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抗赤霉病性状的轮回育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抗赤霉病基因库进行四轮抗赤霉病性状表型轮回选择,显著降低了基因库群体的平均单穗发病率,病小穗数和病情指数。C4群体中不育株和可育株的穗发病率,病小穗数和病情指数分别比C0群体下降6.87%和5.99%、23.21%和23.25%、5.04%和1.45%。基因库群体中抗病类型属于R ̄MR的植株频率逐轮递增。随着轮选世代的递增,不同周期的可育株衍生集团系S3和S4的平均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相应下降,抗与  相似文献   

2.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应用轮回选择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小麦抗赤霉病性状的轮回选择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小麦抗赤霉病(抗扩展)品种轮回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8个品种(系),分别组建3个抗赤霉病轮回选择基础群体,制定了实施轮回选择方案和选择技术。经一轮选择,群体平均发病小穗数有所减少,群体抗赤霉性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几轮选择,从中选出了9个抗赤霉病品系,经江苏、浙江,福建建阳等地植保研究所进行自然和人工接种赤霉菌接种鉴定结果属中抗一抗级。农艺性状也有同步提高。本文还就亲本抗性稳定性,接种鉴定技术以及选择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轮回选择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6.
7.
8.
利用太谷显性雄性不育基因 Tal(Ms2)经多亲本杂交、互交、再杂交,建成遗传基础宽阔的原始基础群体,进而开展小麦抗赤霉病性表型轮回选择,建拓基因库。1988/1989和1991/1992年,分别在土表接种和单花接种条件下,对抗源库 RC0—RC2和 RC1—RC5轮选世代群体及对照品种进行抗赤霉病性比较试验,以分析群体改良的效果。土表接种的试验结果表  相似文献   

9.
基因库育种法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谷核不育建拓组成小麦抗赤病基因库,开展小麦抗病品种选育,并由此而确立起来的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新体系,是育种模式的一个创新。几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对基因库进行连续轮选的过程中,组群个体的平均抗生水平逐年提高;释放的优良单株也随之增多,在短期内所育成的一些抗病新品系已显示出可供生产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小麦的抗逆性如抗干旱、耐盐碱等因受多基因控制,运用简单育种手段很难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组合在一起,特别是很难把抗逆性与品种的丰产性统一起来.本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材料组建抗逆性丰产优质轮回群体,采用轮回选择育种法开展抗旱、耐盐小麦新品种选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回交轮回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开展以改造丰抗2号抗寒性为目的的隔代有限回交轮回选择。试验表明,经过两轮选择,就可获得在抗寒性及其他农艺性状上超过丰抗2号的类型。选到了一批优良品系,其中太核87—160表现早热、抗病、抗倒、抗寒、较丰抗2号增产18.9%,已参加第二年省级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3.
14.
简要介绍了近几十年来的水稻育种发展概况,说明了进行水稻轮回选择育种的必要性,提出了通过利用显性核不育基因进行轮回选择而聚合优良基因的水稻新品种选育技术路线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细胞质和雌蕊发育正常,雄性器官退化,花药败育为黄白色,瘦小呈箭头状,开花时颖壳开张角度大,雌蕊外露,便于接受外来花粉,异交结实率高。杂种一代育性总是按1∶1的比例进行分离,没有中间类型,分离出来的可育株始终保持  相似文献   

16.
细胞工程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建立和完善了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抗DON毒素细胞突变体筛选,小麦花药培养及野生抗赤霉病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等实用技术体系,并结合传统育种手段,开展小麦赤霉病生物技术育种,5年来,选育出高抗小麦抗赤霉病品系14个,其中“894037”,“894013”已用作抗源,育成中抗或中抗偏强的品系23个,其中“895004”,“92P28”已通过审定,在省内外大面积示范试种,还有一批高产,中抗以上的品系,正在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的种质资源,以省内外154个小麦栽培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单花滴注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利用Fhb1基因的诊断性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明确该抗性基因的利用现状.结果表明:在154份小麦品种(系)中,16份表现中抗及以上水平,占供试种质的10.39%;中感材料27份,占17.53%;感病材料111...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的种质资源,以省内外154个小麦栽培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单花滴注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利用Fhb1基因的诊断性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明确该抗性基因的利用现状。结果表明:在154份小麦品种(系)中,16份表现中抗及以上水平,占供试种质的10.39%;中感材料27份,占17.53%;感病材料111份,占72.08%。在区域分布上,江苏地区来源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优于其他地区,且江苏淮南小麦抗性明显好于淮北小麦。共检测到7份携带Fhb1基因的小麦品种(系),其赤霉病抗性鉴定均在中抗及以上水平。从基因的分布看,Fhb1在江苏育成品种中的分布较广,而在其他地域来源的品种(系)中极少存在,说明可以进一步扩大该基因的使用,以提高育成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聚类轮回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矮败小麦为群体改良工具,提出了小麦聚类轮回选择育种技术.按照育种目标组建不同类群,分类群聚合同类有益基因,使基因在相对同一的趋向上进行交流和重组.实现主效基因的有效结合和微效基因的相互累加,轮回改良群体,逐渐逼近育种目标.育成了一批遗传背景丰富,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特性的小麦新品种和特异材料,为小麦的群体改良探索出了一条简易高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