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对并单669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并单669号玉米新品种在宽窄行7.2万株/hm2,N2P2K2(350-100-80 kg/hm2)施肥水平条件下,产量、纯收益、肥料效益最高;在宽窄行7.2万株/hm2,N1P1K1(280-72-75 kg/hm2)施肥水平条件下肥料利用率最高;每形成100 kg籽粒宽窄行7.2万株/hm2条件下吸收氮、磷、钾养分含量最低;不同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的不同施肥水平下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以N2P2K2(350-100-80 kg/hm2)施肥水平最高。说明并单669号玉米品种最适宜的种植方式为宽窄行种植;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2万株/hm2;最适宜的施肥水平为N2P2K2(350-100-80 kg/hm2)。这可为并单669号的合理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3414”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3414"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N2P2K2(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分别为456.52,750.00,363.64 kg/hm2)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氮、磷和钾肥对玉米产量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影响程度为氮肥磷肥钾肥;"3414"测土配方施肥可加强玉米对氮、磷和钾养分的吸收和转化,每生成100 kg玉米需吸收2.13 kg的N,0.65 kg的P2O5,1.72 kg的K2O,且吸收N,P2O5,K2O的比例约为1∶0.3∶0.8。  相似文献   

3.
玉米“3414”不完全施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不完全施肥试验方案设计,研究单种玉米在淡灰钙土条件下的土壤供肥量、作物吸收养分量、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等参数,提出相应的推荐施肥量。结果表明:在该土壤类型条件下单种玉米施纯N 330 kg/hm2、P2O590 kg/hm2、K2O 90 kg/hm2,玉米可获得较好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4.
杨晓  林莉 《农技服务》2013,(9):938-939,941
为了给遵玉三号玉米产量的提高提供参考,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施对遵玉三号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14个试验组合中,以处理⑥(N2P2K2)的产量最高,为9 100.5 kg/hm2,处理①产量最低,为5 100 kg/hm2。(2)氮磷钾配施与遵玉三号玉米产量的数学模型为y=5059.564+18.1827N+6.9914P+1.0443K+0.003NP+0.0086NK+0.0246PK-0.0434N2-0.0285P2-0.0074K2。各单因子最高产量的施肥量分别为氮肥(N)227.3 kg/hm2,磷肥(P2O5)181.0 kg/hm2,钾肥(K2O)319.2kg/hm2,最佳产量的施肥量分别为氮肥(N)225.2 kg/hm2,磷肥(P2O5)P2O5178.5 kg/hm2,钾肥(K2O)K2O 313.4 kg/hm2。(3)试验中氮磷钾的综合利用率以处理⑥最高,分别为31.99%、10.32%、14.71%;产值和纯收入也以处理⑥最高,分别为14196.8元/hm2和11 632.8元/hm2;肥料投入以处理⑩最高,为3 083.6元/hm2。  相似文献   

5.
平顶山市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直观表现最好的是正大12、隆平206和平玉8号,较差的是浚单20、浚单26;各品种产量在3 512.50~5 115.43 kg/hm2,变化范围很大,说明品种间有一定的差别。以蠡玉16产量最高,为5 115.43 kg/hm2,较对照郑单958增产35.23%,浚单26产量最低,为3 512.50 kg/hm2,较对照郑单958减产7.14%。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甜高粱产量、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辽甜1号’为材料,分析氮磷钾肥不同施肥类型和氮肥施用量对甜高粱产量、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单施或配施均可显著增加甜高粱籽粒产量,其中,N、P2O5和K2O各300kg/hm2配施产量最高,为3 816kg/hm2,相比不施肥增产79.2%。氮磷钾肥配施经济效益最高,为10 092元/hm2,较不施肥增收40.7%。N、P2O5和K2O各300kg/hm2配施植株氮、磷、钾吸收总量最大,吸氮量比不施肥增加76.8%,吸磷量增加131.2%,吸钾量增加90.7%,以300kg/hm2 P2O5和300kg/hm2 K2O为底肥,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甜高粱产量和经济效益,但不利于成熟期甜高粱茎秆糖分的积累。氮、磷、钾吸收量随施氮量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适量施用氮肥有利于甜高粱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氮肥过量施用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不利于养分的吸收。氮肥最佳施用量为246.0kg/hm2,籽粒产量较不施氮肥增产49.4%,经济效益增收29.3%。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信阳弱筋小麦轮作的夏季绿肥品种,在信阳市平桥区陆庙试验基地选用鲁菁一号、印度柽麻、羊角豆、决明、赤小豆、铜山小绿豆、小槐花园叶绿豆等7个夏季绿肥品种进行小区种植试验。通过对不同绿肥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及盛花期养分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鲁菁1号鲜重为31032kg?hm-2,N的养分积累量41.4kg/hm2、P的养分积累量43.3kg/hm2、K的养分积累量8.7kg/hm2,养分积累量最高,是弱筋小麦轮作夏季绿肥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油松水源保护林主要养分元素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29年生油松水源保护林的生物量为92.627 kg/hm2,油松林5种养分元素N、P、K、Ca和Mg的储存量为695.17 kg/hm2,各器官中5种养分元素储存量排序是针叶>枝>干>根。油松林每年从土壤中吸收的5种养分元素量为85.37 kg/hm2,吸收量占0~30 cm土层中5种养分元素总量的0.34%、有效养分量的3.30%;年吸收量中存留量为35.91 kg/hm2,凋落物归还量为49.46 kg/hm2,降水输入的养分元素量为26.04 kg/hm2。5种养分元素的吸收系数排序为N>P>K>Ca>Mg,利用系数排序为Mg>K>P>N>Ca,循环系数排序为Ca>N>P>K>Mg,周转期排序是Mg>K>P>N>Ca。   相似文献   

9.
