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研究表明,西藏麻豌豆的淀粉含量较低(46.7%),可溶性糖含量较高(9.54%)。碱液浸泡可将淀粉得率由23.0%提高到36.0%以上(以豌豆重量计);降低粉浆pH值能明显提高淀粉沉淀速度。麻豌豆最大吸水率为104.2%.豌豆残渣是酿制酱油的好原料。 相似文献
2.
杨改河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3(1):59-63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饲草理论载畜量为1171.9万羊单位,开发潜力为480.9万羊单位,其中天然草地已无潜力可挖,且已超载9.17万羊单位。今后饲草开发的重点为改进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提高利用率,并扩大加强人工草地建设。 相似文献
3.
杨改河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3(4):11-15
经分析论证,西藏粮食的结构性短缺和城镇居民对粮食的需求,靠“一江两河”农业开发无法解决;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应逐渐压缩青裸面积,以满足该区藏民族的民食习惯、游牧重点和青裸酒的原料需求为标准,增加小麦的种植面积;开发不等于开荒,本区开发的重点是现有耕地,而不是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4.
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改河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3(4):33-36
种植业和畜牧业是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两大支柱产业,发展种植业的资源条件优于畜牧业,前景十分广阔;开发不仅可提供大量的粮食,而且可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因而,现阶段开发的重点是种植业,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但重点是依靠种植业发展农区畜牧业,而不是草原放牧。 相似文献
6.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N Wei et al 《安徽农业科学》2008,(8)
分析了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优势、生产规模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拉萨市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小麦、油菜籽、蔬菜和青饲料,山南地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小麦、青饲料、油菜籽、豆类,日喀则地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豆类、青稞、蔬菜。除粮食作物外,其他作物空间布局尚未符合比较优势原则,但粮食种植比例偏高,作物间种植比例有待调整。提出未来几年种植业发展应该以提高粮食品质和生产效率为突破点,压缩发展粮食作物,适度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饲料作物。 相似文献
7.
西藏-江两河地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优势、生产规模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拉萨市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小麦、油菜籽、蔬菜和青饲料,山南地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小麦、青饲料、油菜籽、豆类,日喀则地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豆类、青稞、蔬菜.除粮食作物外,其他作物空间布局尚未符合比较优势原则,但粮食种植比例偏高,作物间种植比例有待调整.提出未来几年种植业发展应该以提高粮食品质和生产效率为突破点,压缩发展粮食作物,适度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饲料作物. 相似文献
8.
从西藏"一江两河"、农牧结合概念以及农牧结合功能的提出,分析目前在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牧结合的现状和实行农牧结合的优越性,提出了在该区实行农牧结合的对策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3(1):59-63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饲草理论载畜量为1171.9万羊单位,开发潜力为480.9万羊单位,其中天然草地已无潜力可挖,且已超载9.17万羊单位,今后饲草开发的重点为改进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提高利用率,并扩大加强人工草地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测定分析96个土壤样品的基础上,结合西藏“一江两河”土壤资源数据集的有关资料,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种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耕种土壤质地以砂壤土、壤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偏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绝大部分面积处于较丰或中等水平,而碱解氮、速效磷大部分面积处于缺或较缺水平,43.1%的耕地面积速效钾含量处于缺或较缺水平。 相似文献
11.
杨改河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3(1):12-17
“一江两河“地区未来大宗农产品合理市场控制范围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三地市的38个县、市和那曲与阿里地区。到2000年该区合理市场范围对粮食的总需求量为115761.45万kg,在现有基础上需增加52619.80万kg;届时土地生产法办开发程度要求达到36.75%,与现实相比,需提高16.71%,平均每年要求增长1.67%;粮食单产要求达到6561.45kg/hm^2,需增加2951.25kg/h 相似文献
12.
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3(4):11-15
经分析论证,西藏粮食的结构性短缺和城镇居民对粮食的需求,靠“一江两河” 农业开发无法解决;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应逐渐压缩青稞面积,以满足该区藏民族的民食习 惯、游牧特点和青稞酒的原料需求为标准,增加小麦的种植面积;开发不等于开荒,本区开发 的重点是现有耕地,而不是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3.
