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桂蚕N2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蚕N2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选配育成的第一对抗家蚕血液性脓病的强健性夏秋用家蚕新品种,省级实验室联合鉴定和农村试验鉴定表明:该品种适合广西等亚热带地区饲养。在常规条件饲养下,蚕体强健性、蚕茧产量和质量等主要经济性状与对照种两广二号相仿或略有提高;该品种在2龄起蚕经口添食NPV多角体病原的LC50(半数致死浓度)为1×10^9个/mL,比两广二号对照高1000倍,表现出较强的抗NPV特性。桑蚕品种桂蚕N2综合经济性状稳定,已通过品种鉴定,可以在广西各蚕区全年各蚕期饲养,特别在家蚕血液型脓病多发的蚕区和夏秋期饲养,更能表现出其强健丰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华·康×湘·泰是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合作选育成的1对具有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突出特点的家蚕新品种。为了鉴定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的原原种、杂交原种与一代杂交种(包括正反交)等各种级家蚕对BmNPV的抵抗能力,以洞·庭×碧·波的各种级家蚕为对照蚕品种,利用BmNPV多角体悬浮液对各供试蚕品种的各级蚕种2龄起蚕开展经口添毒试验。结果表明,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的各种级家蚕对BmNPV多角体的半致死浓度(LC_(50))值均在1×10~9个/mL以上,而对照蚕品种洞·庭×碧·波的各种级家蚕对BmNPV多角体的LC_(50)值均只在10~6~10~7个/mL水平之间,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表现出了很强的抗BmNPV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江苏蚕业》2017,(4):18-19
为了尽快筛选出适合射阳秋季抗血液型浓病蚕品种,2017年晚秋蚕在射阳特庸对家蚕抗病毒新品种菁松N×皓月N和苏菊×明虎进行了农村试养对照。试养结果表明,菁松N×皓月N和苏菊×明虎二个品种龄期相近,食性、性状、产量都没有明显差别,抗血液型浓病菁松N×皓月N明显高于苏菊×明虎。  相似文献   

4.
报告了如东县2018年秋季菁松N×皓月N试养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种菁松N×皓月N与对照种菁松×皓月全龄发育经过基本相同,各眠眠蚕蚕体质量和熟蚕蚕体质量略高于对照种菁松×皓月,公斤茧粒数相近,蚁蚕结茧率与张种实际产茧量略高于对照种;除洁净略好以外,其他茧丝质量检验成绩相仿。建议进一步加强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云南省血液型脓病暴发的问题,2014年开始引进抗血液型脓病家蚕品种华康2号, 2015年在实验室内对华康2号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抗性进行了测定,并在陆良县、鹤庆县、祥云县、沾益县、保山市及元阳县等蚕区农村基点开展了饲养比较试验,以菁松×皓月为对照蚕品种。对BmNPV的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华康2号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的半致死浓度(LC_(50))值达到10~9数量级,而菁松×皓月仅为10~5数量级,华康2号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的LC_(50)值比菁松×皓月高出4个数量级。农村基点饲养结果显示,华康2号的虫蛹率普遍比菁松×皓月高,万蚕收茧量在15.00~22.12 kg之间,在血液型脓病暴发的情况下,华康2号的盒种产茧量比菁松×皓月高40%以上。丝质鉴定结果显示,华康2号的丝质成绩与菁松×皓月差异不大,且陆良县和鹤庆县等蚕区饲养的蚕茧均能缫6 A级高品位生丝。以上结果表明,华康2号具有较强的抗血液型脓病能力,容易饲养,茧丝质好,是优良的抗血液型脓病家蚕品种,可以在血液型脓病多发的季节和蚕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桑蚕抗性品种桂蚕N2和常规品种两广二号为对象,用昆虫针在蚕体表制造创口接种新采集的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研究它们感染Bm NPV的差异。结果显示两广二号的Bm NPV创伤感染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2.46×10~6 PDV/m L,相当于脓病末期蚕血液稀释264倍的值,属于易感品种。而同等条件下桂蚕N2的LC_(50)为2.21×108PDV/m L,相当于稀释不到3倍的值,对核型多角体病毒耐受度显著高于前者,具有很强的抗核型多角体病毒创伤感染的能力。饲养桂蚕N2能显著减少蚕期创伤感染Bm NPV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文章报告了如东县2019年晚晚秋蚕期菁松N×皓月N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试验情况。该品种全龄经过25d12h,公斤茧平均572粒,张种产茧30.2kg,良蛹率100%,50g鲜茧平均茧层原量9.75g,上车率86.01%,粒茧丝长1239.0m,解舒率71.46%,茧丝纤度2.079D,洁净95.00分、清洁99.0分,鲜毛茧出丝率13.20%。作者认为,菁松N×皓月N蚕品种仍然保留了原来菁松×皓月蚕品种对人工饲料适应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吡虫啉对家蚕的毒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吡虫啉对蚕的毒性试验表明 :4龄起蚕致死中浓度 (LC50 )为 2 71mg/L ,致死中量 (LD50 )为0 0 3 4 μg/头。 4龄起蚕连续添食吡虫啉水溶液试验表明 :0 0 0 71mg/mL( 1 4× 1 0 4 倍稀释液 )浓度吡虫啉连续添毒对蚕有明显的毒性 ,茧的经济性状也有显著地下降。 0 0 1 2 5mg/mL( 8× 1 0 4 倍稀释液 )吡虫啉连续添毒 1 2h的蚕 ,上蔟率为 86%,死笼茧率为 3 9%,鲜茧茧层率为 2 1 2 %,比对照区低 0 3 %,而持续添毒则表现为全部死亡。此外 ,吡虫啉对家蚕具有触杀和熏蒸毒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新选育的抗病品种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ydrosis virus,Bm NPV)的抵抗性能,分别以菁松、皓月、932、芙蓉、7532、湘晖及其杂交种菁松×皓月(正反交)、932·芙蓉×7532·湘晖(正反交)为对照品种,进行了菁松N、皓月N、932 N、芙蓉N、7532 N、湘晖N及其杂交种菁松N×皓月N(正反交)、932N·芙蓉N×7532N·湘晖N(正反交)对Bm NPV的抗性试验。其中新选育的品种分别用Bm NPV多角体浓度为10~9、10~8、10~7、10~6、10~5个/m L的病毒液30μL均匀涂抹于直径2.5 cm的圆形桑叶背面,于2龄起蚕时饲喂家蚕;对照品种的Bm NPV多角体添食浓度相应地降低1个数量级。48 h以后调查各处理区家蚕的发病情况,计算各品种的半致死浓度(LC_(50))。结果表明:新选育的品种及其杂交种对Bm NPV多角体的LC_(50)均超过10~9个/m L,而其对照品种及其杂交种对Bm NPV多角体的LC_(50)均在10~6个/m L水平或更低,2者相差3个数量级以上,新品种对Bm NPV具有很强的抵抗性。  相似文献   

