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兴安岭北部同一山体的4个坡位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7类、4 675只,中小型土壤动物56类、9 385只,隶属于4门9纲22目57科.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1类:线蚓科,常见类群9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4类: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和节跳虫科,常见类群3类.各坡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差异很大.大型土壤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布是:山麓>山腰>山谷>山顶,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分布是:山腰>山麓>山顶>山谷,种类分布与数量分布基本一致.垂直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最大值出现在土壤0~5 cm(h1)层.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山顶>山谷>山腰>山麓,中小型土壤动物为:山麓>山谷>山腰>山顶.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它们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是:10月>8月>6月,大型土壤动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为:10月>6月>8月,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为:8月>6月>10月.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森林火烧迹地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兴安岭北部不同恢复年份火烧迹地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份火烧迹地大型土壤动物可以划分为腐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3个生态功能类群.不论是个体数量还是生物量,均以腐食性动物所占比例最大,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所占比例很小.除恢复1a的迹地中捕食性动物数量比例较大,其它样地均表现出腐食性动物所占比例较大,且...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大兴安岭北部4个具有代表性森林群落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2类,3965只;中小型土壤动物50类,6297只,隶属于4门7纲23目54科.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2类:线蚓科和蚁科,常见类群9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3类: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常见类群5类.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均是次生林>蒙古栎>樟子松>柳草.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垂直分布是D1(0~5cm)层>凋落物层>D2(5~10cm)层,种类分布是凋落物层和D1层种类较多,D2层相对较少.中小型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垂直分布均是凋落物层>D1(0~5cm)层>D2(5~10cm)层>D3(10~15cm)层,具有明显表聚性.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柳草>蒙古栎>次生林>樟子松,中小型土壤动物为柳草>次生林>樟子松>蒙古栎.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它们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各群落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都是10月>8月>6月,种类变化不如数量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耕作黑土为试验区,对施有机肥、施半有机肥、施无机肥和对照4种不同处理方式耕地黑土中小型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50类,隶属于2门6纲14目44科,共6 176只,数量占比为杂食性(60.54%)>腐食性(22.60%)>菌食性(11.37%)>植食性(2.91%)>捕食性(2.57%),类群数大小为植食性(13个)=捕食性(13个)>腐食性(11个)>杂食性(7个)>菌食性(6个),杂食性中小型土壤动物为优势类群;耕地黑土中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植食性最低,杂食性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施有机肥时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总数和各功能类群个体数显著增加,施无机肥时显著减少,施肥降低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的丰富度;分析群落相似性表明,杂食性中小型土壤动物在不同处理方式间相似性程度较高;CCA分析表明,土壤全磷、全氮、pH分别对施有机肥、半有机肥、无机肥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分布影响显著。中小型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生长受3种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6种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数量和类群组成、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布及群落排序进行研究.从6种生境中共获取大型土壤动物29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蚁科和象甲科幼虫,常见类群为线蚓科、食虫虻科幼虫、地蜈蚣目、露尾甲科幼虫、蜘蛛目、象甲科和叩甲科幼虫.各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基本相同,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垂直分布均具有表聚性,优势度、常见类群、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及其垂直递减速率存在着一定差异.3种植物群落围封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但放牧和刈割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应分析结果表明,3种植物群落围封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不大,但刈割导致羊草草甸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与线叶菊草甸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越来越接近,放牧对草甸草原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也很明显,不同的大型土壤动物对生境的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为对象,研究了土壤动物的组成与生态分布。土壤动物作为指示环境的综合因子其组成与数量的变化反映了落叶松在不同发育阶段与环境的关系。1994年夏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外业调查工作,共获土壤动物23299个,隶属5门9纲16目76科。所研究的四个林龄的土壤动物种类数7龄林〉37龄林〉25龄林〉13龄林。个体密度37龄林〉25龄林〉7龄林〉13龄林;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与凋落物现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1987年春发生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森林火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们关心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通过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①经重度火烧的林地,兴安落叶松(Larix gemelinii)与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的大径级树木未被烧死,而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在中度火烧情况下就全部死亡.②火灾后,形成了大面积的天然幼龄林,主要是白桦的萌芽更新.白桦的实生苗虽也很多,但生长慢、难成林.而落叶松因缺少种源则难以更新.樟子松在各种火灾等级的樟子松林地上都有良好的更新.③落叶松林火烧后的10年中,生长率降低,以后恢复到正常状态,但生长量有所提高.樟子松林重度火烧后生长率明显降低,但生长量显著提高.④火烧对森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影响不大.⑤火烧后的3年内,斜陡坡与阳坡土薄处,植被恢复慢,水土保持能力大为降低,侵蚀强度大,后来形成较多荒山.而水分条件好的大面积谷地、缓坡地植被恢复较快、环境变化不大.⑥火烧迹地的土壤有机质大为降低,矿质养分也明显降低,坡度越大的地段,土壤更为贫瘠化.  相似文献   

8.
