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证明犊牛副结核分枝杆菌菌苗接种对血清 ELISA 的影响,对产后1个月至15个月的15头副结核分枝杆菌灭活苗接种犊牛和5头未接种对照犊牛作了比较试验。接种年龄为5~40日龄,在接种前后,定期采集血液样品,用 ELISA法分析血清抗体,所有犊牛在菌苗接种前均呈现 ELISA 反应阴性,15头接种牛中的13头在接苗后第2~6月内变成 ELISA 反应阳性,未接苗犊牛仍然是 ELISA阴性,菌苗的广泛使用也许会影响副结核病的诊断和以测定体液抗体的血清学试验为基础的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2.
霍山石斛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9月中旬取霍山石斛未成熟种胚接种在1/2MS+10%马铃薯汁的培养基上萌发,获无菌苗,将无菌苗接种于培养基1/2MS+BA0.5mg/L+NAA0.5mg/L+10%马铃薯汁上形成丛生壮苗,再将壮苗接种于1/2MS+NAA0.5mg/L+10%马铃薯汁的培养基上生根,得到大量整齐一致的霍山石斛种苗。  相似文献   

3.
正按照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目标要求,布病是与口蹄疫、禽流感等作为优先进行防治的病种,牛是布病最易动物之一,牛布病的防控在公共卫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S2号布病菌苗不同途径接种肉牛的免疫效果,2015年9月,我们采用自由饮水和口腔投服两种途径接种肉牛,并且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为基层防疫人员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免疫途径。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药品(1)由乾元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生物药品厂生产的布病S2号活菌  相似文献   

4.
试验鸭32只分4组,第1组接种鸭瘟强毒,第2组接种鸭瘟弱毒,第3组先接种鸭瘟弱毒,2周后再接种鸭瘟强毒,第4组为对照。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鸭瘟病毒对鸭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结果鸭瘟强毒和鸭瘟弱毒对鸭淋巴细胞的PHA反应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鸭瘟强毒的作用迅速而且强烈,在很短的时间内即造成宿主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剧烈下降,并很快导致动物死亡,出现典型的鸭瘟病变,但也有个别鸭能够耐过强毒的攻击而生存下来,耐过鸭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性逐渐恢复正常,剖检未见有鸭瘟病变;鸭瘟弱毒的抑制作用是暂时的,宿主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性很快即恢复正常,剖检也未见有鸭瘟病变;对于接种鸭瘟弱毒以后再攻强毒的鸭,其对PHA刺激的反应性未受到影响,攻毒后2周,宿主还表现出对PHA的反应能力有增强的趋势,剖检未见有鸭瘟病变。此结果与其他病毒所致的PHA反应抑制和加强作用相类似。  相似文献   

