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于2011年至2013年,调查黑龙江黑河地区黄褐天幕毛虫监测样地的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分析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ukey检验表明,阴坡黄褐天幕毛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阳坡、半阳坡、半阴坡的;海拔301~400 m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海拔401~500 m和501 m以上的;郁闭度0.5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郁闭度0.4、0.6、0.7的,郁闭度0.6的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郁闭度0.4的;蒙古栎比例60%以上的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0~29%和30%~59%的。坡位、坡度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无显著影响。中坡位、阴坡、斜坡、海拔301~400 m、郁闭度0.5、蒙古栎比例高于60%条件下,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最大,上坡位、半阴坡、缓坡、海拔高度501 m、郁闭度0.4、蒙古栎比例30%~59%条件下,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最小。相关分析显示,坡位、坡向、郁闭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呈正向影响,坡度、海拔、蒙古栎比例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呈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于2011年至2013年,调查黑龙江黑河地区110块标准地(22个小班)兴安落叶松林立地因子、林分因子,分析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ukey检验表明,立地因子坡位、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有显著影响(P<0.05);林分因子郁闭度、林型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有显著影响(P<0.05),林龄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无显著影响(P>0.05);下坡位、中坡位、阴坡、斜坡立地条件下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较低,郁闭度较大以及珍珠梅兴安落叶松林型的林分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较小,海拔和林龄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主成分分析及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坡向和林型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呈正影响,而坡位、坡度、海拔、郁闭度、林龄、木本植物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呈负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大青山西南桦(Betula alnoide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依据林分类型、立地状况设置53块20 m×30 m的典型样地,调查了其立地和林分特征以及拟木蠹蛾(Arbela spp.)为害状况,揭示了西南桦人工林拟木蠹蛾为害的关键影响因子。偏相关分析表明:林分类型(r=-0.361,P=0.008)、林下植被盖度(r=-0.330,P=0.016)和高度(r=-0.471,P=0)以及坡位(r=-0.404,P=0.003)与西南桦林分感虫株率相关显著,是影响西南桦林分拟木蠹蛾为害的关键因子。方差分析显示:西南桦纯林和西南桦×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拟木蠹蛾为害最为严重,其感虫株率分别为49.35%和43.55%,显著高于西南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17.63%)和西南桦×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混交林(14.04%);林下植被茂盛的林分内拟木蠹蛾为害程度较轻;下坡林分感虫株率高达68%,显著高于上坡和中坡(20%以下),可能与下坡林地更靠近虫源有关。  相似文献   

4.
营林技术措施对红脂大小蠹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停止割脂、封山育林、抚育管理、降低油松在林分中的比率4种营林技术措施对控制红脂大小蠹危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停止割脂后第3年有虫株率下降42.72%、株均虫口减少49.37%,封山育林后第3年有虫株率下降78.68%、株均虫口减少54.89%,抚育措施对该虫的危害影响较小;混交林与纯林比较,当油松在林分结构中的比例低于40%时,第3年有虫株率下降5.91%~26.27%、株均虫口平均减少6.44%~34.62%。  相似文献   

5.
红松人工林早期分叉是培育优质用材林的一项重要障碍。本文以68块样地6686株红松人工林(18—30年生)的调查材料为基础,阐明以下几点: 1.伊春林区红松人工林大多数林分生长发育是正常的,平均分叉率为20%,只有10%的林分分叉是严重的。因此培育具有高大干材的红松林是可能的。 2.造成红松早期分叉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松梢象鼻虫(Pissodes hitidus Roelofs)的危害,占分叉数的60%,结实和采种伤害为12.5%。 3.抑制早期分叉的最好方法是保持合理的林分结构,存有天然阔叶树的红松人工林,尤其是复层阔叶—红松林是抑制早期分叉,培育高大干材的理想结构,阔叶树占20—40%。  相似文献   

6.