2019年4月在陕西省黄河湿地区域选取3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并进行采样,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51头,隶属于1门2纲9目,全部归属于节肢动物门,其中昆虫纲为优势类群,占总捕获动物数的60.8%,蛛形纲占总捕获动物数的39.2%。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渭河流域河滩湿地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2种湿地类型,卤阳湖盐碱湿地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较低,原因可能与卤阳湖盐碱湿地的盐碱化及土壤的其他理化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不同深度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特征,为深入了解冻土区森林湿地的碳、氮动态及冻土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兴安岭典型植被类型落叶松、樟子松及白桦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不同土层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特征。[结果]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土壤硝态氮、土壤铵态氮、土壤脲酶、土壤蔗糖酶均逐层降低。0~10 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落叶松分别显著高于樟子松和白桦(P0.01);樟子松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分别显著高于落叶松、白桦(P0.05);脲酶活性落叶松最高,分别为樟子松和白桦的1.44倍、1.28倍(P0.05);蔗糖酶活性由低到高依次为落叶松、樟子松、白桦(P0.05)。10~20、20~30 cm土层与其规律相似。相关性分析表明,蔗糖酶对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45、0.931(P0.01)。脲酶对铵态氮含量的影响较大,相关系数为0.790(P0.05)。[结论]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森林湿地植被土壤碳、氮含量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表明植被类型是影响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动物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草原可持续利用前提下已经开始进行研究。介绍了土壤动物研究方法的改进、群落的生态特征、生物指示的作用、微量气体代谢的调控以及简要讨论了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北部主要森林类型林内积雪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不同森林类型的积雪特征,探索雪水文过程机理,选择该地区3种主要森林类型,于2014年10—12月对其降雪截留、积雪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对观测期内12场降雪的大气降雪量以及对林内积雪深度、积雪密度以及雪水当量进行了周期性观测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3种森林类型的降雪截留率随降雪级别的增大而增大,相同降雪等级中不同林型的降雪截留率不同。樟子松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最大,其降雪截留率为22.54%,是兴安落叶松林的1.9倍,是杨桦林的5.4倍。2)森林类型对林内积雪深度有直接影响,常绿树种组成的林型林内积雪深度小于落叶树种组成的林型。其中落叶松林林内积雪深度最大,为27.92 cm,樟子松林最小,为23.56 cm。 3)不同林型林内积雪密度在观测初期会随降雪的输入而降低,无雪期有相应的升高。其中,落叶松林与杨桦林林内积雪密度变化基本相同,而樟子松林林内积雪密度变化幅度较小。4)不同林型林内积雪雪水当量差异显著(P0.05),总体表现为杨桦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樟子松林最小,为26.49 mm,杨桦林最大,为39.18 mm。由此可见,不同森林类型的降雪截留效应主要受冬季林分郁闭度的影响。同时,郁闭度对林内积雪深度、积雪密度及雪水当量也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阿尼玛卿山中部高山林线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阿尼玛卿山地中部高山林线祁连圆柏树木年轮宽度年表的研究,发现高山林线附近的树轮年表中含有较高的气候信息;树木生长与当年7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在对有气象资料记录的1959—2001年间的树木年轮宽度指数与7月平均气温的分析中,发现其间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1976—2001年间,7月平均气温和树木年轮宽度指数在变化趋势和相关性上表现出更好的一致性,且从分析中发现7月平均温度是高山林线分布的制约因子,而7月的低温和多雨则是高山林线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高山林线树木生长的193年期间以百年周期和两年准振荡周期最为显著;西北干旱区中普遍存在的20世纪20—30年代“高温干旱期”在这里也很显著,同时该研究也发现1861—1878年是近200年来的7月气温最低和最长的时段.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是信阳发展的基石。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环境不宽松、融资困难是制约该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和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张广才岭南段不同林分天牛科昆虫物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在张广才岭南段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采用拦截式诱捕器系统地调查了5个林分中天牛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比较了各林分中天牛物种组成的差异,探讨了天牛科昆虫对森林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在森林监测中的应用潜力。共记录到天牛科昆虫 64种,隶属于7个亚科41属。其中,棍腿纹虎天牛和凹缘金花天牛为优势种,花天牛亚科、沟胫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为优势类群。3个优势类群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在不同林分中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未经采伐的阔叶红松林(Ⅲ和Ⅳ)中,花天牛亚科的物种数、个体数量高于其他优势类群,同时也高于其他林分;在新采伐过的阔叶红松林Ⅴ中,沟胫天牛亚科物种数、个体数量高于其他优势类群;沟胫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物种数和个体数量高于其他林分。个体数量较多的13种天牛对林分的选择倾向不同,在新采伐的阔叶红松林Ⅴ中天牛科昆虫物种多样性最高,杨桦林和水胡林中最低。各林分中物种数量与个体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2,P0.001)。未经采伐过的阔叶红松林间相似性处于中等相似水平,相似性系数为0.62。   相似文献   

15.
