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青凤蝶在上海地区1年发生4代,以蛹越冬。1龄、2龄、3龄、4龄、5龄幼虫平均头壳宽分别为(0.07±0.01)mm、(0.12±0.01)mm、(0.17±0.02)mm、(0.31±0.06)mm、(0.40±0.03)mm。初孵幼虫爬行速度平均为(41.32±5.32)mm。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1.63±0.51)d。雌雄成虫寿命平均为(5.50±0.85)d和(3.22±0.97)d。雌雄性比1∶1.07。在室外喷雾4 000倍20%除虫脲、2 000倍20%杀灭菊酯、3 000倍10%除尽和2 000倍1%阿维菌素7d后的校正死亡率均在89.30%~94.60%之间。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豆野螟在扁豆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上海地区豆野螟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1龄、2龄、3龄、4龄、5龄幼虫头壳分别为0.38±0.09mm、0.69±0.07mm、1.01±0.09mm、1.33±0.07mm、1.73±0.14mm。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6.00±1.22d和5.58±0.59d。雌雄性比1:0.54。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1.43±0.49d。从室内药剂防治试验的结果来看,幼虫取食48%乐斯本(毒死蜱)2000倍液、20%杀灭菊酯1250倍液、30%乙酰甲胺磷3000倍液的喷雾叶片,5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67%、90.00%、76.67%;25%悬浮灭幼脲3号2000倍喷雾,5d后效果逐渐显现,校正死亡率为86.67%。  相似文献   

3.
2001~2002年在上海地区研究了黄杨绢野螟的生物学特性。该虫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越冬。幼虫期总食叶量9172.37±191.96mm2,总取食叶片数45±0.96张。1龄、2龄、3龄、4龄、5龄、6龄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32±0.01、0.61±0.03、1.22±0.05、1.65±0.08、2.46±0.11、3.93±0.12mm。室内卵平均孵化率为62.31%,用25%蜂蜜饲育,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8.02±0.18d和8.69±0.12d。雌雄性比为1.11:1。从室内药剂防治试验的结果来看,幼虫取食20%氰戊菊酯2000倍液、40%氧化乐果5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1500倍液的喷雾叶片,6天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65%、100%、100%;生物农药中25%灭幼脲3号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6天校正死亡率为56.52%。  相似文献   

4.
2000~2001年在上海地区研究了枇杷黄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1龄、2龄、3龄、4龄、5龄幼虫平均头壳分别为0.68±0.01、1.13±0.03、1.80±0.01、2.37±0.16、3.86±0.13mm。幼虫期总食叶量为2477.7mm2,雌雄性比为1∶1.2,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7.80±3.06h。室内药剂防治实验结果表明,幼虫取食20%杀灭菊酯2000倍喷雾液后,第2天的死亡率达86.3%,取食30%乙酰甲胺磷2000倍喷雾叶后2d死亡率达96.7%;使用生物农药,4d后效果逐渐显现,具有一定的持续效果。  相似文献   

5.
2001~2002年研究了上海地区月季叶蜂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3代,以幼虫结茧入土越冬,1龄、2龄、3龄、4龄幼虫平均头壳分别为0.68±0.05mm、1.37±0.14mm、1.67±0.16mm、2.13±0.16mm。幼虫期总食叶量为2048.9mm2。雌雄性比为1.32:1。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1.93±0.92d。室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幼虫取食30%乙酰甲胺磷4000倍喷雾叶后2d死亡率达92.6%,取食40%氧乐果4000倍喷雾叶后2d后死亡率达96.2%;喷雾1000倍25%悬浮剂灭幼脲3号,4d后效果逐渐显现,校正死亡率为91.60%。  相似文献   