王文帆  迟德富  宇佳  李晓灿  梁素钰  田松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522-12525,12536
[目的]了解松瘿小卷蛾(Cydia zebeana Ratzebury)发生与林分因子的关系,为控制森林主要病虫危害和提高森林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大兴安岭地区93个松瘿小卷蛾受灾小班相关数据研究了松瘿小卷蛾发生与林分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主要受灾海拔区间为400 ~630 m,受灾比较严重的3种林型为兴安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兴安杜鹃白桦林、坡改落叶松林,发病小班数共65个,占发病总数的69.89%.南坡发病数是北坡的2.00倍,郁闭度发病区间相对集中,郁闭度0.40 ~0.70占所有发病总数的87.10%,人工林发病率是天然林发病率的3.84倍,发病林胸径范围主要集中在0~ 16 cm,占受灾林地的93.55%,各胸径组间感病指数差异不显著.虫口密度与发病林地的乔木平均树高、乔木平均胸径均呈显著相关.[结论]为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健康维护与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2014年在管涔林区怀道林场大干沟龙王脑发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受到华北落叶松鞘蛾的侵害,2015年开始设立多个调查观察期样地,对华北落叶松鞘蛾的发生与华北落叶松受害株率及华北落叶松受害后自我补偿效应进行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鞘蛾在怀道林场每年发生一代,主要为害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平均有虫株率为70%,最高达95%;成虫每年6月4日至6月30日在林间扬飞一次;阳坡林地比阴坡受害严重,林缘比林内更易受华北落叶松鞘蛾危害,郁闭度低的林分比高的林分受害严重;华北落叶松具有高度耐害性和自我恢复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8.
于2014年生长季(5-9月)对设置在天然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样地内的272个草本样方(1 m×1 m)进行物种及其植株高度、盖度以及土壤因子进行调查,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Gleason指数及相应的均匀度(Pielou指数)和生态优势度等指标分析天然阔叶红松林样地内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生长期动态,并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探讨了土壤因子对草本层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样地内草本植物物种组成丰富,共有91种,隶属于34科80属,以毛茛科Ranunculaceae和百合科Liliaceae的物种数最多,物种单科单属、单属单种现象很明显,其中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0%以上,在样地内占有绝对优势。②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月季变化较明显,物种Gleason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月季变化趋势一致,在6月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727,0.924和3.093,9月取得最低值;Pielou指数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7月达到最大,9月最小。生态优势度指数从5月到9月逐月递增,表明草本植物在7月物种分配最为均匀,9月优势种最为突出。③冗余分析(RDA)排序图第1轴主要反映了土壤全钾质量分数与土壤pH值的变化趋势,RDA第2轴主要反映的是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表明这些因子对草本植物多样性格局具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向前选择和蒙特卡洛(Monte Carl permutation test)检验分析也发现其中具有显著性影响作用的是土壤全钾质量分数和pH值(P=0.002)。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虑天然混交林的林分密度、直径结构和树种结构,基于代数差分方程构建最适宜的林分平均高与平均胸径关系模型,为天然混交林的立地生产力估计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吉林省天然栎类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4期连续调查固定样地数据,基于Richards方程构建4种数据结构类型即typeC、typeD、typeE和typeF的基础代数差分方程,比较分析得出最优数据结构类型;基于最优数据结构类型,以5个林分密度指标即林木株数(N)、林分断面积(BA)、林分密度指数(SDIr)、可加林分密度指数(SDIa)和郁闭度(CD),5个直径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均匀度指数(ShaI)、Simpson指数(SimI)、McIntosh均匀度指数(MceI)、Gini系数(GinI)和Berger-Parker指数(BerI),4个树种多样性指数即ShaI、SimI、MceI和BerI,构建并比较分析不同多样性代数差分方程的差异,得出最佳方程为最适宜林分平均高与平均胸径关系模型。  结果  不同数据结构类型的建模效果由好到差排序:typeD > typeC > typeF > typeE。除了typeC,其他3个数据结构类型的模型参数b和r均显著不为零(P < 0.01),说明typeD拟合的模型参数检验效果最佳。林分密度指标SDIr的建模效果最好。无论使用哪个林分密度指标,其模型参数b0、r和cSD均显著(P < 0.01),说明5个林分密度指标的模型参数检验效果均比较理想。直径多样性指数ShaI的建模效果最好。除了GinI,其他4个直径多样性指数的模型参数b0、r、cSDIr和cDI均显著(P < 0.01),表明ShaI、SimI、MceI和BerI均为较理想的直径多样性指数。4个树种多样性指数的建模拟合效果和检验数据效果差别不大。BerI的模型参数b0、r、cSDIr、cShaI和cSP均显著(P < 0.01),说明BerI是较理想的树种多样性指数。ShaI、SimI和MceI的模型参数b0、r、cSDIr、cShaI和cSP均不能同时达到0.05显著水平,说明ShaI、SimI和MceI是不理想的树种多样性指数。  结论  typeD是最优的数据结构类型,林分密度、直径多样性和树种多样性对模型均有影响。