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为选择出适宜川西北高寒牧区草原蝗虫的最佳病源微生物农药,本文选择了0. 4亿孢子/毫升蝗虫微孢子SC、2. 5%绿僵菌OL、4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WP对草原蝗虫进行防治试验,比较三种病源微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三种病源微生物农药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速效性好于蝗虫微孢子,药后10d防效分别为85. 01%和84. 12%,显著高于蝗虫微孢子的防治效果;而蝗虫微孢子持效性好于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药后30d防效为72. 32%,且残存蝗虫感病率30d时达到70. 01%,显著高于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对蝗虫感病率。  相似文献   

2.
生物技术对草原蝗虫的控制效果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俊梅 《草业科学》2009,26(9):206-211
介绍了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印楝素(azadirachtin AZ)等几种新型生物防治技术在控制草原蝗虫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蝗虫微孢子虫,是一种专寄生于蝗虫等直翅目昆虫体内的单细胞真核原生动物,防后45 d测定,感染率为50.6%,虫口减退率为73.4%。绿僵菌是一类昆虫病原真菌,防后7 d的防治效果为66.5%,防后12 d的防治效果为76.7%。印楝素,是从印楝Azadirachta indica种子中提取的高效杀虫活性物质,0.3%印楝素乳油在施药2 d后,防治效果达95%以上。应用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印楝素等生物防治技术防治草原蝗虫不仅防治效果较好,而且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污染环境;有持久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作用,并可通过传播和繁殖,扩大受益面积,从而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减少虫害损失,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物农药在辽西天然草原进行了蝗虫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乳油和烟碱苦参碱乳油防治效果最好,分别达到85.11%和82.88%,其次是阿维.苏云菌可湿性粉剂75.45%,印楝素乳油70.58%,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60.36%.苦参碱乳油和烟碱苦参碱乳油可作为辽西地区防治草原蝗虫首选的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评定3种植物源农药对蓝莓蚜虫的防治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浸叶法和常规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农药中以0.3%印楝素乳油对蓝莓蚜虫毒力最高,药后48h的LC50值为11.20mg.L-1,3种供试植物源农药相对于22%氟啶虫胺腈的毒力指数均小于1,说明3种植物源农药的毒力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的毒力。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农药在各供试浓度下防治效果随药后天数增加而增加,但其防治效果均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的处理,单就3种植物源农药看,苦参碱对蚜虫防效最佳,在药后5d,苦参碱不同浓度防效均在71.64%以上,0.3%印楝素次之,而鱼藤酮对蓝莓蚜虫的防效较差。[结论] 在进行有机生产或蚜虫虫口密度低且对环境安全有较高要求时,蓝莓生产中可以选择苦参碱来降低蚜虫种群基数。  相似文献   

5.
选用了0.5%藜芦碱水剂、0.3%苦参碱水剂、0.5%印楝素水剂、1.5%除虫菊素、5%桉油精水剂对枸杞木虱进行防治;用0.5%藜芦碱、0.3%苦参碱、50%硫磺悬浮剂、0.5%印楝素、1.6%狼毒素、1.5%除虫菊素、5%桉油精对黑果枸杞蚜虫进行防治;用0.5%藜芦碱、0.3%苦参碱对黑果枸杞负泥虫进行防治;用0.5%藜芦碱水剂、0.3%苦参碱水剂、雅氪、满维对枸杞瘿螨进行防治。结果表明:在黑果枸杞防治中,0.5%藜芦碱对枸杞木虱的卵及若虫防效最好,其中,藜芦碱72 h后防效可达80%。5%桉油精对枸杞蚜虫防效最好,药后72 h达到83.88%,效果好于其他药剂。枸杞负泥虫防治中,0.5%藜芦碱防效最好,药后48 h达到了97.55%;枸杞瘿螨防治中,24 h后0.5%藜芦碱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5%,水剂优于可溶剂。  相似文献   

