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5个部分显性矮秆小麦的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半矮秆杂种小麦存在明显的产量优势,其中具有正向超亲效应的组合占76%,超亲优势平均为11.8%,以本地推广品种小偃6号为对照,超标组合为100%,超标优势平均24.86%,以新育成品种陕213为对照,超标组合为48%,平均超标优势8.75%;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超亲优势大小次序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穗粒数优势较强是半矮秆杂种小麦的一个特点。对8个农艺性状配合力的分析说明,0004和5746配合力最好,其次为7539-2和矮特早。  相似文献   

2.
选择利用RHT1,RHT2和RHT8,RHT9矮秆基因,采用多交,互交,聚合杂交方法,经多年选择选育出一系列矮秆,农艺性状好,适于CHA杂交制种的6个矮秆品系做亲本,进行杂交组9个矮×矮类型的矮直CHA杂种小麦。1993-1995年两年内在一般管理下对9个矮秆CHA杂种小麦产量及产量因素进行优势及相关分析:有4个杂种小麦产量超标,最高6.1%,穗粒数普遍增多,亩穗数减少,千粒重增减不一,穗粒理增加  相似文献   

3.
Q型杂种小麦杂种优势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农业科学》1996,(5):198-200
利用多年回文选育的3个Q型雄性不育系与3个Q型恢复系配成8个杂交小麦组合,研究杂种优势表现和产量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杂种组合的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均表现正向平均优势和超标优势,具超标优势的组合数达75%以上,其中产量超标优势达20%以上的组合有3个。单株穗数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大,穗粒数对穗粒重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因此认为,强优势组合组配模式以多穗型×多粒重穗型或多穗大粒型×多粒重穗型较有利。  相似文献   

4.
小麦F1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97个小麦杂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间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86.5%的组合表现正向杂种优势,65.9%的组合表现正向超亲优势。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程度不一,且以单株产量的优势为最高,平均杂种优势为66.57%,平均超亲优势为45.5%。单株产量优势与各产量因素优势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除单株总数外,F_1各性状与双亲平均值的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1990~1992年用本院粮作所新育成的高产半矮秆杂种小麦麦优1号并以生产上推广的优良品种扬麦5号作对照,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播种期,施肥水平和年度间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条件下杂种超标优势不同,具有Rht3矮秆显性基因的半矮秆杂种小麦麦优1号产量超标优势主要来自每穗粒数的增加和较强的抗倒性,根据杂种小麦不同栽培条件下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优势变化特征,提出了亩产400kg以上的优化高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 12个CHA小麦杂优组合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优势关系分析 ,揭示了CHA小麦杂种优势表现规律和各种优势对产量表现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平均优势表现大小顺序为 :产量 >穗数 >千粒重>穗粒数 ,各优势对产量超标优势的关联度顺序为产量平均优势 >千粒重超标优势 >穗粒数超标优势 >穗数平均优势>其它。由此反映出在杂优利用研究中进行亲本选配和强优组合筛选时对群体穗数和千粒重、穗粒数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7.
两个半矮秆杂种小麦优势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 ̄1994年以麦优1号和麦优4号两个杂种小麦及其亲本和标准对照计7个品种(组合),比较研究了含Rht3基因的高产半矮秆杂种小麦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生物学产量、光合特性、株高和抗性等性状优势。结果表明,麦优1号和麦优4号两个杂种小麦的经济产量、生物学产量,RuBP羧化酶总比活性和抗逆性均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或超高亲优势,但两个杂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优势表现有所不同,无一固定模式。组合间超标优势差  相似文献   

8.
分枝型普通小麦的创育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产量构成的三要素是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及粒重,其中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的潜力是很大的。应用亚远缘梯级复合杂交培育出多粒穗分枝普通小麦(2n=42)品系,其优点是半矮秆,抗病抗逆性好,分枝性状稳定,穗粒数较普通小麦增加50%以上,在良好栽培条件下,公顷产量最高可达11 235kg。选用其中两个不同类型的分枝小麦与5个普通小麦配置了6个CHA杂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其中杂种比双亲之一的推广品种晋麦67号(CK)等平均增产24.4%,幅度为7.5%~38.8%。由此可以预测,多粒穗分枝小麦将成为CHA组合理想的强优势亲本,并在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1个不同杂交组合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一般中高秆品种间杂种硝酸还酸还原酶活性都有一定的杂种优势,但差异幅度很大(-30.7%-40.7%),15个组合平均为9.9%;具有Rht3基因的杂种其硝酸还原酶活性表现为负优势,6个组合平均为-11.83%。显性矮秆杂种小麦可能是抗倒耐肥的高产杂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XN0004是青431与小偃6号杂交选育的一个新具有部分矮秆显性效应的小麦新矮源品系。和高秆亲本相比,其杂种F1代的降秆作用平均为13.8%,对外源赤霉酸反应不敏感,在杂种小麦研究中,其配合力优良,增产显著,穗粒数增加,抗倒能力增强,收获指数提高等,无某些矮源对杂种F1产生的不良效应,是杂种小麦比较理想的矮秆亲本,可作为常规育种的优良矮秆品种资源。用中国春缺-四体和双端体分析的方法,对XN0004  相似文献   

