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辽粳101(区试代号LDC101)是辽宁省稻作研究所于2000年以辽优7为母本,辽盐188为父本人工杂交系选而成的水稻新品种。2000年在沈阳配组杂交;同年在海南种植F1,成熟后混收。2001年沈阳种植F2(660株)混  相似文献   

2.
粳型杂交水稻的耐热性和耐低温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杭嘉湖平原以及苏南环太湖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晚粳稻生产区,以常规粳稻为主,粳型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始终不到整个晚粳稻面积的5%.嘉兴市2002年全市晚粳(糯)稻总面积为13.7万hm2,而三系粳型杂交水稻的面积673.3hm2,仅为晚粳(糯)稻总面积的0.49%.这与我国籼稻生产区域,籼型杂交水稻全面当家的局面相比反差很大.究其原因,与目前该地区推广应用的粳型杂交水稻组合抗逆性不够强有很大关系.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秋季高温对该地区的单季晚稻的稳产性构成严重威胁.粳型杂交稻穗期的耐高温性较差,若遇上不利天气条件时,稳产性便会明显下降而减产.粳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恢复基因主要来自亲缘较远的籼稻,籼粳杂交的后代,如果改良不彻底,往往会带有较多的生理缺陷,降低穗期的抗热性.为了提高杂交水稻的高产稳产性能,选育穗期抗热性强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亲本籼粳成分与杂种产量和杂种优势的关系,以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亲本及组合为材料,利用程氏指数法对亲本和杂种进行籼粳分类比较。结果表明,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亲本程氏指数为16.92,偏粳;杂种的籼粳成分与父本呈极显著正相关;父本的籼粳成分与杂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不显著,母本的籼粳成分与产量杂种优势和穗粒数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亲本籼粳成分差异与产量及产量杂种优势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父母本的籼粳成分与杂种产量杂种优势呈二次曲线关系,存在临界极值。因此,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要获得产量杂种优势,父母本的籼粳成分要适度搭配。  相似文献   

4.
沈农702是沈阳农业大学以(辽粳5号×8411)F1为母本、腾系12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不同粳稻品种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浆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过程 ,然而影响籽粒灌浆的因素很多 ,包括遗传和环境两大方面 ,二者存在一定制约关系。试验是针对不同粳稻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 ,研究影响水稻灌浆特性遗传因素 ,从而探寻影响水稻灌浆的内在机理 ,进而为水稻的高产栽培和高产育种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及品系有 1 4个 ,试验于 1 995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水稻试验田进行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 ,4次重复 ,行株距为 :30cm× 1 3.3cm ,每小区设 6行 ,行长 3.8m ,单株插 ,以辽粳 5号和秋光为对照。营养土保温旱育苗 ,4月 1 3日播种 ,5月 1 8日移栽 ,井水…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杂交水稻的优质高产,特进行了该栽培条件下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杂交水稻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籼型杂交水稻与粳型杂交水稻的氮肥需求量有所差异,粳型杂交水稻的氮肥需求量更大,耐肥性更好,且经济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粳型杂交水稻研究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吉林省粳型杂交水稻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和吉林省继续开展粳型杂交水稻品种选育与利用研究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三系杂交稻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吉林省粳型杂交水稻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存在的技术问题,阐述了吉林省继续开展粳型杂交水稻品种选育和利用研究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爪哇型广亲和系品种,对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亲和性及其利用价值,为选配粳型-爪哇杂交强优组合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母本:31105S(晚粳型),31116S(中粳型)均为本校水稻杂优研究室育成。父本:B5580AI-15(爪哇型),CPSLO17(爪哇型,国外引进),早轮回422(爪哇型,  相似文献   

10.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作单季晚稻的高产高效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明 《湖北农业科学》2011,(18):3684-3686
为进一步明确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高产高效技术途径,利用台州境内6个县(市、区)7年间222组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高产高效技术途径,即在保证有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适当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11.
30 %直播宁WP(可湿性粉剂 )是由江苏省太仓市长江化工厂研制开发的新型水稻直播田、秧田除草剂。为验证其对水稻直播田杂草的防效 ,确定其合理的使用量及对直播水稻的安全性 ,我们进行了本田间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药剂30 %直播宁WP(江苏省太仓市长江化工厂 ) ;30 %扫特EC(江苏省太仓市长江化工厂提供 ,进口 ) ;10 %苄嘧磺隆WP(江苏省激素研究所生产 ,市售 )。1.2 试验田基本情况试验田设在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 ,土壤为黄泥土 ,肥力中等 ,前茬为小麦 ,水稻品种为早熟晚粳武运粳 7号 ,播种量 3kg 6 6 7m2 。1.3 试验田…  相似文献   

12.
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和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市1975年开展“三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一直未间断。课题组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坚持育种科研,并根据生产和科研实践,适时调整育种目标,修正育种思路,改进育种方法,先后开展晚粳型杂交水稻、晚粳糯型杂交水稻以及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并取得成果。2001年以来,  相似文献   

