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孢子分离,基内分离的方法获得纤细的银耳次生菌丝、节饱子和原基银耳次生菌丝还以白毛团,白色谷粒、基内菌丝和绒毛的形成存在。银耳菌丝体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纤维的银耳次生菌丝、基内菌丝、菌龄短的原基组织和绒毛都能与伴生菌混合培养,配制成银耳母种。其中三种形态与伴生菌配制母种未见,只要正确辩识银耳菌丝体的不同形态和菌龄,掌握适宜的条件和技术,不仅简化了银耳的分离方法,而且提高了制作母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用征集的野生银耳种源,通过耳木分离获得银耳纯菌丝和伴生菌香灰菌丝进行4组交合,发现其中a5香灰菌丝长势良好,B5银耳菌丝强壮有力,把a5×B5进行非专一性交合,表现亲和力强、白毛团和香灰菌丝表现良好;而B5×b4同样进行“非专一性”交合,而表现不好。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利用不同野生银耳品种进行非专一性交合,可以选育得到优良银耳菌株。  相似文献   

3.
同时取不同菌龄银耳菌种的白毛团和混合菌丝鲜样各5g,分别提取酶液,进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木聚糖酶、淀粉酶、漆酶、多酚氧化酶的酶活力测定,并用相应菌龄的菌种进行出耳试验。结果显示,在上述5种酶中,只有漆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变化与菌种活力呈正相关,其他酶的酶活性与银耳菌种活力无明显相关性。其中自毛团的多酚氧化酶活力较强,漆酶的活力较弱,但均与出耳情况相对应,在理论上讲可以通过测定自毛团多酚氧化酶的酶活力和漆酶的酶活力来判断银耳菌种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银耳镰孢穗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镰孢穗螨取食银耳菌丝、白毛团和子实体,并传播霉菌,导致银耳产量、质量显著下降。除精氨酸外,被螨危害银耳的16种氨基酸含量均比未受害银耳的明显减少。用塔式分离器从野外收集的银耳栽培袋、棉籽壳和银耳种中分离出腐食酪螨。弗比无爪螨、鳞翅触足螨、唯一跗线螨、镰孢穗螨等8种螨。镰孢穗螨是银耳的主要害螨,来自限耳菌种。  相似文献   

5.
银耳及香灰菌为互生菌。香灰菌将木材中不易被银耳利用的物质分解,为银耳的生育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一般银耳菌丝的分离是采用耳木分离法,分离到的菌种难以确保为纯银耳菌丝,是非银耳及耳友的混合菌丝。我们采用原生质体再生技术进一步分离,得到由单个银耳及香灰菌原生质体萌发形成的纯菌丝。  相似文献   

6.
研究认为鸡腿菇的这种病害为: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Mull.:Fr.)Gray]总状炭角菌(Xylaria pedunculata Fr.)病;总状炭角菌的形态特征目前研究已经比较清楚准确,不存在争议;总状炭角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4~32℃,10~15℃不萌发;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90%~95%,空气相对湿度小于75%子囊孢子不萌发;适宜的pH6.5~7.5,pH9.0以上不萌发;总状炭角菌菌丝生长和子囊孢子萌发对葡萄糖和麦芽糖的利用效果都很好,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子囊孢子的萌发率高,在蔗糖和甘露醇的培养基上生长最不好;总状炭角菌菌丝生长和子囊孢子萌发对酵母膏和蛋白胨利用效果都很好,菌丝生长速度快、子囊孢子的萌发率高。  相似文献   

7.
银耳菌种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病害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汉文 《食用菌》2000,22(3):36-37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分析认为银耳栽培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栽培者管理技术上的失误,以及菌种质量的优劣。为此,本所就银耳菌种除了杂菌污染和虫害侵袭之外,针对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的病害作了一些探讨,现总结报告如下:1病态特征与病理剖析 银耳菌种是一个混合菌丝体结构。即由银耳菌丝和一种称为“耳友菌”或称“伴生菌”的香灰菌丝构成的一个组合体系。这两种菌丝在生理生态上有着较大的差异,银耳菌丝是白色,耳友菌丝前期白色逐渐转为黑色。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银耳菌丝能直接利用简单的碳水化合物,但对纤维素、半纤维素…  相似文献   

