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遏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保护威海以松树为主的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根据松材线虫病发生规律,在荣成设置7个防治试验区域,设定飞机防治、喷雾防治、喷粉防治、喷烟防治、综合防治、承包防治、诱木诱杀等7种防治方法试验,根据防治效果提出飞防和喷粉两种方法连续防治3年,最大限度降低虫口密度,然后辅以生物防治和营林措施的综合防治松材线虫病技术措施,达到长期的、可持续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2004—2006年,先后在重庆、广西、山西等地进行了灭虫药包及布撒器施药技术防治食叶害虫试验。试验表明,除白僵菌灭虫药包因天气影响而防治效果较低外,其他灭虫药包防治效果十分显著。应用该项技术可降低防治成本和防治作业劳动强度,扩大有效防治面积,提高防治效率和药剂覆盖度,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结合日本松干蚧的发生危害特点和国有林场的管理现状,经连续3年的防治实践,我们探索出"专业人员虫情监测、选择最有效防治方法、编制防治规划、林区自主招工、班组制作业"的日本松干蚧治理模式。防治后虫口密度由6.2头/10 cm~2下降至0.6头/10 cm~2。平均防治成本2287.5元/hm~2。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了防治成本。  相似文献   

4.
王玲萍 《福建林业》2019,(1):14-15,27
自2002年福建省引进广东防治专业队开展厦门市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以来,福建省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和绩效承包防治工作有序推进。截止2018年12月,全省备案登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达188家。在防治实践中,一些防治专业公司根据福建省地方标准《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规程》(DB35/T1451-2014)和新形势下松材线虫病防控管理要求,开发了松材线虫病防治作业管理系统(以下简称"防治作业管理系统"),用于公司松枯死木清理和松墨天牛诱捕器挂设作业管理工作,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提升了防控质量。现将防治作业管理系统介绍如下,以期为提升各地防控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01~2005年,在严密监测疫情的基础上,对从化温泉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采取检疫封锁、清除病死树、应用引诱剂防治和树干打孔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发病松林面积由2001年开始发病时的573.3 hm2减少到2005年底的346.7 hm2,病死树数量由2001年的3 726株降低到2005年的239株,林间松墨天牛种群数量也大幅度下降.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分布广,危害严重,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罹病林木树高、胸径、材积年生长量均比健康林木平均降低30%左右。为保护森林资源,我站从1973年以来进行了早期落叶病的专题研究和防治试验。几年来基本上摸清了该病病菌的流行规律和防治办法,开展了大面积的杀菌烟剂防治。经过五年  相似文献   

7.
2015-2018年洛南县采用飞机喷洒2%噻虫啉微囊悬浮剂+白僵菌+尿素防治松阿扁叶蜂效果为87.8%~93.9%,可有效控制松阿扁叶蜂危害和扩散,防治成本为250.1~262.5元·hm-2,比人工防治降低67.2%~68.7%。该方法省时、省工、防治成效高,值得各地推广。  相似文献   

8.
二斑黑绒天牛2年1代,以幼虫或卵越冬,花椒枝干被害后有螺旋形隧道及成串通气排屑孔。防治试验证明,剪除虫枝、挑除卵粒、蛀孔注药等措施对防治降低该虫种群密度效果显著,经济效益也较好。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分析了萧氏松茎象的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针对萧氏松茎象钻蛀性害虫采取引诱剂配制药剂进行防治,可减少防治面积,降低劳动强度;抓住时机进行防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防治费用大幅降低;防治过程中可进行局部防治,即可达到预期的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用性诱剂诱捕法防治微红梢斑螟,经过两年试验证明,用粘胶型诱捕器诱捕雄蛾,可降低下一代幼虫的危害,性诱剂诱捕防治区与化学农药防治区的油松树的枯梢率是相似的,但防治费用性诱剂比农药低。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针对该省大面积松、杉林木遭受赤枯病、落针病严重为害的情况,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大力开展科学实验,获得了用(621)杀虫烟剂防治松、杉赤枯病、落针病的良好效果。该所图云关试验林场在1965年用(621)杀虫烟剂防治马尾松赤枯病140亩,1966年防治455亩。经放烟防治的松林,针叶浓郁翠绿,被害率、感病指数大为降低;反之,未放烟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甘河林业局森林防疫站实施生物防治工程,即悬挂人工鸟巢招引、保护益鸟,防治森林害虫,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连续3年被评为自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先进单位。这个森防站承担甘河林业局35.7万公顷森林的病虫害防治任务。他们从1997年开始实施生物防治工程,将益鸟治虫作为一项重要的防治手段。与以往采用化学防治相比,既减少了环境污染,还降低了防治费用。生物防治 以鸟治虫@郭林城  相似文献   

