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白茶蔗(Ribes Komarovii Pojark.)为虎儿草科茶蔗子属落叶灌木,株高1.5~2m。其枝灰色,小枝暗灰褐色,无毛;皮条状剥离,幼枝棕褐色至红褐色,无毛、无刺。芽长卵圆形,长5-8mm,先端锐尖,具数枚褐色或棕褐色鳞片;叶质厚,近革质,宽卵圆形或近圆形,长2-6cm、宽2-5cm,基部截形或圆状楔形,掌状3裂,中裂片较大,先端急尖,侧裂片较中裂片小,边缘有齿牙,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沿叶脉疏生腺质刺毛,叶柄长5-20mm,有腺毛,秋天叶片为桔红色。花单性,雌、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阿勒泰地区气候特点,介绍茶藨子繁育、栽植、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等栽培技术,为合理开发、利用这一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茶藨生柱锈菌选择性寄生茶藨子植物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转主寄主茶藨子植物的遗传背景与被茶藨生柱锈菌选择性寄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7个五针松疱锈病典型发病区来源的11种茶藨子植物之间的ITS遗传关系,并结合不同来源的寄主与病原之间交互接种实验的结果,比较不同发病区的茶藨生柱锈菌孢子对不同转主寄主的感染亲和特性.结果显示: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藨生柱锈菌孢子所感染的茶藨子植物的ITS遗传关系很接近;茶藨生柱锈菌特异性地选择生活地的茶藨子植物作为寄主;地域分布广泛的茶藨子植物容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藨生柱锈菌选择作为转主寄主.本研究揭示出在茶藨生柱锈菌特异地选择其转主寄主时,对寄主茶藨子植物的遗传结构和地域分布范围有特异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4.
5.
茶藨子叶表皮结构与抗茶藨生柱锈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7个五针松疱锈病典型发病区的10个茶藨子种源样本的叶表皮解剖结构研究表明:茶藨子植物对疱锈菌孢子不易感染组与易感染组之间在叶表皮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要是表皮厚度和角质膜厚度,不易感染组的叶表皮结构呈现显著增厚,表明角质膜厚度和表皮厚度与其抵抗疱锈菌感染有显著的相关性.以表皮结构各项指标聚类分析,不易感染组和易感染组明显聚为两类.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原产野生植物华蔓茶藨子为材料,采用压条进行无性繁殖试验研究,探讨不同压条处理、枝条处理和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生根率和生根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条试验中枝条刻伤、激素及不同浓度处理生根率均达到80%以上,刻伤和激素处理的生根率差异不显著,但能明显促进生根数量和根质量,刻伤后施加激素能够显著缩短愈伤组织和不定根出现时间,提高根数和根质量,加速生根进程,其中NAA促进新根萌生的效果略优于IBA,而IBA促进根生长的效果较好;枝条刻伤处理效果比外源激素处理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茶藨属植物果实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茶藨属植物不同种的鲜果为材料,对可溶性糖、有机酸、维生素C、蛋白质、色素、单宁、黄酮等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东北茶藨含有较高的有机酸和维生素C;长白茶藨、楔叶长白茶藨糖酸比、单宁和黄酮含量较高;黑穗醋栗含有较高的有机酸、色素和维生素C.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区茶藨子属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长白山区蕴藏的8种茶(?)子资源的植物学形态、地理分布等进行了详细描述,重点介绍了茶(?)子资源的化学成分和经济价值,并针对长白山区茶子属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开发前景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长白山茶(?)子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选取东北茶藨子4个天然群体共60个单株为试验样本, 利用变异分析、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 探讨东北茶藨子生长及果实性状的相关规律及其在天然群体间和个体间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果实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1.95%, 变异幅度为5.15%~30.64%;东北茶藨子5个营养性状在群体内达到差异极显著, 3个性状在群体间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 平均表型分化系数22.56%, 其中群体间变异(21.81%)小于群体内变异(74.87%); 果实各营养性状间大部分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东北茶藨子的13个性状主成分分析可归为2大类, 在培育不同经济目标的优良单株时, 可以通过计算主成分得分值进行快速准确的选择。总体上来说, 东北茶藨子天然群体果实性状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变异。  相似文献   

10.
长白落叶松是东北地区主要速生造林树种之一,具有适应力强、生长快、寿命长等特点,种植广泛。本文总结了长白落叶松种苗繁育和病虫害的预防处理方法,为育苗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续第2期第28页)当前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主要通过无性扩繁来实现,标准茶园通过科学的短穗扦插方法,可大幅提升良种茶苗繁育成活率,一般可将扦插成活率从75%提升到85%左右,每667平方米可出圃茶苗15万株以上。母本选择与管理选择当地适栽品种如保靖黄金茶1号、碧香早、槠叶齐、湘波绿2号、玉笋和玉绿等,并选择生长势较为旺盛、病虫害少的茶园作为采穗园。秋插的茶树第1次修剪时间  相似文献   