5.
仔猪水肿病多价油乳剂灭活菌苗在猪体内的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自制的仔猪水肿病多价油乳剂灭活菌苗肌肉注射20日龄未接种同类疫苗的长杂健康仔猪,14d后用攻毒菌株(湖北地方分离株及O138、O139、O1413个菌株)攻毒。结果表明每头免疫剂量为0.50mL(含30亿CFU)免疫效果最好,免疫2周后血清抗体几何凝集效价为1:640,保护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6.
犬瘟热病毒基因免疫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5只经检测未感染犬瘟热病毒(CDV)且抗体阴性的3月龄普通犬随机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10只,对照组5只.将CDV附着蛋白(H)重组质粒pcDNA-H和融合蛋白(F)重组质粒pcDNA-F混合后,以聚乙烯胺(PEI)作为免疫佐剂(各质粒终浓度均为200 μg·mL-1), 肌肉接种试验组动物;并以生理盐水接种对照组.病毒中和试验表明: 动物在首次免疫后抗CDV抗体中和价为10-0.78±0.14, 第2次免疫后为10-1.12±0.20, 第3次免疫后达到10-1.55±0.19.在试验组第3次免疫后28 d, 所有动物均接种CDV分离株YZ0101; 结果发现试验组动物均未出现典型的犬瘟热临床症状,且攻毒后第18天外周血淋巴细胞CDV检测为阴性,而对照组动物均出现典型的犬瘟热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变化,且攻毒后第18天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病毒RNA检测为阳性;这表明用所制备的重组质粒免疫动物对抵抗CDV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确定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全菌苗的福尔马林安全灭活浓度、最佳灭活温度及时间,并选取最佳灭活方式,制备了全菌苗F-1、F-2和F-3。采用所得全菌苗免疫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测定了其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原性。经注射接种28d后,受免斑点叉尾鮰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都有显著增加。受免斑点叉尾鮰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3个免疫组的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都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这表明,采用福尔马林灭活的全菌苗F-1、F-2和F-3,均能在28d内刺激斑点叉尾鮰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8.
巴氏杆菌病目前仍为严重危害我国家禽和家兔生产的重要传染病,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影响农民发展禽兔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虽已研制成几种禽霍乱死菌苗和弱毒菌苗,但应用后结果不一。有时接种后反应较重,甚至引起死亡,不够安全;有时则接种后免疫期较短,不便于推广应用。尤其是对鸡的禽霍乱免疫,至今尚无一种比较理想的菌苗。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添加剂对猪瘟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断奶仔猪投服不同剂量的中草药添加剂,研究其对接种猪瘟疫苗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试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注射猪瘟疫苗的同时混饲中草药添加剂),结果表明:断奶仔猪在接种疫苗同时饲喂1%的中草药添加剂,在第15,45 d,试验组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猪瘟血清抗体效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因此,猪在接种猪瘟疫苗的同时服用中草药添加剂,能显著增强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其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鸭疫里氏杆菌油乳剂灭活苗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鸭疫里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巴氏杆菌病)是雏鸭一种常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预防控制该病的方法是药物防治和菌苗接种,我们以本地分离株制备种子液,再将种子液接种鸭胚增殖培养,收获菌液经甲醛灭活后制备成油乳剂灭活菌苗,进行免疫攻毒试验,保护率为75.0%。在部分鸭场使用该菌苗,结果证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超强毒流行株VP2基因重组新城疫病毒(rlasota—vo2)二联疫苗株的免疫机制,用rlasota—vp2免疫2日龄SPF雏鸡,接种后分别在接种后的1,3,5,10,15,18d取气管,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病毒在气管内的分布;光镜观察发现,接种后第3d黏膜下层水肿,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黏膜上皮形成空泡状,表层有数层不成熟的细胞组成;接种后第10d,腺体腔闭塞。免疫组化染色(IHC)气管固有层细胞呈阳性反应,棕色颗粒出现在胞浆中。电镜观察发现接种rlasota—vp2后第3d纤毛细胞有脱纤毛现象。接种第3d杯状细胞破碎,黏液成分增多,黏膜下层的纤维裸露到表面;接种后第10d,可以看到纤毛细胞纤毛上有球形粒子,杯状细胞、基细胞大量增生;接种后第18d,纤毛细胞脱纤毛区域进一步增大。这说明气管黏膜的损伤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和免疫机制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布氏杆菌19号菌苗给牛做预防接种,来预防布氏杆菌病的效果,早已被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所肯定。但在应用时,却出现了接种这种菌苗以后,各种免疫反应长期不消失,成年牛更是如此,给以后的血清学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我国有些农牧场,虽已长期流行着此病,但担心接种后的反应不易区别,所以迟迟不敢接种,形成了“因噎废食”的被动局面。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新城疫弱毒疫苗的免疫机理,用rlasota(重组lasota野毒株)免疫2日龄SPF雏鸡,接种后分别在第1,3,5,7,15,18 d取气管,进行电镜、光镜观察,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病毒在气管内的分布;结果发现rlasota接种后第1 d纤毛细胞有脱纤毛现象。接种第3 d杯状细胞破碎,黏液成分增多,黏膜下层的纤维裸露到表面;接种后第7 d,可以看到纤毛细胞纤毛上有球形粒子,杯状细胞、基细胞大量增生;接种后第18 d,纤毛细胞脱纤毛区域进一步增大。光镜观察结果发现,接种后第5 d黏膜下层水肿,淋巴细胞、粒细胞、浆细胞浸润,黏膜上皮形成空泡状,表层有数层不成熟的细胞组成;接种后第7 d,腺体腔闭塞。免疫组化染色气管固有层细胞呈阳性反应,棕色颗粒出现在胞浆中。这说明气管黏膜的损伤可能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和免疫机制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设计大豆无菌苗生长和苜蓿无菌苗子叶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附加不同梯度浓度的除草剂,将受体材料置于培养基上培养并观察生长或诱导状况。以未附加除草剂的培养基接种同样的受体材料为对照。结果表明,草丁膦对大豆和苜蓿的致死浓度都是2m g/L,草甘膦对大豆的致死浓度是300m g/L,对苜蓿的致死浓度是150m gL/。  相似文献   