10.
2017年晚秋蚕在射阳县特庸镇进行抗病毒病家蚕品种"菁松N×皓月N"与常规品种"苏菊×明虎"的对比试养。结果:二个品种龄期相近,习性、产量都没有明显差别,"菁松N×皓月N"对血液型脓病有很强的抵抗力表现,深受蚕农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BmNPV(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蚕病,选育对BmNPV高抗力的家蚕品种是家蚕品种选育的主要攻关课题之一。为了摸清四川现行蚕品种资源对BmNPV的抗性以及和国内高抗BmNPV蚕品种的差异,本文通过人工经口添食BmNPV病毒的方法对川山、蜀水等20多个四川省主要家蚕品种的抗BmNPV性能进行了检测,旨在掌握不同品种对BmNPV抗性差异,筛选对BmNPV高抗性的育种素材,为选育BmNPV高抗病品种奠定基础。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对BmNPV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871C、872C对BmNPV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均达10~9p/mL以上,对BmNPV的抗性显著。其它品种对BmNPV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布在10~4~10~5p/mL范围内,对BmNPV的抗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报告了2018年春蚕期菁松N×皓月N的试养结果,试验种菁松N×皓月N与对照种菁松×皓月相比,眠起快而齐,尤其是大蚕期发育较快,全龄发育经过时间略短,对病毒病的抗性较强,张种产茧量较高,kg茧粒数多,蚁蚕结茧率相对较高,粒茧丝长相仿、纤度略小,清洁、洁净略高。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明确湖南省现行主要家蚕品种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性能及新材料创新效果,进行了HKC、C9K、7521改K、试抗、云竹1、东43、1501C改、秋丰B、7521、932、8535N、C9、芙蓉、菁松A、菁松B等15个中系品种资源,HKR、854BK、湘晖、7532、芙湘2、1504A、秋湘A、854B、7522、秋白B、皓月B、皓月A等12个日系品种资源,以及HKC×皓月B、皓月B×HKC、932·芙蓉×7532·湘晖(9·芙×7·湘)、7532·湘晖×932·芙蓉(7·湘×9·芙)、洞·庭×碧·波、碧·波×洞·庭、秋白×夏芳、湘晖×芙蓉、夏芳×秋白、明·光×湖·滨、芙蓉×湘晖、湖·滨×明·光等6对品种的12个杂交种组合对Bm NPV的抗性试验。分别用浓度为104、105、106、107、108、109个多角体/m L的家蚕血液型脓病多角体病毒溶液15μL均匀涂抹于3片直径2.5 cm的圆形桑叶的背面,于2龄饷食时用添毒桑叶饲喂家蚕,进行经口感染攻毒试验,调查各处理区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率,计算各品种(杂交组合)的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试验的家蚕品种对家蚕血液型脓病抗性存在显著差异;选育的新蚕品种HKC、HKR对Bm NPV的LC50均达109个多角体/m L,其LC50分别为3.54E+09、4.83E+09,它们与敏感品种菁松B(LC50为7.07E+05)、皓月B(LC50为6.64E+05)等的LC50相差约4个数量级;同一杂交种的正反交之间抗性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不同的浸酸时间和盐酸刺激量处理,调查桂蚕N2原种催青蚕卵发育情况、蚕种孵化成绩,找出该品种冷藏浸酸种浸酸的适浸范围。根据催青的发育情况及蚕种孵化调查成绩得出,桂蚕N2原种在标准的盐酸液温47.8℃(118°F)、比重1.092~1.093条件下,中系品种NC9C×NC99R、NC99R×NC9C适宜的浸酸时间范围为5′00″~5′30″;日系品种NJ7×NJZ、NJZ×NJ7适宜的浸酸时间范围为5′45″~6′15″。  相似文献   