东祁连山杜鹃灌丛生态系统特征及干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布于东祁连山高山带的杜鹃灌丛优势种为头花杜鹃和百里香杜鹃,分盖度20%~40%。群落中绝大多数植物为地面芽(33.3%)、矮高位芽(30.1%)和地下芽(26.1%),一年生植物和地上芽植物仅占少数(10.5%)。常绿植物杜鹃的物候期早于其它植物,其中以青海杜鹃(R. Prezwalskii)最早。地上植物量呈单峰变化趋势, 8月干物质量达最高值 950.2 g/m2。灌木地上地下植物量的主体以杜鹃为主,分别占 72.5%和 62.6%,且地上植物量大于地下。全群落地下植物量以草本为主。百里香杜鹃和头花杜鹃的热值含量分别为 21.94 kJ/g和 21.68 kJ/g,高于其它灌木,也明显高于世界陆生植被的平均热值。两种杜鹃不同部位热值含量的顺序为叶>茎>根。群落地上净第一性生产力为301.7g/m2干物质,光能转化率为0.1021%。群落在生长季保持低增长状态,具有顶级群落的特征。砍伐后第1年内群落的植被成分无明显变化,但自然滑坡地段的植被成分变化明显,植物种类由18种变为10种,优势种变为鬼箭锦鸡儿,对杜鹃和苔藓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植物性别系统影响生态系统组成及种群进化,同时受多种生态因子影响。为了分析长白山木本植物性别系统分布及其生态关联性,本文调查了长白山不同海拔木本植物206种,对其花部特征、果实类型、生活型、传粉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与记录。运用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上述特征与植物性别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对比了长白山与其他植物群落木本植物的性别系统的组成,探讨了影响木本植物性别系统组成的因素及其繁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木本植物性别系统中51.9%为雌雄同体、18.5%为雌雄同株、29.6%为雌雄异株,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比例增大,雌雄同体植物比例明显高于北美洲温带森林;灌木与雌雄同体植物显著相关,乔木与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植物显著相关;白色大型单花、两侧对称、虫媒传粉、肉果等特征与雌雄同体显著相关,黄绿色小花组成的花序、辐射对称、风媒或泛化传粉方式、干果等特征与雌雄同株与雌雄异株显著相关。长白山木本植物繁育系统组成与植物种系发生有关,又体现了与昆虫多样性变化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土壤的潜在水源涵养功能,以荒草地和农用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对照,于2011年5月在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样地上挖掘土壤剖面,并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和蓄水、入渗能力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坐标综合评定法首次对该地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潜在水源涵养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密度由大到小为荒草地(1.25 g/cm3)>农用地(1.22 g/cm3)>松栎混交林地(0.82 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为松栎混交林地(87.40%)>荒草地(45.87%)>农用地(38.95%);松栎混交林地土壤的蓄水性能和渗透性能最好,农用地最差。运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3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地土壤的潜在水源涵养功能最佳(0.00),农用地土壤的潜在水源涵养功能最差(1.10),建议在该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以提高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本研究为认识和综合评价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积累了基础资料,从而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保障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土壤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方法】于2014年5-10月,对位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实习农场青稞田内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对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特征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捕获土壤动物536头,隶属3门9纲19目。其中优势类群为线虫动物门线虫纲咀刺目Enoplida、节肢动物门蜱螨亚纲真螨目Acariformes和弹尾纲弹尾目棘跳科Onychiuridae,分别占土壤动物总数的12.87%,26.31%,17.54%;常见类群为环节动物门寡毛纲正蚓目Araneeida,蛛形纲蜘蛛目Araneae和甲螨目Oribatida,原尾目富芫科Fujientomidae,昆虫纲Insecta同翅目Hom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双翅目Diptera、啮虫目Corrodentia、鞘翅目Coleoptera,占总数的36.94%;稀有类群为节肢动物门双尾目康虫八科Campodeidae、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鳞翅目夜蛾科Noctuidae,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等翅目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缨翅目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直翅目蝗科Acrididae,占总数的6.34%;上述3类构成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土壤动物的主要类群。土壤动物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动态变化明显,7月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最高,10月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最低,丰富度指数最高为8月,主要地下害虫为鞘翅目昆虫。【结论】西藏林芝地区青稞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由优势类群、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组成;7月个体总数和优势类群个体总数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9.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对皖南红壤地区的荣胜河和兆溪口两个小流域土壤侵蚀量进行估算的结果表明,分布广泛的常绿阔叶林和灌丛以及牧草等植被类型具有较好的土壤保持效果,其中以常绿阔叶林的年均土壤保持量最大,而且其抗土壤侵蚀能力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表现最强;两个小流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区域多位于上游地势较高的中山丘陵区,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云冷杉针叶混交林和近原始云冷杉林是长白山区代表性的森林群落。以这3种典型群落的各1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点格局分析法的0-ring统计,对各样地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树种间的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群以随机分布为主,从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到云冷杉针叶混交林和近原始云冷杉林,所有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聚集分布减少,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增多,云杉、冷杉和红松两两间的空间关联性,表现为负相关的现象增多。在小尺度上,椴树呈显著聚集分布,其他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其他树种分布的规律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