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延迟变黄时间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湘密1号密集烤房,研究在烘烤温度38℃时延长变黄时间对烟叶外观、品质及烘烤能耗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常规烘烤处理,延长变黄时间12h后升温,可使烟叶充分变黄,平衡烟叶中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增加烟叶香吃味,改善烤后烟叶外观质量,上等烟叶提高12.2%~20.3%,且干物质不会减少,烟叶烘烤能耗成本减少0.04元/kg. 相似文献
3.
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烤烟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密集烘烤存在的干物质降解不充分和香气物质不足的问题,以K326品种为材料,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烟叶变黄期和定色期适当增加稳温时间,可增大烟叶收缩形变,降低叶质重,降低单叶重,增加烟叶疏松性,降低烟叶淀粉含量,增加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但过度延长稳温时间,将导致烟叶内含物消耗过多,降低烟叶品质.对中部和上部烟叶,在变黄期的38℃稳温24h和42℃稳温16 h,在定色期的47℃稳温18h和54℃稳温16 h为适宜;对下部烟叶,在变黄期的38℃稳温15 h和42℃稳温16 h,在定色期的45℃稳温12 h和54℃稳温16 h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中上部烟叶的烤后品质和优化密集烘烤工艺,试验采用密集烤房研究定色前期湿球温度对云烟87中上部烟叶烤后外观质量、颜色值、化学成分、经济性状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部烟叶,以T3处理(湿球温度39℃),在外观质量、评吸质量、风格彰显程度、化学成分评价分值得分最高,经济性状较好,烤后烟叶综合质量依次为T3处理(湿球温度39℃)>T2处理(湿球温度38℃)>T1处理(湿球温度37℃)。随着定色前期湿球的提高,代表红色的a值有提高的趋势,鲜干比逐渐略有增大,说明有利于物质转化,加深烟叶的颜色,改善 相似文献
5.
6.
以常规烘烤工艺为对照,进行了烘烤新工艺对烟叶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烘烤新工艺提高了烟叶上中等烟的比例,改善了烟叶的外观质量,增进了烟叶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适合邵阳烟区的烤烟烘烤工艺,2020年在湖南新宁开展曲线烘烤方式与常规烘烤方式对烘烤能耗及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烘烤相比,曲线烘烤的烘烤成本降低5.0%~14.1%;中部叶上等烟比例提高21.4百分点,均价提高10.1%,淀粉含量降低0.6百分点;上部叶上等烟比例提高8.4百分点,均价提高2.0%,淀粉含量降低1.2百分点;采用曲线烘烤的烤后烟叶中橘黄烟叶比例增加,烟叶成熟度好,烟叶组织结构更趋疏松,外观质量更好。本研究结果可为曲线烘烤方式在邵阳乃至湘西南植烟区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堆青时间的白茶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检测,探究不同堆青时间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生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堆青时间的增加,茶汤的苦味和涩味先减弱后增强,甜度先升高后下降,醇度逐步提升,白茶青气消退、甜花香凸显。茶多酚、黄酮、可溶性糖、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是滋味差异的主要原因。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癸醛、α-萜品醇、β-环柠檬醛、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正辛醛等香气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是形成香气差异的关键。不同堆青时间处理下,堆青12 d茶样的风味品质最佳,既有利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含量的增加,也能最大限度降低茶汤中的苦涩味指数,同时提高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癸醛、β-环柠檬醛、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等香气化合物的含量,促进白茶中甜香和花香的形成。本研究可为白茶堆青工艺优化及风味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不同氯化钾用量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效氯含量为10mg/kg情况下,每667m^2施氯肥3kg,可以提高烤烟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烤烟的经济效益,其烟叶各化学成分较协调;在土壤有效氯含量20mg/kg情况下,可以不施用氯肥或少施,随施氯量的增加各处理的经济性状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改善烟株大田生长状况,于2014年4月在云南省砚山县研究了起垄高度(20、30、40 cm)和施肥方式(单层条施、101施肥、环状穴施)对云烟87各生育期农艺性状和烤后烟叶(C3F)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并测定了10、20 cm垄体土层的温度和含水率。结果表明:垄体温度有随垄高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这种变化随时间变化而逐渐减小;土壤含水率有随垄高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垄体土壤越深,含水率越低;起垄高度30 cm各处理的株高、最大叶长、最大叶宽高于其它起垄高度处理;而施肥方式以101施肥和环状穴施为优。