11.
矮秆大穗小麦品系94N4364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375~675万粒/hm^2)的增加,其产量有提高的趋势,但与相应种植密度的对照宁春4号相比,分别减产4.3%和7.8%。试验表明:矮秆大穗小麦品系的穗数、穗粒数多,并不意味着产量就高。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千粒重,即灌浆期的光合速率是影响产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水稻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以籼型两用核不育系KS-15为母本,分别与21个倾梗型广亲和系配制的亚种组合进行优势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亚种组合平均产量比三系主栽组合汕优桂99高16.7%,但变异系数较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穗数和穗粒数,结实率和干粒重优势不明显。偏相关分析表明杂种产量与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偏相关,产量构成三因素对杂种产量的总效应值达97.0%,而这三个性状之间的负偏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杂种与父本之间  相似文献   

13.
1992、1993年连续2a分别选用5个籼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和6个粳型广亲和品种(WCVs),按Line×Tester交配方式,配成60个互交组合,以汕优63为对照,分析了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和抽穗期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正(TGMS/WCVs)反(WCVs/TGMS)交组合单株产量的竞争优势分别为13.9%和20.4%;每穗粒数的优势最突出,竞争优势分别为26.8%和29.9%;结实率的杂种优势(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为负值.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结实率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正反交株高的竞争优势平均分别为-0.8%和-3.0%;抽穗期的竞争优势平均分别为-0.8%和-0.5%.单株产量主要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株高和抽穗期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提高结实率增加有效穗数,同时改善籽粒饱满度,是发挥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潜力的关键.选用株高一般配合力低(或负值)的亲本,可以起到降低亚种间杂种株高的作用;选用生育期一般配合力低(或负值)的亲本配组,对防止亚种间杂种生育期偏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
1976年确定了高产、半矮秆杂种小麦选育研究的方向。利用 T 质系统,在不育系中引入 Tom Thumb 的 Rht,基因,选育高产、恢复力强的恢复系.采用冬春杂交的配组方式,配制株高80cm 左右,每穗平均粒数45—50粒,千拉重40克以上,每亩穗数30万左右,抗主要病害的半矮秆杂种小麦.八年来已育成一批株高60cm 左右,具有一定抗性,籽粒饱满的显性矮秆不育系,以及恢复力稳定在80%,产量性状较好的恢复系。近两年来对半矮秆杂种小麦的产量及产量性状和抗病性的研究表明,除了亩穗数以外,基本上达到了育种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用142个普通小麦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273个,以冬小麦品种石4185为对照,对F1代材料的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性状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杂种优势范围为38.7%~124.0%,性状顺序为株穗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穗长〉小穗数。千粒重正向杂种优势与负向杂种优势之比为4.39∶1,其次为穗粒数、小穗数、穗长、株穗数和株高。有96.70%的组合千粒重〉CK,而小穗数和株穗数的负优势组合数分别占观察总数的71.79%和56.04%。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杂种优势的主要因素顺序为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决定系数R2=0.99。小麦单一性状杂种优势十分明显,对杂交种开发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从应用角度看,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CK且株高≤CK的组合数仅有14个,只占观察总数的5.13%,比例较小。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正向超标优势分别为64.0%、59.2%和51.8%,位居所有参试性状前3位。在小麦杂交育种中,可根据不同的产量结构如大穗型、大粒型、多穗型进行组合搭配,同时注重显性矮秆基因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两系杂交稻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个杂交组合三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在北方粳稻区有一定的杂种优势,9个主要经济性状平均值均大于大值亲本和对照品种。其中单株分蘖,穗粒数,千粒重,谷草比有较强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相关分析证实,穗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呈正相关,达显著,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不同杂种小麦组合的籽粒发育特性,结果表明本试验中参试的杂种小麦组合粒数和粒重具有明显的平均和超标优势;可孕花结实率高,粒数多;籽粒库容大,灌浆历期长,粒重高;并分析了不同部位籽粒发育的差异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杂种小麦籽粒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不同杂种小麦组合的籽粒发育特性,结果表明本试验中参试的杂种小麦组合粒数和粒重具有明显的平均和超标优势;可孕花吉实率高,粒数多;籽粒库容大,灌浆历期长,粒重高;并分析了不同部位籽粒发育的差异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杂种小麦(CHA 杂种)和普通小麦品种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杂种小麦在籽粒成熟过程中的几个优势性状。结果表明:杂种小麦顶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和有效叶面积等光合特性均优于普通小麦品种。在光合速率日变化方面,杂种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的最高值差异显著,而最低值则差异不大,表现出杂种小麦对强光的适应力强,具较大优势;而在弱光下,则难以发挥优势的特性。在籽粒增重上,杂种小麦也表现出灌浆速率大,高值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矮秆大穗型杂种小麦的产量因素构成则表现为每穗粒数多或粒重高,穗粒重高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20.
杂种小麦碳同化特性及籽粒产量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在春季小麦返青后的各生育期中,供试化杀型(CHA)杂种麦优4号和T型三系杂种麦优1号与亲本和对照相比,在群体光合速率(CAP)、群体叶源量(CLSC)和叶面积指数(LAI)上都表现明显杂种优势,这些优势随生育进程呈逐渐增强趋势。杂种小麦在返青后各生育期的群体干物重(PDW)均优于亲本。CLSC与PDW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CLSC可作为反映群体物质生产力大小的可靠指标。供试杂种在籽粒产量上的优势亦较明显,其平均优势(AH)大于超标优势(SH)。麦优4号、麦优1号的穗数、粒数、粒重三产量构成因素的AH均为正值,SH在麦优4号中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为正值,穗粒数为负值;在麦优1号中则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为正值,千粒重为负值。麦优4号的籽粒产量优于麦优1号。杂种小麦在CAP、CLSC上的明显优势是其获得PDW优势及籽粒产量优势的重要生理基础。本文还就杂种光合优势和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