其中,林分密度指标SDIr、直径多样性指数ShaI和树种多样性指数BerI建立的多样性代数差分方程拟合效果最佳,为最适宜的天然栎类阔叶混交林林分平均高与平均胸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柑橘小实蝇入侵扩散与危害规律,提高其监测与防控水平,2008—2010年应用柑橘小实蝇专用性诱剂和诱捕器,在全市19个镇(街道)35个柑橘园建立监测点进行全市性入侵扩散分布普查;在古城伏龙柑橘园和市区水果市场,建立2个系统监测点开展全年种群数量消长监测,结果表明柑橘小实蝇种群入侵扩散与时空分布呈塔型趋势,即以城区为中心,并呈向周边区域扩散蔓延趋势;全年种群时序数量变化主要呈单峰型曲线变化,一般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初见性诱成虫,8月上旬形成增长拐点,9—10月形成数量高峰,影响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子有种群基数、气候和生境条件等,从而创建柑橘小实蝇基数(m6)与全年种群诱量(M)关系模型M=23.8339m6+59.8003(n=6,r=0.9735**)、当旬虫口密度(mn)与其前3个月的旬平均气温(tn-9)关系模型mn=1.9248tn-9-14.88063(n=72,r=0.5123**),以及柑橘挂果期成虫诱量(M)、有虫株率(R%)、有虫果率(P%)、每虫果幼虫量(N)等关系模型:R=0.3667M-1.2746(n=11,r=0.8901**);P=0.0581R+0.3112(n=11...  相似文献   

11.
小陇山人工油松林径级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典型样方法获取样地数据,并根据径级分布、物种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对小陇山人工油松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松林中小径级林木较多,缺乏大径级林木;林下更新物种丰富,共包含47个科98个属112种;Gleason丰富度指数随着林龄和郁闭度增加而减小,且从阴坡向阳坡逐渐升高;多样性指数Simpson与Shannon-Wiener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一样,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且多样性指数随着郁闭度的增加而减小,从阴坡向阳坡逐渐升高,而均匀度指数受郁闭度和坡向的影响较小。小陇山人工油松林群落总体更新良好。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普洱市45块思茅松天然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选用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和断面积Gini系数(G)对思茅松林分总体、思茅松和其他树种的林分直径大小多样性进行量化,并采用CCA直接梯度排序法分析林分直径大小多样性随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和林分因子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样地总体和思茅松的Shannon指数(H)和Simpson指数(D)的变化比较一致,其他树种的Shannon指数(Ho)、Simpson指数(Do)和断面积Gini系数(Go)变动幅度均比其他6个指数大。(2)气候、地形、土壤和林分因子直接排序的第一排序轴分别解释58.6%、92.0%、64.4%和76.4%的信息量,较好地反映了林分直径大小多样性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3)从环境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性上看,气候因子中除年降水外的8个降水因子相关性在0.15以上,而温度因子与林分直径大小多样性的相关性不高;地形因子中海拔(Alt)与第一排序轴的相关性最高(-0.467 5);土壤因子中全磷(TP)、全钾(TK)与第一轴排序相关性均高于0.30;林分因子中林分优势高(Ht)与第一排序轴呈现-0.418 0的负相关。(4)当较高气温和中等降水,海拔和坡度中等,全磷(TP)、全氮(TN)、有机质(OM)质量分数和p H值中等时,林分优势高和林分平均高最小;林分密度指数中等时,思茅松天然林具有最大的Ht、Hs、Dt、Ds值,而其他树种的林分直径多样性指数以及3个断面积Gini系数的规律性不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常绿阔叶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00 m×100 m的大型固定样地,用相邻格子调查方法将样地划分为100个10 m×10 m的调查单元,对样地内林木进行实测。用聚集指数、竞争指数和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描述空间结构特征,以坡度、坡向、海拔和粗糙度作为地形因子,利用方差分析分析空间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坡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竞争指数显著增大(P<0.05)。半阳坡的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高于阳坡(P<0.05),Ⅰ级粗糙度的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低于Ⅲ级粗糙度(P<0.05)。随着样地内海拔的升高,林分的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增大(P<0.05),但样地内海拔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聚集指数显著减小(P<0.05)。②在Ⅲ级粗糙度中,Ⅰ级坡的竞争指数显著高于Ⅱ级坡和Ⅲ级坡(P<0.05),Ⅱ级坡的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高于Ⅰ级坡和Ⅲ级坡(P<0.05),半阳坡的聚集指数和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高于阳坡(P<0.05)。在样地内的高海拔区域,Ⅰ级坡的竞争指数显著高于Ⅱ级坡和Ⅲ级坡(P<0.05);而在样地内的中海拔区域,Ⅲ级粗糙度的聚集指数和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高于Ⅰ级粗糙度和Ⅱ级粗糙度(P<0.05)。  结论  在常绿阔叶林群落中,不同的地形因子对其空间结构特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地形条件下,合理调控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是促进树木生长的重要经营策略。图10表2参31  相似文献   

14.
