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übner)对溴氰菊酯高抗(136.73倍)、对三氟氯氰菊酯(9.50倍)和凯明二号(3.40倍)低抗的3个种群的抗性稳定性。结果发现,无论棉铃虫的抗药性是高或低,在连续几代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都表现为抗性不断下降;第8代后3个种群都表现为抗性基本稳定,变化不大。停药后第8代分出部分种群作抗性再恢复试验,经6代连续点滴筛选后,3个种群抗性都有所回升。而且,棉铃虫对单剂抗药性衰退明显,但再恢复较快;对混剂的抗性衰退慢,再恢复也慢。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抗性治理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作者在河北省定州市600hm~2棉田设立了棉铃虫抗药性治理示范区,采取以降低农药的选择压和利用敏感个体的稀释作用为出发点的一系列措施,实施了抗性治理。为评价治理效果,1991~1995年连续监测了河北省3个地区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三氟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在非治理区,固安县种群的抗性指数(RR)由1991年的9.8~15.5倍,上升到1995年的26.1~85.3倍;故城县种群由31.1~57.7倍,上升到90.7~155.4倍;而抗性治理区定州市种群的抗性发展却较缓慢,稳定保持在18.0~25.0倍之间的中抗水平,证明抗性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与非抗性治理区比较,定州棉田棉铃虫的虫口数下降4~8倍、防治费用降低23.7%~50%、纯收入增加约40%,说明抗性综合治理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麦蚜是为害小麦的一类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种植区.2016年-2018年我国麦蚜总体偏重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防治麦蚜的主要杀虫剂类型之一,但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麦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本文综述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机制、麦蚜对拟除虫菊...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于1981-1986年,先后在新乡、武汉、北京、廊坊等地监测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对菊酯类农药的情况,经室内点滴法和大田防治试验,得知该虫5年中对溴氰菊酯和杀灭菊酯的LD50分别提高36.36倍和16.25倍;不同地区间的敏感程度有明显差异。新乡、武汉为主要棉区,其棉铃虫对溴氰菊酯敏感性较北京、廊坊为差,LD50达2.5638微克和2.0972微克/克虫重,较后者高出2.28—78.64倍。抗溴氰菊酯的新乡棉铃虫,对新菊酯农药PP321表现正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5.
6.
甜菜夜蛾对三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脱离药剂选择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 对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3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稳定性及抗性衰退规律。结果表明,即使甜菜夜蛾对氯氟氰菊酯、氰戊 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分别达522.9倍、669.7倍和2 737.2倍,抗性仍不稳定,分别经10代、8代和9代饲养后抗性下降为60.8倍、90.8倍和180.5倍;对田间抗性种群的抗性衰退研究发现,甜菜夜蛾对这3种拟除虫菊酯的抗性也表现为不稳定性,在无杀虫剂选择的情况下,开始几代抗性下降较快,当下降至一定水平(6~10倍)后,抗性趋于基本稳定,但很难完全恢复对拟除虫菊酯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对菊酯类药剂的抗性狭义遗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对交配设计不同的交配家系,采用半同胞法分析了棉铃虫对三氟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抗性狭义遗传力,并对2种菊酯类药剂的抗性发展速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棉铃虫对三氟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抗性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2476±0.0248和0.4625±0.1578,说明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发展速度要快于三氟氯氰菊酯。另外,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在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性遗传中,母体效应对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卫生和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广泛应用,昆虫对此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报道越来越多。目前已明确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包括表皮穿透率下降、靶标抗性以及代谢抗性,其中代谢抗性机制较为普遍,而且其与昆虫对多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关系密切。目前,随着基因组、转录组以及蛋白质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机制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新进展。昆虫体内细胞色素P450酶(P450s)、羧酸酯酶(CarE)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等重要解毒酶系的改变均与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有关,其中这3类解毒酶的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是昆虫对此类杀虫剂产生代谢抗性的主要原因。明确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机制,对合理使用此类杀虫剂及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代谢路径及相关生物酶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昆虫对此类杀虫剂代谢抗性机制研究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9.