8.
1菌种搅拌由于银耳菌种瓶内银耳菌丝多在菌瓶上部,香灰菌丝多在菌瓶下部,而底部还有部分未长到菌的培养料,所以银耳菌种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拌种。混合均匀的菌种可提高菌袋出耳率,使出耳快。未混合均匀的菌种可能导致接入料袋内的种块没有菌丝(培养料),或只有一种菌丝,或两种菌丝的量不均衡。若接入的菌种块没有菌丝,则菌袋  相似文献   

9.
用单孢分离、基本分离和组织分离获得银耳菌,银耳菌的纯培养与伴生菌长在一起成为银耳母种。在三种方法中,以单孢分离获得的银耳原基、基内菌丝与伴生菌配制的母种质量好,成功率亦高。基内分离纯培养的方法不如单孢分离的方法好,基内分离银耳菌丝和伴生菌的混合物,得到的母种质量不稳定。组织分离的方法不能采用。  相似文献   

10.
黑柄炭角菌的菌种分离及其培养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白蚁蚁巢中长出的黑柄炭角菌菌索分离纯化出黑柄炭角菌菌种,并对该菌的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表明:黑柄炭角菌对葡萄糖、果糖的利用效果较好,蛋白胨、黄豆粉、蚕蛹粉是良好的氮源,柠檬酸对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黑柄炭角菌是一种中温性真菌,在22℃-30℃下均能够生长但最适合培养的温度为25℃-26℃菌丝在PH值为50-8.0之间均能生长,但以6.0左右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利用同一自然野生银耳耳木上各真菌菌丝之间不同生长条件,生长速度和生长周期来逐步淘汰有害菌,获得有益纯净野生香灰菌丝的方法。并与不同银耳菌丝作亲合试验,而获得好的混合银耳菌种,为野生香灰菌丝的驯化及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鸡爪菌,学名叉状炭角菌,属半知菌亚门,炭角菌属,是一种寄生性杂菌,它繁殖力强,传播快,对鸡腿菇菌丝的危害非常大,轻者减产,重者绝收。但如果在栽培的各个环节注意预防,就能够控制或减少它的发生。笔者结合生产实践,谈谈对鸡爪菌的综合预防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前,研究银耳菌丝的生理特性,大多是用银耳和香灰菌的混合菌丝,很少用单一的纯银耳菌丝。1980~1981年,我们用露地银耳组织分离菌丝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种耳来源:菌种于1979年从上海农科院食菌所引进,次年4月接种在段木上,取采收的银耳做种耳,进行无菌处理后分离。 (二)培养基:①分离培养基,松针汁800  相似文献   

14.
古田县是银耳之乡,在银耳生产中因遭螨的为害,每年损失达200多万元,其中银耳菌种带螨是造成损失的一个重要方面。银耳菌种带螨除直接取食银耳菌丝,破坏银耳菌丝和香灰菌丝的比例之外,还传播霉菌。由于银耳栽培是密闭式的,一旦害螨侵入菌种,带螨的菌种接入栽培袋,害螨与银耳菌丝混合生长,给防治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摸清银耳菌种中螨的来源及其种类,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作无螨银耳菌种方法非常必要。笔者在古田县一些制菌专业户的配合下,进行了无螨银耳菌种制作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所用的材料及器具有:小型吸尘器,塔式分离器,手提扩大镜,灭螨剂4号,以及常规制作银耳菌种所需材料  相似文献   

