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自1980年我区试点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以来,经过几年的实践,已为群众公认,是一项省时、省工、省投资,提高单产和蚕茧质量的一项先进养蚕技术。同时还解决了千家万户养小蚕的种种实际困难,是适应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后的一种好的养蚕型式。小蚕专业化共育,为小蚕饲养商品化提供了依据,是养蚕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普及、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和积极发展专业户共育,同时将小蚕专业化共育  相似文献   

2.
浅谈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明  余荣峰  童健全 《中国蚕业》2009,30(2):113-115
深入分析了普及应用小蚕共育技术的诸多好处及淳安县进行小蚕共育的主要模式,叙述了农村组织小蚕共育的主要技术环节,并且提出了当前农村小蚕共育中重点要解决好小蚕共育加温、蚕室专用和小蚕用叶质量这3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廖先谋 《广西蚕业》1999,36(4):27-28
本阐述了蚕业新区小蚕联户共育饲养管理技术,包括联户共育的设置、共育室的管理和技术标准等,对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蚕专业化共育是适应当前现代蚕业生产的一种先进养蚕组织形式.介绍了小蚕专业化共育的特点以及在安徽省的岳西县、潜山县等地推广与普及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的经验,并结合现代蚕业粗放型生产的特点,总结了小蚕共育的相关技术措施和在安徽省主产县的推广成效,旨在建立一种高度专业化、组织化的小蚕专业化共育的新模式,为优质、高产、高效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正> 小蚕共育,作为养蚕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在我县基本普及。春蚕、夏秋蚕的共育率分别达到95%以上和80%左右,对全县蚕茧单产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我县小蚕共育的主要型式是专用集中共育室,多年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技术管理办法。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之后,这种共育形式在部分地区遇到了一些困难,同时出  相似文献   

6.
<正> 小蚕共育具有省叶省工省成本高产量的优点,在我省推广以耒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对普及科学养蚕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蚕桑生产实行双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小蚕共育更是千家万户蚕农夺得蚕茧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目前我省小蚕共育的组形织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体共育,一种是联户共育。集体共育是以乡或村为单位,利用集体公房或专门建造的小蚕共育室,由乡或村集体组织,将本乡(村)的全部找大部分蚕户的蚕种集中在一起,共同饲育至三令起蚕或四令起蚕,再发到各户饲养。这种共育是我省各地目前推广的主要形式。联户共育则是一种由群众自愿联合实行小蚕集中饲育,大蚕分户喂养的组织形式,共育设备(包括蚕室、蚕具、桑园)自己解决,推选具  相似文献   

7.
兰桂莲 《广西蚕业》2007,44(2):73-76
根据宜州市近年蚕业大发展的状况,提出了巩固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加大力度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普及消毒防病技术,有效地控制蚕病;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和加强小蚕共育质量的管理: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及加强蚕桑生态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宜州市桑蚕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和效益型发展,实现桑蚕业不断巩固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蚕共育是实行科学养蚕,获得蚕茧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探索普及适宜的小蚕共育技术模式,对于提高养蚕效率,推动蚕桑业向省力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一、科学养蚕的基本内容与农村养蚕技术的现状主要有5项内容:(1)普及小蚕共育;(2)大蚕省力化饲育;(3)推广优良簇具;(4)选育优良品种;(5)严格消毒防病。这5项技术除大蚕省力化饲育外,其余4项通过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和各级党、政领导的艰苦努力,有了较大进展。目前,小蚕共育虽在许多地方得到普及,但大蚕分散在农村千家万户饲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小蚕只共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叠放式木框育的制作方法,分析了木框育与蚕匾育的成本,用叠放式木框共育小蚕比用蚕匾共育小蚕,节约蚕具制作成本55.1%、节省蚕室面积2/3、节约电费66.7%;解决了当前农村蚕室紧张、养蚕劳动力少的矛盾,促进了小蚕共育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在采用叠放式木框进行小蚕共育时要注意控制好温度与相对湿度,及时处理青头蚕,确保小蚕生长发育整齐。  相似文献   

