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银耳菌种质量不够稳定。我们试图用耳木分离法,定向筛选早熟、高产、质优,适宜木屑栽培的银耳菌株。种木选择及预处:人工栽培的段木,需选早熟,出耳率高,朵型大,耳片疏松,色白的段木;若选野生银耳,应尽量寻找坚实少朽的木头;木屑瓶、袋中长有银耳的下端基质,也可以挖取出来供分离。由于耳木湿度大,常带有病虫,可将耳木风干(耳片干缩),然后放入杀虫剂中弃虫1~2天。菌株分离及菌落挑取:从耳基部位附近挑取少许木屑,分接于试管斜面上,置25℃下10~25天。各试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①斜面长满杂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普及银耳栽培的基础上,许多食用菌工作者很想栽培金耳。据笔者所知,目前山西、云南等省的一些科研单位,已把金耳驯化列入重点研究课题。为了避免重复,借贵刊一角把有关金耳菌种分离的方法介绍给读者,希望在继银耳之后,也能把金耳人工栽培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3.
目前,研究银耳菌丝的生理特性,大多是用银耳和香灰菌的混合菌丝,很少用单一的纯银耳菌丝。1980~1981年,我们用露地银耳组织分离菌丝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种耳来源:菌种于1979年从上海农科院食菌所引进,次年4月接种在段木上,取采收的银耳做种耳,进行无菌处理后分离。 (二)培养基:①分离培养基,松针汁800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古田县科委组织有关食用菌专家,组成银耳天然纯白菌株鉴定验收小组,1999年5月8日,对该县大桥镇大桥的银耳制种专业户陈金赠培育的银耳天然纯白菌株9901进行现场鉴定验收。经鉴定认为:菌株的选育基本成熟。子实体整朵颜色纯白,烘干后不变色,产量与普通株所栽培银耳无差异,可以推广应用。自此,古田县告别靠人工薰耳漂白的历史。古田银耳天然纯白菌株经过鉴定@李仁坦  相似文献   

5.
银耳的食疗     
顾智章  陈瑛 《蔬菜》2000,(1):33
银耳又名白木耳,雪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含胶质较多的珍贵食用菌。子实体色白如银,半透明,状似人耳,可供食用。银耳野生分布于中国20多个省区,现可进行人工栽培,以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栽培较多。银耳是中国传统的食药两用保健品。据《本草再新》记载,银耳...  相似文献   

6.
银耳香灰菌配合比及其生长态势与生产性能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在所有已被栽培的食用菌中,银耳菌种的分离、配合不仅困难,培育一个出耳性能优异的菌株尤为不易,这与银耳营养生理的复杂性具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近代银耳栽培史自1914至1983年,许多真菌学界前辈对银耳生活史、生物学特性作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工作。早在40年代,杨新美教授就对银耳芽孢种的分离及其应用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并从调查中提出了银耳与香灰菌的伴生现象。其后(1954)又写出了《中国的银耳》一文,总结了我国银耳栽培的历史经验及现状,1965年还进行了银耳人工接种的新技术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0年代前后,一些学者概略地介绍了银耳菌种制备与配合的一般方法,但泛泛论者多,涉及实质问题者寡。人们泛知必须将银耳芽孢或菌丝与香灰菌丝适当搭配混合才能出耳。在生产实践中,有两个实质性问题,从现有资料中并无明确阐述,其一,人们  相似文献   

7.
菌种的好坏关系到食菌栽培的成败。我国大规模银耳人工栽培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菌种质量很不稳定,经常给栽培者造成意外的损失。因此,迫切希望了解优良银耳菌种的生产方法。二十年来,笔者致力于银耳菌种的研制、推广和普及工作,为了使我国食用菌栽培事业更快地发展起来,也想略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以求教于先进同业,裨得去伪存真,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8.
(一)耳木的选择银耳菌种分离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广泛搜集耳木,认真进行挑选。耳木的好坏,关系极大。 1.耳木的种类。根据笔者几年来的实践,认为麻栎、枫香、栓皮栎等树种的耳木作为分离材料,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段木银耳菌株94-2,是笔者1994年从10多个耳堂选择的30多个分离材料中,用耳木分离、纯化、筛选出的一个高产菌株。1995年多点栽培试验,耳农普遍反映良好,具有出耳率高,抗逆性强,朵大、片厚、洁白,高产的优点,在适宜条件下,100kg段木可产干耳1.5kg以上。有一个耳农,栽培2500kg段木,收干耳57.5kg,创100kg段木产2.3kg的高产记录。为了使耳农更好地掌握94-2菌株的栽培技术,现将菌种培养特征及其与常规菌种不同的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银耳菌种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病害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汉文 《食用菌》2000,22(3):36-37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分析认为银耳栽培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栽培者管理技术上的失误,以及菌种质量的优劣。为此,本所就银耳菌种除了杂菌污染和虫害侵袭之外,针对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的病害作了一些探讨,现总结报告如下:1病态特征与病理剖析 银耳菌种是一个混合菌丝体结构。即由银耳菌丝和一种称为“耳友菌”或称“伴生菌”的香灰菌丝构成的一个组合体系。这两种菌丝在生理生态上有着较大的差异,银耳菌丝是白色,耳友菌丝前期白色逐渐转为黑色。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银耳菌丝能直接利用简单的碳水化合物,但对纤维素、半纤维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食用菌》2014,(3):44-44
获得银耳菌种的方法主要有担孢子弹射分离法、组织分离法和耳木分离法。1孢子弹射法这是利用新鲜的、成熟的子实体自动弹射出担孢子来获得纯菌种的方法。取朵大、色白、无病虫害的新鲜银耳作为种耳。用无菌水漂洗银耳数次,再用无菌纱布或吸水纸,把银耳表面的水分吸干。因为耳片表面若有薄水层,便会影响银耳担孢子的弹射,并容易污染上杂菌。再把种耳切一小块,以放入三角瓶或放入试管中不会碰到瓶壁或管壁为度,随后用不锈钢小钩钩住小耳片,迅速悬挂在三角瓶或试管内,同时注意勿使种耳碰到培养基表面,以防污染杂菌,塞上棉塞,  相似文献   