6.
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田间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种剂型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防治草原蝗虫效果试验表明:绿僵菌饵剂手撒后,祁连山痴蝗Bryodema qilianshanenensis等几种蝗虫的死亡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大田样筐取样调查显示:7 d的平均虫口密度由52.3头/m2降至17.6头/m2,防效66.5%,12 d的平均虫口密度降至11.8头/m2,防效76.7%;在绿僵菌油剂中,按1:1:3的比例加入绿百克和0号柴油,静电超低容量喷洒于蝗虫暴发区后,其防效较绿僵菌饵剂有所提高,大田样筐取样调查显示:7 d平均虫口密度由39.1头/m2降至9.4头/m2,防效75.8%,12 d的平均虫口密度降至5.6头/m2,防效84.6%;蝗虫感病试验观察发现:施药后3~4 d出现感病死虫,此时的虫态多为4~5龄若虫,成虫的死亡出现在施药后25 d;2种试验剂型的持续控制效果较好,施药后37 d收集僵虫时,成虫仍在陆续死亡;绿僵菌对其他草地昆虫无害,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植物源药剂对苜蓿蓟马的防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钰  袁庆华 《草业科学》2007,24(3):101-103
选取7种植物源药剂与1种化学药剂(2.5%溴氰菊脂)对苜蓿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进行防治比较.结果表明,7种植物源药剂对苜蓿蓟马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中0.3%印楝素乳油、2.5%烟碱-楝素乳油、10%柠檬草乳油防效突出,与2.5%溴氰菊脂相比无显著差异,药后3 d的防效分别达到76.18%、63.42%和90.59%.此外0.3%印楝素乳油的药效持续时间长而10%柠檬草乳油的起效快.  相似文献   