11.
<正> 小蚕共育,是养蚕制度上的一项改革。但是,要在安康这样一个山大人稀、气候复杂,养蚕分散、设备较差、技术落后的老蚕区普及小蚕共育,对我们来说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为了探索这一问题,去年我所组织专人在安康县流水乡开展了小蚕共育的试点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1 小蚕共育的内涵、历史与组织形式   1.1 小蚕共育的内涵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健康成长,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养蚕措施,是蚕桑生产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经济饲育形式。   1.2 小蚕共育源远流长   小蚕共育作为一种饲养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日本约在1930年前后提出对小蚕共育实行补助奖励政策,到1960年前后,实行小蚕共育的占养蚕户数的43.9%,到1980年,共有小蚕共育所2514个,占养蚕户数的91.8%,日本由于普及了小蚕共育,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软化病、脓病等受害蚕茧的比例显著下降,使蚕病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保证了蚕茧生产的稳产高产。   我国在20世纪20~30年代,有关蚕业学校和机关,曾在农村创办了小蚕共育组织,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有关消毒药品、加温燃料、桑叶、人工费用、蚕室蚕具租费等,均按参加共育的蚕种张数进行分摊。由于实行小蚕共育小蚕发育强健,饲养成绩好,费用又比独自饲养低,因此,自愿参加者日众。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小蚕共育得到更大发展,共育规模比过去大,共育组织几乎遍及各蚕区。   1.3 小蚕共育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3.
高斌 《四川蚕业》2011,39(2):56-57
小蚕规范化共育是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的关键措施。通过对小蚕共育设施规范化、小蚕共育管理规范化、小蚕共育技术规范化的实践,实现了提高蚕茧单产、效益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蚕种孵化率的高低与优劣对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非常大,近几年来由于小蚕共育率的提高和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同时采取隔日收蚁法,蚕种一日孵化率基本能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5.
杭忠宝  杨斌 《江苏蚕业》2004,26(4):31-32
<正>东台市经过多年探索和完善,在小蚕共育的蚕具,加温设施方面进行了革新,形成了小蚕叠式蚕台电气化共育的规范化技术,促进了小蚕共育率和共育质量的提高,为东台市连续多年蚕茧优质高产打好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杨昌旭 《广西蚕业》2002,39(2):29-30
小蚕共育技术是我县近年全面推广应用的一项新技术。经几年的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养蚕经济效益 ,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和接受。为使这项新技术更完善 ,笔者认为有必要更进一步地规范共育设施和饲养技术标准 ,使小蚕共育质量不断提高。1 物色好“小蚕共育员”是提高共育质量的基础小蚕共育操作员简称小蚕共育员是一个园区范围蚕农的技术骨干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蚕区蚕业生产的发展。因此 ,物色和选定好小蚕共育员意义十分重大。1 .1 小蚕共育员及共育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小蚕共育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小蚕共育员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7.
王进 《广西蚕业》2016,(1):60-62
通过分析墨江县小蚕共育推广的现状,总结得出小蚕共育存在共育室条件差、共育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小蚕共育效益差、共育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加强蚕农对小蚕共育认识的正面引导、完善共育设施和人员建设、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和严格共育技术规范、以优惠政策对小蚕共育扶持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启东市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省重点产茧县。几年来,我市在抓好蚕桑科技普及,依靠科技促蚕茧增产的同时,不断改善蚕桑生产责任制。1989年,在部分乡试引小蚕共育联产计酬责任制。1990年逐步推广到全市34个乡的663个共育室,获得了成功。提高了共育室的科学管理水平,也增强了共育人员的责任心。一、小蚕共育联产计酬责任制的基本做法小蚕共育联产计酬责任制是以不改变共育室性质为前提,以改进共育技术,提高共育质量为目的,以经济奖赔为手段。其实质  相似文献   

19.
<正> 小蚕集中在一起实行共育,这种分级养蚕的形式,五十年代就在一些蚕区被采用,到七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践证明,小蚕共育,不仅可以节省劳力、桑叶和物料,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一般小蚕共育能作到彻底消毒防病,杜绝病原菌对小蚕的感染。试验证明,2龄饷食时有1%的病蚕到5龄时就会有45%的蚕发病,可见养好小蚕对保证蚕作安全,蚕体强健,提高蚕茧产量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农谚说“养好小蚕一半收”。非常确切地说明进行小蚕共育,养好小蚕的重要性。所以目前小蚕共育己作为一项稳产、高产技术措施在全国推广。小蚕共育的蚕种数量已占全国总发种量的80%以上。我省小蚕共  相似文献   

20.
<正>搞好小蚕共育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几年来,我们从巩固小蚕共育体系着手,结合海门实际,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探索路子,创造自己特色,使小蚕共育工作逐步完善和发展.近20年来,小蚕共育率始终保持100%,共育设施、共育技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使蚕桑生产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