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3(4):33-36
种植业和畜牧业是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两大支柱产业,发展种植业的资源条件优于畜牧业,前景十分广阔,开发不仅可提供大量的粮食,而且可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因而,现阶段开发的重点是种植业,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但重点是依靠种植业发展农区畜牧业,而不是草原放牧。 相似文献
14.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土地沙化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TM影像对西藏"一江两河"流域1989、2002和2009年沙化土地空间分布、沙化土地类型分布格局和沙化程度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现有沙化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44%,其中沙砾质类占2/3。但从区域来看,东部(46.64%)、中部(54.94%)明显高于西部(18.15%),说明"一江两河"流域沙化治理工作集中在东部、中部开展。 相似文献
15.
对西藏三地市(拉萨、山南和日喀则)的种植业结构与畜牧业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该区作物构成及畜禽构成均有较大的不合理性;农牧关系松散,不利于该区农牧业整体的持续发展.文中还提出了该区农牧系统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30年来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湿地时空变化,采用1990—2021年Landsat TM影像作为数据来源,应用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计算法提取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各年份的湿地数据,分析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湿地时空分布、面积变化和形状变化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湿地的时空变化受到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双重制约,高原湿地尤其容易受到人类活动扰动,随着人类区域经济开发活动强度的不断加深,高原湿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湿地形态变化明显,河流所占的比例减少,湖泊和滩涂比例上升,沼泽所占比例下降最为明显;湿地面积在近30年里呈现出波动上升,前20年湿地面积变化不明显,之后11年湿地呈现急剧增加状态。研究区湿地的空间变化以稳定型和增加型为主,其主要分布于流域河谷周边,这里人类活动相对较少,且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减少型主要分布于“一江两河”流域的河谷区域,这里往往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区域,表明湿地总面积虽然不断增加,但是人类活动对局域湿地扰动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杨正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4(3):95-100
通过实地调查、综合分析和结构优化,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村能源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该地区生活能源总量短缺17.49%,即使林地过度采薪22.01%,90%畜粪直接用作燃料和大量购进生物质能,仍不能满足群众基本用能需求;能源结构中,生物质能占94.13%,商品性气、液态能仅占2.97%;通过作物和能源结构调整,农田生产潜力和能源技术的持续开发,可实现“粮食、能源、经济、环境”整体系统的优化,使该区农业步入良性运转和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3(1):12-17
“一江两河”地区未来大宗农产品合理市场控制范围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三地市的38个县、市和那曲与阿里地区,到2000年该区合理市场范围对粮食的总需求量为115761.45万kg,在现有基础上需增加52619.80万kg;届时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程度要求达到36.75%,与现实相比,需提高16.71%,平均每年要求增长1.67%;粮食单产要求达到6561.45kg/hm ̄2,需增加2951.25kg/hm ̄2,平均每年增加295.2kg/hm ̄2,这一指标比国家要求的2000年开发目标78141.65万kg多37419.80万kg,单产高出2101.05kg/hm ̄2。 相似文献
19.
西藏自治区的腹心地带的西藏“一汪两河”中部流域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沙质荒漠化威胁,“燃料、饲料、肥料”三料匮乏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主导性人为因素.本文就三料问题与荒漠化的关系及各自解决途径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了解决燃料问题须依靠太阳能、沼气、建设薪炭林等措施;肥料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秸秆还田、有机肥积造与使用、保护性耕作等;重点对饲料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农区种草、牧区销售、牧区繁育的模式,农区利用冬闲夏末和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饲料作物生产.从导致荒漠化的源头入手遏制荒漠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移栽措施对"一江两河"地区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草地生物量、功能群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方面的影响,以"一江两河"地区达孜县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方法开展苜蓿与草木樨的移栽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处理显著提高了草地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n=5),同时使得植物群落植物多样性发生变化,移栽处理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高于对照处理,移栽处理与对照2种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n=5),Simpson多样性指数低于对照,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n=5),Pielou均匀度指数高于对照处理,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n=5)。移栽处理填补了群落水平空间与垂直空间的空白生态位,提高了植物群落对水平空间与垂直空间的资源利用;添加了新的功能群,改变了原有功能群在植物群落功能群中的比例。因此适量移栽可以使草地的经济价值得以提高,有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