高产条件下大蒜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方品种金乡白皮蒜为试材,进行不同施肥处理试验,研究高产条件下大蒜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大蒜从种植到鳞芽花芽分化期,干物质积累缓慢,积累量占20.4%;鳞芽和花芽分化后,干物质积累加快;鳞茎膨大期干物质积累达到高峰。大蒜的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趋势基本一致。整个生育期大蒜吸收N248.1kg/hm2,吸收P40.2kg/hm2,吸收K151.4kg/hm2,吸收比例为1∶0.16∶0.61,大蒜对N的吸收主要集中在中后期,对P、K的吸收则主要集中在中前期。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丹江口库区玉米和水稻的氮合理用量。结果表明,在施用90kg/hm2P2O5和135.0kg/hm2K2O基础上,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和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276.4kg/hm2和236.2kg/hm2;在施用90.0kg/hm2P2O5、75.0kg/hm2K2O和3.0kg/hm2大粒锌基础上,水稻最高产量施氮量和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213.8kg/hm2和189.6kg/hm2;当玉米施氮量为225.0kg/hm2时,比不施氮增产35.8%,氮肥产投比、农学效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为4.90、11.4kg/kg和29.9%,玉米氮吸收总量为174.9kg/hm2,养分吸收量之比为N∶P2O5∶K2O=1.00∶0.51∶1.01;当水稻施氮量为180.0kg/hm2时,比不施氮增产28.5%,氮肥产投比、农学效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为5.67、12.1kg/kg和39.1%,水稻氮吸收总量为156.1kg/hm2,养分吸收量之比为N∶P2O5∶K2O=1.00∶0.34∶1.20。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5—2016连续2年在河南省禹州市开展大田试验,选用伟科702和中单909,设置不施氮(0 kg·hm-2,N0)、低氮(180 kg·hm-2,N180)、高氮(360 kg·hm-2,N360)三个施氮水平,4.5×104(D45)、6.0×104(D60)、7.5×104(D75)、9.0×104 株·hm-2(D90)四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磷钾累积及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密度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密度下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产量,密度越高增产量幅度越大,D45、D60、D75、D90密度下玉米产量分别增加0.49%、0.73%、5.38%、7.81%;高密条件下,伟科702的N180处理比N360处理增产17.28%,而中单909的两个处理的产量间无差异。随着密度增加,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施氮量对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粒数的影响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大喇叭口期以后,各处理玉米磷、钾吸收的差异逐渐变大。随着密度增加,玉米磷、钾吸收量逐渐增加,密度从D75增加至D90,则磷、钾累积量降低,其中伟科702降幅显著高于中单909。相同密度下,N180比N360处理提高了玉米磷、钾素累积,成熟期磷和钾素累积量平均提高了15.30%和17.91%。随密度增加,磷、钾偏生产力和吸收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收获指数和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的磷、钾吸收效率,且增密处理(D75和D95)提高了磷、钾偏生产力及磷收获指数,但降低了钾收获指数和磷、钾转运效率。本研究条件下,施氮180 kg·hm-2和种植密度7.5×104株·hm-2可提高玉米产量和磷、钾素吸收,优化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合理栽培与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5—2016连续2年在河南省禹州市开展大田试验,选用伟科702和中单909,设置不施氮(0 kg·hm-2,N0)、低氮(180 kg·hm-2,N180)、高氮(360 kg·hm-2,N360)三个施氮水平,4.5×104(D45)、6.0×104(D60)、7.5×104(D75)、9.0×104 株·hm-2(D90)四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磷钾累积及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密度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密度下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产量,密度越高增产量幅度越大,D45、D60、D75、D90密度下玉米产量分别增加0.49%、0.73%、5.38%、7.81%;高密条件下,伟科702的N180处理比N360处理增产17.28%,而中单909的两个处理的产量间无差异。