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93-6594
叙述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以邹城经济开发区和邹城工业园区为研究区,分别选取10个与主区、9个与发展方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关的指标,构建“工业主导型”评价体系,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并进行主导产业用地评价.结果表明,邹城经济开发区和邹城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度分值分别为89.12和93.84分,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较好,主导产业用地结构较合理.但是,由于邹城市现处于成熟型资源城市阶段,为避免进入衰退期产业结构失衡,今后要积极探索新的节约集约用地方式,培育接续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顺利实现由资源成熟期向衰退期过渡.  相似文献   

3.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然而和全国平均及发达地区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一方面是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是产业用地集约度不高,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通过对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作为产业的入驻门槛,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实现皖江城市带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梅州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分析了地处粤东山区的梅州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并就1997~2006年间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提出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措施,即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土地整理、加快土地置换、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双优化"工程。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演进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湘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186-11188,11227
产业结构演进影响甚至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布局,土地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空间约束,能够通过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其利用特征随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而变化,并主要表现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探讨与剖析了产业结构演进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布局、数量结构、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协调土地利用政策和产业政策,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系统动力学机制的县域土地资源利用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利用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传统的定性与定量方法难以有效地解决土地资源利用系统的问题。本文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为系统分析和建模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县域人口、经济、环境与土地资源4者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分析,建立了土地资源利用系统主要因果关系图和土地资源利用动态流程图,并且构建丁DYNAMO动态仿真模型,通过计算机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系统的政策分析和动态模拟,得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7.
借助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包头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内容、指标及权重。并通过对包头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研究,根据包头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8.
借助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内蒙古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内容、指标及权重。并通过内蒙古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研究,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9.
以武汉城市罔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探讨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介绍了武汉城市圈的概况,然后分析了研究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若干建议,最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认为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应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使得优化后的土地资源最终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科学》2016,(5):698-702
运用C-D函数模型和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水土资源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最优产业结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昌吉州土地资源对第一产业支撑作用非常显著;水资源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最大;产业结构不均衡,一二产业比例偏高,水土资源消耗大。建议昌吉州应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健全水资源分配和利用体制,科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孙婷  周宝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457-3458,3473
以江津市为例,将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应用于城市用地效率评价。对C2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江津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根据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有效性值和规模收益指数,从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两个方面,分析了非DEA有效年份产生的原因,并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城市用地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系统概念的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超  金晓斌  周寅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393-6395
城市土地储备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用地供应与需求、城市土地调控政策以及城市土地金融运作等相互结合的综合体,由于其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所以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城市土地储备进行综合分析与考察,是揭示其相互因素作用和影响的有效方法。笔者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土地储备运行入手,根据系统分解原理,将城市土地储备系统划分为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供应与土地需求,城市土地储备实施效应和城市土地储备运作4个子系统,以期为深入剖析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作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遇春  张勃  姜晓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83-2684,2755
自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张掖市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10年来,变化尤为突出,从而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以张掖市甘州区为研究样点,剖析了县域土地利用动态以及变化情况,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模型分析了样点主要地类变化的驱动力,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因子诊断模型,进而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依据,从而使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以龙泉驿区为例,基于GIS软件建立1996和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分析1996~2004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的基础上,运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龙泉驿区未来50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比例将持续增大;园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在变化过程中会出现极大值,极大值以后面积比例开始下降,最终达到稳定状态;耕地的面积比例会逐步减少,交通用地的集约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复垦力度也会加大;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在对模型进行独立假设检验的基础上,发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符合马尔柯夫链。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6~2005年以及2008年甘肃省会宁县建设用地数据,对会宁县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结构进行研究,表明会宁县城乡用地总量呈上升趋势;城乡用地存在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偏高、结构不合理,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失调、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等问题;未来城乡用地总规模将继续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将有所减少。对城乡建设用地做出了预测,并进行结构优化,提出了会宁县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发展思路:明确县域空间结构布局;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用地布局优化;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用地布局优化;协调生态因素与城乡用地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0~2006年宝鸡市马营镇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力,并结合GM(1,1)灰色模型预测其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6年间马营镇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的输出和建设用地的输入为主要特点;面积变化大小为: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园地;速度变化大小为:建设用地>园地>未利用地>耕地;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活动对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影响日益强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是马营镇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GM(1,1)趋势分析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内,在影响因子不变的前提下,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将持续减少,建设用地仍会增加。  相似文献   

17.
以平阴县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数据源,借助Arcview和Fragstats软件,通过计算该区的多项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化分析低山丘陵区土地结构的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域景观格局优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主要探讨利用废旧工业用地构建城市公共绿地景观。从城市景观构成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城市中用于绿地改造的废旧工业用地的历史背景、原有地构性质的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经典案例,探讨废旧工业用地的现代绿地景观改造的原则、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