培养基、培养时间、接种量、装液量、起始pH、培养温度、碳源、氮源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其代谢物活性,以确定其最佳发酵条件。【结果】Fq24发酵液培养基的最适配方为:葡萄糖20 g,黄豆饼粉20 g,玉米面30 g,淀粉10 g,牛肉膏1 g,KNO32 g,NaCl 2 g,MgSO40.3 g,CaCO36g,KH2PO40.2 g,H2O 1 000 mL;筛选出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7 d,接种量10%,500 mL容量瓶中装液量100mL,起始pH值6.5,培养温度28℃,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KNO3。【结论】在最佳发酵液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Fq24菌株发酵液对灰葡萄孢的抑菌率可达到92.1%。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化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高产漆酶的最佳发酵条件,确定其酶学性质,为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大斑刚毛座腔菌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菌株产漆酶的碳源、氮源及铜离子的种类及范围,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漆酶酶活力为响应值,采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响应面设计试验,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响应值进行3因素3水平下的多元二次回归拟合分析,优化大斑刚毛座腔菌产漆酶的发酵培养基成分;初步分离大斑刚毛座腔菌发酵液中的漆酶,以ABTS为反应底物,设置不同温度及pH,测定漆酶的最适反应温度、pH及热稳定性、pH稳定性,进一步测定其反应动力学常数Km值、Vm值,确定其酶学特性。【结果】建立了以漆酶酶活力为响应值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模型差异显著(P=0.0001),可以用该模型来拟合试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漆酶活力的影响大小依次为Cu2+>葡萄糖>尿素,而葡萄糖和尿素交互作用极显著;通过拟合求出模型极值点,对应的大斑刚毛座腔菌产漆酶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葡萄糖50.05 g?L-1,KH2PO4 1 g?L-1,尿素1.46 g?L-1,MgSO4 0.5 g?L-1,蛋白胨2 g?L-1,玉米浆0.5 g?L-1,CuSO4 0.07 g?L-1,Tween80 3 mL?L-1,28℃,150 r/min振荡培养7 d;在此条件下漆酶活力最高达(40.00±1.20)U?mL-1。对大斑刚毛座腔菌漆酶发酵液初步分离,经SDS-PAGE检测其漆酶相对分子量约为80 kD;以ABTS为底物时,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为4.2,在温度较高且弱酸性条件下活性较高,并且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和pH稳定性,常温下pH为4.2保持14 h后酶活力基本不变,50℃保温14 h后漆酶活力仍保持在60%以上;进一步在常温、pH为4.2时测定其米氏常数Km值为0.036 mmol?·L-1,最大反应速率Vm为28.63 mmol?L-1?min-1。【结论】利用大斑刚毛座腔菌液体发酵产漆酶并研究其酶学特性,表明作为玉米致病菌的大斑刚毛座腔菌产漆酶具有发酵周期短、活性高、稳定性好等特性,可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20.
解磷菌株黑曲霉PSFM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液体培养法探究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浓度以及发酵时间、温度、初始pH、转速、接种量等条件对解磷菌解磷特性的影响,获得解磷菌的最佳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法,对一株分离自土壤的解磷真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PSFM菌株的基础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发酵时间0~10d、温度20~40℃、初始pH值3.0~11.0、接种量1%~11%、转速120~300rpm)进行优化,测定其发酵液吸光度值,以解磷量的高低作为评价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劣的指标。【结果】分别在无机磷和有机磷液体培养基、简单培养基(SP)、NBRIY、NBRIP、NBRIYP培养基中培养6d后,以无机磷液体培养基的PSFM菌株解磷能力最高,解磷量为526.42mg/L。在12种不同碳源培养基中,PSFM均能正常生长,其解磷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木糖〉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半乳糖〉山梨糖〉甘露糖〉果糖〉可溶性淀粉〉鼠李糖〉甘油。以硝酸钠、尿素、酵母浸膏、氯化铵、硝酸镁、硝酸铵、色氨酸、乙酸铵、牛肉浸膏、胰-蛋白胨、甘氨酸、酪氨酸、丙氨酸和精氨酸为氮源时,硫酸铵为唯一氮源的解磷效果最好,菌株PSFM发酵液中有效磷含量最高(990.31mg/L)。菌株PSFM的解磷能力均随着最佳培养基中NaCl、KCl、MgSO4·7H2O、FeSO4·7H2O和MnSO4·7H2O浓度的增加呈先提高后降低趋势,当其浓度分别为0.03%、0.01%、0.03%、0.001%、0.001%时,菌株PSFM的解磷能力均最强。在不同发酵条件下,以发酵6d、温度28℃、初始pH6.0、5%接种量、转速300rpm的PSFM解磷能力最强,解磷量分别为599.24、528.23、603.69、530.57和731.48mg/L。【结论】最适合PSFM菌株的基础发酵培养基为无机磷液体培养基,碳源为1.0%木糖,氮源为0.10%硫酸铵,最佳无机盐配方为:NaCl0.10g/L、KCl0.70g/L、MgSO·47H2O 0.70g/L、FeSO4·7H2O 0.01g/L、MnSO·47H2O 0.01g/L;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8℃,初始pH6.0,转速180rpm,接种量5%,发酵时间为6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