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麦类作物对小麦全蚀病菌抗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菌饼接种法研究了小麦、黑麦、小黑麦和燕麦苗期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燕麦对小麦全蚀病菌病抗至免疫,黑麦和小黑麦中抗,小麦高感。供试麦类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燕麦品种晋602,晋606,晋585,新西兰16免疫,其余品种高抗。黑麦品种中美国黑麦和法国黑麦,小黑麦品种中劲松5号抗病性均较强,小麦品种中陕229感病较轻。  相似文献   

2.
陕西小麦全蚀病菌变种类型及其主要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陕西省发生小麦全蚀病的23个县(市、区)采集的病根分离出63个禾顶囊壳菌株,对其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株有性态和附着枝形态与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相同,其菌落生长适温为20~25℃,最适pH为6.0~8.0。L-半胱氨酸对大多数分离菌株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而燕麦汗有强烈的抑制作用。63个菌株全部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 J.Walker)。陕西菌株对供试禾谷作物致病性由强到弱顺序为小麦、高梁、水稻、糜子、玉米、黑麦和燕麦。其中小麦高度感病,燕麦高度抗病,玉米可正常发病,并在病根上产生子囊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作者在探讨水稻开颖机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几种能促进开颖的新方法,简介如下: (1)稻穗在5-100%的CO_2气体中放置0.5-6分钟,5-10分钟后开颖,且花粉活力不受影响。CO_2促进开颖的效应不限于当天将开花的小穗,对第二天开花的部分小穗也有效果。田间应用时可把CO_2气先放入保温瓶中,将稻穗在瓶中  相似文献   

4.
王忠(江苏农学院),植物生理通迅,1987;(3):29—31对来敬、汕优3号等100多个水稻品种在正常开花前1—2h进行CO_2、温度、呼吸抑制剂处理,观察各处理后到初开颖时间和开花数。水稻开花前颖花的呼吸强度增高,颖内CO_2  相似文献   

5.
小麦黄矮病是小麦病毒病中分布最广、为害最严重的病害,是由大麦黄矮病毒侵染所引起的,除为害大麦、小麦外,还可侵染燕麦、谷子、糜子、黑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及虎尾草等多种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小麦全蚀病致病性遗传规律,并从黑麦、燕麦、冰草属、粗山羊草、簇毛麦和华山新麦草等6个近缘种属中抗全蚀病基因的发现,回顾了国内外小麦全蚀病抗性研究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小麦全蚀病抗性基因导入普通小麦的5条思路或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了弄清水稻根系吸收的CO_2在体内的运输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幼苗中根系吸收的CO_2数量显著地大于大麦幼苗中根系吸收的CO_2数量。随着培养液中CO_2浓度的增加,水稻根系的吸收作用越来越明显。2,4D和叠氮钠抑制水稻和小麦根系内的暗固定作用,而对CO_2向上运输的效应不显著。用甘露醇处理,小麦根内CO_2向上运输减少了50%,而对水稻却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根内CO_2气体分析表明,培养液中CO_2的富集导致  相似文献   

8.
对多花黑麦草-杂交狼尾草、黑麦-杂交狼尾草、小麦-杂交狼尾草、多花黑麦草-水稻、黑麦-水稻和小麦-水稻6种不同复种方式生态效益进行比较研究后结果表明: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比.在我国南方冬季种植牧草可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冬季种植多花黑麦草和黑麦明显增加了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9.
小麦全蚀病菌的致病力及寄主范围测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从江苏小麦全蚀病发生地区分离到的13个代表性菌株,接种小麦,水稻,燕麦,对其进行致病力强弱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和生活力存在差异,表明江苏省小麦全蚀病病菌存在致病力分化;供试菌株对不同寄主作物的致病力也不相同,播种后第35d调查发现、参试菌株对小麦的致病力最强,对燕麦的致病力最弱,对水稻的致病力居中。  相似文献   

10.
不同粮草复种方式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多花黑麦草—杂交狼尾草、黑麦—杂交狼尾草、小麦—杂交狼尾草、多花黑麦草—水稻、黑麦—水稻和小麦—水稻6种不同复种方式生态效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比,在我国南方冬季种植牧草可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冬季种植多花黑麦草和黑麦明显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11.
<正>小麦全蚀病因危害严重,已被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列为补充检疫对象。该病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黑麦、燕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和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小麦全蚀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852年南澳大利亚农民首次发现,1870年被命名为小麦全蚀病。我国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北地区,近年来正向长江流域麦区蔓延。2014年4月,在四川省阆中市思依镇小垭子社  相似文献   

12.
小麦土传花叶病是侵染冬小麦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危害其叶片。全国不少省份均有报道,尤其是华东沿海、豫南地区及江淮流域发病较严重。除危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燕麦、黑麦、早熟禾等禾本科植物。  相似文献   

