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巴林左旗碧流召乡东营子村,四年造林七千多亩,全村有林面积达一万五千五百亩。过去,东营子村在造林上存在着重造轻管的偏向,结果年年林造不少,成活率和保存率却很低。一九八一年全村有天然林六千五百亩,人工林仅二千亩,覆盖率为百分之二十多。一九八二年以来,村党支部和管委会组织群众利用春秋两季进行机械造林,有时一天造  相似文献   

2.
丰镇市官屯堡乡大三道沟村,坚持种树种草、修田造地不停步,全村有林面积达到3261亩,森林覆盖率为33%,兴修梯田坝地984亩,人均基本农田3.7亩,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现在全村大小畜发展到244头(只),人均粮食由过去的258公斤增加到390公斤,收入也由治理前的84元增加到380元.  相似文献   

3.
今年三月的一天,巴林左旗碧流台乡邢家营子村53岁的老党员王玉田突然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局寄来的精制的大红喜字奖状,上面写着:奖给植树造林先进个人。“王玉田得奖了……”这消息象长了翅膀,顷刻传遍了全村。早在1960年,王玉田在邢家营子村当生产队长。那时候正是吃“大锅饭”的年月,人均年收入  相似文献   

4.
赤峰市巴林左旗乌兰坝林场垃于罕山次生林区的中部,建场于1956年。它的经营总面积为88万亩(有林地占32万亩)。有天然次生杨、桦林7.8万亩,柞树和灌木林20余万亩;人工落叶松和油松林4万亩。该场为充分利用经营范围内的草场资源,自1966年开办养鹿场以来,鹿的数量由建场初期的130只发展到780只。年产值由建场初期的2万多元增长到33万元,年利润由建厂初期的2千余  相似文献   

5.
池向军 《国土绿化》2005,(11):37-37
内蒙古多伦县不断加强生态建设,组织全县干部群众投入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自2000年以来,已完成沙原围封180多万亩,新增林草面积168.68万亩,有林面积由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84.5万亩,210万亩沙地植被盖度由原来的不足30%,增加到目前的70%以上,生态建设的成果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6.
白音沟乡的水泉沟村位于巴林左旗的东北部,三面环山,全村二百一十八户,总面积四万七千亩。解放初期这个村是有山就有树,有沟就有水,特别山杏树最多,每年产山杏核达五万多斤。可是后来管理不力,乱砍滥伐严重,植被遭破坏,人们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结果是洪水下了山,沃土出了川,小沟变大沟,遍地是石头。粮食亩产仅一百一十斤,人均大小畜一点七头(只)。  相似文献   

7.
1986年以来,桑植县竹叶坪乡鸡公垭村民喻伯健带领全村人民造林6799亩,人平16.5亩,保存率95%以上。还新建起村舍和村级寄宿制小学,修通了公路。全村年林业收入20多万元,人平收入由原来100元增加到810元。根据其业绩,今年6月下旬,县劳动人事局下文,招收他为国家干部。农民喻伯健招为国家干部@陈俊德  相似文献   

8.
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脚下有个高营子村。这里有对农民夫妇,从1979年开始到现在,治理荒山2000多亩。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如今已是树木葱绿,羊群满坡。这对农民夫妇就是复员军人,共产党员田云和他的妻子姜素兰。 1970年,田云放弃了在部队当军工的机会,从部队回到高营子村。这里是个穷山沟,地少山多石头多。人们祖祖辈辈租种巴掌大的土地,劳作一年连肚子也填不饱。田云想:“要想改变穷山沟,唯一的出路是种树。”可那年月,再美好的愿望也难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田云种树的念头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和妻子商量:靠山吃山,有勤劳的双手,不怕画不出彩色的图画,在这穷山沟里,一定要走出一条致富的路来。他们要在这荒山坡上栽种果树,还买了70多只羊,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  相似文献   

9.
碧流台镇东方红村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东北部,由原来的东方红村、大良沟村、南下段村合并而成。全村832户,3203口人,耕地面积8638亩,土地资源丰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行政村。原大良沟村共有280户,1071口人,1990年受洞山果园的影响,在经济沟内栽植蒙古野果600亩。由于气候、土壤  相似文献   

10.
羊柴为沙生半灌木,丛生,适宜在植被稀疏的流动和半流动沙地生长。1979年,我们在浑善达克沙地中南部的正兰旗桑根达来公社白音淖尔队试验场,划出124亩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种植羊柴,试验结果,茂密丛生的羊柴固定了流沙,提高了植被覆盖度,使流动和半流动沙丘成为固定沙地,亩产干草量从原来32斤提交到340斤,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伊克昭盟造林总场九大渠分场,地处库布齐沙漠中部,属“三北”防护林工程范围。该场土地总面积27万亩左右。宜林地面积12.7万亩,固定沙地占73.6%,半固定沙地占7.9%,流沙地占15%,丘间地3.5%。自1979年建场以来,该场采取引洪淤灌  相似文献   