12.
我国茶树良种的种植和推广,主要采用无性繁育的方式。在茶园使用科学有效的穗扦插方法,主要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良种茶苗的繁育成活率,从而每平方米可以多产出良种茶苗。为进一步扩展良种茶苗的扦插繁育技术和无公害良种茶园的整体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针对良种茶苗的繁育技术展开探讨,以便于提高产量和种茶的经济效益。以期给有关良种茶苗繁育技术的改进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鹧鸪茶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枝条作为扦插材料,通过对比试验,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浓度、处理时间和插穗剪切方式等对鹧鸪茶扦插生根和移栽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200 mg/L的NAA处理8.0 h以上对鹧鸪茶插穗的生根效果最佳,采用保留3个腋芽和5片叶片的剪切方式对鹧鸪茶插穗的移栽存活较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名优茶越来越成为人们青睐的食品,同时也成为茶业效益的主要支柱。而作为名优茶的基础,茶树良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茶叶工作者经过近20多年的努力,选育出了许多良种,为名优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扦插繁殖的无性系茶苗具有生长迅速、出芽一致、保持母株优良特性等特点,成为了茶农的最佳选择,也成了茶树苗木繁育最为有效的技术,其主要的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5.
茶藨子属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藨子属植物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一个类群,但该属植物形态变异幅度大,拥有两性花和单性花的两大复杂类群,属下分类难度较大。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茶藨子属7个亚属20种植物导管分子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 1)茶藨子属植物导管分子均具孔纹导管类型,有一些种类兼具螺纹导管类型,该属导管分子均具尾部,尾部长短不一。 2)导管分子长度250~440 μm,直径15~30 μm,该属植物导管分子属于细小类型。 3)穿孔板类型为梯状穿孔板,且穿孔板上横隔数量在5.2~11.0之间,端壁倾斜角度较小,在13.33°~18.95°之间,且种属间变化不大;东北茶藨子、矮茶藨子、木里茶藨子、紫花茶藨子具有网—梯过渡穿孔板,长刺茶藨子、小果茶藨子、华茶藨子具梯—单过渡穿孔板。 4)香茶藨子、老铁山腺毛茶藨子与木里茶藨子个别导管分子具侧壁穿孔板。5)纹孔式样为互列式或兼有互列式和对列式,纹孔形状种间存在较大差异,有圆形、近圆形、菱形、条形以及线形。 6)导管分子内壁形态各异,多为较光滑的内壁,也有较粗糙的内壁,即导管分子内壁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点状突起物,或由大小不等的突起物构成网状突起。   相似文献   

16.
17.
由茶藨生柱锈菌引起的红松疱锈病和华山松疱锈病,严重危害着红松、华山松等树种,为此,对茶藨生柱锈菌的分类地位、转主寄主以及遗传关系、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治该病菌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病菌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巨型果红花油茶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和油料经济价值,尤其适合油茶产区推广发展,是山区低产油茶林改造换代的一个好品种。红花油茶兼有“山茶花”和“油茶果”双重优点。其叶缘有粗锯齿纹,叶片较大且厚实鲜亮;植株高4米,树形美观,枝条横伸,错落分布舒展;果特大,花谢后,初上枝头的小果向阳面即红彤彤,观果期长达4个月;寒露或霜降时节采摘,单果重达1公斤以上,平均重0.75公斤左右。经专家测定和种植经验表明:红花油茶喜光,幼时稍耐阴,根须发达,适应性强。地栽667平方米(1亩)100 ̄180株,盛产期株产果160 ̄400个,籽仁出油率30%左右,667平方米产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茶藨子属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及主要分类性状,对河南省10种茶藨子属植物的表型性状进行了数量分类、PAUP系统发育树构建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R.maximowiczianum与R.glaciale,R.longiracemosum和R.moupinense,R.burejense和R.alpestre亲缘关系较近,各聚为一类,Bootstrap支持率50%;主成分分析中前四种主成分占到了总信息量的91.723%,小枝及浆果是否具刺、两性花或单性花、萼片形状、花瓣大小、果实颜色可作为种间分类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Tiangen DP305试剂盒对茶藨子(Ribes L.)总DNA进行提取,应用单因子试验分析了DNA模板、dNTPs、引物和Taq酶对ITS-PCR扩增结果的影响,并建立了茶藨子ITS-PCR扩增反应的优化体系,最优反应体系为:25μL体系中,10×PCR buffer 1μL、Mg2+0.4 mmol/L、引物浓度0.5μmol/L、dNTP浓度为1 mmol/L、Taq酶的用量1.0 U、DNA模板用量为50 ng。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可作为茶藨子属植物ITS-PCR的基本反应体系,为进一步开展茶藨子属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