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698-141是用A_(01) (2035×意选159-16) ×托尔复交组合的后代,采用先丰产性状、后品质性状,两段定向选育成功的甘蓝型中熟双低油菜新品种.1988-1990两年通过国家黄淮区试、阜阳地区区试和生产试验,比黄淮区公共低芥对照种秦油3号增产22.81%,比安徽常规推广种当油早1号增产9.66%.原种芥酸含量为0.67%,硫甙含量为18.8umol/g.含油量41.2%,产量和品质技术指标均已达到"七·五"攻关要求.该品种抗寒,抗倒性强,菌核病轻,熟期适中,在我省沿淮和淮北地区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优质低芥酸油菜皖油5号(原代号70-4-21) 系我组通过系统选育、定向选择育成的一个甘蓝型半冬性中早熟类型品种.通过1987-1989年全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鉴定表明,该品种品质优良,芥酸含量低,丰产性好,抗性较强,适宜我省淮北地区南部、淮河以南二熟制地区种植,其各项技术指标均已达到国家"七·五"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所制定的指标.目前已在我省冬油菜主产区示范推广,面积达1万余亩,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已于1990年7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品种在种植过程中极易造成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种子连续种植三年后,原有典型性状就会部分消失,表现生长不齐、着果少、结实差、抗逆性减弱,严重降低产量和品质。这在低芥酸油菜品种中表现更为突出,特别是芥酸含量明显提高。低芥酸油菜若不抓住良种繁育这一关,即使有了优良品种,也不能为大面积生产所利用。近几年,我们在低芥酸油菜良种繁育工作中围绕芥酸含量变化作了一些探索,成功地繁育了大批量芥酸含量在0.5%以下的油菜种子。  相似文献   

4.
发展优质油菜,改善食油营养价值,成为油菜生产的发展趋势。我省从80年代开始大面积试种低芥酸油莱,1985年种植面积28.05万亩,1986年秋种植面积16.44万亩,已逐步扩大到全省许多市县。 一、优质油菜及其营养价值 食用菜籽油的品质是由脂肪酸组成所决定的,它的主要成份有:油酸、亚油酸、二十碳烯酸、亚麻酸、芥酸等。其中芥酸含量高,营养价值就会降低,亚麻酸含量高容易酸败,不耐贮藏。普通油菜,芥酸含量为40~53%,亚麻酸含量约为10%,而国  相似文献   

5.
《浙江农业科学》1998,(4):164-166
浙油758是用低硫苷、高产品系S7为母本,双低品纱84004为父本,于1987年配制杂交组合,后经大量单株筛选、株系比较,结合实验室品质分析,定向选育而成的低芥酸、中硫苷、高产、抗倒,适应生广、熟期适听优质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在各级区试和生产试验中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20%,克服了以往优质油菜产量的突出矛盾。1997年度已列为我省优质油菜重点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6.
<正> 双低油菜是低芥酸与低硫甙油菜的简称,指的是所生产的菜籽油中芥酸含量低;加工后的饼(粕)中硫甙含量低,更加符合人体健康及动物营养的需要,已成为当今世界油菜产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 培育和推广低芥酸和低硫代葡萄糖苷油菜新品种.是我国“七五”农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一;也是现阶段提高我国菜油的食用营养价值的主要途径。这对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促进油菜商品化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省油菜常年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油菜籽的商品率高,发展低芥酸油菜有着巨大的潜力。“六五”以来,我省各育种单位培育出了一些低芥酸油菜新品种(系),为了解这些品种(系)在各试点产量间的差异显著性,在不同试点所表现的差异显著性和适宜种植范围,以及品种(系)对不同年份的环境因素影响的适应性,本文对此进行分析,为品种审定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 低芥酸油脂是当前国内外市场的紧俏商品,发展低芥酸油菜生产是一场生物技术革命。为利于低芥酸油菜新品系的选育、试种与推广,现对阜阳县1985年调运3.8万公斤低芥酸油菜新品系种子(主要是“81008”品系),种植9万多亩发生大面积死苗的气候背景及本地的气候适应性作如下分析,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高、低芥酸油菜品种籽粒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累积模式及相关性,以甘蓝型油菜低芥酸品种绵油88和特高芥酸品种绵油309为材料,调查了油菜在开花后10 d、15 d、20 d、25 d、30 d、40 d、45 d和50 d的油菜籽粒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高、低芥酸油菜品种在脂肪酸累计过程中,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累积模式基本一致,油酸、花生烯酸、芥酸的累积方式上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含量与油酸、花生烯酸、芥酸含量呈负相关,与亚麻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高芥酸品种中,油酸含量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相关性较低;在低芥酸品种中,油酸含量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324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采取定向系统选育法,从西德油菜品种劳雷斯(Loras)中选育成功的一个半冬型中早熟类型的“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成)油菜品种。该品种先后通过1990~1993年度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鉴定,表现品质优良,丰产性较好,含油量较高,适宜我省淮北地区南部和江淮丘陵地区、沿江江南油菜生产区种植。其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家“八五”农业科技攻关下达的技术指标。目前已在生产上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为选育出优质甘蓝型黄籽油菜用于生产,利用2004年贵州省油菜研究所从浙江引进的常规黑籽双低材料04R中的优良选系8148R,与贵州省油菜研究所选育的双低黄籽恢复系8296R进行有性杂交,经4年6代选育,结合室内品质分析及田间观察记载进行定向选择育种,最后育成了丰产性好、品质优良、配合力强、抗倒耐病的双低黄褐籽恢复系8149R,与不育系8187A配制的组合SH0901表现很强的超亲优势,产量达199.16kg/hm2,增产率为19.07%。  相似文献   

