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以砍花法生产的段木香菇在人们的视线中已消失很久了,人们可见的都是木屑栽培的干鲜菇,这种菇外观不错,也有许多花厚菇,但其与龙庆景菇民千百年来以孢子繁殖的砍花法香菇却有极大的差别。1弘扬历史,回归生态——久别的有机香菇回来了2013年冬,龙泉市兰巨乡大赛罗源原生态香菇场的干、鲜香菇上市了,兰巨乡是河澹的出生地,公元1209年南宋嘉  相似文献   

2.
六、菇民文化对《惊蕈录》成书及日本香菇发展的影响。日本的本草学强烈地受中国本草学影响,很多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全盘接受,这是日本史学界所承认的。中国的香菇技术是中国本草学的一个组成部份,而中国历史上香菇的砍花栽培是由龙庆景三县菇民所独创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文化在香菇这个范畴上影响及日本的,无不与这三县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评价,充分发挥浙江菇民作用是发展我国香菇生产的重要关键。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香菇生产战线的同志们共同商讨、求教从事香菇研究的专家。浙江菇民是我国传统香菇生产技术的创造者,也是当前全国香菇生产的主要力量,要发展我国香菇生产,就必须重视浙江菇民的作用;要研究我国香菇问题,就必须研究浙江菇民。  相似文献   

4.
蕈,是龙庆景菇民对菇的习惯称呼。诺大的中国,唯菇民称香菇为香蕈。惊蕈,是菇民用软木拍击菌丝发育已经成熟,而未出菇的菇木,促其出菇的一种技术,全中国唯龙庆景菇民为之。1796年,佐藤成裕所著《惊蕈录》,是日本早期的最优秀的香菇栽培专著。其参考1562牛黄佐的《广东通志》而作。现证实:《广东通志》对香菇的185个字论述引自陆容(1436——1494年)的《菽园杂志》,而《菽园杂志》又引自1209年何澹的《龙泉县志》。因此,《惊蕈录》实际上是参考《龙泉县志》,也即参考龙庆景的砍花法栽培而作。从龙庆景香菇历史演变图和中、日香菇发展史简记中亦证明,自龙岩村点燃的香菇栽培星火,元、明以来即燃遍中国南方,以后又飘洋过海,影响日本。日本自伊豆开始的(钅宅)目法,从发生渊源,发生经过,史料记载、技术运用、甚至方言术语上推论,其技术无疑来自中国的龙庆景。横跨龙泉——伊豆这条香菇技术的金桥是谁搭成的呢?看来两国僧人的频繁往来作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1月30日,浙江省龙泉香菇博物馆迎来了一位食用菌界最尊贵的客人——澳藉华人学者张树庭教授。张教授是在上海参加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后,专程来龙泉的。对于张树庭教授,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的菇民更比全国广大菇民熟悉而尊敬。从他1989年3月笫一次踏上庆元的土地开始,至今已是第九次踏上龙庆景这块香菇的福地了。  相似文献   

6.
处在浙江省西南边陲的龙泉、庆元、景宁是传统的菇民之乡,解放前夕,三县从事菇业生产的有15万多人,庆元县当时仅有9万人,而其中从事香菇产业的就有6万之众(陈国钧:《菇民研究》)。香菇产业是这里经济发展的根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地方农村经济在冲破文化大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极左路线后,得到迅速发展。庆元县的香菇产业也开始复苏。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在庆元县工作了10余年,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坑民转化为菇民是渐进式的,明显的界线出现在明代矿山封禁,矿工暴动,官府镇压追剿,坑民大逃亡,导致矿冶湮没、香菇业抬升,从而形成庞大的菇民队伍和独具特色的菇民区。从生活方式、生产工具、语言、信奉、精神特质等多方面阐述坑民和菇民在社会属性方面的共性及其演变。指出龙泉、庆元、景宁、云和四县市的菇民区在唐宋之前正是以火爆法冶炼的矿区,菇民延续了坑民的社会属性和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庆元县是香菇栽培的发明家吴三公的故乡,历来每年秋收后有大批菇民去闽、赣、皖、黔等省种香菇的习惯。县人民政府根据广大菇民的要求,为配合各地外贸、供销部门发展香菇生产,保护菇民利益,于去年10月批准恢复了“庆元县菇民委员会”。委员会由县农委、社企局及有关区杜干部、  相似文献   

9.
中国香菇迈步全球─—兼论香菇的产销总量平衡姚淑先中国香菇具有八百年的栽培历史,其栽培地域之辽阔,栽培队伍之庞大,发展潜力之巨大,都是举世无双的。早在清朝康熙与乾隆年间(1662-1795年),有人称其为康乾盛世,以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所擅长之...  相似文献   

