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2.
不同时期摘袋对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光效苹果园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6个不同时期摘袋对套袋红富士苹果品质的影响,包括果实着色面积、果实硬度、总糖和可滴定酸会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摘袋对套袋红富士苹果果实硬度、着色面积、总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4.
苹果果实中糖、酸和花青苷的组分及含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红星’、‘粉红女士’、‘澳洲青萍’和‘金冠’为材料,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成熟期不同色泽类型果实中糖、酸和花青苷组分及含量,分析不同色泽类型苹果果实中可溶性糖、有机酸和花青苷组成及含量差异。成熟期苹果果实的可溶性糖主要由果糖、葡萄糖、蔗糖、二磷酸尿甘半乳糖(UDP-半乳糖)和山梨醇组成,其中果糖含量最高,其次为蔗糖和葡萄糖;不同品种的果糖百分含量相对稳定,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变化较大,其所占百分比变异系数分别为32.03%和35.46%;4个苹果品种的果实中,苹果酸含量最高,平均为85.58%,柠檬酸的含量次之,为9.89%,所占百分比变异系数为90.52%,乙酸的含量较低;苹果果皮中含量最多的花青苷为cy-3-gal,占95.36%~98.73%;其次为cy-3-ara,占比2.58%,但所占百分比变异系数高达58.53%;cy-3-gul含量最低,仅在红色品种‘新红星’和‘粉红女士’中被检测到。由此,黄色品种‘金冠’属于高果糖类型,绿色品种‘澳洲青苹’属于低果糖类型;4个苹果品种积累较多的糖分是果糖和蔗糖,属于果糖/蔗糖积累型;蔗糖、葡萄糖、柠檬酸和cy-3-ara可作为区分4个品种差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抓好苹果果实摘袋前后的管理工作,是实现苹果丰产、优质、高效的重要环节,应做好修剪、摘袋、摘叶、转果、铺反光膜、撤反光膜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这些管理技术的介绍,为果农实现苹果的优质、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果袋类型及摘袋时期对玉露香梨果实着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9):1462-1465
为筛选能提高玉露香梨果实着色效果的果袋和最佳的摘袋时间,以10年生玉露香梨为试材,研究了10种不同的果袋和3个不同的摘袋时间处理,对玉露香梨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着色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0种果袋均可使果皮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且与对照差异显著;套2号双层果袋(外袋条纹黄色单光,内袋黑色加蜡的木浆纸),在采前3周摘袋时,其果皮花青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果袋处理下果皮的花青苷含量,且果面着色面积在高于其他果袋处理的同时显著高于对照。因此,就改善果实着色效果而言,套2号双层果袋,在采前3周摘袋可作为玉露香梨的适宜果袋和摘袋期。 相似文献
7.
除内袋时间适当提前可明显提高单果质量、果皮花青苷含量和果实着色面积,与果实采前18天除内袋处理相比,果实采前24天除内袋处理的单果质量、果皮着色面积和花青苷含量分别提高了10.98%、28.15%和13.44%,但除内袋时间对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摘叶转果对红富士苹果着色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泾川县丰台乡张观察村进行的红富士苹果摘叶转果试验表明,摘叶转果、摘叶、转果均可明显提高果实着色果率及着色指数、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以摘叶转果处理的着色果率、着色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试验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前期套塑膜果袋对减轻采收时和贮藏期间果实轮纹病的发生有显的效果,套袋越早,效果更加明显,同时,套塑膜果袋还可明显促进果实的着色,但不同处理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12.
几种简易设施栽培对椪柑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黔阳无核椪柑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07和2008年采用大棚、遮阳网等简易设施和地面覆膜措施,研究简易设施对椪柑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延迟采收过程中,各简易设施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浮皮空间率,大棚和遮阳网之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和酸含量无显著差异;随着成熟期的推移,各处理的蔗糖、果糖...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半无土栽培模式下厚皮甜瓜果实的影响,以美勒三号为试材,设置了2株/m2(处理1)、2.3株/m2(处理2)、2.7株/m2(处理3)、3株/m2(处理4)、3.3株/m2(处理5)共等 5个密度处理。结果表明:在椰糠半无土栽培模式下,采用单蔓单果整枝方式,相同行距(150cm)的情况下,所有处理果实纵横径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其中在喷花后20天内增长最快,随后逐渐变缓直至停止;采收期,种植密度越小,单瓜重越高,但667m2产量降低,即果实大小的增加不能抵消因栽种株数少而造成的低产。种植密度越大,单瓜重越低,但667m2产量越高,处理5(3.3株/m2)的667m2产量虽最高,但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明显降低。处理4(3株/m2)667m2产量虽高于处理3,但差异不显著。综合可知,处理3(2.7株/m2)为该种植模式中最合理的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