8.
2012年在青海省祁连县央隆乡进行了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油悬浮剂防治草原土蝗的田间试验.绿僵菌孢子含量为100亿孢子-/g.药效调查采用0.25m2方框取样器五点式取样法.结果表明:供试药剂绿僵菌1#油悬浮剂300ml/hm2、450ml/hm2、600ml/hm2的剂量,防后7d平均防效分别为:83.9%、94.6%、95.9%,2#油悬浮剂300ml/hm2、450ml/hm2、600ml/hm2的剂量,防后7d平均防效分别为:83.9%、94.6%、95.9%.施药时主要虫态为4~5龄期,施药后3~5d出现感病死虫,在施药区没有发现大量死亡的其它昆虫,施药后牧草生长良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花蕾注射法对9种天然源农药防治香蕉黄胸蓟马的田间防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虫菊素、藜芦碱、d-柠檬烯、绿僵菌在推荐剂量下对香蕉黄胸蓟马的防治效果最高,其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同时,试验结果还显示,d-柠檬烯分别与除虫菊素和藜芦碱以2.5 mL/L +2.5 mL/L混配时增效作用显著,其防效分别为98.74%和98.26%,显著优于单剂和其他处理。花蕾注射除虫菊素、藜芦碱、d-柠檬烯、绿僵菌对香蕉黄胸蓟马具有较好防效,可作为香蕉黄胸蓟马绿色防控的药剂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0.
《牧草与饲料》2010,4(2):F0003-F0003
吉林省农院生物制剂实验厂,是由吉林省农科院投资建立的从事生物制剂研究开发、中试、产业化及技术服务的高科技企业。企业以微生物农药产品为主导,生产真菌杀虫剂白僵菌、绿僵菌、生物肥料等系列产品。本厂所生产的白僵菌、绿僵菌产品是高效、安全、环保的绿色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1.
星学军 《草地学报》2018,26(1):184-188
蝗虫微孢子(Paranosema locustae, PL)是重要的防蝗生物制剂,其与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 IGR)协同使用有利于蝗虫可持续治理。本文通过田间超低喷雾和扫网调查等方法在青海蝗区开展协调应用PL和IGR防治草原蝗虫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首先明确青海蝗区的主要蝗虫种类为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harbipes、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等;结果证明PL与IGR协调应用,可有效抑制草原蝗虫种群增长,且可保持存活蝗虫感病率在较高水平,对优势种宽须蚁蝗和小翅雏蝗等的持续控制作用明显。结果明确了微生物制剂和IGR协同防治蝗虫的短期与长期、速效与长效的协同作用,为防治高密度蝗虫提供新的绿色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2.
北方草原应用印楝素生物制剂防治蝗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秀霞  张生合 《四川草原》2005,(12):45-46,60
0.3%印楝素生物制剂经新疆、内蒙、青海、河北等省区对多种草原蝗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其防治草原蝗虫不仅效果明显,而且对人、畜安全,对非靶标动物干扰小,以每公顷用药量150ml兑水定容,不论采用常量或超低量喷雾,其防治效果均可达到各省区常用化学药品最适剂量的同等效果,可以在北方草原蝗虫防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甘肃省肃南县高山草地上研究黄羽和麻羽2个品种不同鸡龄的牧鸡对蝗虫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随距鸡舍距离和放养天数的增加,灭蝗效果分别减弱和加强,85日龄的麻羽鸡1 000只鸡群、75日龄的麻羽鸡500只鸡群、65日龄的黄羽鸡500只鸡群在放养25d后,对面积为3.14×104 m2的各试验样地内蝗虫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8%,77%和67%。单只麻羽鸡在蝗虫充足的情况下22min内可取食蝗虫101头,同时,牧鸡对草原其他害虫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1 凉山黄牛母牛的性成熟与配种年龄凉山黄牛大多数性成熟较晚,一般在10~14月龄才达到初情(性成熟)期,性成熟后母牛虽能配种受孕,但母牛生长发育尚未完成,故不宜配种, 以免影响母牛本身和胎儿生长发育。因此,适当配种年龄应为14~17月龄以上,发情3~4次以后,体重达到150~200kg以上,即达到成年母牛体重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应用蝗虫微孢子虫治理草原蝗虫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湘 《青海草业》2001,10(2):20-21
本文综合论述了近年来我国草原蝗虫的发生和应用蝗虫微孢子虫的防治现状 ,同时对蝗虫微孢子虫的增殖和生产及微孢子虫的侵染和致病机理进行了剖析 ;初步论述了蝗虫微孢子虫病在田间的流行规律和传播机理以及持续控制草原蝗害的效果 ;针对蝗虫微孢子虫治理蝗害的特点和微孢子虫的应用前景以及配套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 caused by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 is an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 The prevalence of PRRS has made swine industry suffered huge financial losses. Matrine, a natural compound,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possess anti-PRRSV activity in Marc-145 cells. However,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were still unknown. The main objective of our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Matrine on PRRSV N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RRSV induced apoptosis.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 and Western blot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Matrine on N protein expression. Apoptosis was analyzed by fluorescence staining.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Matrine on caspase-3 activa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Western blot.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Matrine could inhibit N protein expression in Marc-145 cells. And Matrine was found to be able to impair PRRSV-induced apoptosis by inhibiting caspase-3 activation.  相似文献   

17.
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刘宗祥 《草业科学》2003,20(5):27-29
对国内外应用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绿僵菌作为防治草原蝗虫的专性生物制剂,可以持续有效控制草原蝗虫种群密度在经济受害水平以下,对其它草地昆虫无害,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具有推广价值。同时,针对绿僵菌在防治草原蝗虫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蝗虫微孢子虫病田间流行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龙  张卓然 《草地学报》1995,3(3):223-229
在内蒙古乌盟达茂旗蝗害常发区,应用蝗虫微孢子虫(NosemalocustaeCanning)后,主要优势种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asiaticus)、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palpalis)、白边痂蝗(Bryodemaluctuosum)和皱膝蝗(Angaracrisspp.)等均可感染该病。应用后的当年,混合种群的感染率曲线是双峰型,后一峰值较高,表明该病原物可以自然流行于该地区内的蝗虫种群中。1993年分别对1988年、1989年、1991年和1992年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饵剂处理区进行定点取样调查结果表明:在应用蝗虫微抱子虫治蝗多年后的草场上,蝗虫种群中仍有蝗虫微孢子虫病存在,在有些年份可形成一定规模的流行。主要优势种蝗虫的平均感染率在应用后的不同年份中有差异。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蝗虫微孢子虫的应用剂量也是影响蝗虫微孢子虫病流行曲线变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