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洪湖不同倍性泥鳅的染色体组型及形态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洪湖自然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的形态测量观察方法、染色体制片技术对不同倍性泥鳅的染色体组型、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二倍体泥鳅2n=50,核型公式为10m+4sm+36t,NF=64;三倍体泥鳅3n=75,核型公式为15m+6sm+54t,NF=96;四倍体泥鳅4n=100,核型公式为20m+8sm+72t,NF=128;2)5个比例性状测量结果显示,二倍体与四倍体很接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两者与三倍体在眼后头长/体长(PL/SL)、后头部到鳃的距离/体长(LOOSR/SL)、背鳍前端到尾鳍的距离/体长(LODO-CB/SL)3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主成分分析表明,二倍体、三倍体及四倍体形态差异主要系躯体后半部差异所致;(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洪湖二倍体和四倍体相聚类,亲缘关系较近,与三倍体群体的聚类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洪湖自然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的形态测量观察方法、染色体制片技术对不同倍性泥鳅的染色体组型、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二倍体泥鳅2n=50,核型公式为10m+4sm+36t,NF=64;三倍体泥鳅3n=75,核型公式为15m+6sm+54t,NF=96;四倍体泥鳅4n=100,核型公式为20m+8sm+72t,NF=128;2)5个比例性状测量结果显示,二倍体与四倍体很接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两者与三倍体在眼后头长/体长(PL/SL)、后头部到鳃的距离/体长(LOOSR/SL)、背鳍前端到尾鳍的距离/体长(LODO-CB/SL)3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主成分分析表明,二倍体、三倍体及四倍体形态差异主要系躯体后半部差异所致;(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洪湖二倍体和四倍体相聚类,亲缘关系较近,与三倍体群体的聚类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3.
采集浙江东部5地泥鳅群体样本,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泥鳅染色体倍体,使用光学显微镜分析其核型,为其种质分析提供参数;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提取头肾组织,采用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泥鳅染色体标本.结果表明:浙江东部各水系的泥鳅均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8m+6sm+36t,NF=64.  相似文献   

4.
不同地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染色体倍性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安徽蚌埠,湖北荆州,上海崇明、南汇、松江、金山6地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血液细胞和成熟精巢进行了染色体倍性检测,并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二倍体DNA相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二倍体是泥鳅最主要的倍性形式,四倍体泥鳅出现的频率仅占总样本的1.12%,雄性和雌性泥鳅都发现了四倍体,这表明四倍体倍性与性别无关,与地域有关;②实验检测的四倍体均为泥鳅。未检测到大鳞副泥鳅存在四倍体,各地均未检测到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天然三倍体;③由于同一地域的泥鳅存在不同的倍性,故不能认为出自某一地域的泥鳅就仅有某种特定的倍性形式;④有部分样本流式细胞仪检测的DNA相对含量介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之间,这可能是由于在自然环境下,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染色体发生交换所致。  相似文献   

5.
以天然二倍体、杂交三倍体(4n♀×2n♂)和天然四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鳍组织为材料,对短期培养的消毒方法、秋水仙素的浓度(1.0、1.5、2.0μg/mL)与处理时间(2、3、4 h)和低渗处理时间(30、40、50 min)等细胞培养技术,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择100 g/L的碘伏溶液杀菌效果良好,对于细胞生长影响较小,尤以处理15 min时的效果最明显,细胞迁出迅速;在终止培养前3 h加入秋水仙素至终浓度为1.5μg/mL,天然二倍体、杂交三倍体和天然四倍体泥鳅鳍细胞中期分裂相染色体众数最高,分别为93.33%、90.00%、70.00%;25℃下低渗处理40 min时,可以获得大量图像清晰、长度适中、分散良好、染色体数目完整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本研究中初步建立了以鳍组织培养法作为材料来源快速制备不同倍性泥鳅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天然二倍体、杂交三倍体(4n♀×2n♂)和天然四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鳍组织为材料,对短期培养的消毒方法、秋水仙素的浓度(1.0、1.5、2.0μg/mL)与处理时间(2、3、4 h)和低渗处理时间(30、40、50 min)等细胞培养技术,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择100 g/L的碘伏溶液杀菌效果良好,对于细胞生长影响较小,尤以处理15 min时的效果最明显,细胞迁出迅速;在终止培养前3 h加入秋水仙素至终浓度为1.5μg/mL,天然二倍体、杂交三倍体和天然四倍体泥鳅鳍细胞中期分裂相染色体众数最高,分别为93.33%、90.00%、70.00%;25℃下低渗处理40 min时,可以获得大量图像清晰、长度适中、分散良好、染色体数目完整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本研究中初步建立了以鳍组织培养法作为材料来源快速制备不同倍性泥鳅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长江流域天然四倍体泥鳅为父本,大连农贸市场二倍体泥鳅为母本,通过倍间杂交获得杂交三倍体泥鳅,对早期胚胎、6月龄及12月龄染色体核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早期胚胎整3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5,核型为16M+7SM+52T,NF=98,亚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3,核型为15M+6SM+52T,NF=94,超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6,核型为16M+6SM+54T,NF=98;6月龄整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5,核型为15M+6SM+54T,NF=96,亚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2,核型为15M+6SM+51T,NF=93,超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7,核型为15M+6SM+56T,NF=98;12月龄整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5,核型为12M+8SM+55T,NF=95;亚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1,核型为16M+6SM+49T,NF=93,超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6,核型为18M+8SM+50T,NF=102。结果表明,二倍体泥鳅×四倍体泥鳅杂交后代是含有三套染色体组的三倍体,不同发育阶段整三倍体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3n=75,但染色体核型表现多态性。非整倍体(超三倍和亚三倍)中增加和缺少的染色体数目及类型无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8.
采用PHA体内二次注射法及快速银染法对德国镜鲤和不同倍性的泥鳅进行银染核型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德国镜鲤中期分裂相及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的数目为1~2个,含有2个Ag-NORs频率最高,分别为80%和56%。二倍体泥鳅中期分裂相及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的数目为1~2个,含有2个Ag-NORs频率最高,分别为72%和60%。四倍体泥鳅中期分裂相及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的数目为1~4个,中期分裂相中含有3个Ag-NORs,频率最高为36%,间期核中含有2个Ag-NORs,频率最高为40%。德国镜鲤2n=100,核型组成为30m+26sm+30st+14t,NF=156。NOR的染色体在核型中位置和NORs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sm组第8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NOR的染色体在核型中位置和NORs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均是:m组第1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研究结果证实德国镜鲤与中国鲤鱼一样,是多倍化后经历二倍化过程演变而来,是二倍化的四倍体,即染色体数目为2n=100。四倍体泥鳅进行加倍后未发生二倍化或在二倍过程中,是遗传四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n=100。  相似文献   