13.
云南农垦2007年引进和推广6HWF-20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其使用工作效率高,喷粉扬程高,防治效果好,并降低了防治成本,在2008年橡胶白粉病严重流行的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很好作用;同时,根据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大面积飞机防治美国白蛾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表明,与人工防治、普通机械防治相比,利用飞机进行大面积防治美国白蛾,具有节省工时、快速及时、降低防治成本,增强防治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科院昆明分院等有关单位承担云南省科委下达的“紫茎泽兰防除研究”这一重点研究课题任务,经二年多的努力,取得重要进展。据研究实验和防治实践证明:采取机械防除、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三者相结合的防治方法,适时开展替代控制(在紫茎泽兰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1997~ 1998年研究了山西省五台山和关帝山华北落叶松林受华北落叶松鞘蛾 (Coleophorasinensis )危害后 ,诱导树体自我补偿生长效应。结果表明 ,在 3种受害等级林分内 ,几项补偿生长相关指标如鲜叶重量、针叶长度、针叶内叶绿素含量变化与枝条生长的长度和粗度等 ,在中等受害区没有明显降低 ;相反 ,在某些时间区段还超过轻微受害的对照区。严重受害区的指标值明显低于对照区。因此认为 ,华北落叶松具有高度耐害性和自我恢复补偿生长效应。在中度受害区可以不采用防治措施 ,严重受害区防治目标是将虫口降低到中度受害的密度水平。缩小防治范围 ,降低防治目标和难度 ,减少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7.
松干蚧是一种毁灭性森林害虫,近几年来,中山陵园紫金山林区松林连续遭受危害,致使部分马尾松林成片枯死。我处党委遵照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教导及国务院对国家、集体所有的森林和个人所有林木应当积极防治病害、虫害的指示,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在上级党委的重视下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73年和1974年对紫金山林区松干蚧危害全面防治了15000亩,重复补充防治3000亩。现有松林除部分受害严重致死已卫生伐外,大部分松林已开始恢复生长。虫口密度由防治前每10平方公分40个以上活虫,降低到1974年8月的每10平方公分0.08个活虫。两年来由于积极防治,使松干蚧由猖獗危害,转向较稳定,防治工作初见成效。今年我们在继续进行防治工作的同时,为了了解松干蚧发生规律,做好虫情测报工作,继续摸索一些有效防治措施,在1973年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对松干蚧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并进行了一些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8.
枣树食芽象甲是陕北枣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为了探索高效、无公害的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和化学农药相比,目前采用粘虫胶防治枣树食芽象甲,防治效果好,同时可大幅降低果树上农药的用量,降低防治成本,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2007年至2011年,利用飞机喷洒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进行预防性防治,防治前虫口密度:2007年、2008年、2009年逐年显著下降(P0.05),2010年、2011年、2012年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较前1a差异不显著(P0.05);防治前有虫株率:2007年、2008年、2009年逐年显著下降(P0.05),2010年、2011年、2012年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较前1a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毛虫中度到重度危害林分中喷洒白僵菌,前2 a防治效果体现为降低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后3 a防治效果体现为控制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预防性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探索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新途径,推广新药剂药械,2009年在林间进行了应用撒布器施放阿维菌素、Bt、森得保粉剂灭虫药包防治落叶松红腹叶蜂试验。结果表明:森得保防治效果89.32%以上,阿维菌素防治效果82.26%以上,Bt防治效果86.25%以上;非靶性昆虫施药前后数量波动幅度小,对天敌杀伤力小;其防治成本是人工防治的2倍,但效率是人工防治的3倍,效益是人工防治的1.5倍。证明该产品对害虫具有较高杀伤力,对非靶性生物影响小;使用机动灵活,适合于山区地形复杂、人员不易到达地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降低防治人员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