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十注意周伯瑜周枫(湖北孝感师专432100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杀虫效果比天然除虫菊好,药性较稳定,药效期也较长,受到农户的欢迎。属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种类较多,常用的有氰戊菊酯(速灭杀丁)、溴氰菊酯(敌杀死)、氯氰菊酯(灭百可)、氟氯氰...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遗传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δp=0.5),抗性现实遗传力为实际筛选估计值的一半,当杀死率为80%和90%时,棉铃虫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增加10倍,分别需要34.48代和27.40代.田间条件下,由于等位基因频率变化、环境变异等因素的影响,抗性增加10倍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抗药性基因流动对抗性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计不同的迁移比例(1%、5%、10%、20%),研究棉铃虫抗药性基因流动对三氟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抗性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性个体迁入敏感种群,使得敏感种群抗生频率增加,迁移比例越大,抗性频率增加越大;而敏感个体迁入抗生种群使得其抗性频率减少,随着敏感个体迁入比例的增大,抗性种群中抗性频率的减少量越大。利用抗性频率变化值与相应迁移率的比值来表示迁移的相对效率,结果表明迁移率为1%时,迁移影响抗性个体频率变化的相对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抗溴氰菊酯品系选育、生化机理及遗传方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溴氰菊酯选育抗性水平中等的河北冀县棉铃虫,经5代4次筛选获得一抗性品系(Del—R),抗性倍数由筛选前F_1代的52.8倍上升到筛选后F_5代的585.9倍(与1983年东台敏感品系相比)。利用此抗性品系进行增效剂(PBo、TPP、DEF)的活体增效作用测定和离体的酶活力研究,无论是对田间品系还是实验室选育的抗性品系,PBo对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抑制作用是明显的,增效比从3.0—16.5不等,DEF、TPP的增效比分别为2.7和1.0。Del—R品系的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力(AE)是敏感品系的1.5倍,而Del—R品系的酯酶活力是敏感品系的1.01倍,因此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增强是棉铃虫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的原因之一,酯酶和羧酸酯酶在棉铃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中无多大作用。采用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LD—P线)分析法,将棉铃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品系和室内培育的敏感品系进行正交、反交和回交试验,得到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为常染色体多基因不完全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3.
就棉铃虫田间种群对久效磷抗性的毒理学机制进行了研究。久效磷对敏感品系和高抗品系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存在显著差异,在同等剂量浓度下,对敏感品系的抑制率为73.48%,对高抗品系的抑制率仅为59.67%,说明棉铃虫对久效磷产生高水平抗性与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性有关。在不同田间抗性品系中,PBO和TPP对久效磷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分别为5.6~23.4倍和2.9~4.6倍;而相应地BPO和TPP对  相似文献   

14.
分别用含0.01%的芸香甙,槲皮素2-十三烷酮的人工饲料连续饲养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1~7代,测定不同处理的棉铃虫种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以及幼虫对杀虫剂的反应,以单独人工饲料养的各种作对照,芸香甙F1代对甲基硫磷的耐药性提高3倍,槲皮素F1,F2代和2-十三烷酮F1代对甲基对硫磷的耐药性有所提高,对灭多威和溴氰菊酯  相似文献   

15.
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室内选育的敏感品系和抗杀虫双品系为亲本,采用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回归线(LD-P线)分析法,研究了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遗传方式。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为多基因、常染色体遗传,正、反交F_1的显性度(D)值分别为0.39、0.28,即其主效基因为不完全显性。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现实遗传力较低,h~2=0.052,产生抗性的速率较慢,室内选育119代,抗性仅达122.8倍。抗杀虫双品系和遗传杂交后代(F_1、F_2、BC)对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的代表杀虫剂溴氰菊酯、灭多威、敌敌畏等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3种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亲本和杂交后代的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与杀虫双的抗性水平呈正相关性;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要比敏感品系低;羧酸酯酶活性与敏感品系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冀鲁豫和新疆棉铃虫的抗药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首次系统报道了苦槛蓝对菜青虫的拒食,毒杀作用和影响生长发育的作用。试验表明,1%苦槛蓝氯仿萃取物对菜粉蝶4龄,5龄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率均在94%以上,对4龄幼虫的AFC50,AFC95分别为0.12%和0.78%;处理后72h,4龄试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0.8%;处理后4d,试虫的平均体重仅为对照的36.74%;经1%氯仿萃取物处理,4龄试虫羽化率仅为3.33%,发育抑制率达88.89%。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道了棉铃虫抗性种群(HJ-R)和相对敏感种群(HD-S)幼虫4个发育阶段羧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特性。随虫龄的增长,两个种群单头幼虫羧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的酶活力急剧增长;HJ-R种群与HD-S种群谷胱甘肽转移酶酶活力比值逐渐增大。HJ-R与HD-S种群间乙酰胆碱酯酶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但两种群幼虫从4日龄发育到3龄时,乙酰胆碱酯酶发生突变,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