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建桑白蚧1年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表明,桑白蚧自然种群受天敌和气温的影响最为突出,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在四川其天敌以桑白蚧盗瘿蚊和桑白蚧扑虱蚜小蜂数量最多,控制桑白蚧的能力强;气温主要影响1龄若虫存活率,特别是第2代受气温的影响最大,遇高温则大量死亡。影响桑白蚧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时期为若虫期和成虫期(特别是越冬雌成虫期)。桑白蚧自然种群经过1年3代可增长18.26倍。  相似文献   

2.
桑白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Targioini—Tozzetti)是桑树主要害虫之一,在贵州各蚕区普遍发生,甚至在局部地方造成毁灭性损失,对于防治方法各地均有一些较好的经验、但就其种群趋势的研究,特别是初受害桑园虫口密度增长趋势,以及从受害到蔓廷的历期,目前研究少,对此我们于1987—1989年在自然条件下、用昆虫生命表的形式、结合田间桑白蚧天敌的情况对其作了部份探索性的工作,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三种金龟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3年和1994年在贵州西部高原草地对金龟自然种群的系统观测,组建了鲜黄锶金龟、金色蚂绢金龟和东方绢金龟的自然种群生命表。3种金龟的世代总存活率次为2.2%,4.6%和3.8%,发育进度相似,且均为1年1代,3龄幼虫是历期最长(228 ̄233d),死亡数最多的阶段。周限增长率(λ)依次为1.0014、1.0004和1.0011(≈1),种群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张晓瑞  陈建 《蚕桑通报》1991,22(3):16-18
桑白蚧的传播方式是一个长期未能得到证实的问题,孟光明曾在1987和1989年对其作了一些研究,但未能得出明确的结论。我们从1988~1989年对此也作了一些工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下苜蓿叶象甲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娜  赵莉  柴颜军 《草地学报》2010,18(5):726-730
为了研究温度对苜蓿叶象甲(Hypera postica Gyllenhal)种群动态的影响,组建了其在18℃,22℃,26℃,30℃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18~30℃范围内,苜蓿叶象甲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苜蓿叶象甲的卵、幼虫、前蛹、蛹及产卵前期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82,10.47,8.60,11.91和9.53℃,有效积温分别为99.38,143.80,48.63,55.71和140.15℃·d,完成整个世代需要的有效积温为480.96℃·d。实验温度条件下其生存曲线呈A型,26℃时世代存活率及单雌产卵量最高,分别为47.6%,847.7粒。苜蓿叶象甲世代存活率(S)、种群趋势指数(I)与温度(t)间均呈抛物线关系,其生长发育繁殖的最适温区为25~27℃。  相似文献   

6.
葛鹤信 《广西蚕业》2007,44(4):20-21
近年来,我镇区域内桑白蚧害虫发生量较大,危害相当严重,通过几年的调查分析,其危害所造成的损失使亩桑平均减少蚕饲养量约0.5张,究其原因,主要是防范措施不力,因此,必须采取对策,以控制桑白蚧的危害和蔓延。  相似文献   

7.
对四川及重庆地区桑白蚧天敌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共发掘桑白蚧天敌30种,已鉴定出23种。其中1个新种,2个中国新记录,8个四川新纪录。同时对其优势天敌桑盾蚧扑虱蚜小峰、桑循蚧盗瘿蚊(新种)的生活习性、寄生或捕食习性、越冬习性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保护其天敌的措施,并认为利用天敌防治桑白蚧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针对桑白蚧发生量呈逐年扩大蔓延趋势,笔者经过调查并提出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桑尺蠖第二代实验种群生命表和幼虫食叶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试验数据所组建的桑尺蠖第二代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第二代桑尺蠖种群趋势指数为16.054,影响桑尺蠖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时期为幼龄幼虫阶段.在自熊温度条件下,卵期5.00天(29.2℃),幼虫期20.34天(26.1℃),蛹期8.28天(27.9℃).幼虫全龄食叶量2720.7mg/头,其中,5龄食叶量占全龄食叶量85%以上,食叶量从3龄起显著增加,5龄平均每日食叶量比4龄增加258.7%.  相似文献   