12.
“双低两高”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519AB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引进的四川隐性核不育品系101-007AB中分离的不育株作母本,自选的双低、高含油量、高配合力的自交系自2519作父本,采用杂交、连续4代回交、自交育性分离、株系内兄妹交转育成新的双低、高含油量、高配合力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519AB。2519AB具有低芥酸(1.41%)、低硫甙(17.59μmol/g)、高含油量(43.77%)、高配合力等优良性状,恢复源广,较易配制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近红外光谱和纸层析法分析单粒油菜籽脂肪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油菜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高低受胚基因型控制,而不受母本基因型控制,因此对性状优良的油菜育种材料进行早期低芥酸的单粒选择意义深远.我们通过试剂及试剂浓度等的优化研究,建立了高效实用的分析半粒油菜籽芥酸的纸层析技术.研究表明,单粒油菜籽芥酸与油酸 亚油酸的相关系数高达-0.9693,选择低芥单粒油菜可以达到同时科学有效地选择高的油酸和亚油酸的育种目的.同时,通过对扫描次数、分辨率和光谱数据预处理等的系统研究,对照气相色谱法,建立了单粒油菜籽芥酸品质的NIRS分析技术.单粒油菜籽芥酸(扫描次数128,分辨率4 cm-1)模型是最佳工作曲线,其决定系数R2为0.79,均方差RMSECV为4.81.半粒纸层析技术结果准确,但操作繁琐,又损伤种子,不利于出苗;而NIRS为无损伤检测方法,快速高效,无污染较准确.两者都能科学有效地应用于品质育种中间材料和早世代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云南油菜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云南油菜品种资源371份的含油量、7种脂肪酸的组成成份和硫甙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为:云南省油菜种质资源中具有含油量较高的优异种质资源,含油量的高低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关系,即高海拔地区油菜的含油量普遍较高;云南省地方品种中缺乏低芥酸(<1%)和低硫代葡萄糖甙(<30 μmol/g)的种质资源,优质油菜育种所需的低芥及低硫源资源只能从外引入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菜籽油包括多种脂肪酸组分,提高油酸(C18:1)含量,降低亚麻酸(C18:2)和芥酸(C22:1)含量是油菜育种改良和遗传研究的重要目标。本研究利用刚开发的油菜60K芯片构建的高世代重组自交系群体遗传连锁图谱,对3个不同环境中影响甘蓝型油菜品质的油酸、亚麻酸及芥酸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研究结果可对脂肪酸组分QTL位点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准确比较分析。【方法】以高芥酸亲本GH06为母本和低芥酸亲本P174为父本构建高世代重组自交系,分别于2008年在德国吉森、德国霍亨里特及2009年德国吉森3个不同的环境中设置田间试验,收获自交种子,采用近红外分析方法3次重复对种子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利用油菜60K芯片对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DNA样品预处理及芯片处理严格按照Illumina Inc公司Infinium HD Assay Ultra操作说明进行。取最小阈值LOD 5.0利用MSTmap软件构建遗传图谱。QTL定位所用的遗传图谱包括2 756个SNP位点,覆盖甘蓝型油菜基因组1 832.4 cM。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油酸、亚麻酸及芥酸含量进行QTL定位。【结果】在3个环境中,油酸和芥酸含量均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均达到-0.95,且表现为主基因控制的性状,芥酸和亚麻酸表现负相关,油酸与亚麻酸表现正相关。3个性状在3个环境中共检测到14个QTL,在A08和C03上都检测到油酸和芥酸含量重叠的主效QTL位点。在3个环境中,油酸主效QTL位点解释表型变异19%-31%,芥酸主效QTL位点解释表型变异19%-34%,两者表现加性效应相反。A08和C03染色体上的芥酸主效QTL位点加性效应在3个环境中为7.6到9.6,加性效应来自低油酸、高芥酸亲本GH06。亚麻酸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不同的微效QTL位点,解释表型变异3%-12%。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比较分析发现,脂肪酸去饱和酶FAD2基因位于亚麻酸QTL qA05C18:3的置信区间,而脂肪酸延长酶FAE1基因位于芥酸QTL qA08C22:1的置信区间。【结论】利用该套油菜60K芯片准确定位了油酸、亚麻酸及芥酸QTL位点,位于A08和C03染色体上的芥酸主效QTL位点同时也是油酸的主效QTL位点,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不同群体在使用该套SNP芯片分析及对脂肪酸组分定位后准确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选育配合力高、恢复力强、品质优良和综合性状好的恢复系,采用复式杂交选育,以上海引进配合力好的双低常规材料作母本,与通过复式杂交选育的隐性核不育黄籽高油分双低恢复系8264R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研究。结果表明:选育出的隐性核不育双低恢复系配合力更好,品质与8264R相当。其平均芥酸含量为0.41%,平均硫甙含量为23.68μmol/g饼,平均含油量为41.3%。  相似文献   