随着密度增加,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施氮量对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粒数的影响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大喇叭口期以后,各处理玉米磷、钾吸收的差异逐渐变大。随着密度增加,玉米磷、钾吸收量逐渐增加,密度从D75增加至D90,则磷、钾累积量降低,其中伟科702降幅显著高于中单909。相同密度下,N180比N360处理提高了玉米磷、钾素累积,成熟期磷和钾素累积量平均提高了15.30%和17.91%。随密度增加,磷、钾偏生产力和吸收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收获指数和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的磷、钾吸收效率,且增密处理(D75和D95)提高了磷、钾偏生产力及磷收获指数,但降低了钾收获指数和磷、钾转运效率。本研究条件下,施氮180 kg·hm-2和种植密度7.5×104株·hm-2可提高玉米产量和磷、钾素吸收,优化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合理栽培与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植株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研究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植株N、P、K吸收和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池栽试验,模拟大田不同土层容重实际存在状况,将池土分为3个层次, 各处理上层(0~20 cm)土壤容重保持一致,播前按照处理要求调整各个处理20~40 cm、40~60 cm两个土层的土壤容重。【结果】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N、P、K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有很大影响,其影响程度大小为K>P>N,这种影响在吐丝期表现尤为明显。N、P、K的积累量均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处理间差异显著。N、P、K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和转移率大小也受下层土壤容重的影响,特别是各个时期N、P、K在玉米生长中心中分配的比例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层次土壤容重对N、P、K的吸收和分配均产生交互影响,且20~40 cm土层容重对N、P、K的吸收和分配的影响远大于40~60 cm土层。【结论】通过调整下层土壤容重,尤其是20~40 cm土层容重,可以促使玉米吸收更多的矿质营养,并使营养元素更多地向生长中心分配,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后期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春玉米不同类型品种和不同生产水平下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在紧凑型为1.00:0.18:1.57;在平展型为1.00:0.28:1.56.每生产100kg籽粒,紧凑型所需的氮磷钾数量为:2.14,0.39,3.36kg;在平展型则是1.92,0.543,3.00kg,对氮磷钾的吸收高峰期在拔节至吐丝期间,但因品种类型和栽培方式等不同而有所差异,积累在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养分,在器官衰老过程中逐渐向籽粒转移,但茎杆和穗轴中的钾含量相对保持稳定,不同器官中养分的积累与再分配也因品种类型和栽培水平而异。  相似文献   

15.
典型黑土春玉米化学肥料养分利用效率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化学肥料投入和提高肥料养分利用效率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农业举措。鉴于化学肥料不合理施用引起的黑土肥力下降和酸化,开展黑土化学肥料减少投入和肥料养分利用效率变化研究,有利于实现黑土化学肥料的科学施用。【方法】于2013—2016年在典型黑土区开展连续4年肥料投入试验,设置了不施肥(CK)、缺氮(PK)、缺磷(NK)、缺钾(NP)、氮磷钾配施处理(NPK)。测定了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土壤无机氮、速效磷、速效钾。【结果】黑龙江春玉米年产量10 t·hm -2左右,除2013年外,2014—2016年各年份NPK处理春玉米产量、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显著(P<0.05)高于CK或PK处理产量。除2016年磷素农学效率外,NPK处理肥料氮磷钾养分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逐年升高。2013—2016年期间,肥料平均氮磷钾回收率分别为45.8%、6.1%和3.5%,农学效率分别为23.2、7.2和5.0 kg·kg -1,偏生产力分别为58.3、133.2和97.7 kg·kg -1。土壤矿质氮测试显示春玉米收获后到次年播种前冻融交替促进土壤有机氮素矿化。4年养分平衡计算的平均值显示NPK处理氮磷施用量基本与春玉米养分吸收量一致,土壤氮磷总体处于平衡状态,作物地上部钾素奢侈吸收导致土壤钾素处于亏缺状态。 