12.
通江(县)是银耳人工栽培发祥地。通江银耳特指在四川省通江县境内生长在青冈木上的银耳子实体。介绍通江银耳的栽培技术经历了古法栽培、旧法栽培、新法栽培和创新栽培四个历史阶段:古法栽培是找寻自然长有银耳的山林采伐青冈树,置于林间让其出耳,选山是其重要工序;旧法栽培形成了选山、砍棒和排山等13道作业工序;新法栽培融入了现代食用菌栽培理论技术,应用人工菌种和设施干预,形成有制种、砍棒、斫眼、接种、发菌、排堂等15道作业工序,增产和稳产效果显著;创新栽培突出栽培作业轻简化,在“凹口式”接种生产栽培种、电钻打孔和以钢架塑料大棚代替土墙耳堂等5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列举通江银耳历史产量和销售价格,指出曾经作为清朝贡品和达官显贵高端消费品的通江银耳,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产量的大幅增加及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如今普通群众也能够消费。  相似文献   

13.
银耳菌种培养基不同配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县用袋料栽培银耳技术试验成功后,全县种植银耳发展迅速,栽培量猛增。随着栽培量的增多,发现在同一栽培条件下,菌种发育优劣能明显影响银耳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站供应的银耳菌种,皆采用一级种的纯白菌丝与耳友菌丝(伴生菌菌丝),分别分离、提纯,再经配合、培养而成。据各单位反映,使用这种菌种出耳率高,产量稳定。现将纯白菌丝分离的方法及其栽培种在生产上应用的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袋(瓶)栽银耳菌种的制作,包括母种分离和提纯、原种培养、栽培种扩大三阶段。 (一)母种的培养:首先要配制培养基,取马铃薯200克,洗净、去皮、切碎,加水1000毫升煮沸30分钟,用8层纱布过滤,取溶液,加琼脂20克、葡萄糖20克,文火加热至琼脂溶化,趁热分装试管,高压灭菌(1.2公斤/厘米~2)30分钟,趁热排斜面。 1.银耳孢子的弹射:选一朵八成熟、朵形大、肉质厚、色鲜白、无杂菌的银耳作为  相似文献   

16.
钟长科 《食用菌》2014,(2):24-25
<正>银耳是古田县特产,2012年全县栽培银耳规模达3.68亿袋,其产量达到28万t,占全国的90%以上。全县每年需要的银耳菌种达1000万瓶以上,因其品种的特异性,目前银耳菌种的制件方法主要采用组织分离和基内分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较少采用纯菌丝分离法。近几年来,笔者在银耳菌种分离生产方面进行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1培养基制备银耳菌种培养基的配方较讲究,必须采用纯度较高的白楠树木屑,白楠木砍后任凭风吹雨打半年以上,切片,晒干,  相似文献   

17.
张汉文 《食用菌》1999,21(1):13-14
长期以来,我国银耳制种分离方法上强调“专一性”,也就是银耳菌丝和羽毛状耳友菌丝(又称香灰菌丝)的专一性。分离时,必须在同一耳木或同一袋木屑培养基上,分别获得银耳纯菌丝(包括酵母状分生孢子)和耳友菌丝进行合交。而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耳木或不同木屑培养基获得的两种菌丝,不能随意交合,否则就有失败的可能。因此,这种“专一性”的分离制种方法成了传统。  相似文献   

18.
我县人工木棒栽培银耳已有十余年,年产量十万斤左右,是山区社队一项主要致富门路。根据历年来的调查,单产很不一致,少数高产典型百斤段木可产干耳二斤以上,差的百斤段木只收几两,绝大部份产量在一斤左右。为什么银耳产量这样悬殊?我们通过调查和试验,初步认为影响银耳产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菌种质量与产量的关系。分离或引进的母种,在扩大培养过程中,能否将其母种原来的优良性状比较稳定地保存下来,将是保证菌种质量的关键。银耳菌种是由银耳菌丝和伴生菌组成的,在育种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营养、温度、湿度、通风、酸碱度等因子,还要注  相似文献   

19.
银耳菌种生产的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年来 《食用菌》2007,29(1):25-27
栽培银耳首先必须解决菌种的问题。只有使用优良的菌种,才能得到稳产、高产。而菌种质量的优劣又取决于菌种生产的全过程。为此,本文将简要地叙述①银耳菌种生产的基础知识;②菌种分离的一般方法;③菌种生产的程序以及其他一些有关问题。供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20.
银耳是中国的特产,野生银耳数量稀少,一般采用人工栽培。银耳的人工栽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文综述了我国银耳的研究历史,并对栽培、加工、药用、育种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