15.
银耳菌丝体生长营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耳纯菌丝生长的营养试验表明,香灰菌浸出液对银耳菌丝体稳定生长、延缓其胶质化具有较好作用;添加了香灰菌浸出液的培养基较适于银耳菌丝体的稳定生长,但以香灰菌浸出液加入量为500ml的AL5培养基效果最好;而香灰菌菌龄及不同培养方式对这种促进作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银耳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菇菌、绿色食品。也是广大菇农经济收入的1个主要项目.由于银耳生物学特性与其他菇类不同。是由2种菌丝(香灰菌丝和银耳菌丝)混合结构的。而这2种菌丝对温度要求不同。且生长周期较短。在管理上稍有一个环节疏忽失误或受恶劣天气侵袭.都会造成不出耳或欠产。因此菇农就有“银耳栽培无常胜将军”的说法.意思是生产失败在所难免.而且原因复杂。  相似文献   

17.
银耳一旦出现畸形,如变色、僵耳、小耳等,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所以,防止银耳出现畸形,是银耳人工栽培的重要课题。现就银耳发生畸形的原因及防治办法谈点浅见。(一)菌种衰退银耳菌种对条件要求比较苛刻,极易在培养过程中衰退并出现畸形或不出耳现象。防治的办法主要有:①银耳菌几乎不能自行制造养料,一定要借助香灰菌(羽毛状菌丝)分解作用。但香灰菌接种量宜少,以免过早地消耗培养基养料。②在培养基中,除适当加入甘蔗渣外,最好比常规配料多加5~10%的麸皮或1~2%的黄豆粉,以确保充足的营养。另外如能添加一定量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则效果更好。③选择适合银耳生长的木屑。据上海农科院试验,除含有松脂、醚等杀菌物质的针叶树(如松、柏、杉)和有芳香油的樟科植物外,其它树木均可,但以青杠、枫树、角杨等为好。④菌种培养10天后,要及时放在18~20℃的干燥环境中保存,抑制菌丝继续旺盛生长,以保持活力。⑤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45~50%,培养基要装紧,以减少通气量,使菌丝缓慢健壮生长。⑥菌种应每隔2~3个月复壮一次。银耳一旦出现畸形,如变色、僵耳、小耳等,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所以,防止银耳出现畸形,是银耳人工栽培的重要课题。现就银耳发生畸形的原因及防治办法谈点浅见。(一  相似文献   

18.
以一株疑似炭角菌属的大型野生真菌为试材,经组织分离获得菌株T-18,提取其基因组DNA,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碳源、氮源、温度、pH及无机盐的培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野生菌株属于多形炭角菌(Xylaria polymorpha),GenBank登录号为KF897015。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7.0,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膏,添加一定量的MgSO4 和KH2PO4 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研究结果可为多形炭角菌菌种生产在药品领域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健 《现代园艺》2001,(6):30-30
1 链孢霉 又名脉孢霉。无性阶段属丝孢目 ,球壳菌科 ;有性阶段是一种子囊菌。危害菇的是粗糙脉纹孢霉和面包脉纹孢霉。菌丝白色 ,疏松 ,有分枝和隔。分生孢子梗为双叉状分枝。分生孢子串生 ,球形至卵圆形 ,桔红色或粉红色。子囊壳簇生或散生 ,近球形或卵形。链孢霉分布广泛 ,空气、土壤、腐烂植物、谷物等可传播。培养料过湿和棉塞受潮时将严重发生 ,可污染所有菇的母种、原种、栽培种及香菇、木耳、银耳的耳棒。被污染的菌种及培养料 ,初期长出灰白色纤细菌丝 ,生长迅速 ,几天后在瓶袋外形成桔红色粉状孢子团 ,明显高出料面。常常引起成…  相似文献   

20.
陈珣  肇莹  肖军 《北方园艺》2021,(21):117-122
以10个蛹虫草品种为试材,进行虫草生齿梗孢菌和蛹虫草菌拮抗作用的测定,并对2种菌丝接触位置菌丝进行显微镜观察,同时测定接种虫草生齿梗孢前后的不同蛹虫草品种抗病相关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以期为蛹虫草白毛病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野生蛹虫草品种01(4)-4F1、D01-1对白毛病具有较好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