【结论】典型黑土区连续4年试验显示,在产量保持稳定的条件下,磷、钾肥能大幅减少,提高磷钾肥利用效率,而不施化学氮肥仅能维持第一年产量,随后的年份里氮肥利用效率提高和产量降低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研究黄花菜(Hemerocallis fulva)的养分吸收规律及其与高产形成的关系,可为黄花菜高产栽培中的科学施肥,以及专用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以黄花菜普通品种实心和高产品种207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3—11月,对不同生育期的黄花菜取样,测定其干物质积累动态,以及氮(N)、磷(P)、钾(K)、硫(S)、钙(Ca)、镁(Mg)、锌(Zn)、硼(B)、钼(Mo)、锰(Mn)含量。结果显示,2个品种总的干物质积累均在萌蕾开花期达到最大,在展叶期到抽薹期干物质积累速度最快。普通品种的根干重在抽薹期最大,而高产品种的根干重在萌蕾开花期最大。高产品种对N、P、K、S、Ca、Mg、Zn、B、Mn、Mo的需求量均显著(P<0.05)大于普通品种实心。高产品种对N、K、P的养分需求主要在萌蕾开花期之前,而普通品种在萌芽期到展叶期对N、K的吸收量最大,P的吸收量在抽薹期最大;普通品种在萌芽期,对S和Ca的吸收量最大,Mg在展叶期的吸收量最大,而高产品种对S、Ca、Mg的吸收主要在萌蕾开花期之前;普通品种对Zn、B、Mo、Mn的吸收集中在抽薹期之前,而高产品种对Zn、B、Mo、Mn的吸收一直持续到抽薹期,且以抽薹期吸收量最大。整个生育期,高产品种对N、P、K的需求比例为1.0∶0.25∶2.3,而普通品种为1.0∶0.24∶1.7;高产品种207对S、Ca、Mg的需求比例为1.0∶11.5∶1.8;而普通品种为1.0∶5.5∶1.0。综上,高产品种具有更长的根系发育时间和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在黄花菜,特别是高产黄花菜专用肥料的配制中,尤应保证钾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供应,以满足黄花菜生长发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筛选不同养分的高效利用型砧木,对12种砧木嫁接‘87-1’品种的氮、磷、钾、钙、镁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进行研究,为葡萄生产中的砧木选择和肥料利用率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连续两年对12种砧木嫁接‘87-1’品种组合的苗木在萌芽期、始花期、末花期、种子发育期、果实转色期、果实成熟采收期和落叶期7个关键生育时期进行整株取样,测定植株氮、磷、钾、钙、镁矿质元素含量,计算各组合单株元素累积量、干物质生产效率、果实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砧木对氮、磷、钾、钙、镁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不同砧穗组合氮、磷、钾、钙、镁的单株累积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87-1/34EM组合的氮、磷、钾、钙、镁累积量最高。以干物质生产效率、果实生产效率为指标,评价养分生物及经济利用效率,结果表明,87-1/420A组合氮和钾的干物质生产效率最高,87-1/贝达和87-1/101-14组合磷和钙的干物质生产效率较高,而镁的干物质生产效率中则以87-1/5BB组合表现较好;钾果实生产效率以‘1103P’砧木表现最好,‘101-14’砧木氮、磷、钙和镁的果实生产效率最高。收获指数体现了果实中养分的吸收分配情况,不同砧木处理下,‘贝达’砧木磷和钾的收获指数最高,氮、钙和镁的收获指数分别以‘SO4’‘5BB’和‘华葡1号’砧木表现最高。【结论】本研究中不同砧木对氮、磷、钾、钙、镁的吸收情况差异显著,吸收能力与利用效率之间表现不一致。‘贝达’和‘101-14’砧木对磷和钙具有较高的生物及经济利用效率;‘1103P’砧木钾的生物及经济利用效率较高;氮和镁的生物利用效率分别以‘420A’和‘5BB’砧木表现最好,而经济利用效率则以‘101-14’砧木表现最好。另外,‘贝达’砧木促进了磷和钾向果实的分配,‘SO4’‘5BB’和‘华葡1号’砧木分别促进了氮、钙和镁向果实的分配。  相似文献   

18.
通过23个小麦品种拔节──孕穗期样品N等10种养分的测试分析,分析了小麦品种间矿质养分含量、吸收分布状况、利用效能等差异性。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间矿质养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品种间拔节──孕穗期倒1──倒4叶片养分含量虽差异很大,但其分布状况却基本一致;小麦品种间矿质营养利用效能也存在差异,淮北地区5个种植品种,以豫麦18号、豫麦13的N、P、K利用效能较高,冀麦5418利用放能较低。  相似文献   

19.
20.
酸沉降对蔬菜吸收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重庆市是我国受酸沉降影响较严重的地区之一,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酸沉降对蔬菜(豇豆、甘蓝和西红柿)吸收养分的影响。对酸沉降影响的机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讨论。在污染区和对照区吸收养分的影响的试验困块中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试验田块中酸沉降的输入不同和土壤酸化程度的不同,蔬菜吸收N、P、K和S营养元素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污染区降雨中s的输入是对照区的2倍。污染区单位面积蔬菜对N、P、K和S的吸收均低于对照区,尤以K吸收的减少最为明显。3种蔬菜受酸沉降影响的程度也不同,西红柿和豇豆对酸沉降和土壤酸化比较敏感,甘蓝具有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