10.
从王桢“菌子”篇可知,在1313年前三县菇民足迹已至赣、皖诸省,并已形成生产力,技术已达纯熟程度。一个生产项目从初创到形成生产力,并见诸于王桢农书,如果在时间上要200年的话,那末,我们推论香菇栽培技术由龙、庆、景菇民在公元1100年左右发明,是可以确认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一个香菇王国,全国48个都、道、府、县有45个府县生产香菇。七十年代以前,以生产干菇为主,随着国内消费要求和食品结构的变化,鲜菇生产崛起,至七十年代后半期以来,生产已出现干鲜菇并茂的形势。  相似文献   

12.
香菇与森林之关系,知其者如同父子:森林孕育香菇,香菇反哺森林;不知其者,视为破坏森林而不相容。甚至利用公权力禁止生产、强拆菇棚,剥夺农民的生产权利,徒增官民对立,社会不稳定因素。至于以“退菇还林”阻遏,递夺菇民权益已非个别……  相似文献   

13.
香菇情缘     
黄卫华 《食用菌》2011,(6):28-28
初识香菇 认识香菇,是在儿时。那时常在梦中念叨着父亲而记起香菇。吴三公的恩泽,在龙庆景一带的菇农当中,也有一位我的父亲和亲戚们在香菇寮里制作香菇。  相似文献   

14.
应有关乡村菇民的要求,景宁县食用菌办公室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毛洋、秋炉、大地乡政府的配合下,对香菇烂筒严重的秋炉乡第三坑、新塘洋等村近百余户菇民的放菇筒场所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3民国时期香菇传统栽培的技术状况3.1民国时期香菇传统栽培技术我国的香菇栽培起源于浙江省的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其他省份如闽、赣、皖、粤、桂、鄂、湘、云、贵、川、陕等的香菇栽培,历来都是由这三县菇民扩散去的。因此民国时期记述香菇传统栽培技术的文献,以《浙江省建设月刊》刊登蔡起周撰写的《龙泉庆元景宁三县之香菰业》(1934)的调查报告最具代表性。该文分七部分:"一、绪言,二、香菰之沿革,三、香菰之类别,四、香菰与三县农村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6.
羊年春节 ,庆元气候温和 ,香菇花菇量大 ,菇民们顾不得清闲 ,都忙于采集加工香菇和卖菇。正月初三起 ,香菇经营老板也闲不住了 ,收鲜菇的经营户直接到香菇生产基地开称收鲜菇 ,仅初三那天 ,全县收购鲜菇达 10t多。香菇市场经营户也在热烈的鞭炮声中陆续开门营业 ,目前日均收购干香菇 5~ 10t,并逐日增多 ,干菇收购价与春节前基本持平。羊年春节庆元香菇交易旺@胡光一 @姚萍红  相似文献   

17.
随着香菇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菇柄、菇根、次菇的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地方香菇产期集中,上市时菇根、次菇处理不了,常常废弃是很可惜的。对于菇根、次菇的利用,不少地方已在动脑筋,例如制成香菇肉松、香菇冲剂等。笔者利用当地有肉脯生产厂的条件,试产了几批香菇肉脯。品尝结果表明,香菇肉脯具有浓郁的香菇香味,口感比猪肉脯更松脆,成本约可下降20%,受到专家的好评。生产香菇肉脯,设备较简单,投资数千元即能投产。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2021,(3)
砍花法香菇生产技术是一套完整的农耕工艺,符合香菇的生物学特性,它是历代菇民长期的经验积累,生产成本低,设备简单,容易被一般菇民所接受;符合现代生态化理念,是人类与多样性生态共同存在、和睦相处的典范技术;是中华民族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的生产技术与文化现象至今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松阳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全国食用菌行业商品基地县,也是中国花菇之乡,年香菇生产量在6 000万袋以上。但目前松阳县香菇生产存在品种单一,老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影响产业的发展,亟待改变。浙江省丽水市林科院、丽水市大山菇业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L808是菇形和菇质俱佳的中高温型香菇菌株,其产量高,适应性广,菇质、  相似文献   

20.
在原木上砍以疤痕,利用自然孢子接种栽培香菇的技术,称为砍花法栽培。砍花法在世界上唯我国和日本有之,日本称为“铊目法”。砍花法源自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随着菇民向全国扩散,技术亦随之施用于全国广大菇场,以后经过史料的传播,僧人的交往等原因,使技术远播日本,至今已有800年以上历史。直到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砍花法仍是我国香菇生产的主要方法。当纯菌种播种栽培香菇技术已历史地取代砍花法之后,我们将其作为民族的农业文化遗产,加以总结,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提高,是十分有意义的。从中我们可以从前人创造的光辉文化中,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