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鸡毒支原体(MG)SJ株的生物学特性及结构蛋白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易于猪血清培养基中生长,并经5次传代后生长趋于稳定。与F株比较,SJ株对鸡胚气管环纤毛的损伤更为严重。SDS-PAGE图谱显示SJ,F和PG31之间的蛋白条带略有差异,暗示了结构蛋白的这些细微变化可能是MG致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用SDS—PAGE分析鸡毒霉形体广西分离株的结构蛋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SDS-PAGE对鸡毒霉形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4个标准株和5个广西分离株的结构蛋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在凝胶电泳图谱中10-100ku蛋白分子质量之间,F株缺少87ku蛋白带,Y3株在最靠近87ku蛋白带的上方和下方各缺少1条蛋白带,H2株和Y2株缺少64ku蛋白带,CH株缺少29ku蛋白带,97、75、43ku处的蛋白带为4个MG标准株和5个MG分离株所共有。表明9个MG供试菌株的结构蛋白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广西MG分离株的结构蛋白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对临床分离和实验室药物压力下筛选的鸡毒支原体耐药株与敏感株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鸡毒支原体敏感株呈多形性,柔软且有较大的变形性,可清晰观察到细胞膜分为外、中、内三层膜,并可观察到裂殖繁殖方式;有的支原体在繁殖时先在极端产生泡状突起,形成不均等分裂.在恩诺沙星药物压力下敏感株产生耐药性后其外膜显著增厚,导致支原体的多形性减弱或消失,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圆形;细胞膜内层周围存在排列整齐、结构紧密、类似微管样的结构,胞内电子密度明显升高.临床分离的耐药株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与实验室条件下筛选的耐药株一致:凡是超微结构发生变化的,均存在耐药表型,而且高水平耐药株的超微结构变化最为突出.研究结果表明耐药性的产生可导致鸡毒支原体超微结构明显的改变,并可能引起抗原性变异.  相似文献   

4.
对鸡毒支原体(MG)SJ株的生物学特性及结构蛋白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易于猪血清培养基中生长,并经5次传代后生长趋于稳定。与F株比较,SJ株对鸡胚气管环纤毛的损伤更为严重。SDS-PAGE图谱显示SJ、F和PG31之间的蛋白条带略有差异,暗示了结构蛋白的这些细微变化可能是MG致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北京某鸡场气囊炎病进行了支原体的分离和鉴定,并将此分离株与北京另两个分离株BG44T、NB72的结构蛋白通过SDS-PAGE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此分离株(命名为C株)可发酵葡萄糖,不水解尿素和利用精氨酸,是一具有毒力较强的鸡毒支原体株。SDS-PAGE结果表明,此分离株与NB72株相当一致,与BG44G株有相对较大的区别。我们认为,C株和NB72株具有同源性,鸡胚液制造的活疫苗中支原体的污染可能源于鸡胚培养时采用了MG感染病鸡所产蛋,另外,还可看出北京地区的支原体感染存在着一定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鸡毒支原体F株的毒力回归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鸡毒支原体F株经培养基连续传36代后的菌株培养物以鼻内和胸腔内感染接种的方式在SPF鸡体内连续回传5代,然后分别取各回传代次的F株接种无鸡毒支原体和滑液支原体感染的小雏和SPF鸡胚,同时以没经回的原始代次作为对照,比较各代次F株的毒力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经回传SPF鸡5代的各代次F株培养物接种小雏对鸡不致病,所有接种鸡气囊 未出现病变,和未经回传SPF鸡的F株结果完全一致;经过回传的各代次F  相似文献   

