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锦屏一级水电站大江截流工程河床覆盖层深厚、龙口流速高、落差大,现场两岸地形陡峭,施工道路条件较差,截流施工难度大。根据工程特点采取上游单戗单向进占,通过水力学计算成果,预留龙口宽75m,龙口分三个区进占;针对河床覆盖层易冲刷、堤头边坡易失稳的特点,采取防护性进占及诱导坍塌等综合措施;根据类似工程经验,采取合理的堤头进占方式,保证抛投强度,确保大江截流一举成功。  相似文献   

2.
在山区河道截流初期,由于河道坡降较大,进占戗堤难以使戗堤上游水流回壅,致使分流建筑物初期分流比较小,截流龙口始终处于高流速区段,戗堤进占困难。依托某水电站工程截流模型试验,主要研究采用分流丁坝增大截流初期分流比的作用,以及不同丁坝长度对分流建筑物分流能力和龙口水力学指标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分流丁坝对降低山区河道初期截流难度作用明显,同时可以在截流中后期一定程度上减小截流落差和单宽功率。  相似文献   

3.
以苗尾水电站为例,研究了截流过程中下游不同水位运用方式对导流洞水位流量的影响。试验表明,下游水位高,会影响导流洞进口水位和出流状况,并且龙口流速和单宽功率较低。并且水位越高,对导截流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4.
对某水电站选用单戗单向、单戗双向、单宽戗双向、双戗双向四种截流方法的抛投方式、水力特性、抛投料用量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最终选定单戗双向进占方案,试验结果明确了该水电站的截流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山区河道截流中,多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会导致截流难度较大,尤其龙口河床冲刷下切和戗堤坍塌,会直接影响戗堤堤头的稳定安全.采用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增大抛投强度所具有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再对抛投强度增大引起的龙口水力学指标、冲刷变化规律和流失率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抛投强度增大对龙口落差的...  相似文献   

6.
在初设截流方案基础上,对澜沧江TB水电站进行了截流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不同工况截流时所需的抛投料粒径和抛投强度,提出了截流推荐方案。由于实际截流施工时导流洞分流条件较差,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后可知,上游电站不同下泄流量下,截流难度都将大大增加。TB水电站与上级电站属于同一流域梯级公司,通过上级电站实施停机控泄,将下泄流量降低,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截流难度,保证了截流的顺利实施。研究成果表明: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可对截流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配合流域梯级开发中上下游电站的“控泄助截”模式,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成功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阐明了在相同的龙口底宽情况下,分流流量、龙口流量与截流戗堤顶宽关系;指出了龙口水流流速随截流戗堤顶宽增加的变化规律以及龙口水深的沿程变化规律;分析了戗堤龙口段的水流流态及宽度效应,提出了合理的戗堤顶宽及进占方法,可以给导截流设计施工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主河槽截流方案,在选择合适的水力学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淮河河道截流水力学计算,分析截流方案中不采用定位沉船和采用定位沉船两种工况下截流龙口水力学特征参数的变化,利用截流难度评判指标确定采用定位沉船技术对降低截流难度的作用,并且依据立堵截流抛石粒径计算理论,分析评价采取单戗堤单向进占定位沉船双向合龙截流方案的必要性,为截流方案的正确性验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主河槽截流方案,在选择合适的水力学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淮河河道截流水力学计算,分析截流方案中不采用定位沉船和采用定位沉船两种工况下截流龙口水力学特征参数的变化,利用截流难度评判指标确定采用定位沉船技术对降低截流难度的作用,并且依据立堵截流抛石粒径计算理论,分析评价采取单戗堤单向进占定位沉船双向合龙截流方案的必要性,为截流方案的正确性验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潮洲供水枢纽主体工程由拦河闸、发电厂房、船闸和土坝等建筑物组成。韩江由北向南流经坝址被江东洲 (岛 )分隔成东溪和西溪两道河槽 ,江东洲顺水流方向绵延十几公里 ,在其尾部通过蓬洞河相互连通 ,之后先继续保持东、西两条水道 ,后形成河网出海。根据本工程的地形条件和特点 ,选定西溪断流 ,东溪过流方案 ,导流标准为 10年一遇洪水标准 ,设计流量为 0 .5 64万m3/s。1 西溪截流施工的特点( 1)护底材料品种多 ,量大 ,抛投难度也大。护底抛投材料有石渣、中石、大石、特大石和预制 9t混凝土六面体 5种规格 ,共 3.2万m3。大石、特大石和混凝…  相似文献   