9.
菊花染色体倍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荣邦  张秀海  吴忠义  黄丛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78-12780,12789
[目的]综述菊花染色体倍性鉴定的常用方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方法]重点介绍了染色体计数法和流式细胞术法,简要介绍了染色体倍性鉴定在菊花品种鉴定和育种中的应用情况。[结果]染色体计数法一般分为取材、预处理、固定、解离、染色、制片、镜检和制作永久玻片等步骤。流式细胞术鉴定法目前已成为倍性鉴定的主要方法,尤其适合大量样品的染色体倍性分析。介绍了流式细胞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与操作步骤。染色体倍性鉴定方法在菊花品种鉴定和育种中的应用主要在品种鉴定、杂交组合的选配、杂交后代材料的提前筛选和亲缘关系的鉴定4个方面。[结论]染色体计数法和流式细胞术法2种方法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染色体倍性鉴定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为泥鳅多倍体育种及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在水温为(26±0.5)℃条件下,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二倍体、四倍体及其正反交F1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发育特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二倍体、四倍体、正交F1和反交F1受精卵分别经过26.18h、25.78h、26.52h和26.72h孵化出膜,其发育过程和发育时序基本相同,受精发育经过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孵化出膜期等阶段,各发育分期除发育时间不同外,其发育特征和发育分期没有明显差异。二倍体、四倍体初孵仔鱼体长分别为(2.56±0.121)mm和(3.145±0.277)mm,仔鱼形态差别不大;正交F1仔鱼和二倍体仔鱼的形态特征基本相同,反交F1和四倍体仔鱼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天然四倍体泥鳅生产全三倍体泥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2009年利用从湖北省引进的天然四倍体(雄)泥鳅与当地的二倍体(雌)泥鳅杂交,进行全三倍体泥鳅培育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组(2n×4n)平均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分别为54.69%、80.64%、56.64%;对照组(2n×2n)分别为76.23%、82.97%、79.44%。早期胚胎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表明,杂交组后代染色体数为71~75条,视为100%三倍体。6月龄时对其杂交后代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为100%三倍体。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湖北省洪湖市四倍体泥鳅与当地的二倍体泥鳅杂交能产生100%全三倍体泥鳅,这种生物杂交的方法操作简单、方法可靠,是生产全三倍体泥鳅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二倍体泥鳅4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长江中下游4个二倍体泥鳅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微卫星位点在武汉、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4个种群中总共检测到6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11,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3.每个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丰度(AR)为3.502~4.615,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95~0.51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360-~0.51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32~0.465,说明4个种群表现出中度的遗传多样性.在12个位点中有4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HWE),每个种群均不同程度偏离HWE,表现为杂合子不足.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r)为0.118,15.74%遗传变异源于种群间差异,表明种群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种群间遗传距离(D)为0.067~0.206,太湖与鄱阳湖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大.聚类分析表明,洞庭湖与鄱阳湖种群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武汉种群与太湖种群聚为另一支.  相似文献   

13.
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黑龙江泥鳅MIsgurnus mohoity、北方泥鳅Misgurnus bipartit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11个形态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方泥鳅和泥鳅聚类,亲缘关系较近,与黑龙江泥鳅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1的总方差贡献率为50.430%,主成分2的为20.880%,主成分3的为10.381%,累积贡献率为81.691%。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3种泥鳅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71.4%~100%,判别准确率P2为71.4%~100%,综合判别率为80.8%。  相似文献   