6.
在2001~2002年研究了上海地区丝棉木金星尺蛾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4代,以蛹越冬,1、2、3、4、5龄幼虫平均头壳分别为0.49±0.14、1.16±0.24、1.71±0.13、2.35±0.08、2.63±0.13mm。幼虫期总食叶量为8088.6mm2,雌雄性比为1:0.87。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3.80±0.48h。在室内,喷雾2000倍10%除尽,2000倍0.36%苦参碱水剂和2000倍20%米满2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5.3%、82.3%和82.6%。喷雾2000倍1%阿维菌素,4d后效果逐渐显现,校正死亡率为68.7%。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上海地区丝带凤蝶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虫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1~5龄幼虫头壳分别为0.07±0.01、0.13±0.02、0.22±0.04、0.34±0.05 mm和0.45±0.06 mm;1~5龄幼虫历期分别为2.14±0.38、3.43±0.53、3.57±0.97、2.42±0.54 d和4.14±0.89 d.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4.67±0.71 d.幼虫期总食叶量为8 970.87 mm2,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6.90±1.07 d和5.57±0.98 d.雌雄性比1∶1.43.在室外喷雾3 000倍2.5%高效氯氟氰菊脂、2 000倍2.5%功夫菊脂、3 000倍5%抑太保和2 000倍1.8%阿维菌素7 d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76%、91.23%、82.32%、81.85%.  相似文献   

8.
葱须鳞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葱须鳞蛾在潍坊地区年发生5~6代,以成虫越冬。3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产卵,4月上旬一代幼虫开始为害,5月中下旬出现一代成虫。发生适宜温度为13~24℃,世代发育始点温度为7.1±1.7℃,有效积温为527.2±49.9日度。防治始期为幼虫初孵盛期,以一代和五、六代为关键防治时期。40.7%乐斯本乳油、50%地亚农乳油10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亩喷100公斤,防治效果为92.2~99.27%。  相似文献   

9.
2003 ̄2005年研究了上海地区为害柳树绿尾大蚕蛾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1、2、3、4、5龄头壳宽度分别为0.11±0.01、0.18±0.01、026±0.02、0.37±0.07、0.49±0.05mm。幼虫期总食叶量为31055.77mm2。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1.90±0.30d。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2.43±1.05、8.67±3.39d。雌雄性比为1∶0.79。从室内药剂防治试验的结果来看,幼虫取食20%杀灭菊脂3000倍、20%杀灭菊脂4000倍、20%除虫脲8000倍,幼虫6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89%、93.75%、93.75%;25%灭幼脲3号3000倍、1%阿维菌素2000倍、1%阿维菌素4000倍喷雾,6d后效果逐渐显现,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63%、90.65%、84.36%。  相似文献   

10.
1999~2001年研究了上海地区为害水杉的茶尺蛾生活史和生活习性.该虫1年发生6代,以蛹在水杉树干基部的浅土层内越冬.幼虫期总食叶量6717.3mm2;总取食叶片168张.在16,20,24,28与30℃恒温处理下,全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92.95,67.78,52.86,39.6与30.02d.茶尺蛾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15±1.1,7.51±1.1,5.42±2.5与6.09±1.2℃,卵、幼虫、蛹和成虫的有效积温分别为91.89±17.7,478.42±25.6,195.40±33.8与85.78±19.9日度.雌雄性比为11.6.越冬蛹过冷却点平均为-5.09±1.1℃.  相似文献   

