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降香黄檀幼苗年生长节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幼苗的年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降香黄檀苗木生长进程表现出明显的"慢一快一慢"的"S"型曲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年中,苗木的高生长有3次生长高峰,地径生长有2次生长高峰.依据降香黄檀幼苗地上部分生长特点,可以将苗木的生长过程划分为4个生长时期:出苗期、生长初期、生长盛期、生长后期.生长盛期约118 d,高生长量最大,占整个高生长量的64.77%.  相似文献   

2.
降香黄檀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降香黄檀进行播种育苗试验,研究播种时不同的基质覆盖对降香黄檀发芽、成活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移植时间对苗木生长量的影响,为今后降香黄檀的播种育苗、丰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应用人工接种技术,比较研究4种AMF菌剂对非灭菌土生长的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将AMF菌剂接种在非灭菌土上的降香黄檀幼苗,处理90 d和300 d的苗木生长量和生物量均在不同程度上高于对照组;接种效应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接种菌剂组幼苗叶片的SOD总活性和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绿素a/b值较低,反映了接种菌根菌可提高降香黄檀幼苗的光合能力和抗胁迫能力,但不同菌剂的促进效应存在差异。在所应用的4个菌剂中,以接种摩西球囊霉+疣状无梗囊霉混合菌对幼苗的生长效果最佳,其次是摩西球囊霉。  相似文献   

4.
降香黄檀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泉生 《热带林业》2006,34(3):36-36,33
根据降香黄檀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仙游县的生态环境条件对其进行引种试验,初步结果表明,降香黄檀在仙游县四旁和低山(海拔高200m~300m)引种生长表现正常,造林成活率达98%以上,8个月苗高生长量达1.67m;地径达1.86cm,未发现冻害,能安全过冬,对气候适应性强,为在仙游县大力发展该树种提供科学参照。  相似文献   

5.
以蔗渣、树皮、锯末、咖啡壳、珍珠岩等为原料,按照一定比例配制5种基质(充分发酵的蔗渣、森林土+珍珠岩(各50%)、充分发酵的松树皮(60%)+锯末(40%)混合物、充分发酵的咖啡壳、充分发酵锯末),以森林土为对照,探索不同育苗基质对降香黄檀苗木生长的影响,采用多目标决策中的一维比较法进行最优基质的评价。结果表明:以充分发酵的蔗渣为基质培养的降香黄檀苗木在苗高、地径和侧根数量等生长指标均显著优于其他育苗基质;综合评价值为0.5326,排名第1,可推荐作为生产中降香黄檀育苗的基质。  相似文献   

6.
对全省18个县24块新营建的降香黄檀林分在2011~2013年连续开展寒害和生长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降香黄檀林分早期生长较快,树高年均生长可达1.05 m,胸径年均生长达1.03 cm,但是个体间差异较大;当最低温在0~5℃之间并保持5~10天时,降香黄檀出现较为严重的寒害,林分寒害等级与月均温、海拔、树高和林龄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纬度、胸(地)径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林分所处地形对寒害等级也有一定影响;受寒害的林分在次年寒害较轻的情况下可恢复生长。依据各地寒害等级,并结合各地气温及寒害恢复情况,绘制广东省降香黄檀人工林寒害分区图,将全省划分为适宜栽培区、次适宜栽培区、风险栽培区和不适栽培区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在福建省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对降香黄檀53个家系6年生试验林的生长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表现最为优良的前3个家系是BS29、BS28、DF35,其次为家系ZQ5、ZQ6、ZQ7、LZ8、BWL84、BWL90、FJ117,均在生长量上表现良好;表现最差的家系是FJ121、FJ120、LD43,其次为家系WC11、BS31、LD42、WZS55、WZS58、GZ106、HK15,均在生长量上表现差。初步筛选出适合于闽南沿海地区种植的10个优良家系:BS29、BS28、DF35、ZQ5、ZQ6、ZQ7、LZ8、BWL84、BWL90、FJ117。  相似文献   

8.
收集广东、海南、广西及福建地区 10 个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种子并培育,比较分 析不同家系的早期生长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树高、地径、保存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综合生长指 标以肇庆广宁中学、广州华农林学院,海南乐东抱由林业局和海南乐东抱由苗圃场共4 个家系表现最好, 可作为降香黄檀采种育苗或无性繁殖的材料加以重点研究;树高与海拔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一定范围 内较高海拔有利于树高的生长;年均降雨量与地径、保存率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一定范围内年均降 雨量越大,越有利于促进降香黄檀径的增长及提高苗木保存率。  相似文献   