15.
蚕品种是提高蚕桑综合效益的关键,为了尽快筛选出适合射阳秋季抗血液型浓病蚕品种,加快我县家蚕品种更新步伐,推动蚕业向优质、高效、省力方向发展,持续保障蚕农增产增收。2017年晚秋蚕在射阳特庸对家蚕新品种菁松N×皓月N和苏菊×明虎进行农村试养对照。  相似文献   

16.
为更加有效地评价蚕品种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病的抗性,采用Reed-Muench法对69个(次)蚕品种的BmNPV多角体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进行了测定。结果证实,同一蚕品种在相同实验室的不同测定期别或同期试验,以及不同实验室的数据间存在差异。为减少这种蚕品种抗性评价中的困惑,通过不同数量参照蚕品种LC_(50)值校正待测蚕品种LC_(50)值的比较,提出以2对常用蚕品种正反交为参照的抗性指数评价方法,提高不同来源LC_(50)测定数据间的可比性,以期为新品种的育成和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桂蚕N2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选配育成的第一对抗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强健性夏秋用家蚕新品种,2013年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村常规条件下饲养7批试验结果表明:在夏秋养蚕季节,桂蚕N2蚕茧产量和质量等经济指标与对照种两广二号相仿或略有提高,4~5龄第5天血液型脓病平均发病率比对照种两广二号低0.12%.桂蚕N2死笼率比两广二号低5.24%,该品种的抗病性较好.农村示范推广普遍反映蚕病少、稳产高产,深受广大蚕农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细菌对抗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家蚕品种皖·丰×润康的致病力,以秋丰×白玉为对照家蚕品种,粘质沙雷氏菌为试验菌,设置1×107、1×106、1×105 cfu/mL等3个浓度梯度的粘质沙雷氏菌悬液采用体壁穿刺法接种5龄起蚕,以接种无菌水的幼虫为对照。接种后正常桑叶饲养,1 h观察1次发病情况,连续观察24 h,调查半数致死时间(LT50),以此衡量粘质沙雷氏菌对皖·丰×润康和秋丰×白玉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粘质沙雷氏菌对皖·丰×润康和秋丰×白玉均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浓度越高致病力越强。粘质沙雷氏菌3个浓度梯度菌液对皖·丰×润康正反交的LT50在14.4 h和16.9 h之间,对秋丰×白玉的LT50在15.7 h和17.0 h之间,皖·丰×润康在相同粘质沙雷氏菌浓度下的LT50均略短于秋丰×白玉,表明粘质沙雷氏菌对皖·丰×润康的致病力略大于秋丰×白玉。该研究结果为合理饲养抗BmNPV家蚕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高抗BmNPV家蚕品种"秋丰N""白玉N"为育种素材,以优良家蚕品种"川山""蜀水"为载体,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川丰×蜀华)"。该品种在四川省家蚕新品种鉴定中表现良好,对BmNPV的抗性强、强健好养、茧丝质优。2021年3月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夏秋蚕期使用。  相似文献   

20.
把五种不同浓度的质型多角体病毒液,按0.1毫升均匀涂布在10平方厘米桑叶小片的背面,在二龄起蚕时添食30头,待带毒叶片食尽后,改为正常饲育,饲育在二重皿内。添毒后第10天逐头解剖中肠,检查并统计发病率。按Finney.D.J.机率值分析法求出半数发病率的对数浓度(logIC50)值,以衡量各品种及杂交后代抵抗性的大小,并进行品种间抵抗性差异调查、遗传特点及有关方面的分析研究。初步认为:(1)家蚕品种间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经口感染抵抗性差异显著;(2)同品种不同蛾区间及雌雄蚕间抵抗性差异显著,雄蚕较雌蚕抗病性强;(3)添毒蛾区的茧质平均成绩春季低于对照,夏季经变量分析无显著差异;(4)家蚕对经口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抵抗性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5)抵抗性与茧层量、茧层率,在春季调查有极显著负相关,与全茧量无显著相关,但在夏季都无显著相关;(6)抵抗性受多对基因控制,无母体效应,有偏父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