11.
应用3.6%烟碱·苦参碱乳油、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3种无公害药剂防治美国白蛾幼虫,结果表明:3.6%烟碱·苦参碱乳油3000倍液,喷药9d后防治效果达100%;25%阿维.灭幼脲悬浮1000倍液和1500倍液,喷药15d后防治效果均达到98%以上,生产上应选择1500倍液;以2.50×106PIB/ml、4.25×106PIB/ml 和1.25×107PIB/ml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喷洒美国白蛾1-3龄幼虫,15d后防治效果均达到91%以上。核型多角体病毒对鱼虾安全,可在鱼虾养殖等水域美国白蛾防治中大面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2003~2004年研究了上海地区为害杨树的分月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6~7代,以卵越冬,1龄、2龄、3龄、4龄、5龄幼虫头壳宽分别为0.26±0.03mm、0.37±0.06mm、0.99±0.08mm、1.78±0.19mm、2.76±0.08mm。雌雄性比1∶1.25。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1.63±0.48d。在室外喷雾2000倍20%杀灭菊脂、4000倍30%乙酰甲胺磷、6000倍20%除虫脲、1000倍25%灭幼脲三号和6000倍1%阿维菌素7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在80.28%~95.61%。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自然变温条件下 ,对黄粉虫 (TenebriomolitorL )龄期及其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 ,发现黄粉虫成虫寿命为 (45 72± 8 5 3)d ,羽化后 3~ 5d就能产卵 ;卵全天都能孵化 ,孵化率高达 88 2 4 % ,卵期为 (5 74± 0 4 4)d .幼虫历期为 (10 4 4 6± 9 79)d ,共 13龄 ,各龄历期差别明显 ;幼虫低龄时生长较慢 ,高龄及老熟幼虫生长较快 ;在幼虫生长期内以 6 0~ 6 5日龄的幼虫体重增长最快 ,平均每天每头虫可增长 4 0 91mg .蛹的历期相对较短 ,仅为 (7 73± 0 83)d .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上海地区重阳木斑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虫1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1龄~5龄幼虫头壳分别为0.01±0.03、0.03±0.07、0.05±0.06、0.07±0.11 mm和0.12±0.15 mm.幼虫期总食叶量为92.41 mm2.室内卵平均孵化率为89.63%.雌雄性比1:1.12.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6.71±1.66 d和5.03±0.83 d.在室外喷雾4 000倍5%氯氰菊脂、2 000倍20%杀灭菊脂、5 000倍20%除虫脲和2 000倍1%阿维菌素,7 d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30%、92.40%、93.10%和89.50%.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不同浓度25%灭幼脲悬浮剂防治杨扇舟蛾幼虫,结果表明,喷施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倍液、2 000倍液、2 500倍液防治杨扇舟蛾幼虫,12 d后矫正死亡率达到最高,分别为88.9%、86.8%、84.4%;而喷施3 000倍液,12 d后矫正死亡率也达到最高,但仅为68.8%。因此,生产上宜采用1 500~2 500倍液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小蛀果斑螟Assaraexiguella(Caradja)的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夏秋季,卵期(4.5±0.5)d,幼虫期(14.0±2.0)d,蛹期(8.0±1.0)d,产卵前期(2.5±0.5)d,完成1个世代(27.5±3.5)d,成虫寿命(4.0±1.5)d.卵散产,幼虫5龄,蛀果后不转果危害,成虫无趋光性.在粤东栗区1年发生7个世代,以幼虫在落地栗壳、树干等处越冬.第1~2代田间发生量极少,第3~6代幼虫取食果柄、蛀食栗果,造成严重危害.栗树的不同品种及其结果特性、耕作制度及降雨量是影响该虫发生量的主要因素.毒死蜱、杀虫单等多种杀虫剂对该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冬春季做好清园、剪去无经济价值的第2季花果、田间间种豆科作物、适期施药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复合生物杀虫剂防治刚竹毒蛾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苏云金杆菌 80 1 0、白僵菌建瓯菌株、保丰 3种杀虫剂对 2~ 3龄刚竹毒蛾幼虫进行毒力测定 ,筛选出复合生物杀虫剂最佳组合为苏云金杆菌 1 .6× 1 0 6个孢子 / m L+白僵菌 1 .4× 1 0 6个孢子 / m L+保丰 60 0 0倍液 .应用复合生物杀虫剂与低浓度的 2 0 %杀灭菊酯混合 ,分别对2~ 3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 ,试验表明 :苏云金杆菌 1 .6× 1 0 7个孢子 / m L+白僵菌 1 .4× 1 0 8个孢子 / m L+保丰 40 0 0倍液 +杀灭菊酯 1 0 0 0 0倍液为林间防治 2~ 3龄幼虫的最佳组合 ;复合生物杀虫剂添加低浓度的杀灭菊酯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8.
哲罗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捕野生乌苏里江哲罗鱼(Hucho taimen Pallas)幼鱼,在流水池塘中培育至性腺成熟,进行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注射催产激素HCG、S-GnRH-A和DOM的混合制剂可促使成熟的亲鱼排卵,(9±2) ℃水温药物的效应时间在8~11 d.哲罗鱼的受精卵,为圆形、淡黄色,卵膜较软,无粘性.7 ~9 龄鱼的卵径为4.20~5.56 mm[平均(4.98±0.33) mm];吸水膨胀后的卵径为4.32~5.76 mm[平均(5.20±0.38) mm],增大约0.2 mm.6~12 kg的雌性亲鱼绝对产卵量为4 500~14 000粒/尾,相对产卵量1 000~1 200 ind/kg.哲罗鱼人工繁育的催产率、发眼率和仔鱼上浮率平均为87.5%、83.5%和86.4%.从卵受精到破膜需28~31 d[平均(29.3±1.3) d],完全出苗需38~41 d[平均(38.5±1.0) d],仔鱼上浮需56~58 d[平均(57.1±0.9) d].鱼苗驯化依次投喂水蚤→水蚤、水丝蚓→水丝蚓→水丝蚓、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可从动物性饵料转化为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喂养.人工养殖条件下,仔鱼体长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L=1.9623e0.0219t,(R2=0.9507,n=30),稚鱼体长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L=2.6877e0.0119t,(R2=0.9943,n=30),1龄鱼的平均体长为(16.2±0.93) cm,体重为(28.45±2.98) g.  相似文献   