11.
通过Gambit完成流域的三维造型和网格划分,应用计算流体力学Fluent软件,采用多重参考系(MRF)方法,基于RNG 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对泵内三维单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迷宫螺旋泵,探讨了环槽宽度、环槽深度对新型结构泵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设计参数,结果表明:环槽宽度、环槽深度分别为4,3 mm时泵性能最佳.通过分析模型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湍动能分布,研究泵内流体的流动和能量交换,对比分析2种模型泵的水力性能.分析表明:与原模型泵相比,新模型泵增压幅度和增压速率明显较大,螺旋环进口处增压速率高于螺旋环内部增压速率;转子流域内流体速度明显高于定子流域,间隙中面上存在强烈的质量和动量交换;流体增压速率与湍动强度有关,流体湍动强度越大,增压速率越大;新模型泵性能优于原模型泵,在最高工况点,扬程同比增加约3.42 m,水力效率提高约0.85%;流量大于最高工况点流量,新模型泵的效率明显高于原模型泵.  相似文献   

12.
离心泵全流场与非全流场数值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亮  刘厚林  谈明高  王凯  王勇 《排灌机械》2012,30(3):274-278
为研究不同计算域对离心泵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采用虚拟分块网格划分技术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对5台不同比转数离心泵设计工况下的内部流动进行了三维定常全流场与非全流场数值模拟.基于全流场和非全流场数值计算结果分别进行了性能预测和内流场特征分析,并将性能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计算域对数值计算结果影响显著;全流场数值模拟性能预测精度高于非全流场数值模拟,扬程预测精度平均高1.54%,效率预测精度平均高1.67%;流场分析发现两种计算方法得到叶轮内的静压分布基本一致,而蜗壳内静压分布存在着明显差异;全流场数值计算得到的叶轮与蜗壳的间隙速度分布呈现层状分布,而非全流场数值计算得到的结果呈三角形分布;由于全流场计算区域考虑叶轮进口口环、前后盖板间隙流的影响,其数值计算得到的蜗壳断面内二次流分布并不完全对称.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维不可压缩流体的N-S方程和RNG k-ε湍流模型,运用试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设计工况下不同动静转子间隙比Δδ的混流式核主泵水力模型的三维湍流流场进行数值计算,研究Δδ对模型泵水力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取的间隙比范围内,设计流量工况下,随着Δδ的增大,泵的总扬程和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当Δδ=3.1时,泵的总扬程和效率都达到最大值;导叶和压水室内的水力损失受Δδ的影响较大,导叶内水力损失在Δδ=2.2时最大,压水室内水力损失在Δδ=5.8时最大,当Δδ在3.1~4.0时,在导叶和压水室内的水力损失均较小.叶轮出口和导叶进口的相对速度随Δδ的增大而相互趋近,从前盖板流线到后盖板流线相对速度基本呈单调递减,叶轮出口和导叶进口相对速度分布在Δδ=3.1时最合理.研究结果可用于分析混流式核主泵水力模型的内部流场特征,并为其高效水力模型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水槽试验,系统的研究了在5种流量、3种植被组合和3种覆盖密度情况下的坡面流的水力参数、水力因子间的关系和阻力规律.结果表明,坡面流一般为湍流,植被的存在增强了坡面流的湍流强度.平均流速与单宽流量幂函数相关,且拟合结果良好.柔性植被对流速的减缓作用大于刚性植被.柔性植被坡面和刚性植被坡面的阻力系数均随雷诺数的增加呈幂...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蜗壳结构对液力透平径向力的影响,以某化工厂XWT 500-18型液力透平为研究对象,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和边界层网格,对单蜗壳、双蜗壳匹配同一叶轮的液力透平进行内部流场数值模拟.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2种不同蜗壳结构液力透平的外特性、压力分布、径向力特性.结果表明,在全工况内,单、双蜗壳透平的水头、轴功率接近,双蜗壳结构并无性能优势;双蜗壳结构由于隔板的存在使得叶轮进口附近的静压分布不如单蜗壳的均匀;在最优工况点下,单蜗壳透平的径向力最小,约为双蜗壳的一半,双蜗壳液力透平的径向力水平大于单蜗壳液力透平,双蜗壳液力透平径向力平衡较差;单、双蜗壳液力透平径向力方向与隔舌夹角在小流量下变化较大,在大流量下变化较小.分析结果可对液力透平径向力的认识和蜗壳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含泄水孔混流式水轮机间隙流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包括混流式水轮机转轮上冠和顶盖间的空腔、泄水孔以及转轮前密封间隙流道中的水体模型在内的全流道几何模型,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主流道内速度和压力分布以及空腔、泄水孔和密封间隙内的流动特征,揭示了混流式水轮机上部空腔压力与泄漏水量随不同密封间隙尺寸、不同泄水孔直径和数目的变化规律。