10.
针对江苏大丰市桑白蚧发生呈逐年扩大蔓延趋势,笔者调查桑白蚧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根据桑白蚧的发生规律提出改善栽植环境条件、人工抹杀、药物防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于难于防治的桑白蚧采取综合治理对策,制定了治小、治早、兼治的策略,运应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的方法防治桑白蚧效果显著,用1%有效氯的漂白粉防治一龄若虫,虫口减退率达78.09%,并可兼作桑树体消毒剂而防治家蚕微粒子病。冬季防治以粘土浓泥浆涂干或柴油石乳剂刷干效果好,虫口减退率达78.50%和91.37%,开发利用桑白蚧的优势天敌——桑白蚧盗瘿蚊和桑白蚧扑虱蚜小蜂,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关系,化学防治注意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药剂;在一定区域内,全面防治受桑白蚧为害桑、果、林、而达到治本的目的。通过防治使铜梁县蚕农年增加经济收入441.915万元,并可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杨召林 《北方蚕业》2001,22(1):31-31
桑白蚧,别名桑盾蚧,又叫桑介壳虫、黄点介壳虫、树虱,属同翅目、盾蚧科。   近年来,桑白蚧在我镇部分桑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经调查,一般发生轻的田块有虫株数在3%~5%左右,发生严重的田块有虫株数高达20%以上,对该虫的防治如缺乏足够的重视,势必给桑树的生长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抓好该病春季防治,尤为重要。   1 危害特点:   该虫一年发生5~6代,以成虫、若虫成群寄生于桑树的枝干上,以针刺口器插入皮内吸食汁液,危害桑树。严重时整株盖满介壳,层层重叠,不见树皮,有时分泌出大量的白色粉状蜡质物,被害枝干发育受阻,树势生长受抑,以致整株逐渐枯死。   2 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3.
桑螟实验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建强 《蚕业科学》1990,16(2):108-110
<正>生命表技术最早起源于人口的生命统计.自Morris&Miller等(1954)把此技术应用于研究昆虫自然种群以来,昆虫生命表技术迅速成为研究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生命表技术研究昆虫种群数量动态,可测定种群的增长能力,估计种群的消长趋势.本文调查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依试验所得数据组建生命表,计算种群趋势指数,内禀增长能力及其它参数,为制订防治桑螟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 桑白蚧药剂防治,以初孵化若虫期为防治关键时期,如果喷药过早,若虫还未孵化或出壳;喷药过迟,背上已覆有蜡壳,都会影响效果的提高。为此,笔者于1989年在本校桑园对第一代桑白蚧的产卵、孵化等习性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5.
<正> 为有效防治桑白蚧,控制其危害,我市1990年引进防治果树蚧类害虫新药——蚧螨灵,在五窑乡许港村12组进行初试。1991年继续在五窑乡磨担桥村、江海村、金庄村、九洋河村试验示范。1992年在五窑乡全面推广,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现将试验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试验用蚧螨灵由上海农药研究所监制,江苏苏州石油化工厂生产。1990~1991年进行了如下试验。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命表的形式研究了三化性桑蟥自然种群数量动态规律。通过计算各世代I值和IPC值 ,并进行组分分析证明 ,在自然环境中桑蟥的种群控制指数较低 ,繁殖率、生命率很强。种群增长虽然各世代有所区别 ,但I值都在 11以上 ;第 2代桑蟥的世代周期短 ,增长指数大 ,环境控制能力弱 ,容易蔓延 ,造成第 3代桑蟥迅速增长 ,形成灾害性危害。  相似文献   

17.
桑白蚧发生规律与防治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正> 桑自蚧 Pseudoaulacspis pentagonaTargioni 属同翅目、盾蚧科,又名桑盾蚧、桑介壳虫。在杭嘉湖蚕区普遍发生,特别是近年来桑园复种指数提高,树形趋向矮化,高地桑改低地桑,桑园地下水位提高,小气候郁闷,潮湿,有利桑白蚧传布和蔓延,严重影响桑树的正常生长和桑叶产量。桑白蚧在自然环境中是怎样进行传布的?目前未见有系统资料报道。现把我们对桑白蚧传布途径及防治方法的试验情况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19.
桑螟实验种群生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掌握桑螟种群的变化规律 ,为虫害的预测预报提供准确信息 ,对 16、19、2 2、2 5、2 8、31和 34℃恒温条件下的桑螟实验种群的生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 16、34℃下 ,桑螟不能完成生活史 ;在 19~ 2 8℃温度范围内 ,该虫生长速率与温度间存在线性关系 ,随温度升高 ,生长速率加快 ;而世代生存率则在温度为 2 4 82℃时达到最大值 ,为 6 1 81% ;种群趋势指数 (I)与温度 (x)之间存在着二次多项式关系 ,I=- 0 75x2 +36 73x- 4 17 37。  相似文献   

20.
桑白蚧田间生活史为一年3代:第一代3月下-6月中,第二代6下-8下,第三代8下-翌年4上,1-3代一龄若虫期分别为4、7、9月上旬。田间传播规律是:株内以爬行传播为主,株间以风传和昆虫携带传播为主,远距离则以苗木运输传播为主。扩散距离雌虫在100cm以内,雄虫在6cm左右,上新梢时期为6月底到7月初的第二代初孵若虫,其上梢率和上梢虫口数最多,是全年药剂防治的重要时期。发生生态的规律是:株梢为害率及虫口密度均以幼树>壮树>老树;田边桑>密植小桑园>大行桑>地边桑;沟湾桑>平坝桑>坡地桑。气候与发生为害的关系是:温度在28℃以下,温湿系数在3以上,其虫口密度大于温度在28℃以上,温湿系数在2.8以下。在一年中春、秋季第一、三代的发生量一般大于夏季第二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