19.
斜纹夜蛾预测预报及综防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3~2007年对斜纹夜蛾预测预报方法及综防技术进行了田间试验,通过试验明确利用有效积温法则、历期预测法、性诱剂引诱成虫、频振式杀虫灯引诱成虫等方法,可有效地开展对斜纹夜蛾的预测预报。并且在预测预报基础上,在2~3代幼虫1~2龄高峰期分别用20%米满胶悬剂2 000倍液、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 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1 500倍液、Bt乳剂1 000倍液、10%除尽悬浮剂1 500倍液等5种杀虫剂对斜纹夜蛾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这5种药剂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击倒性强且持效期长,药后7d防效最高为91.30%,药后10d对幼虫防效仍为87.00%~92.60%。  相似文献   

20.
湖南主要耕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湖南耕地土壤的固定态铵状况及其在土壤供氮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培养和分析测定等手段,研究了湖南省主要母质发育的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由于成土母质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不同类型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差异甚大。水田土壤变化于(135.4±57.4)~(412.8±32.4)mg·kg-1之间,平均为(304.7±96.7)mg·kg-1;旱地土壤变化于(85.6±25.4)mg·kg-1至435.7mg·kg-1之间;平均为(230.1±89.2)mg·kg-1。不论旱地土壤还是水田土壤,固定态铵的绝对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的影响。由湖积物和板页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最高,而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最低;但是旱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数要高于水田土壤,水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数变动在(6.1±3.6)%~(16.6±4.6)%之间,平均为(14.0±5.1)%,旱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比变动在(5.8±2.0)%~(40.1±17.8)%,平均为(23.5±14.2)%。(2)不同土壤最大固铵容量的大小顺序与固定态铵含量基本相同,但供试土壤“新固定的”固定态铵占最大固铵容量的比例大部分在20%以下,这与供试土壤的肥力水平较高,土壤的大部分固铵位点已被铵饱和有关。(3)土壤粘粒含量和粘土矿物组成是决定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最大固铵容量的两个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水田土壤<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其中,0.02~0.002mm粘粒中水云母含量远高于<0.002mm粘粒中水云母含量。相关分析表明,水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y1)和最大固铵容量(y2)与<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总量(x1)和水云母含量(x2)以及0.02~0.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总量(x3)和水云母含量(x4)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但与<0.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总量和水云母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供试土壤的固铵基质主要是<0.02mm粘粒的水云母矿物。【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固定态铵是湖南耕地土壤的主要氮素形态和氮素资源,特别是旱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数高于水田土壤。所以,在土壤对作物的氮素营养,尤其是对旱地作物的氮素营养中有着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