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最终确定水轮机泄水孔数目为6个,直径为40 mm,间隙宽度为1 mm,该模型额定工况下流量为5 109 m3/h,间隙泄漏水量占机组流量的0.3%,水轮机效率为86.75%,与试验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所研究的间隙流计算方法可为水轮机泄水孔直径、数目以及密封间隙等细部结构尺寸的权衡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混流泵作透平工况下,叶轮外径对性能的影响,以混流泵为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了CFD方法的有效性.基于BladeGen设计了160,170,180 mm这3种叶轮外径的混流泵水力模型, 并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3种叶轮外径下,混流泵作透平工况下的外特性,水力损失分布及内部流场分布.结果表明:随着叶轮外径的不断增大,混流泵作透平的高效点逐渐向大流量区域移动,高效点的扬程、轴功率及效率都随之增加;大流量区域内,扬程迅速降低,轴功率下降变缓,效率有所上升;总水力损失与叶轮部分的水力损失显著减少;蜗壳部分的水力损失变化不明显;叶轮入口处的旋涡区域逐渐减小,蜗壳出口与叶轮入口之间存在的间隙流体逐渐减小,从而引起该部分水力损失逐渐减小;压力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18.
陈恒峰  许晓波  郭辉 《农业工程》2022,12(7):101-107
高地隙轮式喷雾机在西北与东北有广泛的农业经济市场,结合高地隙轮式喷雾机的工作特点与闭式液压系统的优势,制定合理的工作参数,设计符合要求的液压系统。运用AMESim软件模型创建闭式液压传动系统,并根据设计选型的液压元器件数据进行仿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样机进行优化升级,并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闭式液压传动系统满足高地隙轮式喷雾机实际工况的使用要求,为农业机械智能化控制改造提供可靠的试验平台。   相似文献   

19.
Laboratory work involving the full scale simulation of flow from a mole drainage channel into a trench filled with permeable material and thence to the pipe drain at the bottom of the trench is described. Four sizes of permeable fill, two trench widths, two pipe types and a wide range of flow rates were used in the investigations.Provided that there was reasonable vertical separation between the mole channel and pipe the flow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stinct phases namely; entry from the mole channel, near vertical flow within the permeable fill and entry into the pipe. The most limiting of these was the ability of the fill to accept water from the mole channel.Variation of hydraulic head with flow rate and permeable fill size at critical points of the system is presented in graphical form. It is suggested that permeable fill with a mean diameter of 5 mm is the minimum size acceptable under U.K. conditions and that this result will not be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a small quantity of fine material.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ssociated with such material, in the absence of fines, is approximately 2500 m/day. Application of the data to other design conditions is also po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