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以银耳杨梅霜病发病菌筒为试材,采用平板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杨梅霜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菌谱。结果表明:分离到3株病原菌Js-1T、Js-2、Js-3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相同,16SrDNA酶切带型完全一致,三者为重复菌株;回接试验证实Js-1T菌株为杨梅霜病的病原菌;对峙培养试验表明,Js-1T菌株产生的抗菌物质抑制香灰菌和银耳菌丝的生长;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Js-1T菌株与链霉菌属菌株Streptomyces hebeiensis strain NBRC 101006T的同源性最高为97.62%。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证明Js-1T菌株属于链霉菌属。同时测定了Js-1T菌株的抗菌谱,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76cm,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26cm;对真菌核盘菌、有害疣孢霉菌、稻瘟菌、木霉、根霉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4.29、4.07、3.85、3.37、2.90cm。此外,对镰刀菌和香蕉枯萎病菌天蓝一号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福建省古田县白木耳生产受到“杨梅霜病”和“死菌”的严重威协 ,造成很大损失 ,病害还有逐年不断加剧的趋势。为了探讨病害原因和防治对策 ,以解决生产上面临的重大难题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试验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杨梅霜病”1 1 为害状 :在菌种瓶中为害时 ,局 相似文献
3.
4.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纯种在人工合成的琼脂培养基上,能够生长出子实体完成其生活史,但在含纤维素的木屑等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出子实体,只有与耳友菌即香灰菌混合才能长出子实体。银耳不是木腐菌而是寄生菌,寄主就是耳友菌。所以银耳栽培中一定要银耳与耳友菌混合接种,才能顺利地生长出银耳子实体。只有充分认识银耳菌与耳友菌各自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才能在银耳栽培中做到两者兼顾,克服盲目性,夺取稳产高产的效果。 1 材料 1.1 银耳曹与耳友菌生长在三明虎头山木材上的银耳,取耳基着生处的部分耳木,按照银耳混种的分离与培养进行操作,经过培养后从中便可得到银耳菌与耳友菌以及银耳孢子。 1.2 PDA培养基制取PDA斜面待用。 1.3 木屑培养基木屑(锯屑或柴粉)78kg,米糠或麦皮20kg,食糖1kg,石膏或碳酸银1kg,清水120kg左右,pH自然,上述材料搅拌均匀后分装于菌种瓶 相似文献
5.
6.
对于病虫抗性的研究,以往常局限于某一病虫害种类,在诸多病虫害普遍发生区选用哪一类抗性强的良种,很难论断。本文采用多变量综合指标分析方法对不同杨树种类综合抗病虫能力进行了探讨,对参试的品系进行了抗性排育,应用聚类分析法将参试的品系划分为四个类群,提出在生产中选用第一类群的品系应正确选择种源或无性系;第二类群可广泛栽植;第三类群应进行选择性造林;第四类群在造林时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7.
与银耳生长的香灰菌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耳TremelafusiformisBerk.在我国的民间栽培早于1832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川通江涪阳鄢家沟银耳碑记有:“前黑色,丙申(1896年)俱白”注意了银耳菌体中有黑色菌丝。杨新美1941年用芽孢悬液繁殖,陈梅朋1959年用菌...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用单孢分离、基本分离和组织分离获得银耳菌,银耳菌的纯培养与伴生菌长在一起成为银耳母种。在三种方法中,以单孢分离获得的银耳原基、基内菌丝与伴生菌配制的母种质量好,成功率亦高。基内分离纯培养的方法不如单孢分离的方法好,基内分离银耳菌丝和伴生菌的混合物,得到的母种质量不稳定。组织分离的方法不能采用。 相似文献
12.
结果表明,香灰菌浸出液对促进银耳菌丝体稳定生长,延缓其胶质化具有较好作用。添加了香灰菌浸出液的培养基较适于银耳菌丝体的稳定生长,但以香灰菌浸出液加入量为500mL的AL5培养基效果最好,同时试验结果还表明:香灰菌菌龄及不同培养方式对这种促进作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14.
银耳无公害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耳栽培技术相对而言比其他食用菌难度都大,因为银耳突出的特性是菌丝体由银耳菌丝和伴生菌的香灰菌丝组成,两种菌丝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又有差异;生长周期短,仅有35~40d;且春季湿度大,气温忽高忽低;加上老菇区空间杂菌孢子多,病虫害易发;管理上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失败,栽培老手一年也会出现一、二批失利。因此,就有“银耳生产无常胜将军”之说。笔者根据菇农反映的银耳栽培中所出现的病虫害,进行综合分析,并按照无公害生产的要求提出防治措施,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银耳香灰菌配合比及其生长态势与生产性能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在所有已被栽培的食用菌中,银耳菌种的分离、配合不仅困难,培育一个出耳性能优异的菌株尤为不易,这与银耳营养生理的复杂性具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近代银耳栽培史自1914至1983年,许多真菌学界前辈对银耳生活史、生物学特性作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工作。早在40年代,杨新美教授就对银耳芽孢种的分离及其应用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并从调查中提出了银耳与香灰菌的伴生现象。其后(1954)又写出了《中国的银耳》一文,总结了我国银耳栽培的历史经验及现状,1965年还进行了银耳人工接种的新技术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0年代前后,一些学者概略地介绍了银耳菌种制备与配合的一般方法,但泛泛论者多,涉及实质问题者寡。人们泛知必须将银耳芽孢或菌丝与香灰菌丝适当搭配混合才能出耳。在生产实践中,有两个实质性问题,从现有资料中并无明确阐述,其一,人们 相似文献
17.
银耳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是祖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良药之一。在银耳栽培过程中,困扰广大菇农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银耳的病虫害,且常是多种因素共同所致。因此,分析银耳病虫害发生的各种因素对于生产中指导病虫害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银耳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菇菌、绿色食品。也是广大菇农经济收入的1个主要项目.由于银耳生物学特性与其他菇类不同。是由2种菌丝(香灰菌丝和银耳菌丝)混合结构的。而这2种菌丝对温度要求不同。且生长周期较短。在管理上稍有一个环节疏忽失误或受恶劣天气侵袭.都会造成不出耳或欠产。因此菇农就有“银耳栽培无常胜将军”的说法.意思是生产失败在所难免.而且原因复杂。 相似文献
20.
在银耳栽培过程中,不同菌龄的银耳菌种(栽培种),不同的栽培基质、培养温度,不同的菌种搅拌时间等,对栽培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本试验以在温度20~23℃条件下培养的不同菌龄的银耳栽培种,在常规基质中进行栽培试验,观察其对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