13.
从列述的三系籼型杂交水稻33个组合、粳型杂交水稻21个组合和两系籼型杂交水稻5个组合及其亲本对白叶枯病抗性反应看出,品种间杂交组合双亲的抗性是不完全显性,表现为数量性状;当亲本之一呈高抗时,即可获得中抗(籼型)至高抗(粳型)的杂交水稻组合。籼粳和籼爪亚种间杂交组合则不然,从列述的12个组合中,大部分组合的双亲杂交是抗性不亲和;一般在双亲均呈抗性时,才可获得抗病的杂交水稻组合。  相似文献   

14.
水稻的光、温反应特性是水稻基本特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内外对此研究较多。杂交水稻的利用是我国农业科学上一项重大成就。它是用子一代直接做种,过去对其光、温反应特性的研究较少。我组自1977年起,先后从全国征集了主要水稻杂交组合及其相应的不育系,保持系与恢复系(简称三系)。计有杂交组合76个(籼型71个,粳型4个,秈粳型1个),不育系与保持系各23个,包括野败型(13个)、冈型(3个)、滇型(3个)、红野型(1个)、柳野型(1个)、南新型(1个)与BT型(2个)等7种。恢复系共26个,包括东南亚系统,长江流域矮杆早籼与人工制恢系统。  相似文献   

15.
在粳型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三系配套成果后,自1976年以来,我们与有关单位协作,对所选配出的第一批优良杂交组合,在省内各稻区,进行了生产试种,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初步总结如下: 一、试种情况及增产效果 1975年粳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并选出黎明A×C_(57)等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增产显著的优良组合,从1976年起对第一批优良组合在省内进行了生产试种。  相似文献   

16.
新疆农业科学院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林志清研究员,几十年来一直埋首于粳型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和水稻"膜下滴灌"旱作栽培的育种,以及水稻的优质、高产栽培研究工作,为新疆水稻育种、栽培研究和生产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林志清研究员主持和参加了十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潜心倾力研究新疆粳型杂交水稻,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中的"西北稻区杂交粳稻配套应用技术研究";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疆粳型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科技部支撑计划"杂交粳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的选育";承担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水稻转基因田间抗旱鉴定研究;连续26年承担国家北方稻区联合区域试验、"秋光组"在新疆米泉稻区的区试及生产试验;自治区科技厅的"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及"特种稻米选育开发利用研究项目;自治区科技厅的"水稻优质、高产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项目;水稻优质、高产杂交组合的选育.主持自治区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选育;自治区科技厅抗旱节水项目的"水稻膜下滴灌"品种筛选;新疆农科院"水稻优质、高产杂种优势利用"一期研究项目;杂交稻的优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选育;新疆农科院"水稻优质、高产杂种优势利用"二期研究项目;水稻优质、高产的杂交组合选育;新疆农科院"新疆‘野败型'杂交水稻优势利用研究"等多项课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江苏省杂交中粳与常规中熟中粳水稻主要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利用2013—2016年江苏省杂交中粳和常规中粳区域试验数据,对新选育的杂交中粳与常规中熟中粳品种的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中熟中粳相比,杂交中粳组合表现为植株高大、穗大粒多,但穗数较少、结实率偏低;主要品质性状表现为整体水平低于常规中熟中粳品种,但在整精米率和粒型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结论]该研究为杂交粳稻育种的改良及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东北寒地水稻旱育取土难,破坏植被及耕层,水稻无土育苗基质是经过高温发酵处理代替育秧床土的一种新型的育秧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难题。为明确利用禾靓基质所育东北寒地水稻秧苗素质以及栽后水稻植株长势及成熟期产量,以中龙粳31为试验材料,在黑龙江省二九一农场实施禾靓基质育秧、营养土育秧(CK)对比试验,测定育成秧苗素质、返青生长和产量等,试验结果表明该基质可以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提早返青生长。相比较常规营养土育苗,该基质育秧机插水稻主要通过增加有每穗总粒数17.88%和千粒质量1.13%,提高产量(增产20 kg/667m~2)。  相似文献   

19.
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两系核不育研究过程中,用S1325(母本,籼粳杂交偏籼材料)与9663-1(父本,粳型材料)杂交,在其杂交后代F_4中出现不育株,不育株花粉镜检为典败、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与同株系可育株杂交,其F_1可育株与不育株出现1∶1分离,与三系保持系杂交,其F_1结实正常,结实性表现完全恢复,不育株再生苗经21℃冷水处理,其花粉育性恢复正常并可正常结实,由此确定该不育株为两系不育株;又对双亲及其后代不育株进行6 K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分析,排除不育株是来自外来花粉串粉的可能性,由此推测籼粳杂交后代可以产生新的两系核不育株。这是关于籼粳杂交可以创造新两系不育系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2=0.607,P0.001)、库容(R~2=0.779,P0.001)和灌浆期(R~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