烤后烟叶产量各处理差异不大,产值以30 cm×101施肥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不同产区烤烟表面颜色的光谱特性及差异,采用Color"Eye 7000A分光光谱仪测定国内不同产区C3 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的光谱。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烟叶表面颜色的平均反射光谱呈现相似的曲线形态,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随着波长的增加,反射率逐渐增大,没有高峰和低峰;不同产区烟叶表面颜色在6个颜色波段的反射比率均表现为红色波段最高,其次是橙色波段、绿色波段、黄色波段、蓝色波段,紫色波段最低;不同产区烟叶表面颜色光谱差异的重要信息区主要集中在绿色波段(490~560 nm)和红色波段(630~700 nm)。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营养液对烟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适合湖南典型浓香型产区"低温寡照"条件下漂浮育苗的营养液,以云烟87烤烟品种为材料,探索了不同氮素形态和浓度以及不同种类铵盐与硝态氮的配比对烟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硝态氮营养液有利于烟苗根系伸长和叶绿素的合成,但烟苗的叶片、茎围、根系活力及硝酸还原酶活性不及硝态氮与铵态氮各占50%的营养液中生长的烟苗;氮素浓度为500 mg/L或700 mg/L营养液培育的烟苗的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优于超出该氮素浓度范围的烟苗;采用磷酸氢铵与硝态氮混配的营养液培育烟苗的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优于硝酸铵配制营养液培育的烟苗,并且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以1∶1为佳。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对广西29个不同等级特征的烤烟实物标样的干叶切片进行显微观察,分析比较了不同等级叶片之间组织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栅叶比变异系数最大,达到11.85%,组织比和海绵组织厚度变化最小,分别为4.42%和3.43%。不同等级的叶片厚度之间差异不大,但栅叶比与组织比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7。在同一叶片特征分类下,栅叶比和组织比随着叶片等级的逐级递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栅叶比和组织比越大,烤烟等级就越高。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甘薯最佳TD-SSR-PCR体系,利用L16(43)正交设计研究2×PCR Mix、引物、模板DNA等主要影响因素的适宜浓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扩增程序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样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TD-SSR-PCR反应体系包括:10μL 2×PCR Mix、100 ng模板DNA、0.4μmol/L引物,1μL甘油,总体积20μL;优化后的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45 s、Tm+5℃~Tm-5℃(每循环退火温度下降0.5℃,Tm选用一对引物中的较小Tm值)退火30 s(退火时间因扩增片段大小而异)、72℃延伸1 min共20个循环,94℃变性45 s、Tm-5℃退火30 s、72℃延伸1 min共15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4℃保存;聚丙烯酰胺电泳上样量以1.5~2μL为宜。在此条件下,利用引物Z37对10份甘薯材料进行PCR扩增,得到的条带清晰、多态性高,表明此条件适用于甘薯的TD-SSR-PCR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18.
湖南贫氯烟区施氯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湖南贫氯烟区氯肥的适宜用量,分别在龙山、慈利和桃源3个烤烟主产县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处理,氯用量分别为0、30. 0、45. 0 kg/hm^2。结果表明,烤烟收获后各试验点施氯处理土壤氯含量均提高至10. 1~30. 0 mg/kg;施氯量为45. 0 kg/hm^2时,慈利和龙山试验点的烟叶产量最高,分别较CK增产19%和1. 7%,桃源试验点则以施氯量30. 0 kg/hm^2的产量最佳,较CK增产4. 4%;各点最佳施氯处理的烟叶氯含量均在0. 3%~0. 8%,钾氯比4~10,其它各项化学成分相对较协调,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9.
20.
为精确量化不同产地烟叶在色域、底色和色差等烟叶颜色质量指标上的特征,采用L^*a^*b^*颜色空间表征方法对4个植烟区烤烟C3F烟叶表面颜色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烤烟表面颜色具有明显差异,尤其色域和底色差异较大;(2)不同色域烟叶在颜色量化指标上有显著差异,烤烟C3F烟叶随着色域颜色加深,明度L^*和黄度b^*逐渐降低,红度a~*逐渐增大;(3)不同底色烟叶在颜色量化指标上有显著差异,微红底色烟叶明度L^*和黄度b^*较小;(4)烟叶叶面和叶背之间具有较大色差,色差值分布于5.10~8.67。烟叶叶尖与叶基色差分布值在0.50~4.16,叶基与叶中色差值分布于0.29~2.27。外观判断颜色结果与其对应的颜色值状态基本吻合,结合烟叶颜色值和外观评价能更精确地量化不同烟叶在色域、底色和色差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