12.
哲盟科左后旗铁牛乡七棵树村地处科尔沁沙地,总面积3.8万亩,沙丘面积2.85万亩,其中流动和半流动沙丘达1.6万亩。农牧业生产上不去,群众生活困难。从1964年起,二十年来他们坚持治沙造林,现在全村林地面积已经发展到17211亩,占总面积的45.3%,林木覆被率达34.7%,自然面貌和经济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大面积的治沙造林,使1.6万亩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基本固定,变成了绿洲,林地中的动物和鸟类逐渐增多,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全村有4千多亩农田,1972年营造农田防护林带27条,总长达2.4万多米,粮食产量由过去的亩  相似文献   

13.
正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了解到,陕西自1978年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以来,全省累计完成造林5393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成为陕西绿水青山的重要支撑。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陕西自1978年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后,累计完成造林5393万亩,花椒、核桃、红枣等经济林面积由156.8万亩增加到3060万亩,工程区域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2.9%提高到34.98%;陕西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00万亩减少到当前的2030万亩,860万亩流动沙地全部得到治理,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栓牢"流动沙地的省份。  相似文献   

14.
治沙造林大户张胜利1963年出生于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水山坡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今年52岁的他长期居住在翁牛特旗花果营子村沙漠深处,与大漠黄沙为伴,怀揣着治理沙地、改善生态的理想,与万亩黄沙进行着顽强的斗争。  相似文献   

15.
近日,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周生态文化村”称号。这是继林西县七合堂村、喀喇沁旗黑山沟村之后,赤峰市第三个获此殊荣的自然村。柳树营子村位于宁城县小城子镇北部,全村土地面积1835公顷,其中林地而积962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2.3%.令村有林果面积1800亩,每亩经济效益达8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6.
白善坊是千阳县寇家河乡一个小山村,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202户,843口人,292名劳力。境内四梁六沟十六坡,总面积17205亩,其中,荒坡1.3万亩。从1964年开始造林以来,经过30年的艰辛努力,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山上树木成荫,山下农田成方,800多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止1994年底,营造防护林、用材林10800亩,经济林2170亩,全村人均占有林地15.4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3.2%提高到71.9%。用材林已成材9800亩,活立木蓄积量5万多立方米。1974年以来,林业产值累计达31.6万元,年均1.58万元。 1964年,全村有耕地6000多亩,粮食总产不过35万公斤,大部分农民吃粮、花钱很困难,村党支部  相似文献   

17.
我们大队有盐碱地2532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4.6%。由于土地低洼盐碱,缺林少树,粮食产量在一、二百斤之间徘徊,到1973年全村只有树木二万多棵。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大搞植树造林。仅1974年到1975年大干了两个冬春,共植树近10万棵。到1975年底全村共栽树木  相似文献   

18.
1979年冬至1980年春,我区林火总次数多达232起,其中烧林面积1千至1万亩的有45起;万亩以上的有12起,烧毁森林面积共达447,110亩。但自80年冬以来森林火灾已大幅度地有了下降。1983年冬—1984年春,林火总次数下降到只占79年防火期的27%,受害森林面积只占79年防火期的13%。同时没有发生过万亩以上的特大林火。近几年来,我区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主要采取如下森林防火技术措施: (一)防火瞭望台的设置 瞭望台是及时发现火情最有效的设施之一。近几年来,我区又增建了一些瞭望台。森林火灾发生较多的宁明县到目前为止,已建瞭望台13座,均匀分布在全县170多万亩的森林里。在防火季节昼夜值班,一旦有  相似文献   

19.
沙淖 《国土绿化》2005,(11):36-36
科尔沁沙地是全国四大沙地之一,沙地总面积7763万亩。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疏林草原。上世纪50年代后期,草原沙漠化面积只占20%,到70年代中期就已增加到53%,80年代末期则发展到了77.6%。导致科尔沁迅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自然因素。在大风与干旱同期作用下,年平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二是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在乌审召林业系统,人们都知道大胡子乌都,一个把青春献给治沙的男人,一个有故事的乌审召人,但在整个治沙行业,乌都却名不见经传,他始终默默无闻与沙地做斗争,他把1万多亩牧民们不想要的沙地变成了绿地,他把青春和梦想都种进了这片沙地。为了治沙,他贷款植绿,为此负债累累,家庭出现变故,他把所有资产都投入到治沙中。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他与他的母亲生活战斗在万亩沙地,抗沙植绿护绿,一路走得很艰辛,一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