13.
黑麦优良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麦属蕴藏着许多对改良小麦有用的基因资源,将黑麦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不仅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而且可以有效改良小麦的产量、品质、抗性及适应性等性状。为了了解目前黑麦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研究现状,本文从黑麦基因导入小麦的途径、黑麦基因资源在小麦中的鉴定以及黑麦基因资源在小麦中的应用前景三方面总结论述了黑麦优良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以期促进黑麦优良基因向小麦中转移,深入开拓和利用黑麦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4.
对6种不同复种方式的生产力、能量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复种方式生产力和效益不同.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多花黑麦草-水稻复种方式的综合效益最好,是值得推广的高效农牧结合型复种方式;其次为小麦-水稻复种方式,花黑麦草-杂交狼尾草复种方式的综合效益较小麦-水稻复种方式的稍差,但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冷季型和暖季型牧草,是适合牧区畜牧业发展的"草-草"型复种方式;小麦-杂交狼尾草、黑麦-杂交狼尾草和黑麦-水稻3种复种方式的综合效益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响应规律,以期科学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为中国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依托同步模拟自由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温度升高的T-FACE试验平台,设置本底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Ambient)、500μmol·mol~(-1) CO_2+本底大气温度(C)、本底大气CO_2浓度+温度增加2℃(T)和500μmol·mol-1 CO_2+温度增加2℃(C+T)等4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原位观测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通量,研究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规律。【结果】(1)CO_2浓度升高使水稻和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分别显著增加9.7%、11.3%和5.6%、5.7%(P0.05);温度升高使水稻和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分别显著减少21.1%、18.0%和31.6%、17.7%(P0.05);CO_2浓度和温度的同步升高使水稻和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分别显著降低13.5%、8.7%和26.0%、10.3%(P0.05)。(2)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均未改变稻麦轮作系统N_2O的季节排放模式。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水稻季和小麦季N_2O排放分别增加15.2%和39.9%,其中后者达显著水平(P0.05);温度升高未显著影响水稻季N_2O排放,但显著增加小麦季N_2O排放20.5%(P0.05);CO_2浓度和温度同步升高对水稻季N_2O排放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年际差异,但总体上有促进N_2O排放的趋势;CO_2浓度和温度同步升高极显著增加小麦季N_2O排放(46.0%,P0.01)。(3)小麦季N_2O排放与小麦生物量密切相关,在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小麦季N_2O排放与小麦地下部生物量和ΔSOC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与对照组相比,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以及两者的共同作用,分别导致稻麦轮作系统单位产量的N_2O排放强度(GHGI)分别增加29.1%、66.3%和81.8%,其中温度升高和CO_2浓度和温度同步升高处理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CO_2浓度升高和温度升高均未改变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的季节排放模式。CO_2浓度升高导致稻麦轮作系统N_2O排放显著增加;温度升高显著增加小麦季N_2O排放,但未显著影响水稻季N_2O排放。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导致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增加,各处理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响应从大小依次为:C+TTC。可见,在未来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情境下,为保证现有粮食供应水平不变,由稻麦生产所导致的N_2O排放强度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1988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用当天开花或次日开花的南京11、85-21637等水稻为试材,分别于8∶00~10∶00,16∶00~19∶00将稻株放入装有饱和CO_2气体或液体的大玻瓶中,各处理0.5,1,1.5,2,3,5,7,10,15 min,结果表明:CO_2气体处理的花时比对照提早2~3小时,相对地延长了开花时间。上午处理的显著优于下午。其中,在自然开花前1~2小时(8∶30~9∶00)用CO_2气体分别处理稻株2~3  相似文献   

17.
比较研究了小麦、黑麦和燕麦对小麦叶锈菌、黑麦叶锈菌和燕麦冠锈菌的非寄主抗病性与品种抗病性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接种幼苗的荧光显微检查表明,非寄主抗病性除不同程度地中断侵入外,主要抑制侵染菌丝生长和吸器母细胞的形成,引起菌落早期败育和叶肉细胞坏死。这些特点与品种抗病性的过敏性坏死反应相同。这种类型的抗病性具有小种专化性,因而即使用遗传操作技术将这种非寄主抗病性转移到寄主品种中,也可能因病菌小种的变异而不会持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1BL染色体臂的变异,为1BL.1RS在小麦育种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GISH和FISH技术从小麦品种绵阳11(MY11)和白粒黑麦远缘杂交的后代中筛选1R(1B)代换系G1和1BL.1RS易位系G2。选用小麦染色体1B上的40对引物对亲本MY11、白粒黑麦、G1、G2以及普通小麦中国春(CS)进行SSR分析。【结果】6对引物在MY11、CS及G2中扩增出1BL的条带,在G1和白粒黑麦中未扩增出条带,其中3对引物(Xgwm259、Xbarc188,Xgwm268)在亲本MY11及后代1BL.1RS易位系(G2)中扩增出差异性的1BL条带,说明在小麦-黑麦远缘杂交产生的易位系后代中,1BL染色体臂发生变异。有13对引物在MY11、白粒黑麦和G1、G2中扩增出差异性条带,说明在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中小麦微卫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引物Xbarc8能扩增出白粒黑麦染色体1RS的特异条带,且该条带稳定出现,可以作为白粒黑麦1RS染色体识别和鉴定的分子标记。【结论】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1BL染色体臂发生变异,Xbarc8是鉴定白粒黑麦1RS染色体臂的新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9.
<正>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以幼虫附着于灌浆期的麦粒嫩皮上,吸取麦粒中的浆汁,造成严重减产。它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燕麦,黑麦、青稞等。我省的小麦吸浆虫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以麦红吸浆虫分布较广,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20.
普通小麦与非洲黑麦双二倍体中随体、醇溶蛋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细胞学方法、种子储藏蛋白电泳技术和抗病接种鉴定对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与非洲黑麦(S.africanum)人工合成双二倍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根尖细胞的染色体计数发现,来自非洲黑麦的随体在双二倍体中仅得到部分表达;Giemsa-C带分析能准确鉴定双二倍体中的非洲黑麦染色体,发现非洲黑麦与栽培黑麦的染色体C带有较大的区别;②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发现除非洲黑麦的聚集黑麦碱蛋白在双二倍体中不表达外,其余来自普通小麦和非洲黑麦的相应蛋白带能够在双二倍体中正常表达;③双二倍体及其亲本的苗期抗白粉病性和成株期抗条锈性分析表明,非洲黑麦对这两种病害的优良抗性在双二倍体中并不表达,抗性受到普通小麦背景的抑制.另外本文对小麦-外源染色体组的相互作用和该双二倍体在小麦与八倍体小黑麦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