15.
转CP基因线辣椒对CMV的抗病性组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转化 CMV外壳蛋白基因 ( CP基因 )的线辣椒 ( Capsicum annuum var. longunt)为试材 ,系统研究了 CP基因介导抗病性的组分和表达特点。摩擦接种黄瓜花叶病毒 ( CMV,浓度 2 0μg/ ml)后 ,转基因线辣椒显症延迟 4~ 1 0 d,显症率和严重度大幅减低 ,仅部分植株表现轻度花叶。接种叶片上 CMV侵入位点数目比未转化对照品种减少 6 7.0 %~ 86 .4 %。接种后第 9天 ,转基因株系接种叶中 CMV含量仅为未转化对照的32 .4 %~ 37.3%。病毒由接种叶向邻叶转出始期 ,比未转化对照晚 9~ 1 5h。接种后 3d,转基因株系 1 6— 1 3的未接种叶中未能检出 CMV,而同期未转化对照已有 4片邻叶检出了 CMV。接种后 6 d,1 6— 1 3仅上下位相邻叶检出了 CMV,此时对照已全株带毒。转基因株系接种后 6 d,整株 CMV含量为未转化对照的 4 2 .5%。这表明线辣椒 CP基因介导的抗病性是多组分的 ,包括对病毒的抗侵入、抗扩展和抗增殖  相似文献   

16.
接种比对餐厨垃圾中温厌氧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7±1)℃条件下采用批式厌氧消化试验方法,研究接种比(m(接种物)∶m(底物),按挥发性固体(VS)计)为1∶1、2∶1、3∶1和4∶1时去油和未去油餐厨垃圾的厌氧消化性能。结果表明:未去油和去油后餐厨垃圾发酵过程中,接种比为3∶1时产气量最高,单位挥发性固体(VS)沼气累积产气量分别为951.2和851.4mL/g,单位VS甲烷累积产气量分别为546.1和499.1mL/g;接种比为1∶1时,产气量最低,单位VS沼气累积产气量分别为831.5和730.3mL/g,单位VS累积产甲烷量分别为524.1和425.8mL/g。接种比为1∶1时,未去油和去油后餐厨垃圾在厌氧消化初始阶段pH较低,且沼气日产气量和甲烷浓度也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未去油餐厨垃圾累积产气量比去油后餐厨垃圾累积产气量高12.6%。随着接种比逐渐提高(1∶1~4∶1),未去油和去油后餐厨垃圾发酵过程延滞期逐渐缩短;未去油餐厨垃圾在适宜接种比(2∶1~4∶1)范围内延滞期均高于去油餐厨垃圾。餐厨垃圾油脂含量较高,厌氧消化延滞期较长;提高接种比有利于缩短消化时间,提高反应器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菌根真菌对铁皮石斛生长和矿质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铁皮石斛组培苗接种6个真菌菌株,培养60 d后,接菌苗的平均鲜重增长率均高于对照,其中接种GS222、GDB162、GDB254、MLX102菌株的苗平均鲜重增长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α=0.01),接种CLN103、CLX104的苗达到显著差异(α=0.05);接菌苗的各矿质元素(除Zn外)含量也均高于对照。接菌苗的营养根重分离获得原接种菌株。显微观察到在皮层和中柱组织形成菌丝结等典型的共生结构,表明接种菌株已与铁皮石斛根共生形成了菌根,对铁皮石斛的生长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有较明显促进作用。由此可认为GS222、GDB162、GDB254、MLX102、CLN103、CLX104是铁皮石斛优良的菌根菌株。  相似文献   

18.
油菜无菌苗最佳生长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甘蓝型油菜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对无菌苗培养前的种子消毒剂种类及不同消毒时间、浓度等的消毒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影响无菌苗生长的培养基配方、pH值及生长时间等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油菜无菌苗的最佳生长条件为:70%酒精表面消毒1~2 min后,用15%H2O2消毒35 min,无菌水冲洗3~5次,无菌水浸泡种4~15 h,接种至1/2 MS培养基 20 g/L蔗糖 7.5 g/L琼脂,pH值为5.8,25℃,生长4~6 d即可作为转基因用无菌苗。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不同灭菌时间和外植体的处理方式对油棕种子无菌苗获得效率的影响,为其高效的组织培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以75%酒精处理1 min,再用0.1%升汞处理30~40 min对油棕种子的灭菌效果最好。灭菌后的种子去除胚乳后将胚接种于MS培养基上,其出苗率最高,可达100%;接种后15 d即可获得无菌苗,成苗率最高达88.9%。胚在光照及黑暗条件下均可萌发,但苗的生长需要光照条件。该方法适合油棕无菌苗的获得,也可为其它科属中种壳坚硬种子无菌苗的获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应用纯化兔出血症病毒(RHDV)接种小鼠3d后剖杀,分离组织,通过电镜观察、血凝试验(HA)、RT-PCR,进行体内分布检测;同时将小鼠接种3次后10 d,分离脾淋巴细胞进行IFN-γ、IL-2、IL-4、WST检测.电镜观察未见到病毒粒子;HA检测结果为肝脏的HA价最高,肺脏最低;RT-PCR未检测到目的基因;WST检测结果表明,免疫组刺激指数高于对照组;免疫组的IFN-γ和IL-2检测指数高对照组;IL-4检测结果低于对照组.RHDV接种小鼠分离的肝脏具有血凝性,能产生良好的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