7.
8.
鸡毒支原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鸡毒支原体 (MG)会引发鸡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火鸡传染性窦炎 ,是最主要的禽病原菌之一 ,它给养鸡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方法。血清学方法有平板凝集试验、血凝抑制试验、EL ISA、PPA-EL IS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也逐渐应用于鸡毒支原体的诊断 ,如细胞蛋白SDS-PAGE分析、限制性内切酶分析、PCR等。鸡毒支原体的防治主要有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从目前来看疫苗预防仅能提供有限的保护 ,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消灭 MG。MG发病机制的研究、先进的诊断方法的探索、高效疫苗的研制、推广及应用是禽病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表达载体λgt11构建鸡毒支原体(MG)S6株基因文库。根据载体中lacZ基因插入失活的原理,重组子中大约69%为重组噬菌体。应用MG纯化抗体筛选文库,得到179个阳性克隆,不足重组噬菌体的1%。随机选择一个阳性克隆,收集其蛋白进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到-38kD蛋白,表明在大肠杆菌中能全盛具有免疫学活性的MG蛋白,为MG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提供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10.
鸡毒支原体S6株基因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对鸡毒支原体MGS6进行酶切消化,并在表达载体噬菌体λgt11中构建了MGS6的基因文库。按照对载体LacZ基因的插入失活作用结果,所得到的噬菌体中大约有69%是重组子。本试验结果说明所构建的基因文库含有MGS6的全部基因组,从而为研究MG分子生物学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烯醇化酶参与支原体糖酵解、细胞黏附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命活动,对其开展功能研究有助于了解鸡毒支原体黏附及感染机制。本研究通过重叠PCR克隆获得鸡毒支原体烯醇化酶,经原核表达获得可溶性融合蛋白rMGEno,将纯化产物免疫BALB/c小鼠后制备获得特异性多抗。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发现,烯醇化酶在鸡毒支原体不同强弱毒株中高度保守,表达产量高,在鸡毒支原体参试各毒株的细胞膜中均有分布。这一表达产物的成功制备为深入研究鸡毒支原体烯醇化酶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金霉素,氯霉素联合应用在健康和霉形体病鸡的药动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金霉素,氯霉素内服联合应用在健康及霉形体病鸡体内的药动学。试验分为两药在健康鸡单用、在健康鸡合用、在感染鸡合用共四组,每组受试难各15只。两药血药浓度分别用荧光分析法和HPLC进行测定。在健康鸡合与与单用比较,合用时金霉素的Tp,t1/2a,AUC及氯霉素TP的值显著增大,金霉素K12,ke,t1/2β及氯霉素CP值的显著减小。在感染鸡合用与健康鸡合用比较,病鸡体内金霉素t1/2β、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F弱毒疫苗株的细胞免疫特性,分别以活菌浓度为109(A组)、106(B组)ccu/mL的MG F株及生理盐水(C组)点眼接种SPF鸡,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对免疫前后淋巴细胞亚类Th/T、Tc/T、Th/Tc及刺激指数(SI)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免疫后A、B组的Th/T、Tc/T、SI明显升高,其中Th/T于d5、d7,Tc/T、SI于d7、d14,A组显著高于B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免疫MG F株可较好的提高鸡的细胞免疫,且MG F株活菌浓度与接种鸡外周血Th/T、Tc/T、SI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鸡毒支原体PCR检测及特异扩增片断的克隆与测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E.R.Nascimento等人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ricum,MG)基因文库 分离的种特异性片段fMG-2序列,设计合成一对长25bp的引物L1R1,经PCR反 应条伯优化选择,对5株MGDNA扩增均产生出预期的732bp特异扩增片断,而不能扩增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uiae,MS)、E.coli、PUC19质粒DNA,符合 设计要求;DIG随机引物法标记扩增产物DNA探针,与上述菌株DNA Dot-blot杂交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建立了检测鸡败血支原体(MG)抗原的间接法Dot-ELISA。MG抗原的最低检出量为7.81×10 ̄4CFU/mlMG人工及自然感染样本的抗原检测结果与MG分离的符合率分别为84.6%和92.9%。间接法Dot-ELISA检测抗原经济、快速、操作简便,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能检出MG人工及自然感染病鸡的带菌情况,适合于大规模抗原样本的检测,可以用作疫病早期诊断的依据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6.
应用PCR-RFLP分析鉴定鸡毒支原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合成1对引物,对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gallisepticum,MG)、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synoviae,MS)16SrRNA和23SrRNA基因的间隔区序列进行PCR扩增,然后分别用RsaⅠ、DraⅠ对上述扩增产物限制性酶,所获得的片段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相似文献   

17.
氧氟沙星在健康和霉形体与大肠杆菌感染鸡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氧氟沙星在健康和霉形体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鸡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健康鸡单剂量内服氧氟沙星(10mg/kg)其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为0.47±0.23h,t1/2β为5.92±1.34h,tmax为1.89±0.52h,Cmax为5.79±1.09μg/mL,AUC为60.92±17.00mg/L,h,Tcp(ther)为59.06±14.28h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