抚育对不同坡向"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区"栽针保阔"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网格调查和重要值研究法,研究了不同抚育方式对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随着透光抚育强度加大,不同坡向的"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中,红松优势地位提升,阴坡和半阳坡应保持较低郁闭度,阳坡应保持中等郁闭度;半阳坡红松重要值提升幅度(0.300~0.708)>阳坡(0...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初步研究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次生林经40余年人工诱导形成的红松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趋势,定量地评价了不同恢复措施对其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探讨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林恢复技术及优化模式。结果表明:不同透光方式(未透光、半透光和全透光)对群落组成结构和径级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即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加,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重要值依次为49.3%、75.8%和100.0%)呈现出逐渐加强的变化规律,而阔叶树种则逐渐下降;未透光林分以中、小径材占优势(94.8%),半透光林分以中径材占优势(88.9%),而全透光林分则以大、中径材占优势(100%)。立地条件(坡位)对群落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即沿着自下而上的坡面环境梯度,半透光林分中红松的重要值在中上部坡位呈现增加趋势(61.5%、74.5%和75.8%),阔叶树种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半透光林分大径材比例呈下降趋势;全透光林分的中径材质量有所下降。半透光林分与全透光林分均呈现出更新层和演替层数量较多,主林层数量较少的分布格局,且均呈现出进展演替趋势——红松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密度云杉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寒温性针叶林林分密度与林下草苓植物多样性的关联性,在山西省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以云杉Picea林为代表的寒温性针叶林,在不同密度的林分中设置样地,调查林下草苓植物的物种组成,分析林下草苓植物的多样性,并对林分密度和多样性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在研究区的云杉林中共调查到37种草苓植物,隶属于18个科35个属。②云杉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林分密度为475株·hm^-2时,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2,1.97和0.71;当林分密度为1 000株·hm^-2时,Sire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4,1.18和0.39。④不同密度的云杉林中,草苓植物丰富度指数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研究认为:在以云杉为主要树种的寒温性针叶林中,林分密度对林下草苓植物的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减小。图3表3参23  相似文献   

17.
根据红松阔叶林的演替规律,提出了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次一壮林抚育的基本原则是加速恢复红松阔叶林。主要方法在一个林型组内,对中高密度天然次生幼壮林进行抚地或无阔补针,对低密度天然次生幼壮林进行栽针(带状、团状、植生组)抚阔;按照森林持久能技术规程每公顷不同树种直径级必须保留的林木株数、用正方形图式配置法计算平均株间距离,并以此调控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8.
福建南平阔叶树林分物种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平市阔叶树林分物种多样性为研究对象,构建阔叶树林分物种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南平市阔叶树林分29个样地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相关数据,计算、分析南平市阔叶树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南平市阔叶树林分物种多样性平均值达1.424,总体处于良好状况,草本丰富度指数、灌木丰富度指数与综合指数的相关性分别为0.77、0.54,而灌木的高度状况对草本层高度的负相关达到0.21,表明草本物种丰富程度对于区域阔叶树林分的物种丰富性具有重要作用,灌木层对草本层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林分密度对柏木人工林群落结构和林下物种多样性及林下物种多样性与林分因子相关性的影响,为云顶山柏木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云顶山5种不同林分密度(A ~ E:500、650、800、950、1 100株/hm2)60 年生柏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进行植被调查,综合分析其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sw、Simpson优势度指数H′、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结果(1)研究区内共记录植物170种,隶属于68科136属。不同密度下灌木层或草本层优势种多属阴性、耐阴性或适应性强的植物。(2)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基本在密度B达到最大,除D外均无显著差异(P > 0.05);草本层D、H、H′则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双峰变化,在密度B和D出现峰值,不同密度间各指数差异性显著。林分密度和郁闭度与灌木层D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草本层H 、H′、Jsw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密度A群落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均呈波动状不规则分布,其余密度下均呈单峰型分布。密度B群落内中、大乔木个体占比相对较多,不同大小个体数在群落中分布趋于合理,群落稳定性较好。结论650株/hm2为云顶山柏木人工林的相对最适林分密度,利于维持群落结构稳定并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