17.
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的“PG华”为母本,以抗倒伏、耐落粒的双低品种“沪油17”为父本进行杂交,然后以“沪油17”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从BC,代开始选株自交,同时以显性核不育纯合型不育株为母本,对所选单株进行测交,最终获得基因型为RfRf的恢复系“HF06”。新选育的恢复系“HF06”含油率为44.4%,芥酸含量为0.0%,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为9.7μmol/g,抗倒性较强、耐落粒,成为较理想的显性核不育恢复系。  相似文献   

18.
双向同步选育油菜质核互作型不育系7103A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自育的质不育系104A及对应的保持系104B分别作母本,用自选的双低、高油分、高蛋白、高配合力、早熟的质不育系的恢复系自7103C作轮回亲本,采用双向同步(杂交、5次测交与3次回交2次自交双向同步)转育成新的双低、高油分、高蛋白、高配合力、早熟的质核互作不育系7103A及其对应的保持系7103B。7103A具有低芥酸0.20%、低硫甙17.60μmol/g、高含油量44.42%、高配合力、早熟等优良性状,较易配制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选育适合我国长江流域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油菜品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和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采用不育系南A_6与恢复系83R配组育成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渝南油683,2015年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油2014003)。该品种2013年和2014年2年平均产量3 063.6kg/hm~2,较对照南油12增产12.45%,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20.76μmol/g(饼),含油量42.68%,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陕西汉中、安康等冬油菜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沪油18"是采用品种间杂交,低世代抗性鉴定和定向筛选育成的高产、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伏和抗冻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该品种种子含油率42%,芥酸含量0.33%,硫苷含量10.16μmol/g。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338.5 kg/hm~2,比双低对照"沪油15"增产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