9.
实验研究接种聚丛球霉菌(Glomuse aggrregattum)、幼套球霉菌(Glomuse etunicatum)、摩西球霉菌(Glomuse mossea)后对降香黄檀幼苗生殖生长以及营养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3个菌根菌侵染效果较好,且降香黄檀幼苗对3种菌种有较强的依赖性。2)其中接种聚丛球霉菌的苗高、地茎、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对营养元素N,P的吸收利用优于其他2个菌种,并与CK差异达显著水平;其苗高、地茎高于CK 44%和78%,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分别是CK的3.6,1.9倍,根部、茎部及叶部含N量是CK的1.47,2.03,1.34倍,而根部、茎部及叶部含P量是CK的1.53,1.47,2.09倍。  相似文献   

10.
降香黄檀(Dalberqia odorifera)是我国珍贵红木树种。本文从造林地选择、整地、造林密度、造林季节、种植技术、抚育管理、套种模式、修枝间伐及主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概述降香黄檀人工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对降香黄檀推广和规模化培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用氮素指数施肥法对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幼苗进行不同施氮量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大,格木幼苗的苗高、地径以及根、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总体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降香黄檀幼苗的苗高、茎生物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地径及根、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根冠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综合分析苗高、地径和生物量3 个性状,确定格木、降香黄檀苗期的最佳总施N 量分别是1 000、5 000 mg/ 株。  相似文献   

12.
对花梨木进行播种育苗试验,研究播种时不同的种子处理方法、不同的播种时间对花梨木发芽、成活及苗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温水浸种和冬季播种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冬播种子的平均发芽率达32%;花梨木冬播苗1年生平均苗高120 cm,平均地径0.5 cm,分别是春播苗的1.33倍和1.43倍。因此,花梨木进行播种育苗采用温水浸种和冬季播种,苗木的生长要好于春播苗。为今后花梨木的播种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2005—2015年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在粤西的引种栽培成果,总结降香黄檀人工采种、育苗和造林技术,林分抚育管理措施、病虫害种类和最佳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降香黄檀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基质配制与处理、种子处理、育苗圃地选择、播种、幼苗移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容器苗修根与苗木出圃等方面介绍了降香黄檀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利用该技术培育的降香黄檀幼苗,约1年生时85%以上苗木的地径大于0.50 cm、苗高大于30 cm,此时可以出圃造林;其育苗成本为0.45元/株,造林成活率可达98%以上,4月份造林,至12月份调查,平均树高达102 cm,平均地径1.8 cm。  相似文献   

15.
开展降香黄檀9种不同容器规格的苗木培育试验,结果表明:9种不同容器规格的苗木生长量和生物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生长量和生物量表现最好的均是12 cm×15 cm的无纺布袋。苗高表现最差的是9 cm×13 cm白色塑料袋。主根长表现最差的是10 cm×15 cm白色塑料袋。地径、根幅、地上部分叶鲜重、地上部分茎鲜重、地下部分鲜重和全株鲜重最差的是8 cm×11 cm的无纺布袋。12 cm×15 cm的无纺布袋可在生产中用以培育降香黄檀苗木。  相似文献   

16.
降香黄檀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香黄檀是原产于我国海南省的珍贵红木树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在广东、广西等南方省区进行了引种栽培。文章介绍了降香黄檀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抚育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对降香黄檀推广和规模化培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降香黄檀容器扦插育苗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4因子2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生根促进剂(A)、不同浓度(B)处理不同生长期的降香黄檀插穗(C)及不同插穗直径(D)对降香黄檀扦插生根率的影响差异;比较了8种不同配方的轻基质网袋容器(E)对降香黄檀扦插生根率、生根数和生根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根促进剂采用ABT-1#(A1)+浓度采用600mg/kg(B2)+插穗生长期12个月(C2)+插穗直径1.0~1.3cm(D1),即A1B2C2D1组合最好,扦插生根率最高,达到86.7%;8种不同配方的轻基质网袋容器扦插对比试验中,以泥炭∶木屑∶树皮∶红心土=3∶3∶3∶1(E8)最佳,扦插生根率高且生根数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