14.
甲醛对泥鳅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估测甲醛的环境毒性,以泥鳅为试验动物,设置甲醛对其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生理毒性试验,研究甲醛对泥鳅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D50)、红细胞DNA损伤大小及对其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醛对泥鳅具有明显的毒性,其96h的LD50为365.04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76.82mg/L;试验各组的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其最高微核率出现在最高剂量组(137.28mg/L)染毒后第6天(5.801‰),微核率与甲醛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呈正相关;同时酶活力与甲醛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则呈负相关,其GPT和GOT最低活力分别出现在最高质量浓度组染毒后第2天(28.765U/mg)、第4天(44.975U/mg)。甲醛具有较强的环境毒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5.
2种鉴定泥鳅多倍体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湖北省武汉市、沙市、恩施、枝江4个地理种群的天然泥鳅各30尾为材料,采用计数染色体和测量红细胞大小2种方法,鉴定了4个地理种群泥鳅的倍性。染色体计数采用体内注射PHA短期培养法,经鉴定,武汉和沙市地理种群的泥鳅为四倍体,恩施和枝江地理种群的泥鳅为二倍体。红细胞测量采用常规血涂片法,用显微测微尺测量每尾鱼100个红细胞的大小,分析和比较了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红细胞及其核的长径、短径、面积和体积。经统计分析表明,四倍体泥鳅的红细胞和红细胞核极显著地大于二倍体泥鳅,其中红细胞核体积鉴定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的准确率达到90.6%以上。通过对这2种鉴定泥鳅多倍体方法的比较,发现均能得到较高的准确率,其中红细胞核大小测量法较为简便,可操作性强,表明红细胞核的大小可作为大规模鉴定天然泥鳅倍性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周鸣谦  刘云鹤  姚东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761-17763,17765
[目的]研究比较泥鳅加工中的不同脱腥方法的脱腥效果.[方法]确定用于即食泥鳅加工的香辛料腌制脱腥的最佳配方以及用于膨化泥鳅加工的柠檬酸盐混合液浸泡脱腥的最佳配方,并采用GC-MS法对脱腥前后泥鳅的挥发性成分及变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用于即食泥鳅加工的香辛料腌制脱腥最佳配方为食盐3%,料酒8%,姜汁4%,五香粉1%;用于膨化泥鳅加工的柠檬酸盐混合液浸泡脱腥最佳配方为食盐2%,柠檬酸0.15%,鱼液质量比为1:4.未脱腥泥鳅肉中共检测出38种化合物,醛类、酮类是其主要腥味物质,经脱腥处理后,腥味物质含量明显减少.[结论]研究可为开发生产不同的泥鳅产品所需相应的脱腥工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渗透压、pH和温度对泥鳅精子活力及受精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集成熟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精子,在不同的渗透压、pH和温度条件下进行活力观察。结果表明:①保持泥鳅精子活力较强的适宜渗透压和pH分别是(100~200)mOsm(1mOsm≈0.248kPa)和pH7.0~8.0,而活力最强时的渗透压和pH则分别为150mOsm和7.6;②在(20~30)℃范围内泥鳅精子激活率均较高,且当温度为25℃时,其激活率最高;③泥鳅受精率最高时的最适渗透压和pH分别为150mOsm和7.6,这与泥鳅精子活力最强时的渗透压和pH条件保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8.
蝇蛆粉替代鱼粉对泥鳅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贤  张世萍  杨帆  孙泽义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4321-4324
用蝇蛆粉替代基础饲料配方中O(CK)、25%、50%、75%和100%的鱼粉,分别配制了5组等氮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9.82%),研究其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用蝇蛆粉替代鱼粉的比例为50%时,泥鳅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不同替代水平对泥鳅全鱼体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替代比例为25%及以上时,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综合分析泥鳅生长和体成分等指标,泥鳅配合饲料中蝇蛆粉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为50%,该替代水平可以节省鱼粉用量,降低饲料成本,并对泥鳅的生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We used microsatellite markers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parameters of three different polyploidy populations of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from Honghu City, Hubei Provinc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banding patterns of diploid(2n), triploid(3n) and tetraploid loaches(4n) were analyzed with Pop Gen software. A total of 68 alleles were obtained from seven microsatellite loci and the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 indices were all above 0.5. The average expected mean heterozygosity values(He) were 0.8420, 0.7186 and 0.8521; the average observed mean heterozygosity values(Ho) were 0.9674, 0.9785 and 0.8928; and the HardyWeinberg P values were 0.3078, 0.3151 and 0.3762, for diploid, triploid and tetraploid individual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hree populations were highly polymorphic, with no deviations from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observed at all the seven microsatellite loci. This indicated a high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the populations. A cluster analysis diagram showed that the shortest genetic distance was between diploid and tetraploid loaches and they shared a clos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The triploid and tetraploid individuals had the most distant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